東營境內的黃河|流路改道、修建大型工程 黃河河口這樣治理

2021-01-17 閃電新聞

如今,黃河安瀾入海,並逐漸變得清澈,美麗的黃河入海口也成為了很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關注的地方。他們從全國各地慕名前來欣賞黃河的入海處,同時也被美景所震撼。

小街減凌溢洪堰

小口子裁彎改道

1951年凌汛王莊決口後,為解決利津窄河道凌洪威脅,經水利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黃委會、山東河務局查勘研究,決定在利津小街(今墾利)修建減凌溢洪堰。堰身在小街村北,大堤樁號206處,長200.6米,寬52米,堰頂高程12米(大沽基準面),用亂石和混凝土預製塊砌成。溢洪區開挖引河一道,自小街至寧海以下,長17公裡,底寬7.5米,接黃河故道入海。引河右岸南順堤自小街至墾利縣門金章屋子西北止,長35.2公裡,高4米。左岸順堤自小街至馮家屋子利用黃河大堤,馮家屋子至墾利縣人字局築新堤,長15.7公裡,高4米。溢洪河流域面積150平方公裡,區內村莊51個,人口1.4萬人,各村修築圍莊堰。

1951年10月5日,工程全面開工。參加施工的有:山東河務局及惠墾修防處所屬工程隊,墾利、博興、廣饒、利津、惠民、濱縣、霑化、齊東、高青等9縣幹部民工7.1萬人,至12月5日完工。共完成溢洪堰土方19.78萬立方米,混凝土2950立方米,砌石1.2萬立方米,用水泥1045噸,開挖引河、築兩岸大堤及圍村堰69個,計動土方256.59萬立方米,總投資188.76萬元。

溢洪堰建成後,1955年冬,發生嚴重凌汛,王莊險工冰凌卡塞,水位暴漲,最高達15.72米(大沽基準)。19561月29日19時10分,爆破堰前圍堤分洪,因堰前積冰插塞,出水量不大,未能取得減凌分洪的效果,至23時45分王莊決口,水位回落,溢洪堰過水停止。此次運用溢洪堰,因經驗不足,分洪決策晚,出水慢,未達預期目的。黃河南展寬工程興建後,溢洪堰和分洪區的部分已包括於展寬區內,溢洪堰工程廢棄。

1947年,黃河復歸山東故道時,尾閭河段仍沿1934年自然改道時形成的3股行水路線,分別由甜水溝、神仙溝、宋春榮溝注入渤海。1952年7月,甜水溝過水約佔70%,神仙溝約佔30%,兩股河道在小口子附近開始相向坐彎。其後,神仙溝過水流量日增。為便利交通和農業生產,墾利縣委、縣政府提出挖通兩河的報告:1953年4月3日,實測神仙溝流量387立方米每秒,甜水溝流量381立方米每秒,水流有向神仙溝轉移集中的趨勢。兩溝最近處相距95米,水位相差0.71米,甜水溝河道曲折多彎,水流不暢。如將兩溝之間挖通,大溜將會直趨神仙溝。甜水溝可能因流量減小而淤澱閉塞。山東河務局、黃委會批准了該報告,由墾利縣政府組織有關單位勘測定線,調集民工220人突擊施工。6月14日開始,3天告竣,挑挖引河長119米,上口寬17米,底寬10米,土方2570立方米。7月8日,引河開始過水,10日施測流量963.7立方米每秒,佔全河的43.3%。此後,引河過水比例持續增大,水面逐步拓寬,近海段河形順直,口門水流通暢。8月22日,黃河出現3946立方米每秒洪峰時,神仙溝分流達3594立方米每秒,佔峰量的91.1%。8月26日,甜水溝淤塞斷流。9月,引河寬達300米,成為大河主道,原折往左岸的四段河亦趨斷流,成為幹河。

