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黃河經常改道,那麼長江為什麼不改道呢?

2020-10-08 吾皇聊電影

黃河和長江都是我國的母親河,共同孕育了中華文明。但相對於長江而言,黃河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豐沛的水資源,還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危害。在封建王朝時,黃河經常改道,每次改道都會對沿岸百姓造成數以萬計的損失,以及人口傷亡。
同樣都是河流,為什麼黃河就經常改道,而長江卻不容易改道呢?


黃河為什麼容易改道?
我們知道,我國地勢西高東西,而且根據地勢高低的不同,共分為三個階梯。


其中第一階梯地勢較高,落差較大,所以水流湍急。但由於這裡遠離海洋,降雨較少,水源主要來自於高山融水,所以這裡的河流大多水流湍急,但流量較小。


在第二階梯時,黃河會匯聚周圍一些支流的河水,水流量變大。然而,我國的黃土高原也坐落在第二階梯,且黃河會流經此地,此時黃河會攜帶大量泥沙,但由於第二階梯地勢落差較大,所以水流會挾裹著沙子衝向下遊。


黃河下遊是平原地區,地勢落差小,以至於河流緩慢,河沙流經此地時也會沉澱,導致河床高度提升。


長此以往,黃河下遊河床越來越高,甚至會超過當地的海拔高度,當河床高度接近堤壩高度時,此時黃河就會決堤,引發洪澇災害。


黃河決堤之後,由於當地都是平原,所以一旦黃河泛濫,就容易引發改道,在歷史上,黃河曾多次發生過改道事件。


另外,黃河之所以容易改道,還和上遊地勢落差較大有關。我們知道,地勢落差較大,意味著水流速度較快,當上遊降雨量增加時,此時黃河水會迅速流向下遊。而黃河下遊地勢平坦,落差較小,因此水流緩慢,所以上流的水會很快流到下遊,引發洪澇災害,從而導致河道改變。


目前,針對黃河泛濫等一系列問題,我國在黃河沿岸設置了許多的水電站,這些水電站既能夠沉澱河沙,又能夠水力發電,還能在汛期時攔截洪峰,在旱季時開閘放水,緩解乾旱。
正是因為水電站的修建,目前這些年來,我國黃河流域再也沒有發生過較大的洪澇災害,也沒有再改過河道。


長江為什麼不改道?
其實,長江遇到的問題和黃河一樣,也是上遊落差較大,河水流速快,而下遊地勢平坦,河水流速慢,那長江為什麼沒有經常改道呢?


其實是因為,長江的含沙量低。長江位於我國800毫米降雨線以南,這意味著長江流域的降水比較充沛,適宜植物生長。而植物能固土防風,所以長江的含沙量較低,因此即使長江在下遊時流速緩慢,河床也不會因此抬高,所以長江有著較為固定的河道。


而且,在封建王朝時期,相對於黃河流域而言,長江流域人口較少,所以原始湖泊、河流較多,這些湖泊以及河流能夠分洪。在春秋時期,長江流域有一個非常大的湖泊溼地:雲夢澤,雲夢澤就起到了很好的抗洪作用。在汛期時,長江的水可以流入到湖泊中;在旱季時,湖泊的水可以補給到長江之中。


而黃河流域人口密集,為了滿足人口對能量的需求,當地會圍湖造田,導致天然湖泊消失,失去調節作用。而濫砍濫伐以及過度開墾過度放牧,又導致土地荒漠化加劇,以至於黃河含沙量越來越高。
但現如今我國已經對該現象做了應對機制,退耕還林還湖,以及在荒漠化地區植樹造林等,所以目前的黃河含沙量已經較低。
雖然長江沒有改道的麻煩,但長江經常容易泛濫。究其原因是因為現如今長江流域內降雨量較多,而人口越來越多,導致原始湖泊面積不斷縮小,以至於湖泊對長江的調節能力減弱。


另外,長江下遊地區地勢平坦,排水不暢,所以一旦上遊降雨量增加,下遊的水位就會上升。
為了應對長江泛濫問題,我國在長江沿線也設置了許多水電站,其中著名的三峽水電站就是位於長江上。
在三峽水電站修建之前,長江幾乎每十年發生一次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而三峽水電站修建之後,長江發生洪澇災害的概率明顯下降,今年之所以爆發洪澇災害,是因為今年屬於弱厄爾尼諾現象,導致長江流域降水大幅度超過往年。
總結
黃河和長江共同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我們親切地將它們稱為「母親河」,但長江和黃河並不是一位溺愛孩子的母親,而是一個嚴格的管教者,一旦人類過度破壞環境,它們就會利用自己的方式懲罰人類。
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能夠改造環境,但在自然界面前,人類仍是渺小的存在。因此,為了我們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我們應該要保護它們的生態系統。

