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改道有多恐怖?清朝時期黃河改道淹沒了兩個千年古城!

2020-11-21 國學府邸

黃河,中國第二長河,全長約5464公裡,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但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曾使千萬百姓受苦。黃河下遊泥沙沉積太多,河床年年增高,已經超過了兩岸的地面,黃河成了名副其實的「天河」,即「地上河」。出三門峽以後的黃河,在下遊左右橫掃,製造出了中國人曾經唯恐避之不及的黃泛區,令人聞之色變。

清康熙七年,山東郯城縣發生8.5級的強烈地震,由莒縣、郯城方向波及而來,給當時的下邳古城造成了毀滅性的災難。然後黃河從邳州花山壩決口,無情的黃水吞沒了殘破的州城,「殘屋剩椽,蕩然無餘」。

下邳即今天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戰國時期,齊威王封鄒忌當下邳的成侯,開始稱該地為「下邳」。後來,漢朝平定天下,將郯郡改名為東海郡;後置下邳國。後漢武帝設置徐州刺史部,此時下邳為徐州的中心,這裡就是三國時期呂布殞命的地方,後曹操得徐州,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從此改稱徐州,即今徐州市。

康熙19年,黃河奪淮,滾滾狂濤,把離下邳古城南邊的古泗州城淹沒,「永為黿鼉之窟。」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個龐貝。由此,在民間至今到處流傳著水母娘娘沉泗州的神話傳說。泗州淹沒於洪澤湖後,泗州州治搬到虹縣,虹縣改為新泗州,虹縣降為虹鄉。泗州是,一個存在於北周到清朝之間的歷史地名,也是一個歷史名城。

古泗州和虹縣(泗縣)的地理位置

黃河奪淮形成了如今這麼大規模的洪澤湖,由於黃河居高臨下,倒灌入淮,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窪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洪澤湖古稱「破釜塘」,到了唐朝,改稱洪澤湖。黃河奪淮同樣也使徐州宿州之間的方圓百裡的陴湖變成了良田。

