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2021-01-11 德州新聞網

□本報特約撰稿人 王德勝

德州日報德周刊2020.12.11期四版


1970年2月,黃河齊河修防段開始製造第一艘吸泥船,同年9月,在齊河南坦下水試運轉成功,翌年正式投產,有力地推動了山東黃河機淤固堤工程的開展。圖為1970年10月4日,黃河段造船組合影

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德州,地處九州中的兗州,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名,因黃河而興。德州人的基因中農耕文明符號烙印深刻,人們相信,黃河安瀾,國泰民安。

大禹治水開啟德州黃河文明

德州屬於黃河衝積平原。德州所處大地構造部位為華北地臺渤海凹陷區,約形成於3.6億年前的古生代後期。該時期華北大地泰山、太行山、燕山等山脈上升隆起,平原部分則沉降為渤海凹陷。到第三紀中期的喜馬拉雅山運動時期,當渤海凹陷劇烈沉降至海平面以下時,黃河進入本區。黃河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約經過200萬年左右的衝刷、沉積,地殼不斷升高,海水逐漸下退,形成廣闊的黃泛大平原。德州所處地層沉積厚度達230米左右。

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後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堵」為「疏」,治水成功。大禹治水疏九河: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潔、鉤盤、鬲津。其中,徒駭、馬頰、胡蘇、鉤盤、鬲津五河都在今德州境內。歷史上人們習慣把「九河」代指德州。顧炎武過德州,留下「九河冰壯尨狐出,十二城荒白鶴棲」詩句。禹城市十裡望鎮的具丘山,倫鎮的禹息故城,都是大禹治水的重要遺蹟。

大禹治水不單純是水利活動,更重要的是政治活動和經濟活動。大禹治水之前,黃河流經德州,沒有固定的河道,泛濫成災,導致原始農業生產水平很低。大禹治水為農耕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社會財富出現剩餘,階級開始出現,並促成了第一個階級國家夏的誕生。德州最早的歷史記錄也出現在此時。清光緒《德州鄉土志》載:「夏封有鬲氏國,此鬲國之始」,隸屬九州中的兗州。有鬲氏,相傳是皋陶之後,姓偃,是黃帝的嫡親後代,皋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皋陶造獄,劃地為牢」的始作俑者。皋陶輔佐大禹建立了夏王朝,禹對他非常感激,指定他為接班人,但皋陶先大禹而逝。他死後,大禹對其後人進行了分封,其中一脈來到了大禹治過水的鬲津河邊,建立了有鬲氏國。鬲國人積極開展了興農、紡織、製造、漁獵、牧養等生產,發展成為一個先進的部族。在少康復國中,他們消滅了有窮氏國,之後在商湯滅夏過程中,又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禹治水的過程,也是一次用鬥爭手段統一各部落政權的過程。夏朝出現後,沿黃部落都統一在同一個文明政權下並逐步壯大。大禹號令各部,言出必行的規矩意識,變堵為疏治水方式,不僅使中國古代治水理念發生了質的飛躍,也對歷代統治者的治國理念產生了重要影響。

黃河6次大遷徙 塑造德州地貌

由於黃河的長期衝積、泛濫和遷徙改道的影響,造成了目前德州的地形地貌景觀。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最高處,位於夏津陳公堤高地,海拔32.6米(黃海基面,以下同),最低處位於慶雲東北,海拔5.3米。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大小改道不計其數。1990年版《德州地區黃河志》載:周定王五年(前602)至今,黃河經歷過6次大遷徙,26次改道,共計決口1590次。

最早記載黃河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期魏人所著《尚書·禹貢》,「東過洛汭,至於大?,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指黃河大體從河南焦作一帶經過,折北穿過河北中部,折東入海。

