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2020-12-06 澎湃新聞

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2020-12-01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注入渤海。自古以來,黃河以「善淤、善決、善遷」著稱,給黃河下遊地區的地理面貌和社會經濟帶來了重大影響。

黃河的形成

關於黃河形成時代的問題,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依據各自研究成果,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黃河形成於更新世(距今約240萬至1萬年)以前,第二種觀點認為黃河形成於早更新世(距今約240萬至73萬年),第三種觀點認為黃河形成於晚更新世(距今10萬至1萬年)。晚更新世是黃河形成的重要階段,第三種觀點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觀點。

黃河的形成與演化是一個複雜的地質過程,它是地質構造、地貌、氣候變化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與青藏高原隆升、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演變有著密切的聯繫,它是反映東亞構造地貌和自然環境變遷的重大地質事件。

早在第四紀(距今258萬年),黃河幹流尚未形成,黃河流域分布著一些獨立的湖泊,並且互不相通。新生代以來,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碰撞,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於亞歐大陸板塊之下,形成了差異性的升降運動。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導致我國地勢從東高西低向西高東低的演變。自中新生代以來,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持續擠壓和碰撞,導致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的隆升,帶來了明顯的環境效應,改變了大氣環流的運動模式,阻擋了印度洋暖溼氣流向亞洲內陸輸送,使亞洲內陸沙漠和乾旱化以及風塵堆積的出現。中更新世(距今100萬至10萬年)以來,地殼運動使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這不僅使高原環境驟變,也使青藏高原出現大範圍冰川。季節性的冰川融化加大了河川的徑流,為黃河的貫通奠定了水動力的基礎。距今約60萬年,黃河切穿李家峽,黃河上遊發展到李家峽以上地區。距今約15萬年前,黃河切穿龍羊峽進入共和盆地。末次間冰期氣候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劇,黃河上、中遊從各自獨立的內流水系逐步相互連通,因而幹流水量增加,這些巨大的水量匯集於古三門湖,使得古湖水位升高。至晚更新世湖水開始從東部三門峽地壘山地低緩的分水埡口向東溢流,並不斷下切,最終切穿三門峽。黃河幹流進入黃淮海平原,最終形成東流入海的黃河水系。

黃河河道的變遷

由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攜帶大量泥沙到達下遊,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泛濫。再加上人類不合理的開發,造成森林、草原和溝洫系統的破壞,導致黃河決溢改道。黃河決溢範圍北到海河,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裡,大的改道有6次。根據河道的主要流向,黃河下遊河道的歷史變遷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

從春秋戰國至北宋時期。這一時期黃河以北流為主,流經河北平原中部由渤海灣入海。春秋中葉(公元前602年),河道自河南濬縣南改道折向東,又東北經山東西北部,入河北境,沿著今衛河河道,北匯合故道入海。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東決,從今山東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魯西豫東一帶,後經王景治河修築了由滎陽東至千乘(今山東利津一帶)的千裡黃河大堤,使黃河和汴河分流,各行河道,此後黃河出現了800年的安瀾局面。北宋時期黃河下遊河道雖有多次變化,但直到北宋末年黃河仍然保持在縱貫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的河線上。

從金元至明嘉靖後期。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在滑縣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縣西南沙集鎮約1.5公裡)以西扒開河堤,使黃河東流,在今山東巨野、嘉祥一帶,匯入泗水,奪淮入海。這次人為的決河使黃河不再進入河北平原,是黃河的第三次重大改道。從這一年至明嘉靖後期長達400年間,黃河下遊分成數股入淮,相互迭為主次,黃河下遊河道幹流的流勢逐漸南擺。元代以後,黃河下遊分成數股在今黃河以南、淮河以北、賈魯河潁河以東、大運河以西的黃淮平原上不斷泛濫、決口和改道。為保護祖陵和漕運的暢通,明朝政府儘可能使黃河的幹流保持在開封、徐州一線上。