相關焦點

  • 再解「黃河改道」
    這裡所說的「河」就是指黃河。學者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那麼這個記載距今也有3000年了。人類文明的孕育離不開大江大河。正如埃及尼羅河定期泛濫,給河谷披上厚厚的淤泥,孕育出發達的農業文明,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但也有桀驁不馴的一面,黃河河道搖擺不定,隨之帶來的是中國人利用黃河、改造黃河、與大自然鬥爭的宏偉經歷。
  • 黃河改道探討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史上有過多次改道,給中下遊特別是下遊造成了嚴重災害。建國後,下遊河道經過多次治理,河道基本上固定,災害減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在渤海灣。因為黃河入海攜帶大量泥沙,每年都有新生陸地形成。
  • 黃河的泥沙遲早會填平渤海,能不能將黃河改道解決這一問題?
    (圖中紅色區域是自秦朝以來,黃河、海河在渤海所新造的陸地)大家不要認為這種造地運動是天方夜譚,實際上只要是沿海地區的平原,基本都是大江大河衝出來的。像是長江中下遊平原和華北平原,都是長江、黃河、海河、淮河一起衝出來的。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地理考察表明,黃河源頭在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這個發源地是明確的;黃河的入海口如今是山東,但在歷史上,入海口不固定,南北搖擺的幅度很大,最北從今天的天津、河北一帶入渤海,最南從今天的江蘇北部入黃海。中國人和黃河的關係久遠。我國最早的歷史地理名著之一《尚書·禹貢》裡記載:導河積石,這裡所說的「河」就是指現在的黃河。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地理考察表明,黃河源頭在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這個發源地是明確的;黃河的入海口如今是山東,但在歷史上,入海口不固定,南北搖擺的幅度很大,最北從今天的天津、河北一帶入渤海,最南從今天的江蘇北部入黃海。中國人和黃河的關係久遠。我國最早的歷史地理名著之一《尚書·禹貢》裡記載:導河積石,這裡所說的「河」就是指現在的黃河。
  • 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原標題: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黃河從這裡入海,石油之城,生態之城,中國東營。」經常看中央一套的朋友對這一句宣傳語都不會陌生。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雅拉達澤山以東的約古宗列盆地,穿越9個省(區),流程5464公裡,最終於東營市境入海。
  • 為什麼黃河在1952年,改道流向了公海?現在終於知道了
    提到黃河,你們會想到什麼?含沙量巨大?黃河壺口的壯觀?還是黃河河道的多次變化?無論是上面哪一個回答,都是能代表黃河的。因為上面三點都是黃河現有的特點。黃河的含沙量是高居世界榜首的。黃河壺口的景觀,一直是黃河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 長江和黃河有什麼差別?為什麼一個叫江,一個叫河?
    大家都知道,長江和黃河是中國的兩大主要河流,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黃河發源於青海的雅拉達澤峰。歷史上也有不少歌曲歌唱長江和黃河。可是一直以來,人們都有一個疑問,長江和黃河有什麼差別?為什麼一個叫江,一個叫河?
  • 黃河在歷史上共經歷了多少次重大決口改道,造成了哪些危害?
    黃河,被稱為華夏文明的母親河,但在華夏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黃河不僅展示了母親般的溫柔,也有狂躁不安的狀態。據統計,從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遊決口1590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給生活在黃河周邊的區域帶來了重大危害。
  • 黃河改道有多恐怖?清朝時期黃河改道淹沒了兩個千年古城!
    黃河,中國第二長河,全長約5464公裡,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但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曾使千萬百姓受苦。黃河下遊泥沙沉積太多,河床年年增高,已經超過了兩岸的地面,黃河成了名副其實的「天河」,即「地上河」。
  • 母親河也很讓人糟心,決堤改道1500次,華北發展差與此有關
    但同時,黃河在古代也帶來了特別多的災害,深深地影響了生活在黃河沿岸的居民,也改變著中國歷史的走向。 歷史上黃河由於長期的改道,因此只要遇到大的降水,就會出現決口與泛濫,下遊平原的地理面貌和經濟發展,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統計過,近2500年的歷史中,黃河光決口與改道,就有近1500次之多,其中大的改道有6次。