改道後入海流程縮短11公裡,河床比降變陡,開始溯源衝刷,上達200公裡,前左水位站同流量水位降低1.85米。改道效果顯著。

南展寬工程開建

保障人民財產安全

小口子裁彎改道後,黃河在神仙溝行水10年,尾閭長度由27.3公裡增長到59.8公裡,河床縱比降由1.4/10000變緩為1/10000,河道淤積曲折,洩水不暢。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時,羅家屋子水位升高1.13米;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時,水位升高1.65米。1963年5月30日,水位曾高於老套堤堤頂0.28米,漫溢決口。1963年12月,河口氣溫降到-13℃,河道淌凌,口門宣洩不暢,冰不入海,多於淺灘卡塞,壅水上漲。12月29日後,張家圈以下河道全被插塞,軍馬場五營、林場等單位被淹,大孤島上15個村2675人被冰水圍困。惠民地委、專署研究分洪救災意見。經惠民地區黃河修防處負責實地查勘,制定方案,上報省河務局和惠民地區行署;惠民地區行署電告山東省委,省委授權惠民地委批准,在羅家屋子破堤分洪。1964年1月1日2時,渤海農場500人,海濱農場100人,同時在羅家屋子臨河堤和套堤上開挖藥室和破堤。16時大堤爆破成功,三個口門過水,刷成河道,洩水流暢,分水經窪拉溝,進入刁口河歸海,至7月底,全部奪溜,原神仙溝河道淤閉。新河道流程縮短至22公裡,河床縱比降變陡至2.13/10000,洩水通暢。

新河道形成後,兩岸相繼加高接長防護工程,至1971年,左岸完成土方87.9萬立方米,用工46.2萬個;右岸完成土方238萬立方米,用工48.14萬個。

從博興麻灣(今東營區)至利津王莊長達30公裡的窄河段,兩岸堤距一般為1公裡左右,最窄處小李險工僅460米。麻灣、王莊險工坐彎近90度,一旦冰凌卡塞,水無洩路,水位極易陡漲成險,甚至決口成災。百年來,該河段決口已達31次,其中凌汛決口有15次。1951年和1955年,凌汛決口都發生在這一河段。

1970年汛前,原水電部副部長錢正英會同山東省、黃委會、勝利油田的負責人查勘河口時,制定出「南展、北分、東大堤」等近期河口治理意見。惠民地革委根據上述精神組織黃河修防處等有關部門進行查勘後,提出規劃報告。1971年9月,水電部報經國家計委批准,興建黃河南展寬工程。

一直以來,黃河南展寬工程主旨是以防凌為主,結合防洪、放淤和灌溉,保障沿黃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油田開發和工農業生產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工程建成後的運用方案是,當原河道水位接近保證水位時,開始分洪分凌,通過展寬河道,變單式窄河槽為複式寬河槽,有利於排洩凌洪,同時將低洼鹽鹼展區變為沃壤的灘區,改善展區生產條件和人民生活。

