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注入渤海。自古以來,黃河以「善淤、善決、善遷」著稱,給黃河下遊地區的地理面貌和社會經濟帶來了重大影響。
黃河的形成
關於黃河形成時代的問題,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依據各自研究成果,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黃河形成於更新世(距今約240萬至1萬年)以前,第二種觀點認為黃河形成於早更新世(距今約240萬至73萬年),第三種觀點認為黃河形成於晚更新世(距今10萬至1萬年)。晚更新世是黃河形成的重要階段,第三種觀點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觀點。
黃河的形成與演化是一個複雜的地質過程,它是地質構造、地貌、氣候變化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與青藏高原隆升、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演變有著密切的聯繫,它是反映東亞構造地貌和自然環境變遷的重大地質事件。
早在第四紀(距今258萬年),黃河幹流尚未形成,黃河流域分布著一些獨立的湖泊,並且互不相通。新生代以來,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碰撞,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於亞歐大陸板塊之下,形成了差異性的升降運動。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導致我國地勢從東高西低向西高東低的演變。自中新生代以來,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持續擠壓和碰撞,導致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的隆升,帶來了明顯的環境效應,改變了大氣環流的運動模式,阻擋了印度洋暖溼氣流向亞洲內陸輸送,使亞洲內陸沙漠和乾旱化以及風塵堆積的出現。中更新世(距今100萬至10萬年)以來,地殼運動使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這不僅使高原環境驟變,也使青藏高原出現大範圍冰川。季節性的冰川融化加大了河川的徑流,為黃河的貫通奠定了水動力的基礎。距今約60萬年,黃河切穿李家峽,黃河上遊發展到李家峽以上地區。距今約15萬年前,黃河切穿龍羊峽進入共和盆地。末次間冰期氣候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劇,黃河上、中遊從各自獨立的內流水系逐步相互連通,因而幹流水量增加,這些巨大的水量匯集於古三門湖,使得古湖水位升高。至晚更新世湖水開始從東部三門峽地壘山地低緩的分水埡口向東溢流,並不斷下切,最終切穿三門峽。黃河幹流進入黃淮海平原,最終形成東流入海的黃河水系。
黃河河道的變遷
由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攜帶大量泥沙到達下遊,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泛濫。再加上人類不合理的開發,造成森林、草原和溝洫系統的破壞,導致黃河決溢改道。黃河決溢範圍北到海河,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裡,大的改道有6次。根據河道的主要流向,黃河下遊河道的歷史變遷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
從春秋戰國至北宋時期。這一時期黃河以北流為主,流經河北平原中部由渤海灣入海。春秋中葉(公元前602年),河道自河南濬縣南改道折向東,又東北經山東西北部,入河北境,沿著今衛河河道,北匯合故道入海。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東決,從今山東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魯西豫東一帶,後經王景治河修築了由滎陽東至千乘(今山東利津一帶)的千裡黃河大堤,使黃河和汴河分流,各行河道,此後黃河出現了800年的安瀾局面。北宋時期黃河下遊河道雖有多次變化,但直到北宋末年黃河仍然保持在縱貫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的河線上。
從金元至明嘉靖後期。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在滑縣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縣西南沙集鎮約1.5公裡)以西扒開河堤,使黃河東流,在今山東巨野、嘉祥一帶,匯入泗水,奪淮入海。這次人為的決河使黃河不再進入河北平原,是黃河的第三次重大改道。從這一年至明嘉靖後期長達400年間,黃河下遊分成數股入淮,相互迭為主次,黃河下遊河道幹流的流勢逐漸南擺。元代以後,黃河下遊分成數股在今黃河以南、淮河以北、賈魯河潁河以東、大運河以西的黃淮平原上不斷泛濫、決口和改道。為保護祖陵和漕運的暢通,明朝政府儘可能使黃河的幹流保持在開封、徐州一線上。
從明嘉靖後期至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在這300年間,「南流故道始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黃河由此演變為單股匯淮入海。由於黃河河道長期固定,大量泥沙堆積,所以明代後期黃河下遊大部分河段成為「懸河」。這一時期,河南境內的河道出現過一段相對安流的時期,而山東、蘇北境內河段決口次數增多。後經萬曆年間潘季馴治理,徐州以上才最後固定為今日廢黃河。嘉慶以後,政治動蕩,河政廢弛,堤防殘破,新的改道災難的發生已不可避免。
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以後河道由山東利津入海時期。清鹹豐五年,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銅瓦廂決口,開始時分成三股洪水,都在山東壽張縣張秋鎮穿運河,匯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於是黃河下遊結束了700多年奪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的局面。此後的20年間,洪水在山東西南地區到處漫流,直到1876年將全線河堤完成,黃河下遊河道趨於穩定。
黃河河道變遷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
黃河歷史上經常決口、泛濫和改道,給黃河下遊平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洪水過後,平原上沉積大量泥沙,擾亂了自然水系,形成沙丘、沙地和崗地,把原先發達的農業區變成了旱、澇、鹼的常災區。如豫東、豫北平原沙地是黃河歷次決口和泛濫堆積而成的,多呈帶狀分布於古(廢)黃河故道和泛水主流地帶及其兩側。如延津縣北部古為胙城縣地,今天是連綿不斷的沙丘和沙崗,這裡人口稀少,道路湮沒。黃河的決口還淤平了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許多河流和湖泊,如濟水的湮塞主要受黃河善淤、善決的影響。由於黃河正流的頻繁遷徙,濟水的支流不斷受到幹擾,特別是西漢末年(公元11年)的黃河決口侵毀了濟水,以及歷代在濟水流域開挖的人工河渠,也影響了濟水河道並使其水源日漸枯竭。到清鹹豐黃河第六次改道時,濟水便全部不復存在。滎澤位於今河南鄭州市西北一帶,後因黃河主流北移,水源斷絕,它便逐漸乾涸了。圃田澤位於今中牟縣西北,唐代圃田澤「東西四十許裡,南北二十許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徑通,淵潭相接。」由於明清黃河的泛濫,直接淤平了圃田澤。類似的情況廣泛分布在黃淮海平原上。
黃河的潰決還摧殘了黃河流域城市和經濟的發展。頻繁的水患嚴重破壞了城市建築和內外水陸交通條件,造成了城市工商業的衰落。元代經過賈魯治河,朱仙鎮迅速興起,開封依靠朱仙鎮作為外港,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但清代頻繁的河患,使開封城市建築遭到嚴重破壞,朱仙鎮因水患失去繁榮,使開封水陸交通失去優勢,造成了城市破敗、居民貧困。
從歷史上看,黃河變遷史實際是洪水和泥沙矛盾演變的歷史,防洪問題歷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黃河遷徙無常,難於治理,因此不僅要了解黃河河道的歷史變遷規律,還要研究未來的演變趨勢,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治理,以保障沿黃區域安全無虞。
來源:甘肅黃河三峽
原標題:《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