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又帶點小脾氣的黃河,其出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2021-01-17 騰訊網

黃河,我國的第二長河,也是我國的第二大河,還是世界第五大河,呈「幾字」形走勢。它孕育了我們中華文明,是我們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所以我們親切地稱它為母親河。

黃河

它是一條光榮、偉大的母親河,孕育出了咱們優秀的華夏文明。

中國史書《漢書·溝洫志》:「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中國的大江大河流入大海的有上百數之多,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江河淮濟(長江、黃河、淮河、濟水),而黃河排在這四條大河的首位。這裡,古人稱河的特指黃河。足以見得古時候,黃河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黃河文明它的主要特徵就是農耕文明。在黃河流域比較著名的朝代有,秦朝、漢朝、唐朝等等,這些朝代無不以黃河流域為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此外,在古時黃河流域上形成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大都市有,長安(今西安)、洛陽、開封等等城市。

這裡面,我們拿秦朝來舉例。秦字據說是秦始皇造的字,取自春秋二字各一半組合而成。秦滅六國,統一天下,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這裡的秦國發源地就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歷史上,關中平原又被稱為八百裡秦川,這裡風調雨順、土地肥沃,很適合農業生產。因此,關中平原為秦國文明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成了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因此,黃河作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的重要性,無論多麼強調、多麼讚美都不為過!

八百裡秦川

它又是一條帶點「小脾氣」的母親河!

黃河總共流經九省(自治區)。它發源於青藏高原,因地勢西高東低,所以它自西向東流淌。總體上來說,黃河流經地區可分為三個部分:西部的河源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多高山多冰川,常年積雪;中部的黃土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到2000米左右,這裡水土流失嚴重;東部的衝積平原,主要是黃河衝擊帶來的平原了。

黃河流域總面積達到了737699平方公裡,支流眾多,比較出名的有:湟水、清水河、汾河、渭河等等。按照上中下遊來劃分,上中遊的分界點位於內蒙古河口鎮,中下遊分界點位於河南省桃花峪。

歷史上,黃河流域氣候溼潤、森林密布,土地肥沃,也正是因此,華夏文明便誕生在了這一區域。後來,一方面受氣候變化的原因影響,一方面又受人為過渡開發的原因影響,黃河流域開始「發脾氣」了,黃土高原成了水土流失的重災區。這裡森林植被迅速消失,水土流失嚴重,土地失去了原有的肥力,不再「孕育人們」了,反而向人類進行「索取」了。河水含泥沙量逐步增多,帶來的後果就是土地肥力開始下降,河道開始堵塞,地上河的出現、黃河改道、洪水泛濫的出現就與此有關。

我國經濟重心由北方地區向南方地區逐步轉移,也與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帶來的生態危機有一定關聯。當然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原因有很多,如北方多戰亂造成北民南遷,南方自然環境優越等等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這裡偏離主題,不祥提。

黃土高原

也正是因為以上原因,黃河流域對比長江流域出海口,沒有形成大城市的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長江出海口,有我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市。那在黃河出海口呢?很多國人可能都不知道,他就是東營市。山東省的一個地級市,其經濟發展水平和上海市不是一個級別。具體來說原因有一下幾點:

東營市

第一個原因是,黃河流域受水土流失影響河水含泥量重,易造成河道堵塞,此外,它的水流落有的河段十分的大,甚至於不能通航,其水運航道環境可想而知,並不高。並沒有像長江流域一樣形成黃金航道。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黃河河道呈「幾字」形,又位於我國北方,地理上,緯度較高,許多河段在冬季時會結冰封河,每年春暖花開時,極易形成凌汛,由於各河段結冰融化時間不一,會形成冰凌洪水,如果入海口有大城市,極易造成財產及人員損失。

第三個原因是,歷史上,黃河入海口河道經常改道,造成出海口位置不穩定,不像長江那樣固定,因此,沒能形成良好的城市聚集歷史基礎。

最後一個原因是,「地上河」的威脅無時無刻都懸在頭頂,再加上這裡生態環境脆弱,承載不了那麼多的人口。

上海市

結束語:黃河!我們華夏文明的母親河,見證了我國歷史上的各種榮辱與興衰史。這些年,我們炎黃子孫已經深刻體會到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了。金山銀山換不回青山綠水。近些年,我國在黃河流域實施了一大批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黃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治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未來,這裡會越來越好!這裡,套用一下美國總統川普的口頭禪:期待不遠的未來,讓黃河流域「再次偉大」!

