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泥沙堆積如山,下遊成為「地上河」,為何不挖深一點?

2020-12-05 紫俠號

黃河的泥沙問題,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罕見。作為地球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之一,黃河一直在塑造著下遊的面貌。現在的華北平原,絕大部分都是黃河經過數百萬年的泥沙衝積而形成的,現在黃河泥沙還在源源不斷地填充著渤海。有學者認為,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最多200年後,渤海就將被徹底填平。

而我們更加關心的問題,是黃河泥沙堆積帶來的洪水隱患。

有數據顯示,現在黃河每年的泥沙攜帶量達到了16億噸,就算黃土高原現在的生態環境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黃河泥沙含量多的問題依然十分嚴峻。這16億噸泥沙中,有12億噸被衝入了大海,剩下的4億噸就被沉積在了黃河下遊地區。現如今黃河開封段及其下遊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地上河」,黃河水面甚至比一些樓房還要高。一旦遇到多雨季節,黃河下遊很可能會發生決堤的事件。在我們有記錄以來的兩千多年,黃河下遊就曾在華北平原上左右搖擺,最北甚至和海河融為一體,最南也曾奪取淮河河道。

這一大片黃泛區,曾經讓古人們苦不堪言。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對症下藥,把黃河下遊的河床挖深一點呢?

實際上,近年來一直都存在對黃河河道的小規模疏浚,但大規模的清理泥沙工作並沒有進行過。這並非是我們沒有想過,而是大規模清理黃河下遊泥沙不切實際,而且也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雖然現在建築業這麼發達,黃河河沙是一種優質的建築材料,但是面對700多公裡長的黃河懸河段,我們清理的速度遠遠比不上黃河泥沙堆積的速度。老人們說,黃河水「一碗水半碗泥」,這沒有一點誇張,就算我們投入了巨大的經濟成本,對黃河下遊泥沙進行清理,但每年4億噸的泥沙還在堆積,只要我們工作一斷,泥沙又很快會積累起來。

面對這種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的計劃,又有誰會投資呢?

現如今,黃土高原的綠化正在快速展開,而黃河下遊我們修建了高大堅固的堤壩,擁有抵禦百年一遇洪水甚至千年一遇洪水的能力。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擔心黃河泥沙堆積的問題,當黃河中上遊生態環境改善後,黃河的含沙量自然會降低,下遊「地上河」的情況也會慢慢減輕的。

大家認為呢?

