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改道探討

2020-09-03 凡凡帝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史上有過多次改道,給中下遊特別是下遊造成了嚴重災害。建國後,下遊河道經過多次治理,河道基本上固定,災害減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在渤海灣

因為黃河入海攜帶大量泥沙,每年都有新生陸地形成。雖然因為上遊黃土高原生態治理和小浪底水庫的建設,泥沙有所減少,造地速度有所放緩。

渤海作為我國的內海,所造陸地面積不能有效延伸領海面積。建議探討將黃河沿淮河入海,並保留現在黃河現有河道。

在保證現有黃河兩岸用水的情況下,特別是洪水季節和小浪底衝沙作業時,改由淮河進入黃海。日積月累,必有成效。

黃河重大改道具體年表《摘》

次數 時間 入海地點 改道原因

第一次 公元前602年滄州入渤海 自然

第二次 公元11年 濱縣,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為

第三次 公元1048年 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無棣篤馬河入渤海 自然

第四次 公元1194年 清江口,雲梯關入海 自然,人為

第五次 公元1494年 淮河入海 自然,人為

第六次 公元1855年 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為

第七次 公元1938年 淮河入海 人為

相關焦點

  • 再解「黃河改道」
    ◤黃河下遊河道變遷圖。▲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第六次改道。□ 本報記者 周學澤伴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人們對黃河這條河流本身也增加了更多關注。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
  • 感覺黃河經常改道,那麼長江為什麼不改道呢?
    黃河和長江都是我國的母親河,共同孕育了中華文明。但相對於長江而言,黃河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豐沛的水資源,還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危害。在封建王朝時,黃河經常改道,每次改道都會對沿岸百姓造成數以萬計的損失,以及人口傷亡。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這「六大徙」在山東境內的概況如下:第一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下遊東遷。
  • 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原標題: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黃河從這裡入海,石油之城,生態之城,中國東營。」經常看中央一套的朋友對這一句宣傳語都不會陌生。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雅拉達澤山以東的約古宗列盆地,穿越9個省(區),流程5464公裡,最終於東營市境入海。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這「六大徙」在山東境內的概況如下:第一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下遊東遷。
  • 黃河改道有多恐怖?清朝時期黃河改道淹沒了兩個千年古城!
    黃河,中國第二長河,全長約5464公裡,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但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曾使千萬百姓受苦。黃河下遊泥沙沉積太多,河床年年增高,已經超過了兩岸的地面,黃河成了名副其實的「天河」,即「地上河」。
  • 黃河的泥沙遲早會填平渤海,能不能將黃河改道解決這一問題?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長河,雖然水量不大,但由於途徑黃土高原而攜帶了大量泥沙,因此黃河的造地能力絕對是世界第一。目前位於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面積每年都在擴大,而接納黃河的渤海面積則每年都在減小,如此下去,渤海遲早會被黃河填平,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為什麼黃河在1952年,改道流向了公海?現在終於知道了
    提到黃河,你們會想到什麼?含沙量巨大?黃河壺口的壯觀?還是黃河河道的多次變化?無論是上面哪一個回答,都是能代表黃河的。因為上面三點都是黃河現有的特點。黃河的含沙量是高居世界榜首的。黃河壺口的景觀,一直是黃河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 黃河在歷史上共經歷了多少次重大決口改道,造成了哪些危害?
    黃河,被稱為華夏文明的母親河,但在華夏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黃河不僅展示了母親般的溫柔,也有狂躁不安的狀態。據統計,從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遊決口1590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給生活在黃河周邊的區域帶來了重大危害。
