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全長5464公裡,因中華文明主要發源於此,故被譽為我們的母親河。它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流經九個省份後最終流入渤海。眾所周知,黃河還以攜帶大量泥沙而聞名,古人云「黃河鬥水,泥居其七」,主要原因在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時,黃土土質非常鬆散,很容易被雨水和洪水衝刷,而且,當地的植被破壞嚴重,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現象。
每年,黃河都會攜帶近16億噸的泥沙匯入渤海。理論上,黃河攜帶的泥沙早應該把渤海填平了才對,為什麼渤海依然波濤洶湧呢?這就要從幾百萬年前說起了。我國現在地圖上的華北平原,在幾百萬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是黃河的泥沙不斷地填充著這裡,海岸線不斷外移,日積月累才有了如今廣闊平坦的華北平原。
事實上,由於黃河所含泥沙量太大,致使其河道經常淤積。在有記載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統計出黃河共計改道26次,決堤1000多次。翻滾的黃河不斷衝擊著黃土高原的鬆土,並將它們聚積在華北平原的海域,最終在與淮河、海河的共同作用下,淤積出了30萬平方公裡坦蕩如砥的世界第十大平原——華北平原。
要知道,目前渤海海域的面積不過7.7萬平方公裡,而且水深只有不到20米。在黃河大量泥沙的作用下,渤海的海岸線每年都會向外移3公裡,可是與春秋戰國時期相比,渤海海域的面積只小了三分之一,海岸線外移不過100公裡。可以看到,渤海海域減小的速度是非常小的,這要得益於它獨特的地殼結構。
地質學家認為,渤海的地殼一直在下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泥沙在渤海海底沉積造成的影響。儘管如此,這只能延緩渤海被黃河填平的進度,而不能在根本上避免渤海被填平的命運。根據相關資料數據顯示,渤海的水深正在逐年減小,每年都會減小10公分左右。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在200年之內,渤海很有可能會被填平。
不過近年來人類的活動和氣候變化可能會放緩這一進程。中國對於黃河的利用還是比較充分的,在黃河流域兩岸,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水作為生活用水走進千家萬戶,還有一部分被用來灌溉農田。而且,氣候變暖導致黃河流域降水量減少,導致黃河經常斷流,泥沙在中下遊沉積下來,不會進入渤海。
而且,國家對於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植樹造林工程進展得很快,黃河中上遊的水土不在那麼容易被衝刷下去,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也就沒有以前那麼多了。綜合來看,雖然渤海終有一天會被填平,不過這個過程可能還需要幾百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