相關焦點

  • 黃河已成「地上河」,國家為何不把泥沙清理走?
    黃河已成「地上河」,國家為何不把泥沙清理走?文/小海專注歷史故事小編想要問大家知道問題,我們國家的兩條主要的河流是什麼?這個問題很簡單,大家應該都知道,是黃河和長江。那麼素來有母親河之稱的河流是哪個?對,那就是黃河!黃河可以說是養育了整個北部地區人民的一條河流。不過,相信大家也知道,黃河因為泥沙堆積太多,部分地方已經成為了非常危險的「地上河」,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如此危險,為何國家不把沉積在河底的泥沙給全部清理出來呢?小編查了一下相關的資料,來給大家說叨說叨。首先,大家聽過《回到拉薩》這首歌沒?
  • 問答 |黃河下遊河段形成了「地上河」的現象,這是為什麼?
    但是,當河流到了中下遊地區,由於流經區域地勢十分平坦,流速下降,河流中所攜帶的泥沙就會沉積下來,從而導致流水沉積作用強於流水侵蝕作用,在泥沙的不斷沉積下,河道不斷抬升,最終可能導致河床高度高於兩側地面,從而成為「地上河
  • 黃河已成「地上河」,為何國家不清理沉積的泥沙?說出來你別不信
    但是,近年來它產生的隱患非常多,並且一直以來黃河的治理都是一個頭等的難題。黃河已成「地上河」,為何國家不清理沉積的泥沙?說出來你別不信因為它流經黃土高原,由於這個地方的地理環境十分特殊,土壤屬於沙質,並且加之人們的不合理開墾,使得這個地方的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十分嚴重。
  • 黃河的河床都比地面高,形成了「地上河」,為什麼不挖低一些呢?
    黃河的河床都比地面高,形成了「地上河」,為什麼不挖低一些呢?黃河的存在,我們中國已經知道多少年了,自從伴隨著我們中華民族誕生以來,它就成為了我們的母親河,從上古文明開始,有了人類的時候,它就存在了。我們國家誕生的第一批先輩,就是在他這一片區域繁衍生息的,所以這一條河絕對是我們的母親河。但是從歷史記載來,黃河這條河並不平凡,因為它經過了20多次改道不計其數的。送我們建國以來黃河附近的居民,深受黃河的危害。為什麼黃河會屢次的改道或者決堤呢?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來自黃河上遊的泥沙堡,這片區域的河床抬得太高。
  • 黃河下遊變「地上懸河」之謎
    進入黃河下遊河道的泥沙,平均每年高達16億噸,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35千克,相當於1噸黃河水裡面就有35千克泥沙。中遊黃土高原是泥沙主要來源,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每遇暴雨,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大量泥沙匯入黃河,特別是黃河中遊的內蒙古自治區託克託縣河口鎮至河南孟津,這一段黃河水中多年平均含沙量高達每立方米128千克,一噸河水中竟有128千克泥沙,為全河最高的地區,是黃河的主要產沙區。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進而成為地上河。歷史到了現在,現在解決黃河問題,夢想開花,想從源頭解決,想方設法黃河變清,手段種種,比如,種樹固沙土,小浪低水庫工程留沙走水,加速黃河水流衝走泥沙,目前效果治標不治本,總之比古代人強,起碼黃河不需要改道。
  • 黃河已成「地上河」,為什麼國家不清理沉積的泥沙?看完明白了
    黃河已成「地上河」,為什麼國家不清理沉積的泥沙?看完明白了對於黃河我們並不陌生,大家知道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黃河滾滾向東流流經黃土高原,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黃河水,因此也得名黃河,那為什麼黃河水會比一般的河水黃呢?
  • 黃河已成「地上河」,國家為什麼不清理沉積的泥沙?其實原因很簡單
    黃河已成「地上河」,國家為什麼不清理沉積的泥沙?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有著很多的地區,不同地區之間的地勢,氣候,生活習慣都有著不同,我們國家還有著很多的高原還有河流,有著關於河流的歌曲,就不得不提我們的黃河了,它也是我們的母親河,還有一首《黃河大合唱》,也是我國的愛國歌曲,非常的振奮人心熱淚盈眶,現在黃河也已經成為了「地上河」,國家為什麼不清理沉積的泥沙?其實原因很簡單。
  • 黃河是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
    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為35千克/立方米,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據水文監測,黃河泥沙主要來源於中遊的黃土高原地區,自河口鎮至潼關區間的輸沙量就佔了全河輸沙量的90%以上,尤其是河口鎮至龍門區間內約11.20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內,來沙量就佔了全河的56%,年輸沙量達9億多噸。但到了黃河下遊的華北平原,由於河床坡度變小,流速急劇緩慢。
  • 為什麼長江的「荊江」河段,會形成頭頂一江水的地上河?
    不過,有一些河流的情況十分特殊,這些河流的河床高出河流兩岸的地面,我們稱之為「地上河」,也可以叫做「懸河」。我國北方的母親河「黃河」,其下遊河段從桃花峪開始到入海口之間,黃河的河床高度一般都高出兩側的陸地3至5米,從而成為了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地上河。
  • 黃河泥沙2000年