相關焦點

  • 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原標題: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黃河從這裡入海,石油之城,生態之城,中國東營。」經常看中央一套的朋友對這一句宣傳語都不會陌生。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雅拉達澤山以東的約古宗列盆地,穿越9個省(區),流程5464公裡,最終於東營市境入海。
  • 東營境內的黃河|近年來,東營市如何研究治理河口難題
    對於泥沙的治理,減沙主要是搞好上遊和中遊的水土保持,減少泥沙的來源;排沙主要是修築導流堤工程,集水攻沙入海,開展疏浚拖淤;用沙即擴大三角洲堆沙範圍,主要措施是適當擴大尾閭河段擺動範圍,利用海洋蝕退能力減緩岸線延伸。因此東營境內的黃河治理主要是排沙與用沙。今天,就讓咱們走進東營境內的黃河,了解一下近年來對河口治理的研究。
  • 黃河河口管理局十三五發展紀實|徵程萬裡風正勁,行穩致遠再揚帆
    五年來黃河河口管理局累計創建黃委示範工程9處,2019年利津河務局通過國家級水管單位復驗,2020年東營河務局成功創建國家級水管單位,東營、利津、河口河務局劃界工作通過省局驗收,工程管理打了一個翻身仗,「水上長城」更加堅固靚麗。
  • 再解「黃河改道」
    這「六大徙」在山東境內的概況如下:第一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下遊東遷。舊道由河南滑縣(以下均為今地名)至河北巨鹿,東北向入海。新道由滑縣決口東流,至濮陽折向東北,經冠縣、茌平北境、平原去河北省,在舊道之南入渤海。第二次,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又東遷。
  • 黃河河口段流凌
    12月30日8時,黃河河口段再次出現流凌。12月31日,風急水深,站在已經拆除的開元浮橋「橋頭」,如同站上了水中扁舟。受強冷空氣影響,12月29至30日,山東省沿黃地區氣溫大幅度下降,黃河河口段日均平均氣溫下降達12℃左右。
  • 東營境內的黃河|關於凌汛那些事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多年來,山東黃河河務局試過多種破除冰凌的方式,所有的方式中炸藥爆破效果較好,至今仍採用。  封河往往先從東營段起  產生凌汛的自然條件取決於河流所處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態。在高寒地區,河流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並且河道形態呈上寬下窄,河道彎曲迴環的地方出現嚴重凌汛的可能性較多。
  • 黃河改道探討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史上有過多次改道,給中下遊特別是下遊造成了嚴重災害。建國後,下遊河道經過多次治理,河道基本上固定,災害減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在渤海灣。因為黃河入海攜帶大量泥沙,每年都有新生陸地形成。
  • 黃河在歷史上共經歷了多少次重大決口改道,造成了哪些危害?
    到東漢明帝時期,也就是公元69年(永平十二年),當時中央政府決定治理黃河,由王景負責,王景主要採用修建黃河堤防和洩洪水閘的思路對黃河進行治理,工程開始後,先後動用了幾十萬勞工,工期一年左右施工約一年,對自河南滎陽至黃河入海口的黃河地段進行了整修, 王景治理黃河之後到唐朝末年的800多年,黃河一直處於相對安流的狀態,1000多年內沒有發生大型改道。
  • 為什麼是黃河?
    於是當年8月1日,黃河擺尾,「自開封蘭陽縣銅瓦廂決口北流,漫經豫、魯兩省各州縣,至山東張秋鎮穿運,奪大清河至利津縣入渤海。」位於東營市墾利縣境內的黃河入海口,是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的。而且,歷史上黃河大堤汛期決口後,從未有當即堵復的先例。蘭考東壩頭被稱為黃河「最後一彎」,風平浪靜的黃河舒緩流過,不見一絲桀驁與狂暴。可1855年,黃河就在此處決口改道,形成現在流路。此前600多年間,黃河長期侵奪淮河流路,自江蘇大豐入黃海。從公元前602年至1855年,黃河共大改道5次,在黃淮海平原上完成了由北向南、幅度達25萬平方公裡的扇形擺動。
  • 黃河生態補水「救助」山東河口三角洲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了解到,截止7月8日8時,黃河故道刁口河渠首累計引水量1881.2萬立方米。樁埕路以下過水量149.1萬立方米。刁口河為1964~1976年黃河入海故道,全長約52千米,是黃河三角洲上第9條黃河入海流路,也是黃河首選備用入海流路,其入海口分布著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北區)。1976年黃河改道以後,至2010年,刁口河停止行水34年。流路由於長期備而不用,缺少淡水補充,出現了河道萎縮、溼地退化、海岸線蝕退、生物物種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等嚴重問題。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平靜的黃河水面下50多米,「萬裡黃河第一隧」正在緊張施工。10月30日,濟南市天橋區濼口黃河浮橋渡口旁的「泰山號」盾構機刀盤破土而出,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貫通,這是人類交通史上首次下穿地上「懸河」。