相關焦點

  • 世界第五國內第二的黃河,其出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八百裡秦川  它又是一條帶點「小脾氣」的母親河!  黃土高原  也正是因為以上原因,黃河流域對比長江流域出海口,沒有形成大城市的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長江出海口,有我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市。那在黃河出海口呢?
  • 黃河入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黃河三角洲示意圖 黃河三角洲,是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在渤海凹陷處沉積形成的衝積平原。 二、黃河入海口為何沒有大城市? 1、開發歷史短 黃河歷史上多次改道,河口位置不穩定。 1855年黃河改道經由山東入渤海,這導致黃河三角洲的歷史只有150餘年,而今天的黃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
  • 青島的野心:上海是長江出海口,憑什麼我不能叫黃河流域出海口?
    青島的野心:上海是長江出海口,憑什麼我不能叫黃河流域出海口?一種觀點認為,將來的經濟重點是內循環,不是往外賣。青島和其他沿海城市沒有本質區別,都可以叫「出海口」。修個鐵路就是出海口,那所有沿海城市都可以算出海口……對此觀點不敢苟同,難道「內循環」就是不往外賣?就算你不往外賣好了,原料從哪來?全球吞吐量前十的港口中國佔7個,不往外賣?青島因為膠濟鐵路興起,一百多年前德國人為什麼要修膠濟鐵路?你貨物生產了是需要拉出去賣的,而海運是價格最低的運輸方式,所以出海口十分關鍵,怎麼能說這是個虛名呢?
  • 探訪古黃河出海口:淮河重新走向海洋
    陳其龍 攝中新網南京9月30日電 題:探訪古黃河出海口:淮河重新走向海洋記者陳光明淮河入海水道,一條筆直的百米寬的河道,從西到東橫貫濱海悄然入海。走進濱海,到處可見標語「淮河門戶 黃河故道」。濱海港所在地自古是淮河的出海口。1228年至1845年,黃河奪淮。這兒曾成了黃河出海口。但黃河北上後,這裡卻成了一片大灘涂。淮河歷經歷史滄桑,已經在蘇北大地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洪澤湖。主要入海水道已經改由運河入長江,借道出海。淮河失去了自己的出海口。國家電投集團協鑫。
  • 探訪古黃河出海口:天然大港浮出海面
    泱波 攝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探訪古黃河出海口:天然大港浮出海面  中新網南京9月26日電 題:探訪古黃河出海口:天然大港浮出海面  中新網記者 陳光明  和長江、珠江不一樣,黃河出海口沒有大港口。原因是黃河經過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入海,往往在出海口形成大片的泥灘。
  • 通過黃河打通內陸城市出海口 鄭州人也可以沿黃河乘船入海?
    大河網訊 (記者 宋向樂)11月26日,在鄭州舉行的黃河通航及生態航道建設調研工作座談會,再次引起人們對黃河通航的熱議。通過航道疏浚、河勢控制、碼頭建設等系列舉措,可以把黃河河南、山東段打造成整體Ⅳ級、局部Ⅲ級航道標準的生態航道,從而打通內陸城市出海口。會上,專家的設想讓人振奮,但沿著黃河乘船入海真的能實現嗎?
  • 探訪古黃河出海口:從古黃河口到長江口還有多遠
    濱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攝(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探訪古黃河出海口:從古黃河口到長江口還有多遠中新網南京9月28日電 題:探訪古黃河出海口:從古黃河口到長江口還有多遠記者 陳光明濱海曾經是古黃河口。黃河北去,這裡空餘大片黃海灘涂。由於一望無際的大灘涂阻隔了蘇北沿海的海上通路,1992年以來,濱海縣一直是省級重點幫扶縣,人們期待的是北京的新四軍老幹部和上海、南京的知青何時能回鄉看看。但自從有了濱海港,這裡的人們開始關心:我們離長江口還有多遠。夜幕下的濱海港璀璨奪目。 陳其龍 攝上海是長三角的經濟龍頭。
  • 做好黃河流域出海口這篇大文章
    劉家義在講話中說,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明確要求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為我們做好工作增添了強大動力、提供了科學指引。我們認真落實《規劃綱要》,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 探訪古黃河出海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泱波 攝「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最後一道彎也在古老的黃海邊留下了永恆的身影。沿著黃海邊茅草叢生的防護堤穿行,車在一片嶄新的花崗巖海濱護欄前停了下來。我們從海灣廣場的階梯上拾級而下,一座新建的大橋上的燙金字映入眼帘:古黃河橋。過橋後,在漂亮的公園入口,一座石碑上刻著鮮紅的大字:古黃河入海口。一一二八年至一八五五年。
  • 聊聊地球的「小脾氣」
    地球「大發雷霆」不常有,但「小脾氣」常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之類的小脾氣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如何科學地應對這類「小脾氣」,有效防災避險,需要我們摸透地球鬧「小脾氣」的起因、表現、過程、結果,做到「萬物皆規律、有法便可依」,科學防災避險,避免受到傷害,那麼下面帶領大家一起探索吧。崩塌、滑坡、泥石流「小脾氣」的由來。