有記載的黃河第一次大改道發生在周定王五年(前602),黃河在今河南濬縣決口,主流由北流改向偏東北流。據《水經·河水》描述,大河故瀆大致經今河南滑縣、濬縣、濮陽、內黃、清豐、南樂,河北大名、館陶,山東冠縣、高唐、平原、德州等縣市境,德州以下復入河北,經吳橋、東光、南皮、滄縣而東入渤海。這是有關黃河流經德州的最早記載,《德縣誌》中記載的屯氏河故道,如今的馬頰河左岸的黃河涯和恩縣窪就是這期間形成的。

第二次大改道發生在西漢末年、王莽始建國三年 (11),黃河在今濮陽決口,改道東流,自由泛濫60年。東漢永平十二年(69),王景治河築堤。據《水經注》記載,此河進入德州後流經禹城西、平原東、臨邑北後,在利津一帶入海。這一河道歷經魏晉隋唐千年無大改道,是黃河跨越德州地區範圍最大、時間最長的時期。禹城城關徒駭河右岸高地,齊河劉洪、大黃的窪地等就是這期間形成的。

第三次大改道發生在北宋慶曆八年(1048),黃河在今濮陽東決口,河道再次北移,從天津入海,大部分離開德州區域。 12年後,嘉佑五年(1060),黃河又在大名府魏縣(今河南南樂)向東決出一支分流,東北流經一段西漢大河故道,由今山東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篤馬河(今馬頰河)在濱州一帶入海,如今的夏津黃河故道說的就是這一段。

第四次大改道發生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為阻止金兵南下,東京留守杜充在今河南滑縣西南決開黃河,黃河改道南移。但這期間「北流」故道未斷,黃河處於南北分流的局面。

第五次大改道發生在金明昌五年(1194),黃河在河南原陽決口,此次河決以後,黃河河道徹底南移,告別華北大平原。《明史·志·卷五十九》記載:「北流絕,全河皆入淮」。

第六次大改道發生在清鹹豐五年(1855),今天黃河德州段河道就是這時候形成的。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原本在江蘇入海的黃河,北流後改道山東入海,闊別600多年,再次回到華北平原。這次改道初期,清政府採取了漠視的態度。黃河在魯西、魯北自由漫流,把該區域歷史上形成的以京杭大運河為中心的生產力破壞殆盡。這次決口對德州造成的另一個巨大變化就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發布停漕令,結束了德州從明洪武三十年(1397)設衛築城以來延續600年的輝煌大運河時代。

如今的黃河是原大清河的河道,古稱濟水。大禹治水的時候,就有濟水的出現,《尚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黃河從聊城東阿李營險工進入齊河潘莊險工後,蜿蜒北流,至齊河南坦險工折向東偏北方向流,至大王廟險工折東偏南,然後進入濟南濼口。其中,潘莊險工至南坦段河道長51公裡,南坦險工至大王廟險工段河道長20.4公裡。

黨和政府治黃引黃造福於民

德州的「德」,源於徳水。德水,古黃河名。兩千多年前,黃河只叫「河」,也稱「大河」,後來,又有「濁河」「黃河」的叫法。據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但未被普遍認可,直到唐末宋初,黃河這一名稱才被廣泛使用。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接受了齊國鄒衍的學說,認為每一個朝代都有與金木水火土「五圞行」相應的德,這是來自「天意」的合法性依據。黃帝得土德,夏得木德,殷得金德,周得火德。秦變周,是沾了水德的光。《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

西漢初年(前206年),徳水之畔設立了安德縣,取「德水安瀾」之意,人們期盼黃河波瀾不興,過上好日子。清代田雯的《長河志籍考》載:德州,古九河之地,黃河所經,漢縣名為安德者,以其德水安瀾耳。