從明嘉靖後期至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在這300年間,「南流故道始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黃河由此演變為單股匯淮入海。由於黃河河道長期固定,大量泥沙堆積,所以明代後期黃河下遊大部分河段成為「懸河」。這一時期,河南境內的河道出現過一段相對安流的時期,而山東、蘇北境內河段決口次數增多。後經萬曆年間潘季馴治理,徐州以上才最後固定為今日廢黃河。嘉慶以後,政治動蕩,河政廢弛,堤防殘破,新的改道災難的發生已不可避免。

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以後河道由山東利津入海時期。清鹹豐五年,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銅瓦廂決口,開始時分成三股洪水,都在山東壽張縣張秋鎮穿運河,匯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於是黃河下遊結束了700多年奪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的局面。此後的20年間,洪水在山東西南地區到處漫流,直到1876年將全線河堤完成,黃河下遊河道趨於穩定。

黃河河道變遷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

黃河歷史上經常決口、泛濫和改道,給黃河下遊平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洪水過後,平原上沉積大量泥沙,擾亂了自然水系,形成沙丘、沙地和崗地,把原先發達的農業區變成了旱、澇、鹼的常災區。如豫東、豫北平原沙地是黃河歷次決口和泛濫堆積而成的,多呈帶狀分布於古(廢)黃河故道和泛水主流地帶及其兩側。如延津縣北部古為胙城縣地,今天是連綿不斷的沙丘和沙崗,這裡人口稀少,道路湮沒。黃河的決口還淤平了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許多河流和湖泊,如濟水的湮塞主要受黃河善淤、善決的影響。由於黃河正流的頻繁遷徙,濟水的支流不斷受到幹擾,特別是西漢末年(公元11年)的黃河決口侵毀了濟水,以及歷代在濟水流域開挖的人工河渠,也影響了濟水河道並使其水源日漸枯竭。到清鹹豐黃河第六次改道時,濟水便全部不復存在。滎澤位於今河南鄭州市西北一帶,後因黃河主流北移,水源斷絕,它便逐漸乾涸了。圃田澤位於今中牟縣西北,唐代圃田澤「東西四十許裡,南北二十許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徑通,淵潭相接。」由於明清黃河的泛濫,直接淤平了圃田澤。類似的情況廣泛分布在黃淮海平原上。

黃河的潰決還摧殘了黃河流域城市和經濟的發展。頻繁的水患嚴重破壞了城市建築和內外水陸交通條件,造成了城市工商業的衰落。元代經過賈魯治河,朱仙鎮迅速興起,開封依靠朱仙鎮作為外港,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但清代頻繁的河患,使開封城市建築遭到嚴重破壞,朱仙鎮因水患失去繁榮,使開封水陸交通失去優勢,造成了城市破敗、居民貧困。

從歷史上看,黃河變遷史實際是洪水和泥沙矛盾演變的歷史,防洪問題歷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黃河遷徙無常,難於治理,因此不僅要了解黃河河道的歷史變遷規律,還要研究未來的演變趨勢,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治理,以保障沿黃區域安全無虞。

