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出土「鎮河神牛」,鎮守黃河1000年,60噸體重堪稱歷史之最!

2021-01-11 網易

2021-01-09 11:58:29 來源: 歷史上的人和事

舉報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河」,她孕育了中國的生機,也孕育了中華的文明,她用甘甜的河水哺育了無數人。既然是「母河」,自然也會對「孩子」表示不滿,在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黃河肆虐的事情,著名的「大禹治水」治的也是黃河。相對起現代,古代的技術相對落後,黃河的肆虐在唐朝才被徹底解決,而解決的方法就是「鎮河神牛」,其原理是將60噸投入河中,用其堵住要塞,從而鎮壓水患。前段時間黃河出土了「鎮河神牛」,我們也見到了古人的智慧,60噸的體重堪稱歷史之最!

  

  專家學者認為鎮河鐵牛是用來堵塞要塞的,但民間也有其他的觀點。據民眾稱,他的祖先在古代從事過鐵牛的製作過程,先祖留下了記載,稱其是為了固定拱橋,起到平穩的作用。不過隨著黃河的肆虐,橋面被衝垮,鎮河鐵牛也被捲入河中。早期水性較高的民眾,還在海底摸到過鐵牛,不過隨著河沙的不斷淤積,鐵牛也逐漸被掩蓋了,慢慢的鐵牛就被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

  

  還有一種說法更有趣。古代的皇帝會信奉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對於人來說,未知的永遠是最可怕的,皇帝自然也是如此。古代人究竟有多迷信?仔細揣測你都能得出結論,就比如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為何要把天時放在第一位,人和放在最後一位?也說明了一些道理!當年唐玄宗為了平息「河神」的憤怒,找來了數位工匠鑄造出了鐵牛,並且派數人將其投入河中,藉此保佑黃河的寧靜。

  

  隨著「溫室效應」的產生,黃河的水位正在逐漸的降低,河床也逐漸外露,當年的「鎮河神牛」也得以重現!值得一提的是,這四隻鐵牛都是「一次性澆築」而成的,說簡單些,就是必須中途不可以間斷!估計在一千多年前,會有成千上萬的工匠師傅,圍著燥熱的鍋爐,大汗淋漓的進行這一艱巨的任務!

  