  • 黃河健康生命初探 黃河水利委員會國科局局長 劉曉燕
    隨著人口增加,人類對土地和資源的需求逐漸加大,穩定下遊流路、約束黃河洪水成為當時人們的強烈願望,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堤防是人們處理黃河的主要手段。堤防約束了洪水,減少了河道頻繁擺動的機率,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們的願望。但堤防也限制了泥沙的堆積空間,使黃河下遊變成了地上懸河,進而增加了河道單次決口或改道的風險和損失。
  • 任性黃河不專一,想怎走就怎走,東營入海口太短暫,形成才150年
    有句唐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家都知道,但這入海流之處在哪裡呢?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9月自駕遊來到了山東北部的東營,這裡就是現在的黃河入海口處,但這個入海口並不是唐朝「入海流」的那處描寫之地。
  • 感覺黃河經常改道,那麼長江為什麼不改道呢?
    黃河和長江都是我國的母親河,共同孕育了中華文明。但相對於長江而言,黃河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豐沛的水資源,還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危害。在封建王朝時,黃河經常改道,每次改道都會對沿岸百姓造成數以萬計的損失,以及人口傷亡。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和夏秋汛期相比,黃河水溫順了不少,河床只有洪峰期的一半,岸邊曲曲折折的沙土線說明了曾經的水位之高。平靜的黃河水面下50多米,「萬裡黃河第一隧」正在緊張施工。10月30日,濟南市天橋區濼口黃河浮橋渡口旁的「泰山號」盾構機刀盤破土而出,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貫通,這是人類交通史上首次下穿地上「懸河」。
  • 「三號洪水」衝沙入河,黃河能否承受,未來渤海會被填平嗎?
    不過,將黃河水量增大就理解為萊州灣將會被黃河泥沙淤埋成大型水庫,實屬有點小題大做,畢竟現代黃河自1855年改道並奪了濟南北邊的大清河匯入渤海後,在長近164年的時間裡,我國最大的內海渤海及其三大海灣之一(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的萊州灣並沒有因為黃河泥沙的淤積而被填平。
  • 黃河文化:黃河三角洲特定的自然生存環境與陸地變遷
    除黃河之外,境內還有數量不少的大小河流,例如,「禹開九河」中的徒駭河、鬲津河、馬頰河、鉤盤河等曾流經本區域,至今徒駭河、馬頰河、鉤盤河仍存。古代「四讀」之一的北瀆濟水,在隋代之前,曾是流經本區域的大河之一,後為大清河所代。從歷代史籍中,尚可得知古漯水、澠水、淄水、大清河等都曾穿流本區域。這些古今水系,為古代黃河三角洲先民提供了重要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資料來源。
  • 【中國科學報】認知陸海河相互作用支持黃河三角洲溼地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充分考慮上中下遊的差異。上遊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遊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遊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汙染治理。水土保持不是簡單挖幾個坑種幾棵樹,黃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種樹、種什麼樹合適,要搞清楚再幹。
  • 黃河的泥沙遲早會填平渤海,能不能將黃河改道解決這一問題?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長河,雖然水量不大,但由於途徑黃土高原而攜帶了大量泥沙,因此黃河的造地能力絕對是世界第一。目前位於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面積每年都在擴大,而接納黃河的渤海面積則每年都在減小,如此下去,渤海遲早會被黃河填平,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南方有長三角,為何北方沒有黃河三角洲城市群,兩條河有什麼不同
    南方有長三角,為何北方沒有黃河三角洲城市群,兩條河有什麼不同,華夏大地幅員遼闊,其中兩大水系貫穿中國東西,並在河口形成大面積衝積平原,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以來就是富饒之地,時間進入現代,長江下遊城市集聚,形成了著名的長三角城市群,在另一個大水系的黃河河口,沒有出現如此體量的城市群的理由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