  • 東營境內的黃河|流路改道、修建大型工程 黃河河口這樣治理
    如今,黃河安瀾入海,並逐漸變得清澈,美麗的黃河入海口也成為了很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關注的地方。他們從全國各地慕名前來欣賞黃河的入海處,同時也被美景所震撼。黃河南展寬工程興建後,溢洪堰和分洪區的部分已包括於展寬區內,溢洪堰工程廢棄。1947年,黃河復歸山東故道時,尾閭河段仍沿1934年自然改道時形成的3股行水路線,分別由甜水溝、神仙溝、宋春榮溝注入渤海。1952年7月,甜水溝過水約佔70%,神仙溝約佔30%,兩股河道在小口子附近開始相向坐彎。其後,神仙溝過水流量日增。
  • 母親河也很讓人糟心,決堤改道1500次,華北發展差與此有關
    但同時,黃河在古代也帶來了特別多的災害,深深地影響了生活在黃河沿岸的居民,也改變著中國歷史的走向。 歷史上黃河由於長期的改道,因此只要遇到大的降水,就會出現決口與泛濫,下遊平原的地理面貌和經濟發展,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統計過,近2500年的歷史中,黃河光決口與改道,就有近1500次之多,其中大的改道有6次。
  • 黃河文化:黃河三角洲特定的自然生存環境與陸地變遷
    ,試做了渤海、黃海海岸線的復原,徐其忠亦根據黃河三角洲地域已知的古文化遺存,探討了本地域的地理地形的變遷,試做了渤海西南岸海岸線的復原圖。」西漢末年,王莽新朝始建國三年(11年),黃河在魏郡(今河南濮陽境)決口改道,黃河第一-次由千乘入海,黃河河口遷至今山東利津附近,渤海灣南岸黃河三角洲一帶的海岸線又大幅度向外推進,今山東墾利、東營等縣市都是在這以後才由滄海變成桑田的。
  • 中國「母親河」改道了美國衛星在上空「窺探」20年人類第一次
    中國兩條最著名的河流是長江和黃河,黃河也被稱為「母親河」。眾所周知,黃河是世界上泥沙濃度最高的河流,黃河起源於青藏高原,向東流入渤海。這樣,黃河穿過黃土高原,黃土高原覆蓋了長達300米的細黃土。黃河卷積了數百萬噸的土壤,使黃河渾濁。
  • 東營境內的黃河|近年來,東營市如何研究治理河口難題
    同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黃委會水科所、前左水文實驗站等單位編寫的《黃河河口基本情況和基本規律》中提出尾閭流路「大循環」和「小循環」的概念,對後來河口研究產生很大影響。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圍繞改道清水溝和協調黃河防洪與油田開發建設的矛盾問題,先後有數十個單位、數百人次參加河口治理規劃,促進了河口研究工作的廣泛展開。
  • 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黃河6次大遷徙 塑造德州地貌由於黃河的長期衝積、泛濫和遷徙改道的影響,造成了目前德州的地形地貌景觀。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最高處,位於夏津陳公堤高地,海拔32.6米(黃海基面,以下同),最低處位於慶雲東北,海拔5.3米。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大小改道不計其數。
  • 為什麼是黃河?
    圖/視覺中國「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百害黃河的中下遊,在「善淤、善決」之後,往往會發展到「善徙」的地步。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圖為歷史上黃河的六次重大改道簡列表。
  • 黃河下遊變「地上懸河」之謎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裡到底有多少沙子?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無論年輸沙量,還是平均含沙量,黃河在世界江河中都名列第一。
  • 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黃河幹流進入黃淮海平原,最終形成東流入海的黃河水系。黃河河道的變遷由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攜帶大量泥沙到達下遊,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泛濫。再加上人類不合理的開發,造成森林、草原和溝洫系統的破壞,導致黃河決溢改道。黃河決溢範圍北到海河,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裡,大的改道有6次。
  • 探訪古黃河出海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泱波 攝「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最後一道彎也在古老的黃海邊留下了永恆的身影。沿著黃海邊茅草叢生的防護堤穿行,車在一片嶄新的花崗巖海濱護欄前停了下來。我們從海灣廣場的階梯上拾級而下,一座新建的大橋上的燙金字映入眼帘:古黃河橋。過橋後,在漂亮的公園入口,一座石碑上刻著鮮紅的大字:古黃河入海口。一一二八年至一八五五年。
  • 中國「母親河」改道?美國衛星上空「窺探」20年感嘆:人類第一次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黃河起源於青藏高原,向東流向渤海。黃河穿過黃土高原,而黃土高原覆蓋了300米的細黃土,黃河積聚了數百萬噸的土壤,使黃河渾濁,而就在過去的20年中,由美國NASA監視到了的黃河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此,美國也只能感嘆:這是人類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