相關焦點

  • 再解「黃河改道」
    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細研黃河六次大改道可以發現:第一次大改道,黃河緊貼太行山東邊,然後斜向東北入海,只擦了山東西北一邊;第五次經由江蘇入海,也只擦了山東西南一邊;和山東關係深厚的改道是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其中第三次(北宋)、第四次(東漢)、第六次(清朝鹹豐年間)改道都是從山東入渤海。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這「六大徙」在山東境內的概況如下:第一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下遊東遷。
  • 感覺黃河經常改道,那麼長江為什麼不改道呢?
    黃河和長江都是我國的母親河,共同孕育了中華文明。但相對於長江而言,黃河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豐沛的水資源,還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危害。在封建王朝時,黃河經常改道,每次改道都會對沿岸百姓造成數以萬計的損失,以及人口傷亡。
  • 黃河改道探討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史上有過多次改道,給中下遊特別是下遊造成了嚴重災害。建國後,下遊河道經過多次治理,河道基本上固定,災害減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在渤海灣。因為黃河入海攜帶大量泥沙,每年都有新生陸地形成。
  • 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原標題: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黃河從這裡入海,石油之城,生態之城,中國東營。」經常看中央一套的朋友對這一句宣傳語都不會陌生。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雅拉達澤山以東的約古宗列盆地,穿越9個省(區),流程5464公裡,最終於東營市境入海。
  • 黃河的泥沙遲早會填平渤海,能不能將黃河改道解決這一問題?
    舉個例子:江蘇有個城市叫鹽城,顧名思義,這裡以前是盛產食鹽,歷史上這裡也確實曾是海鹽產地,但是今天的鹽城市區到大海的直線距離有三四十公裡,並不靠海,那以前這裡是如何產海鹽呢?(鹽城市區並不靠海)其實在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鹽城是一座濱海城市,並且鹽城周圍的地形非常適合曬鹽,因此出現了許多鹽場,故而得名鹽城。
  • 黃河在歷史上共經歷了多少次重大決口改道,造成了哪些危害?
    黃河,中華文明的搖籃,人類文明的發展離不開水,人類早期的生活狀態也是逐水而居,在有水的周邊產生聚落。但所謂水火無情,水在人類文明的誕生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也給人類生存帶來了重大威脅。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就是通過治水建立起來的。
  • 為什麼黃河在1952年,改道流向了公海?現在終於知道了
    提到黃河,你們會想到什麼?含沙量巨大?黃河壺口的壯觀?還是黃河河道的多次變化?無論是上面哪一個回答,都是能代表黃河的。因為上面三點都是黃河現有的特點。黃河的含沙量是高居世界榜首的。黃河壺口的景觀,一直是黃河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 東營境內的黃河|流路改道、修建大型工程 黃河河口這樣治理
    黃河南展寬工程興建後,溢洪堰和分洪區的部分已包括於展寬區內,溢洪堰工程廢棄。1947年,黃河復歸山東故道時,尾閭河段仍沿1934年自然改道時形成的3股行水路線,分別由甜水溝、神仙溝、宋春榮溝注入渤海。1952年7月,甜水溝過水約佔70%,神仙溝約佔30%,兩股河道在小口子附近開始相向坐彎。其後,神仙溝過水流量日增。
  • 母親河也很讓人糟心,決堤改道1500次,華北發展差與此有關
    但同時,黃河在古代也帶來了特別多的災害,深深地影響了生活在黃河沿岸的居民,也改變著中國歷史的走向。 歷史上黃河由於長期的改道,因此只要遇到大的降水,就會出現決口與泛濫,下遊平原的地理面貌和經濟發展,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統計過,近2500年的歷史中,黃河光決口與改道,就有近1500次之多,其中大的改道有6次。
  • 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1990年版《德州地區黃河志》載:周定王五年(前602)至今,黃河經歷過6次大遷徙,26次改道,共計決口1590次。最早記載黃河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期魏人所著《尚書·禹貢》,「東過洛汭,至於大?,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指黃河大體從河南焦作一帶經過,折北穿過河北中部,折東入海。
  • 為什麼是黃河?
    王景治河後的近千年裡,黃河再沒有發生過大的泛濫,但千年的堆積到底還是讓下遊的河道逐漸淤高。到了唐末,小範圍的改道和泛決又開始頻繁上演,河道逐漸向北擺動。澶州,今河南濮陽西。圖為濮陽縣梨園鄉農民在黃河灘區背窪地的水中搶收農作物。
  • 中國「母親河」改道了美國衛星在上空「窺探」20年人類第一次
    中國兩條最著名的河流是長江和黃河,黃河也被稱為「母親河」。眾所周知,黃河是世界上泥沙濃度最高的河流,黃河起源於青藏高原,向東流入渤海。這樣,黃河穿過黃土高原,黃土高原覆蓋了長達300米的細黃土。黃河卷積了數百萬噸的土壤,使黃河渾濁。
  • 黃河是什麼?
    >國際上判斷河流正源的慣用標準有3條:「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當時的黃河並未設有堤防,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堤防才開始出現。這一時期的黃河也稱為「東漢及唐代故道」。)在過去的兩千年中,黃河下遊有記載的決堤超過1500次,它們雖然為人們帶來了許多困擾,但同時也構建了完全不同,獨特壯觀的中華大地!
  • 中國「母親河」改道?美國衛星上空「窺探」20年感嘆:人類第一次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黃河起源於青藏高原,向東流向渤海。黃河穿過黃土高原,而黃土高原覆蓋了300米的細黃土,黃河積聚了數百萬噸的土壤,使黃河渾濁,而就在過去的20年中,由美國NASA監視到了的黃河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此,美國也只能感嘆:這是人類的第一次。
  • 黃河村臺懷想
    當我們一次次驅車進入黃河灘區,一次次在鄉間行走,一次次看見那些似是而非的風景,總有那麼一種淡淡的愁緒向我襲來。這讓我感覺到,美麗的風景,樸素的情感,卻無法在廣袤的黃河衝積平原上開花結果。
  • 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依據各自研究成果,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黃河形成於更新世(距今約240萬至1萬年)以前,第二種觀點認為黃河形成於早更新世(距今約240萬至73萬年),第三種觀點認為黃河形成於晚更新世(距今10萬至1萬年)。晚更新世是黃河形成的重要階段,第三種觀點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觀點。
  • 黃河文化:黃河三角洲特定的自然生存環境與陸地變遷
    為從地形變化可知,現代黃河三角洲以小清河為分界線。小清河以北屬衝積沉積平原,厚度多在200400米間;小清河以南區域大都屬山前洪積衝積扇的前緣,厚度在100200米之間。從地貌來看,本區域南有低山丘陵,北有廣闊曲彎的沿海灘涂,域內尚有形成於不同歷史時期的湖泊。
  • 暴雨不斷,黃河下遊水患如何解決,根本原因是什麼?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衝積平原。圖片來自百度百科·由於在下遊泥沙沉澱,不斷抬高黃河河面,為防止黃河改道所產生的損失,只得加固兩旁的黃河大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