來源:甘肅黃河三峽

原標題:《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黃河文化:黃河三角洲特定的自然生存環境與陸地變遷
    黃河三角洲枕山瀕海,而海岸線的變遷,對三角洲的空間發展有著至關緊要的影響。,試做了渤海、黃海海岸線的復原,徐其忠亦根據黃河三角洲地域已知的古文化遺存,探討了本地域的地理地形的變遷,試做了渤海西南岸海岸線的復原圖。」
  • 距離呼和浩特2h,因黃河變遷而形成的這片湖泊 被譽為塞外江南
    哈素海是一片天然湖泊,它是黃河變遷而遺留下來的牛軛湖,那麼何為牛軛湖呢?牛軛湖是在平原地區流淌的河流,隨著流水對河面的衝刷和侵蝕,河流越來越彎曲,導致河流自然自然截彎取直,原來彎曲的河道就被廢棄了,變成了湖泊,而形成琥珀的形狀又像牛軛,所以才叫做牛軛湖。關於哈素海名字的由來,這裡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故事。
  • 圖說黃河入海口的古今變遷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唐景福二年(893年),黃河在河口段自厭次縣界決口而東北流,至勃海縣(今山東濱縣)西北,又轉向東北至無棣縣(今縣同)東南而入海。宋景佑元年(1034年),黃河在澶州橫隴埽(今河南濮陽東)決口,其以下至長清一段河道南移,形成一條橫隴河。但長清以下河道沒有變化,只是小規模的改道。
  • 黃河全長多少千米 黃河到底有多長
    導語:黃河雖然沒有長江長,但也是排列在時節十大河流的前五名,可想它的長度也不短。那麼,具體黃河全長多少千米呢?你知道黃河到底有多長?黃河跨越我國青海、甘肅、陝西、山西、山東等省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它的真正長度吧。
  • 黃河入海口,形成黃河沿岸唯一天下奇觀,遊客紛紛表示從未見過
    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養育了無數的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對她的讚嘆歌頌就沒有停止過,無論是對於它的「養育之恩」,還是對於黃河及黃河兩岸的無限風光,總是引起文人雅士的靈感,最讓人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李白的那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入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黃河中遊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因而入海口常有變化。 △黃河三角洲示意圖 黃河三角洲,是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在渤海凹陷處沉積形成的衝積平原。
  • 黃河是什麼?
    ,為黃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河道變遷極其複雜。河南蘭陽銅瓦廂決口, 捨棄「明清故道」,奪山東境內大清河, 由利津入渤海, 形成今日黃河的河道。黃河再次侵佔淮河, 並在河南、安徽和江蘇三省泛濫達9年之久, 直到抗戰勝利後, 1947年3月15日才重新合攏, 黃河回到現今的下遊河道。
  • 問答 |黃河下遊河段形成了「地上河」的現象,這是為什麼?
    容納河流水體的凹地,我們通常稱為「河道」,一般來說河道的底部往往是低於兩側地面的,成為一條下凹的凹地,有些河道的深度不斷加深,形成較深的河谷,這主要是由於河流流速較快,表現為侵蝕性,流水不斷向下侵蝕,加深河道深度。
  • 黃河大流量水頭平穩入海 將繼續在山東省河道演進
    央廣網濟南7月4日消息(記者桂園)記者4日從山東黃河河務局獲悉,3日上午8時,位於山東東營的黃河最下遊的利津水文站實測流量由早晨6時的4530立方米每秒,下降到4460立方米每秒,標誌著黃河此次汛前調度的洪水最大水頭已平穩入海,流量峰值為24年來之最。
  • 請儘量遠離河道!黃河蘭州段水流量持續達3290立方米每秒
    8月30日,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從蘭州市水務局了解到,因湟水河流域青海省西寧地區降雨較大,黃河支流湟水河流量增大到800立方米每秒左右,八盤峽水庫在30日早晨達到相對最高洪峰流量,同時黃委為減輕黃河幹流防洪壓力於30日晚10:00控制劉家峽下洩流量至2100立方米每秒,因此黃河蘭州段流量會繼續保持在
  • 黃河為什麼要「幾」字形繞開陝西?將幹流河道裁彎取直又會怎樣?
    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黃河發源並流經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後,又先後流經地勢的第二和三級階梯,由於黃河中上遊尤其是甘肅蘭州以上河段落差大且支流,而且幾乎貢獻了黃河總水量的63%以上,在水流的長期侵蝕作用,一些地質結構較鬆軟的區域逐漸被侵蝕掏空,使得黃河河道隨之不斷下切、加寬和加長。