  這四隻鐵牛見證了歷史的興衰,見證的王朝的更替,他們默默無聞的守在黃河之中,保一方之太平,不知是不是唐太宗的祈願起了效果,自唐朝以來,黃河就很少發生大規模的肆虐事件了,亦或者像專家說的那般,在誤打誤撞之際鐵牛堵住了要塞,因此避免了黃河肆虐的現象,不管怎麼說,它都是當之無愧的「鎮河神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黃河灘上出土的開元大鐵牛,堪稱世界奇觀,見證了唐代人們智慧!
    50年代後,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於黃河水面下2米有餘的河灘裡了。1998在山西永濟市區蒲州古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的蒲津渡遺址上發現了黃河大鐵牛,唐開元十二年(724年)鍛造。為了安定,唐玄宗可以說是傾盡全國之力締造了鐵牛地錨,光鐵就用了800噸(約160萬斤),相當於其時全國鐵產值的80%。
  • 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歷史上人們習慣把「九河」代指德州。顧炎武過德州,留下「九河冰壯尨狐出,十二城荒白鶴棲」詩句。禹城市十裡望鎮的具丘山,倫鎮的禹息故城,都是大禹治水的重要遺蹟。大禹治水不單純是水利活動,更重要的是政治活動和經濟活動。大禹治水之前,黃河流經德州,沒有固定的河道,泛濫成災,導致原始農業生產水平很低。
  • 黃河與淮河之間最有價值的一條河流——潁河
    潁河的支流主要有沙河,北汝河,澧河,雙洎河、賈魯河、汾泉河、茨河、皇姑河等8條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100--1000平方千米的河道有104條。而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傳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中華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夏商周斷代工程重要成果--禹州瓦店遺址作為禹州是夏朝都城的見證。
  • 蘭州黃河岸邊,一萬年前曾有大量古象出沒!如今它們都去了哪裡?
    至侏羅紀(距今1.8億年)今甘肅全部地區的海洋環境已不復存在,植被茂盛,氣候溫暖恐龍類普遍出現。 1.5億年前的晚侏羅紀,地球上最龐大的動物恐龍活躍在甘肅黃河兩岸。這些恐龍,有馬門溪龍、黃河巨龍、翼龍等等,有的體長可達12米以上,專吃動物的巨型殺手;有的是體重100多噸的食草大王,嘴裡能陸續長出大量牙齒的饕餮之祖;有雙翼展開可達12米,寬如今天戰鬥機的空中鬥士。有的身長30米、體重可達100噸的龐然大物,也有身長60釐米、重3公斤左右的小不點兒。
  • 10年前這裡意外挖出「亞洲龍王」,體重60噸,相當於10頭大象
    2006年3月份,河南汝陽縣劉店鄉一位蓋房子的農民找石頭時,偶然發現了一塊石頭掩蓋下的狀似肋骨的龍骨石,裡面似乎還有一個龐大的身軀。這個消息讓專家大為吃驚:河南竟然還有恐龍化石!2007年11月,河南省地質部門又進行了第二次挖掘,挖出了拇指粗細、長七八釐米的龍牙等。這之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專家根據出土的化石,復原出恐龍的原形。這個巨龍身長有18米,高6米,它成為目前已知亞洲最高大、最肥胖的「亞洲龍王」。
  • 東平湖60年回眸之一:黃河安瀾話"王牌"
    編者按:東平湖,一個確保黃河下遊防洪安全的重要滯洪區工程,黃河60年安瀾,屢立戰功,歷經8次分滯蓄黃河洪水,挽狂瀾於即倒,保民生以安寧,被譽為黃河防洪「王牌」工程。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東平湖60年來治理發展歷程和人民治黃的偉大成就。
  • 【文旅地方】《奔跑吧·黃河篇》跑男團齊聚龍羊峽景區溯源黃河之美
    《奔跑吧·黃河篇》在國家廣電總局統籌指導下,不僅延續了綜藝性、趣味性,更承載著國民綜藝的責任感與價值擔當。本季「黃河篇」將從發源地青海出發,在萬裡黃河第一壩龍羊峽探尋黃河獨特的人文地理及歷史淵源。首期節目將迎來《奔跑吧》原班人馬李晨、楊穎(Angelababy)、沙溢、蔡徐坤以及成毅、賴冠霖、李一桐、毛曉彤四位飛行嘉賓。
  • 中國有個黃河古象骨架,慶陽黃土中掩埋了億萬年。
    甘肅慶陽是個特別神奇的地方,她的地貌變遷大起大落,堪稱世界地理史的一絕1973年4月5日,中國科學院、甘肅省博物館、慶陽、合水文化館相關專家組成的聯合挖掘隊,在當地政府與水電站領導,以及施工隊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開始挖掘。隨後,直接裝箱運往北京。就這樣,一副完整的黃河古象骨架展現在世人的眼前。這一發現,不但轟動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
  • 蘭州私人博物館館藏三千萬年前「黃河象」再現歷史
    蘭州私人博物館館藏三千萬年前「黃河象」再現歷史 2016-03-18 08:51:09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蘭州市西固區瑞寶圓私人博物館裡,距今2500萬年至3000萬年以前的「黃河象
  • 黃河辭典第十二期|黃河「巨無霸」劍齒象的消失之謎