「德州」之名第一次出現,是在隋開皇九年(589),朝廷推行罷郡設州,廢除平原郡,設立了德州。黃河決溢,為歷代影響治國安邦的大事,更與沿岸百姓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解放前,肆虐河水給德州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山東黃河決溢年表》顯示:從1855年到1938年的83年中,齊河決(扒)口28次。山東巡撫李秉恆曾經在奏摺中寫到:「黃河奪濟四十年來,河身淤墊,日擊日高,漸至水不能容,橫溢潰決,自光緒十一年至十六年,無歲不決,無歲不數決……」潰決的黃河水不僅吞沒沿黃百姓生命財產,也威脅著魯西北廣大地區。《臨邑縣治》記載:「光緒九年(1883)七月,黃水至本邑,泛濫至白露節前,平地水深數尺,衝倒房屋無算,田禾淹沒十之八九。」1855年以前,徒駭河是可排澇,可通航的地下河,由於黃河決口造成河道侵淤而逐漸廢棄,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治理,雖然能排洪澇,但航行之利不再。除了天災,更有人禍。 1128年,黃河第四次大改道,就是東京留守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扒開了黃河。1938年,韓復榘為掩護所部南逃,曾在黃河的齊河豆腐窩、譙莊、王窯等處扒口。

解放後,德州人民對黃河進行了大規模治理。 1958年,花園口站發生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洛口站洪峰流量11940立方米每秒,齊河窄河段內,風水浪湧,險工壩多數漫水,漩渦漏洞時有發生。德州全力以赴,組織13萬人的防汛隊伍堅守堤防,一夜之間,加修長140公裡、高1米的子埝,保證了大堤的安全,也創造了共產黨領導人民戰勝大洪水的歷史奇蹟。

新中國成立前,德州地區只有黃河決口泛濫的痕跡,沒有引黃興利的記載。 1956年,德州地區開始興建虹吸工程,發展引黃灌溉。 1966年建引黃閘。如今,德州轄區內共有潘莊、李家岸、韓劉、豆腐窩4座引黃涵閘,灌溉面積861.5萬畝。德州是水資源十分短缺的地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11立方米,僅為全省人均的61%、全國的1/10。為確保全市人民都能用上安全方便的自來水,自1989年以來,先後建設了丁莊、慶雲、丁東、惠寧等平原水庫,設計總庫容近1.6億立方米。自2004 年始又啟動了「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和「人蓄引水安全工程」,其水源全部來自平原水庫調蓄的黃河水。引黃供水已經成為全市農業豐收、工業生產、城鎮居民生活及改善城區環境的重要保障。