  • 哈素海是一片天然湖泊,它是黃河變遷而遺留下來的牛軛湖
    哈素海是一片天然湖泊,它是黃河變遷而遺留下來的牛軛湖。哈素海這個名字是從蒙古文中的音譯過來的,它原名叫做哈拉烏素,人們為了讀著流暢於是便改名為哈素海,這個湖泊是一個清水湖,因為青色湖水而得名。曾經的哈素海是一個很小的湖泊,當地人稱他為後泊兒,起初它的與黃河並不相連,自從1962年國家把民生渠引入黃河之後,在黃河水的作用之下,而形成了如今半人工半天城的哈素海這片湖泊。也正是有了黃河水匯入,這片湖泊才變得越來越好,水質環境越來越好,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養育了很多的魚類。
  • 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德州,地處九州中的兗州,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名,因黃河而興。德州人的基因中農耕文明符號烙印深刻,人們相信,黃河安瀾,國泰民安。大禹治水開啟德州黃河文明德州屬於黃河衝積平原。德州所處大地構造部位為華北地臺渤海凹陷區,約形成於3.6億年前的古生代後期。該時期華北大地泰山、太行山、燕山等山脈上升隆起,平原部分則沉降為渤海凹陷。
  • 世界第五國內第二的黃河,其出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後來,一方面受氣候變化的原因影響,一方面又受人為過渡開發的原因影響,黃河流域開始「發脾氣」了,黃土高原成了水土流失的重災區。這裡森林植被迅速消失,水土流失嚴重,土地失去了原有的肥力,不再「孕育人們」了,反而向人類進行「索取」了。河水含泥沙量逐步增多,帶來的後果就是土地肥力開始下降,河道開始堵塞,地上河的出現、黃河改道、洪水泛濫的出現就與此有關。
  • 偉大又帶點小脾氣的黃河,其出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黃河文明它的主要特徵就是農耕文明。在黃河流域比較著名的朝代有,秦朝、漢朝、唐朝等等,這些朝代無不以黃河流域為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此外,在古時黃河流域上形成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大都市有,長安(今西安)、洛陽、開封等等城市。 這裡面,我們拿秦朝來舉例。秦字據說是秦始皇造的字,取自春秋二字各一半組合而成。
  • 黃河的身世
    古往今來,黃河及其所孕育的黃河文化,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國家,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那麼,九曲黃河是怎樣形成的,這條舉世聞名的萬裡巨川,是什麼時候開始邁出奔騰浩蕩的第一步,黃河生命的起點又在哪裡呢?說起黃河的身世,還要追溯到遙遠的元古時代,那是地質年代的第二代,當時陸地大部分被海洋所佔據。
  • 再解「黃河改道」
    ◤黃河下遊河道變遷圖。▲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第六次改道。□ 本報記者 周學澤伴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人們對黃河這條河流本身也增加了更多關注。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10月,黃河在原武、陽武、開封等15處決口,主要形成3股,其中一股由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鄢陵、扶溝等地,由穎水入淮;一股由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最後均入黃海,此次黃河決堤改道稱之為第五次大徙。
  • 為什麼是黃河?
    圖/視覺中國終於,公元1048年,黃河衝決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而後入海,被宋人稱為「北流」。北流形成後的第12年,黃河再次決口,並形成一股新的分流——東流,黃河「遂為二股。自魏、恩至於德、滄入於海」。
  • 黃河洪峰抵達山東濟南,洪峰捲起陣陣大漩渦,將河道淺灘全部淹沒
    2020年6月30日,山東濟南,當日,黃河濟南段黃水滔滔,捲起陣陣大漩渦。洶湧的洪峰將河道淺灘全部淹沒,有些河邊的樹木也被水淹沒不見了。當日濼口流量高達4310立方米每秒,而黃河入境山東的流量高達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
  • 黃河改道探討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史上有過多次改道,給中下遊特別是下遊造成了嚴重災害。建國後,下遊河道經過多次治理,河道基本上固定,災害減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在渤海灣。因為黃河入海攜帶大量泥沙,每年都有新生陸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