    在數百萬年前的黃河流域,生長了一群「巨無霸」——劍齒象。本期《黃河辭典》帶大家來了解「黃河象」的秘密。  1973年11月,在甘肅省合水縣板橋公社境內的馬蓮河畔,發掘出一具劍齒象化石。合水縣是黃河古象的故鄉。1973年春,在板橋鄉穆旗村馬蓮河西岸木瓜溝咀山下,發掘出一具完整的大象化石,因其發現於黃河流域,故取名「黃河象」。為了把這些骨骼帶回北京研究,採用了套箱法,把化石的周圍鑿開,套上箱子,灌上石膏加以保護,再把箱子啟出,運輸回來。當時,它全身的骨骼套了十餘個箱子,最大的就是頭骨化石,有3噸重,即使經過修復,剔除圍巖,也有1噸重。
  • 初心之路|黃河「鎮河鐵犀」河道修防工:一家三代接力保安瀾
    在開封市東北兩公裡的鐵牛村,豎著一座鎮河鐵犀。這是明朝河南巡撫于謙為鎮降黃河洪災而建。鐵犀面河而臥,表達了人民根除河患的強烈願望。而在當地群眾眼裡,黃河河道修防工才是真正的鎮河鐵犀。自古以來,黃河之險在於「腰」,河南開封恰好就在這腰眼上。歷史上,開封因水而興,也飽受黃河水患。
  • 黃河石的內涵和外延
    具體石種和分布情況是:1、青海黃河石主要有果洛州瑪沁縣軍功鎮的天波石、年保玉則的年保玉則石;海南州興海縣的龜紋石;貴南縣的卡通石;龍羊峽、貴德縣、循化縣、民和官廳、中川等地的星辰石( 亦稱鼓丁石)、烏金石、富貴石、雪浪石、旋紋石、水紋石、化石、礦物晶體等;民和縣的五彩石
  • 【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課本裡,有一篇《黃河象》的課文令許多人記憶猶新,課文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裡,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
  • 黃河何時清澈見底
    進入人類歷史時期以 後,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有增無減,從而,黃河中下遊幹流的 泥沙也就從史前時期起一直居高不下。歷史文獻中的記載表 明,黃河自古就是一條充滿泥沙的混濁河流,「黃河」這一名 稱就得自它水中飽含黃土泥沙,致使水色混黃,因此說,黃河 的名稱本身就帶著黃土地的烙印。
  • 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總長度僅次於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主要的發源地,孕育了華夏文明幾千年。形成了西安,洛陽、開封等歷史文化古都。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存在。黃河的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多為丘陵和平原。所以在黃河的中下遊地區形成了大片的衝擊平原,為農業生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中下遊地區也是中國土地最肥沃的地區之一。
  • 為什麼是黃河?
    圖/視覺中國「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百害黃河的中下遊,在「善淤、善決」之後,往往會發展到「善徙」的地步。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圖為歷史上黃河的六次重大改道簡列表。
  • 【地理探究】關於黃河的地理介紹,黃河之源被重新確認,真正源頭僅...
    湖盆西端的約古宗列,是黃河發源地。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徵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扎陵湖)望積石山,觀覽河源。
  • 70噸重黃河鐵牛被挖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管?專家:不敢動
    青銅器可以歷經幾千年的風雨仍然保存完好,曾在黃河流域挖出70噸重的鐵牛,之後一直露天放置,有人問為何不管呢,專家表示說不敢動,這是為什麼?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在山西的黃河流域打撈發現了4個巨型鐵疙瘩,震驚世人。專家檢測發現這4個鐵疙瘩並不是真正的純粹鐵製物品,而是鍛造成牛形的鐵器,而鍛造時間大約在唐朝時期,距今兩千多年,因此這鐵牛也被稱為唐代鐵牛。
  • 行走黃河最動人曲線 自駕晉陝大峽谷攻略
    2005年,《中國地理雜誌》將黃河晉陝大峽谷評為「中國十大最美峽谷之一」,並給出了這樣的評語「黃色的峰巒似凝固的波濤,黃色的波濤似起伏的峰巒,黃河之水在這裡演繹成了自然天成的黃河大合唱,盡顯一種蒼涼與渾厚。」
  • 天正高 歌正長 奏響黃河入海「精彩樂章」——貫徹黃河流域生態...
    面對新時代賦予的全新歷史方位和歷史使命,東營把自身發展與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程結合起來,按照省委「重點工作攻堅年」部署,在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市域保持「零疫情」的基礎上,部署開展「十大改革攻堅」「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生態保護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