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黃河安瀾入海,並逐漸變得清澈,美麗的黃河入海口也成為了很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關注的地方。他們從全國各地慕名前來欣賞黃河的入海處,同時也被美景所震撼。
小街減凌溢洪堰
小口子裁彎改道
1951年凌汛王莊決口後,為解決利津窄河道凌洪威脅,經水利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黃委會、山東河務局查勘研究,決定在利津小街(今墾利)修建減凌溢洪堰。堰身在小街村北,大堤樁號206處,長200.6米,寬52米,堰頂高程12米(大沽基準面),用亂石和混凝土預製塊砌成。溢洪區開挖引河一道,自小街至寧海以下,長17公裡,底寬7.5米,接黃河故道入海。引河右岸南順堤自小街至墾利縣門金章屋子西北止,長35.2公裡,高4米。左岸順堤自小街至馮家屋子利用黃河大堤,馮家屋子至墾利縣人字局築新堤,長15.7公裡,高4米。溢洪河流域面積150平方公裡,區內村莊51個,人口1.4萬人,各村修築圍莊堰。
1951年10月5日,工程全面開工。參加施工的有:山東河務局及惠墾修防處所屬工程隊,墾利、博興、廣饒、利津、惠民、濱縣、霑化、齊東、高青等9縣幹部民工7.1萬人,至12月5日完工。共完成溢洪堰土方19.78萬立方米,混凝土2950立方米,砌石1.2萬立方米,用水泥1045噸,開挖引河、築兩岸大堤及圍村堰69個,計動土方256.59萬立方米,總投資188.76萬元。
溢洪堰建成後,1955年冬,發生嚴重凌汛,王莊險工冰凌卡塞,水位暴漲,最高達15.72米(大沽基準)。19561月29日19時10分,爆破堰前圍堤分洪,因堰前積冰插塞,出水量不大,未能取得減凌分洪的效果,至23時45分王莊決口,水位回落,溢洪堰過水停止。此次運用溢洪堰,因經驗不足,分洪決策晚,出水慢,未達預期目的。黃河南展寬工程興建後,溢洪堰和分洪區的部分已包括於展寬區內,溢洪堰工程廢棄。
1947年,黃河復歸山東故道時,尾閭河段仍沿1934年自然改道時形成的3股行水路線,分別由甜水溝、神仙溝、宋春榮溝注入渤海。1952年7月,甜水溝過水約佔70%,神仙溝約佔30%,兩股河道在小口子附近開始相向坐彎。其後,神仙溝過水流量日增。為便利交通和農業生產,墾利縣委、縣政府提出挖通兩河的報告:1953年4月3日,實測神仙溝流量387立方米每秒,甜水溝流量381立方米每秒,水流有向神仙溝轉移集中的趨勢。兩溝最近處相距95米,水位相差0.71米,甜水溝河道曲折多彎,水流不暢。如將兩溝之間挖通,大溜將會直趨神仙溝。甜水溝可能因流量減小而淤澱閉塞。山東河務局、黃委會批准了該報告,由墾利縣政府組織有關單位勘測定線,調集民工220人突擊施工。6月14日開始,3天告竣,挑挖引河長119米,上口寬17米,底寬10米,土方2570立方米。7月8日,引河開始過水,10日施測流量963.7立方米每秒,佔全河的43.3%。此後,引河過水比例持續增大,水面逐步拓寬,近海段河形順直,口門水流通暢。8月22日,黃河出現3946立方米每秒洪峰時,神仙溝分流達3594立方米每秒,佔峰量的91.1%。8月26日,甜水溝淤塞斷流。9月,引河寬達300米,成為大河主道,原折往左岸的四段河亦趨斷流,成為幹河。
改道後入海流程縮短11公裡,河床比降變陡,開始溯源衝刷,上達200公裡,前左水位站同流量水位降低1.85米。改道效果顯著。
南展寬工程開建
保障人民財產安全
小口子裁彎改道後,黃河在神仙溝行水10年,尾閭長度由27.3公裡增長到59.8公裡,河床縱比降由1.4/10000變緩為1/10000,河道淤積曲折,洩水不暢。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時,羅家屋子水位升高1.13米;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時,水位升高1.65米。1963年5月30日,水位曾高於老套堤堤頂0.28米,漫溢決口。1963年12月,河口氣溫降到-13℃,河道淌凌,口門宣洩不暢,冰不入海,多於淺灘卡塞,壅水上漲。12月29日後,張家圈以下河道全被插塞,軍馬場五營、林場等單位被淹,大孤島上15個村2675人被冰水圍困。惠民地委、專署研究分洪救災意見。經惠民地區黃河修防處負責實地查勘,制定方案,上報省河務局和惠民地區行署;惠民地區行署電告山東省委,省委授權惠民地委批准,在羅家屋子破堤分洪。1964年1月1日2時,渤海農場500人,海濱農場100人,同時在羅家屋子臨河堤和套堤上開挖藥室和破堤。16時大堤爆破成功,三個口門過水,刷成河道,洩水流暢,分水經窪拉溝,進入刁口河歸海,至7月底,全部奪溜,原神仙溝河道淤閉。新河道流程縮短至22公裡,河床縱比降變陡至2.13/10000,洩水通暢。
新河道形成後,兩岸相繼加高接長防護工程,至1971年,左岸完成土方87.9萬立方米,用工46.2萬個;右岸完成土方238萬立方米,用工48.14萬個。
從博興麻灣(今東營區)至利津王莊長達30公裡的窄河段,兩岸堤距一般為1公裡左右,最窄處小李險工僅460米。麻灣、王莊險工坐彎近90度,一旦冰凌卡塞,水無洩路,水位極易陡漲成險,甚至決口成災。百年來,該河段決口已達31次,其中凌汛決口有15次。1951年和1955年,凌汛決口都發生在這一河段。
1970年汛前,原水電部副部長錢正英會同山東省、黃委會、勝利油田的負責人查勘河口時,制定出「南展、北分、東大堤」等近期河口治理意見。惠民地革委根據上述精神組織黃河修防處等有關部門進行查勘後,提出規劃報告。1971年9月,水電部報經國家計委批准,興建黃河南展寬工程。
一直以來,黃河南展寬工程主旨是以防凌為主,結合防洪、放淤和灌溉,保障沿黃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油田開發和工農業生產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工程建成後的運用方案是,當原河道水位接近保證水位時,開始分洪分凌,通過展寬河道,變單式窄河槽為複式寬河槽,有利於排洩凌洪,同時將低洼鹽鹼展區變為沃壤的灘區,改善展區生產條件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