  • 地圖看世界;芬蘭為何喪失北冰洋出海口及吉林省圖們江出海口.
    世界上有一些國家離大海很近,卻沒有出海口,或海岸線極短,令人扼腕嘆息。一芬蘭是如何喪失北冰洋出海口的?
  • 黃河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為什麼沒有長三角和珠三角發達?
    從世界範圍來看,許多大江大河的中下遊平原地區,往往是人口密集、城市眾多、經濟發達的區域,比如長江、珠江、黃河、恆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和萊茵河等河流的中下遊平原地區都是如此。河流的入海口位置通常由於泥沙的沉積,而形成地勢低平的三角洲地貌,河流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往往可能會成為河流流域內社會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比如我國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兩個區域。
  • 黃河入海口 (86)
    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這道入海口形成不足200年,是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的。黃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留在了黃河下遊。正常年份,黃河每年攜沙造陸3萬畝左右,所以東營這一帶是中國唯一能「生長土地」的地方。
  • 探訪古黃河出海口:能源明珠照亮黃海大灘涂
    中新網南京9月27日電 題:探訪古黃河出海口:能源明珠照亮黃海大灘涂  記者 陳光明  長三角作為世界工廠的集中地和中國人口最集中的區域,對能源的需求是巨大的。  因此,在靠近長三角龍頭上海的附近地區,形成了多個能源集中地。江蘇省濱海港一建成,捷足先登的就是大型能源產業基地。
  • 黃河三角洲為什麼沒有長、珠三角洲經濟發達?
    根據數據統計長三角地區的GDP已超23.7萬億元,珠江三角洲的GDP已接近9萬億,為什麼黃河三角洲沒有長、珠三角洲經濟發達?黃河三角洲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文明,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黃河是我國北部大河,也是第二長河,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 美國衛星監控黃河20年,傳回的衛星圖像震撼世界:這不可能
    黃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在1989年至1995年間流入渤海時慢慢向著東南彎曲逐漸變得更長更窄,據了解,黃河每年產生的泥沙為16億噸,最終流入大海的為12億噸,這些不斷堆積的泥沙造就了黃河的三角洲地區,不過在1996年黃河因為人為的原因改道形成了新的入海口,泥沙的逐漸積累讓黃河新的出海口在北部地區創造了一個新的半島。
  • 為什麼耕地用黃河水長期灌溉會形成鹽鹼地?罪魁禍首竟然是「只進不...
    耕地鹽鹼化單純歸咎於黃河水是不合理的,鹽鹼化要看水鹽運動是否平衡,可惜的是黃河流域有許多地方水利用不合理在地質構造上是一個封閉的長期沉降的繼承性拗陷盆地,以前就是一個湖盆的存在,黃河經過多次改道泛濫存積巨厚的細粒泥沙,降水少、蒸發強,年蒸發量降水量比16:1,旱季甚至大30:1,經長時期積鹽,地層含鹽量普遍較高,一般200米地層平均含鹽量為0.2%~0.4%,北部深拗陷帶達0.4%~0.8%。這也是為什麼該地區的地下水是苦。
  • 為什麼黃河三角洲沒有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發展得好?
    正所謂長江之水滾滾來,黃河之水天上來。天上來也就是要看上帝的恩賜,高興時給你一點,不開心時或許就沒有水了,時斷時續也就形成不了大氣候。而再不濟的珠江之水也是細水長流、綿綿不絕。可是黃河呢?沒有,這是圍繞著海岸線排在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等,但卻不能體現出黃河流域的河流運輸實力。魚米之鄉古語說,民以食為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只有能夠開拓大批的良田之地才會聚集人氣。而江南水鄉乃魚米之鄉,也是擁有濤濤長江之水經過了千萬年的洗禮才衝刷出來大批的平原地帶。珠三角也是這個由來。可是為什麼又會沒有黃三角平原呢?
  • 黃河三角洲為何沒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發達?
    長江、黃河、珠江,是中國境內最長的3條河流。它們灌溉了兩岸大片的良田沃土,孕育出燦爛的中華文明。在經過億萬年的歷史變遷後,長江、黃河、珠江分別在各自的入海口形成了一大片衝積平原,分別是長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 航拍黃河,偉大的河流,偉大的祖國母親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裡,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