□本報特約撰稿人 王德勝

相關焦點

  • 德州歷史上的地震災害
    不管人們對地震是如何的恐懼,但它還是在歷史上一次次地發生過。通過梳理德州地域歷史文獻資料,可發現德州歷史上地震次數真的不少,也曾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過不小的損失。1502年濟南地震,德州受災嚴重清乾隆《德州志·紀事》與民國《德縣誌·輿地誌·紀事》記載:「弘治十五年九月,地震壞城垣、民舍。」
  • 【文旅地方】《奔跑吧·黃河篇》跑男團齊聚龍羊峽景區溯源黃河之美
    《奔跑吧·黃河篇》在國家廣電總局統籌指導下,不僅延續了綜藝性、趣味性,更承載著國民綜藝的責任感與價值擔當。本季「黃河篇」將從發源地青海出發,在萬裡黃河第一壩龍羊峽探尋黃河獨特的人文地理及歷史淵源。首期節目將迎來《奔跑吧》原班人馬李晨、楊穎(Angelababy)、沙溢、蔡徐坤以及成毅、賴冠霖、李一桐、毛曉彤四位飛行嘉賓。
  • 【開封黃河故事】以水為兵:從未走遠的歷史
    【開封黃河故事】以水為兵:從未走遠的歷史 2020-12-04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漢字和蘇美爾文字,漢人和蘇美爾人,到底有沒有淵源?
    漢語和蘇美爾語顯然不是同一種語言,但很有可能淵源頗深。漢族和蘇美爾人也不是同一個種族,但同樣很可能血緣上有聯繫。一、蘇美爾文明是怎麼回事蘇美爾文明在人類歷史上出現的特別早,地理位置上在兩河流域,主要是在如今的伊拉克境內,大約出現在公元前六千年至四千年之間。
  • 浙大百廿年校史:從與復旦大學、杭州大學的歷史淵源講起
    浙江大學的淵源—— 求是書院創建於1897年,距今已經一百二十餘年,故稱百廿浙大。在浙江大學百二十餘年的歷史中,學校難免有起起伏伏,經歷過停辦、遷校、拆分,發展今日已經成為全國頂尖綜合性大學。一百二十年中故事太多,難以在一個短篇中梳理清楚,所以就從一些可以充當飯後談資的高校淵源談起。這浙大的發展歷程中,與四所大學是繞不開的,分別是復旦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省內分合沿襲浙江大學創立的淵源求是書院,是中國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學制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但求實書院沒辦多久就多次易名停辦。
  • 黃河出土「鎮河神牛」,鎮守黃河1000年,60噸體重堪稱歷史之最!
    既然是「母河」,自然也會對「孩子」表示不滿,在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黃河肆虐的事情,著名的「大禹治水」治的也是黃河。相對起現代,古代的技術相對落後,黃河的肆虐在唐朝才被徹底解決,而解決的方法就是「鎮河神牛」,其原理是將60噸投入河中,用其堵住要塞,從而鎮壓水患。前段時間黃河出土了「鎮河神牛」,我們也見到了古人的智慧,60噸的體重堪稱歷史之最!
  • 中國與朝鮮在歷史上到底什麼淵源?
    歷史上,朝鮮與中國一衣帶水,淵源深厚且源遠流長。自秦朝至近代,朝鮮半島歷朝政權皆同中國王朝保持朝貢關係,往來密切,為中國王朝的藩屬國。 據朝鮮傳說,朝鮮的開國者為「檀君」,生當中國唐堯之世;至殷王武丁時(約前1250~前1192)入山為神(其說不經)。
  • 黃河變綠的地方
    因為一條河連接著蒙、晉、陝,黃河兩岸都有一些古樸的村莊,臨岸而建的窯洞,都是使用當地的石片層層疊疊壘砌而成,臨河向陽,安靜肅穆。印象中渾黃的黃河水,在這裡卻呈現出清亮的綠色。洋溢著一派和諧氣氛,往昔的氣息猶存,逝去的時代似乎還頑強而執拗地保留著歷史、文化、民俗、地理的舊貌,不甘情願地固守在時光的深處。
  • 無花果的栽培歷史與文化淵源
    無花果的栽培史無花果是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由於悠久的栽培歷史我們無法準確的考證該物種自然起源中心,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它起源於中東和西亞。在最近的研究中,約旦河谷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中發現的無花果果實殘留物。其歷史可追溯至1.1萬年前,它比小麥、大麥和豆類的馴化還早。這些果實是沒有種子的,這間接證明了它的栽培起源。
  • 品味蘭州歷史文化 感受黃河之濱魅力
    原標題:品味蘭州歷史文化 感受黃河之濱魅力 11月9日晚,「豐收了·遊甘肅」 蘭州冬春文化旅遊推介會在蘭州音樂廳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業界嘉賓歡舉一堂,共襄蘭州豐厚的人文與歷史,感受黃河之濱魅力,感知精緻蘭州的華彩樂章,並由此拉開蘭州冬春旅遊的帷幕。
  • 根據黃河三角洲的演變歷程,你知道有古代和近代的說法嗎?