  • 東營境內的黃河|流路改道、修建大型工程 黃河河口這樣治理
    如今,黃河安瀾入海,並逐漸變得清澈,美麗的黃河入海口也成為了很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關注的地方。他們從全國各地慕名前來欣賞黃河的入海處,同時也被美景所震撼。黃河南展寬工程興建後,溢洪堰和分洪區的部分已包括於展寬區內,溢洪堰工程廢棄。1947年,黃河復歸山東故道時,尾閭河段仍沿1934年自然改道時形成的3股行水路線,分別由甜水溝、神仙溝、宋春榮溝注入渤海。1952年7月,甜水溝過水約佔70%,神仙溝約佔30%,兩股河道在小口子附近開始相向坐彎。其後,神仙溝過水流量日增。
  • 中國「母親河」改道了美國衛星在上空「窺探」20年人類第一次
    中國兩條最著名的河流是長江和黃河,黃河也被稱為「母親河」。眾所周知,黃河是世界上泥沙濃度最高的河流,黃河起源於青藏高原,向東流入渤海。這樣,黃河穿過黃土高原,黃土高原覆蓋了長達300米的細黃土。黃河卷積了數百萬噸的土壤,使黃河渾濁。
  • 黃河的河床都比地面高,形成了「地上河」,為什麼不挖低一些呢?
    黃河的河床都比地面高,形成了「地上河」,為什麼不挖低一些呢?黃河的存在,我們中國已經知道多少年了,自從伴隨著我們中華民族誕生以來,它就成為了我們的母親河,從上古文明開始,有了人類的時候,它就存在了。但是從歷史記載來,黃河這條河並不平凡,因為它經過了20多次改道不計其數的。送我們建國以來黃河附近的居民,深受黃河的危害。為什麼黃河會屢次的改道或者決堤呢?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來自黃河上遊的泥沙堡,這片區域的河床抬得太高。我們首先要談一下,為什麼黃河裡面這麼多泥沙的來源,假如無法控制這些來源,我們就無法阻止慢慢變高的河床。
  • 黃河為何叫作河?長江又為何稱為江?
    黃河被稱為母親河,是因為華夏文明發源源於黃河,長江兩岸及廣大的江南地區,先前到處都是蠻荒之地,要麼是水鄉澤國,要麼是原始森林,還到處都都是毒蛇猛獸,不適合居住,所以,遠古時期,長江兩岸人煙稀少。加之那時交通不便,又有多條河流阻隔,北方人到南方的就少之又少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諸候徵戰頻繁,常年兵慌馬亂,黃河又經常泛濫,南遷逃荒的人越來越多。人們才發現,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的地方,這就是江南風光。
  • 黃河為什麼「幾」字形繞開陝西?
    來源;騎遊通州企鵝號黃河為什麼「幾」字形繞開陝西?傳說,黃河發源於「星宿海」,之後到達蘭州,只是到了蘭州之後,黃河並沒有直接流向東部地區,而是向北轉彎,繞到了陝西北部到達寧夏以及內蒙古的巴彥淖爾,並在呼和浩特南下,形成一個「幾」字形狀。
  • 黃河斷流不稀奇,那長江會斷流嗎?有說長江也曾兩次斷流,真的嗎
    20多年前黃河斷流可以說是很常見的事情,但基本上沒有朋友聽說過長江斷流的現象,然而有記載和傳說長江曾經也出現過兩次斷流現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中下遊用水量非常大,而黃河的水量又很少,只有長江水量的1/18,造成斷流現象也就不稀奇了。
  • 美國衛星監控黃河20年,傳回的衛星圖像震撼世界:這不可能
    眾所周知,世界文明基本都源於黃河,中國的華夏文明也不例外,黃河和長江兩條河流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為此黃河也有著中國母親河之稱。除此之外,黃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沉積量最多的河流,水中攜帶的泥沙會慢慢沉澱並積累起來,因此黃河的入海口也會「生長」,黃河20年間已完全變樣了,美國衛星拍下了這一幕,老外直言:這不可能!到底怎麼一回事呢?
  • 中國「母親河」改道?美國衛星上空「窺探」20年感嘆:人類第一次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黃河起源於青藏高原,向東流向渤海。黃河穿過黃土高原,而黃土高原覆蓋了300米的細黃土,黃河積聚了數百萬噸的土壤,使黃河渾濁,而就在過去的20年中,由美國NASA監視到了的黃河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此,美國也只能感嘆:這是人類的第一次。
  • 黃河為什麼呈幾字形?
    不光是黃河,長江也發源於青藏高原。而地勢的形成主要與地球板塊的運動有關。比如黃河,她雖然拐了幾個大彎,可她整體上的走勢還是自西向東。一江春水向東流,黃河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過了甘肅蘭州之後並沒有向東流去,而是流向了北方,一頭扎進了大漠。之所以會向北,那是因為蘭州東部和南部的地勢比較高,受到了隴中高原和六盤山的阻擋,並且北部的地勢較低,存在一些平原盆地,比如河套平原,自然只能向北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