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泥沙遲早會填平渤海,能不能將黃河改道解決這一問題?

2021-01-17 千佛山車神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長河,雖然水量不大,但由於途徑黃土高原而攜帶了大量泥沙,因此黃河的造地能力絕對是世界第一。

目前位於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面積每年都在擴大,而接納黃河的渤海面積則每年都在減小,如此下去,渤海遲早會被黃河填平,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圖中紅色區域是自秦朝以來,黃河、海河在渤海所新造的陸地)

大家不要認為這種造地運動是天方夜譚,實際上只要是沿海地區的平原,基本都是大江大河衝出來的。

像是長江中下遊平原和華北平原,都是長江、黃河、海河、淮河一起衝出來的。

舉個例子:

江蘇有個城市叫鹽城,顧名思義,這裡以前是盛產食鹽,歷史上這裡也確實曾是海鹽產地,但是今天的鹽城市區到大海的直線距離有三四十公裡,並不靠海,那以前這裡是如何產海鹽呢?

(鹽城市區並不靠海)

其實在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鹽城是一座濱海城市,並且鹽城周圍的地形非常適合曬鹽,因此出現了許多鹽場,故而得名鹽城。

但是鹽城以北可是黃河的兩大故道之一,在黃河的造地運動下,鹽城的海岸線不動東移,最終從一個濱海城市,變成了一個距離大海三四十裡的城市。

放眼整個江蘇,不只是鹽城,大半個江蘇在2000多年前都不存在,另外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市在2000年前也不存在。

(西漢時期江蘇的海岸線,當時江蘇東部地區都還在水下呢)

以上這些造地運動都是中國進入文明時代後,我們的祖先親眼見證的滄海桑田,可見黃河和長江的威力之大。

而再往前推個幾十萬年,山東就是一個島,河南、河北、天津、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全部都在海底下,這些地區都是黃河和長江堆出來的。

如今黃河的入海口在渤海,而作為一個內陸湖,渤海的面積是比較小的,被黃河填平只是時間問題。

(黃河入海口每年都會新增大片土地)

當然,我們不願意看到渤海消失,因為海洋對陸地氣候的調節作用非常大,一旦渤海消失,會對周邊省份的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措施,減慢渤海消失的速度。

首先,我們要對渤海老鐵有信心,因為渤海一直在不斷下沉,雖然渤海的下沉速度無法徹底抵消黃河的造地速度,但至少能抵消一部。

從先秦到現在,黃河有一半的時間是在江蘇注入黃海,一半的時間是在山東注入渤海,而黃河在黃海的造地速度明顯快於在渤海的造地速度。其原因便是渤海在不斷下沉,減緩了黃河的造地速度。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對黃土高原的治理,減少黃河所攜帶的泥沙含量,如此一來也能夠極大地減緩黃河的造地速度。

那麼我們為啥不能讓黃河改道,從江蘇入黃海,一勞永逸的解決渤海危機呢?

答案是不現實。

黃河最後一次改道是在清末,在此之前的明清大部分時間內,黃河是由江蘇注入黃海的。直到1855年,當年黃河在河南蘭考縣境內的銅瓦廂決口改道,引水北上,再度匯入渤海。

時至今日,黃河已經有150多年沒有改道(在此期間僅在1938年改過一次道,當時是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寇南下而故意掘開了黃河大堤),如今若貿然改道,對華北平原的影響太大了。

要知道現在華北地區很缺水,雖然黃河水量不大,但對華北而言卻是命根子。

尤其是山東省極為依賴黃河水,就連青島都從黃河引水,一旦改道,華北的工農業生產將陷入困頓,波及上億人的生活。

(引黃濟青)