    黃河三角洲是由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填海造陸而形成,黃河全長約6464公裡,流經8省區後浩浩蕩蕩進入渤海,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河流中段途經黃土高原,因此攜帶了大量泥沙,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都會產生16億噸的泥沙,其中12億噸流入大海,4億噸常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衝積平原和為入海口填充陸地。
  • 暴雨天氣頻繁致黃河漫灘 山東各地防汛形勢嚴峻
    要切實加強一線的指揮協調,組織好多方力量保黃河大堤安全,保群眾安全,保災民生活。省裡其他領導都已分別深入受災現場和一線指揮搶險救災。目前,各項工作均在緊張進行中。  據了解,8月底至今,黃河流域遭遇幾十年來最為嚴重的「華西秋雨」天氣,黃河中下遊連降暴雨,水位陡漲,黃河中遊幹支流已連續出現10多場洪水。
  • 河南孟津黃河鯉魚伊河魴魚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河南孟津黃河鯉魚伊河魴魚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2016-05-16 08:4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洛陽網—洛陽日報        瀏覽量: 1803 次 我要評論   近日,記者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了解到,在農業部近日公布的2016年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中,我市的孟津黃河鯉魚、伊河魴魚榜上有名,這是我市水產品首次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 德州5部信用題材微電影接連殺青
    5月份,德州市委宣傳部、德州市文明辦、德州市發改委、德州市文旅局聯合開展了微電影微視頻劇本徵集活動,此次拍攝的5部電影短片均取材於徵集活動中的優秀作品,由德州市發改委分別聯合山東星感覺影業有限公司、山東龍泰影視有限公司拍攝製作。
  • 黃河是不是太任性了,想決口就決口?不,遊牧民族南下時決口最少
    這條河道從今天的河南濮陽出發,經今天的山東德州、聊城等地,最終在山東濱州與東營一帶入海。這次改道也使得原來一直從河北平原入海的黃河,變成了從山東境內入海。,史學家將這段歷史時期稱為「黃河安流期」。從歷史的維度來看,黃河決口最少的時間正好是魏晉南北朝的亂世,因為遊牧民族南下,漢人人口被迫南移,這樣一來,黃河流域周邊的環境也從農耕土地轉變為了少數民族的遊牧地,人地矛盾尖銳的問題也大大減輕。這些客觀因素也促使黃河地區的植被得到了保護,而一直到了唐末,黃河才再一次出現大規模的決口。
  • 35秒丨德州小夥駕動力傘與大雁齊飛 最長能飛10多分鐘
    &nbsp&nbsp&nbsp&nbsp齊魯網德州10月28日訊在德州有一名帥小夥崔志超,他駕駛動力傘與大雁齊飛,最長能飛10多分鐘。&nbsp&nbsp&nbsp&nbsp崔志超說,法國人「鳥爸」穆萊克曾經帶著他飼養的大雁,來德州表演過滑翔機與大雁齊飛。由此,他和夥伴們便有了這個想法。
  • 德州村民撿到「醜小鴨」,專家鑑定是「白天鵝」
    近日,德州齊河的萬先生在黃河邊上發現一隻長相很醜的鳥,羽毛呈灰黑色,疑似受傷。閃電新聞 劉振 攝影 寧洪巖 德州臺 徐偉偉 周榮真 齊河臺 路慶剛本文編輯:王春令審校:侯峰峰號外!
  • 越過黃河、翻過高山,看濟南今朝、雄姿英發
    《大眾日報》公眾號對濟棗高鐵的報導近段時間來濟棗高鐵的進展以及2018年以來濟南市的嶄新面貌無需筆者多言,各種報導紛紛見諸報端,筆者今天要討論的是「跨過黃河」取得實質性進展後,濟南——這座雄姿英發的中國經濟第三大省省會「
  • 什麼是黃河?一部《黃河史》的現代啟示
    2、作為文化載體的黃河黃河是血脈,黃土是肌膚,奔突的血脈與豐腴的肌膚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的獨特體魄,中國歷史因為有了黃河的參與而多了一份人間的酸甜苦辣。一部《二十五史》是中華名族數千年光輝歷史的總集,其中的河渠書、溝洫志、河渠志、都是記載當時人們治水的專篇,其中絕大部分都與黃河有關,此外歷代留下的治河論著也極為豐富,其他大河無法與之比擬。
  • 黃河會把渤海填平嗎?看完歷史上海岸線的變化,你就明白了!
    黃河會把渤海填平嗎?看完歷史上海岸線的變化,你就明白了!眾所周知,黃河流經黃土高原,而黃土高原本就植被稀少,土壤疏鬆,黃土層的厚度又高達上百米。因此,經歷過黃河水的洗禮之後,大量的泥沙會進入到黃河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