所以讓黃河改道是很不實際的,當前南水北調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讓黃河南下。

而且黃河在江蘇境內的故道降水比較多,萬一碰到強降雨,江蘇南邊的長江發洪水,北邊的黃哥也發洪水,事情就麻煩了。

相關焦點

  • 黃河每年攜帶16億噸泥沙流入渤海,渤海會被它填平嗎?
    眾所周知,黃河還以攜帶大量泥沙而聞名,古人云「黃河鬥水,泥居其七」,主要原因在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時,黃土土質非常鬆散,很容易被雨水和洪水衝刷,而且,當地的植被破壞嚴重,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現象。每年,黃河都會攜帶近16億噸的泥沙匯入渤海。理論上,黃河攜帶的泥沙早應該把渤海填平了才對,為什麼渤海依然波濤洶湧呢?這就要從幾百萬年前說起了。
  • 黃河會把渤海填平嗎?看完歷史上海岸線的變化,你就明白了!
    黃河會把渤海填平嗎?看完歷史上海岸線的變化,你就明白了!眾所周知,黃河流經黃土高原,而黃土高原本就植被稀少,土壤疏鬆,黃土層的厚度又高達上百米。因此,經歷過黃河水的洗禮之後,大量的泥沙會進入到黃河裡面。
  • 黃河仍在製造陸地:再過2個世紀,渤海會被填平嗎?
    積沙填海,黃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像黃河這樣,塑造陸地能力這麼大的河流。這可能顛覆了我們一直以來的看法。但黃河誇張的幾字形流向,就算是當時的黃土高原也能衝出數量不少的泥沙,更何況是現在。黃河用了幾千萬年衝積出現在的華北平原,而現在黃河的泥沙含量應該是歷史最高水平,所以黃河製造陸地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現如今,黃河每年有12億噸泥沙被衝入大海,就算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成功,這依然無法阻擋黃河製造陸地的步伐。
  • 黃河泥沙含量每年約16億噸,注入渤海,幾百年後渤海會被填平嗎?
    如果人們用一輛最大承載量為50噸的卡車來裝載黃河帶來的泥沙,那麼需要同時出動3200萬輛卡車,試想一下3200萬輛卡車排列的氣勢恢宏的場面,黃河帶來的泥沙需要如此巨大的排場。黃河的泥沙會把渤海填平嗎?如今的黃河已經將所有的徑流量匯入渤海,儘管渤海填海造陸的發展情況並不能滿足人們的預期,可是渤海卻實實在在發生了改變。渤海每天都在承接著黃河帶來的極大泥沙,日積月累之下,渤海的海岸線已經後退了十幾公裡。
  • 黃河含沙量世界最大,為啥沒填平渤海?它填平的海域比渤海大多了
    不過這也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如此大的含沙量,為什麼至今還沒有把大海填平呢?其實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不成立的,因為之前的黃河就曾經填平了大面積的海域,我們的華北大平原就是依靠黃河填海而來的。原來在數百萬年前我們的華北平原是不存在的,大致從洛陽以北的孟津開始,向東都是大面積的海洋,但是黃河帶來的泥沙不斷地填充到這片廣闊的海域
  • 「三號洪水」衝沙入河,黃河能否承受,未來渤海會被填平嗎?
    不過,將黃河水量增大就理解為萊州灣將會被黃河泥沙淤埋成大型水庫,實屬有點小題大做,畢竟現代黃河自1855年改道並奪了濟南北邊的大清河匯入渤海後,在長近164年的時間裡,我國最大的內海渤海及其三大海灣之一(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的萊州灣並沒有因為黃河泥沙的淤積而被填平。
  • 為什麼黃河在1952年,改道流向了公海?現在終於知道了
    提到黃河,你們會想到什麼?含沙量巨大?黃河壺口的壯觀?還是黃河河道的多次變化?無論是上面哪一個回答,都是能代表黃河的。因為上面三點都是黃河現有的特點。黃河的含沙量是高居世界榜首的。黃河壺口的景觀,一直是黃河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 黃河才是世界最大的填海工程,看看它的攜沙量,就知道渤海危險了
    黃河才是世界最大的填海工程,看看它的攜沙量,多年後能填平渤海嗎?改道能否擴大國土面積?不得不說這個問題問得好,很顯然如果黃河改道外海,既可以免費的填海造陸,而且還能保持我國最大的內海之渤海的海域規模,真是一舉兩得,但實際上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 黃河入海萬年,每年16億噸含沙量,為何沒有填滿渤海入海口?
    ,渤海遲早會被黃河填平。未來渤海會消失嗎?我們山東的地圖看上去有點像面向大海的駱駝。為什麼像駱駝呢?因為在萊州灣的西面的地形就像是駱駝的駝峰。這裡就是黃河的入海口黃河三角洲。這塊像是「駝峰」的地區在古代的時候還是渤海的一部分,而現在卻被黃河帶來的泥沙淤積成陸地了。
  • 黃河改道探討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史上有過多次改道,給中下遊特別是下遊造成了嚴重災害。建國後,下遊河道經過多次治理,河道基本上固定,災害減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在渤海灣。因為黃河入海攜帶大量泥沙,每年都有新生陸地形成。
  • 渤海會被黃河攜帶的泥沙填滿嗎?為什麼會這樣?
    眾所周知,黃河流經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較弱的黃土高原,在雨水的衝刷作用下每年都給黃河帶來十幾億的泥沙(據測算約為16億噸),因此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自古就有「河水一石,其泥六鬥」等描述黃河多泥沙的文字記載,民間更是有「跳進黃河洗不清」的說法。那麼這麼多的泥沙去了哪裡呢?會不會填平渤海呢?
  • 黃河會把「渤海」填平嗎?觀察海岸線有史以來的變化
    黃河會把「渤海」填平嗎?觀察海岸線有史以來的變化!說起來黃河,我們都會覺得很親切,黃河養育了華夏兒女,每年會有不少人前去觀摩,表達內心的尊敬,黃河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大家很清楚,它的裡面包含的不止是水,還有好多的泥土和沙子,水和他們摻雜在一起,表現出來的顏色就是黃色,也就被親切的稱為黃河。
  • 再解「黃河改道」
    根據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要求,濟南「攜河北跨」,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最終將呈現「十二橋一隧」格局;「黃河第一隧」建成後,汽車在上、地鐵在下,將同步穿黃。濟南「攜河北跨」是不得已。黃河1855年(清朝鹹豐五年)改道後,黃河和南山之間一眼望穿,這也就是今天濟南中心城區南北方向城建空間只有12公裡的原因。
  • 渤海一旦被填平,就可以多出7萬多平方公裡的國土,應該填平嗎?
    如果人們用一輛最大承載量為50噸的卡車來裝載黃河帶來的泥沙,那麼需要同時出動3200萬輛卡車,試想一下3200萬輛卡車排列的氣勢恢宏的場面,黃河帶來的泥沙需要如此巨大的排場。黃河的泥沙會把渤海填平嗎?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給填海造陸提供了原材料,但是經過探查人們又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原料已然充足,如果想要填海造陸,那麼一定要具備泥沙在渤海沉積的條件。因為地殼不斷運動的原因,渤海地區的地殼一直在下沉,這就導致了黃河帶來的泥沙無法沉降在固定位置,因此渤海填海造陸的效果並不顯著。
  • 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然而你知道嗎,在歷史上曾經有上千年,東營境內並無黃河,那麼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流入大海的?我市又是如何治理黃河的?從本期開始,黃河口晚刊將推出系列報導,帶您了解東營境內的黃河。一條黃龍深入大海黃河入海口位於我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
  • 美國衛星監控黃河20年,傳回的衛星圖像震撼世界:這不可能
    眾所周知,世界文明基本都源於黃河,中國的華夏文明也不例外,黃河和長江兩條河流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為此黃河也有著中國母親河之稱。除此之外,黃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沉積量最多的河流,水中攜帶的泥沙會慢慢沉澱並積累起來,因此黃河的入海口也會「生長」,黃河20年間已完全變樣了,美國衛星拍下了這一幕,老外直言:這不可能!到底怎麼一回事呢?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11月24日,中鐵十四局集團下屬電氣化公司濟南穿黃隧道書記兼總工程師馮立功接受記者採訪說:東線隧道完成之後,西線隧道將於12月或明年1月貫通,我們正在加緊進行機電設備安裝,預計明年10月份將建成通車。根據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要求,濟南「攜河北跨」,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最終將呈現「十二橋一隧」格局;「黃河第一隧」建成後,汽車在上、地鐵在下,將同步穿黃。
  •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每年裹挾16億噸泥沙,為何千萬年沒有填平渤海
    原題:黃河入海萬年,每年16億噸含沙量,為何沒有填滿渤海入海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發源於我國青海省中部偏南的三江源地區,自西向東蜿蜒約5464公裡、呈一個巨大的「幾」字形流入渤海。千百萬年以來,黃河以母親的情懷默默的滋養著流域內各族兒女。雖然黃河是目前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可達40公斤,但是這並不代表黃河自形成之初就有如此大的含沙量,因此題中所說的黃河入海萬年沒錯,可在歷史上它並沒有如此大規模的水土流失。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11月24日,中鐵十四局集團下屬電氣化公司濟南穿黃隧道書記兼總工程師馮立功接受記者採訪說:東線隧道完成之後,西線隧道將於12月或明年1月貫通,我們正在加緊進行機電設備安裝,預計明年10月份將建成通車。根據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要求,濟南「攜河北跨」,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最終將呈現「十二橋一隧」格局;「黃河第一隧」建成後,汽車在上、地鐵在下,將同步穿黃。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古代皇帝解決辦法就是黃河改道,花國庫十幾年的收入成本改道,黃河每次改道都是歷史大事件,大傷國庫,國家變窮,古代解決黃河的問題,就是加高繼續加高再加高然後改道。歷史到了現在,現在解決黃河問題,夢想開花,想從源頭解決,想方設法黃河變清,手段種種,比如,種樹固沙土,小浪低水庫工程留沙走水,加速黃河水流衝走泥沙,目前效果治標不治本,總之比古代人強,起碼黃河不需要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