    雖然黃河已重歸安瀾,但我們並不能高枕無憂,地上河問題、泥沙問題、水資源問題等等依然利劍高懸。願河清海晏!中國河流泥沙公報2018[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92.胡春宏,張曉明.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與黃河水沙變化[J].水利水電技術,2020,51(01):1-113.張東海,任志遠,劉焱序,馮雪銘,劉憲鋒. 基於人居自然適宜性的黃土高原地區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分析[J].經濟地理,2012,32(11):13-194.胥剛.
  •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每年裹挾16億噸泥沙,為何千萬年沒有填平渤海
    原題:黃河入海萬年,每年16億噸含沙量,為何沒有填滿渤海入海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發源於我國青海省中部偏南的三江源地區,自西向東蜿蜒約5464公裡、呈一個巨大的「幾」字形流入渤海。千百萬年以來,黃河以母親的情懷默默的滋養著流域內各族兒女。雖然黃河是目前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可達40公斤,但是這並不代表黃河自形成之初就有如此大的含沙量,因此題中所說的黃河入海萬年沒錯,可在歷史上它並沒有如此大規模的水土流失。
  • 黃河下遊支流為何直流甚少?這些奇特現象竟然與氣候因素關係密切
    感謝提問,黃河並沒有什麼奇異事件,那些什麼黃河水鬼、黃河走蛟等的說法其實都是由於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不到位而產生的一些錯誤的意識,然後以訛傳訛才才形成的。因此,與其去討論本不存在的所謂的「奇異」事件,倒不如來欣賞一下黃河的壯美奇觀。
  • 2001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三、重點河段的衝淤變化  (一) 葛洲壩水利樞紐下遊近壩河段1、河段泥沙衝淤量葛洲壩樞紐運行以後,其下遊近壩段(葛洲壩至虎牙灘附近,長約24公裡)河道發生相應的衝淤變化。  第二章 黃 河一、 概述  本章發市黃河幹、支流若干主要水文控制站2OO1年水沙特徵值,並將其與多年平均值、上一年實測值作對比,幹流部分水文站逐月水沙量的分布。介紹了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的衝淤與庫容變化,黃河下遊河道斷面法測算的衝淤量。重要泥沙事件包括小浪底水庫異重流觀測、黃河三角洲水下地形測繪、挖河固堤工程與潼關河段清淤等。
  • 地上「懸河」,地下「城摞城」
    地上「懸河」懸河?不會是天上懸著的河吧?還真有神仙和天庭咋的?其實不然,懸河就在咱們現實生活中。那麼到底什麼是懸河呢?放一張網絡上的圖大家就秒懂啦!但是或許有很多人對此了解不多。今天亞肯老師就給大家科普一下。懸河又稱「地上河」,即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從圖中大家可以看出,黃河的河床已經高出大堤外面的地面了。這樣的話,開封段的黃河確實是懸在空中的,稱之為「懸河」真的恰如其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黃河下遊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懸河」是怎麼形成的呢?這就跟我們的地理知識有關了。
  • 2000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下遊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徑流量9051億立方米,佔全國的34%。幹流全長6300餘公裡,自河源至宜昌(4504公裡)通稱上遊,宜昌至湖口(955公裡)為中遊,湖口至大通(338公裡)為下遊,大通以下為河口段(600公裡)。 長江泥沙運動的主要特點有: 1、水流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豐沛,輸沙量大。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 大洪水機率增加
    青莊險工原有15道挑流丁壩,2013年前都靠河,畸形河勢形成後,大溜下挫,8號壩以上都不靠河了,只好在下遊新修了三道壩。 濮陽市黃河河務局防汛辦主任陳寶國說:「近年來濮陽段出現過三次畸形河勢,如果不及時搶險,會引發下遊河勢連環變化,橫河、斜河一旦直衝大堤,就有決口風險。」
  • 黃河曾水淹開封7次,河床升高成為「地上懸河」,而如今卻被馴服
    黃河與長江是中國的&34;,古中國便發源於兩河流域,人們生活離不開水源,所以長江黃河以及眾多的河流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其中黃河雖然對人們有益,但同樣也會帶來一些可以想像的災難,比如說洪水,黃河是一條比較特殊的河流,因為黃河水體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所以整體的水質偏黃色,而且它的河床有大量的泥沙堆積。
  • 為什麼長江荊江段會形成「地上河」?
    很多人都知道黃河有「地上河」的存在,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境內,黃河地上河甚至高出地面十幾米,要問黃河地上河怎麼產生的,大部分人也都知道,是因為黃河攜帶的泥沙量比較大
  • 黃河泥沙堵住淮河出海口,淮河怎麼入海?
    中渡以下至三江營(江蘇揚州市江都區東南大江北岸)為淮河下遊,長150公裡。1128年,金兵南侵,東京(開封)留守企圖決黃河,以水代兵阻止金兵南下,宋將杜充掘滑州黃河堤防,黃河改道南流。黃河改道後,入淮通道漂浮不定,或泗水、或渦水、或潁水……整個淮河流域被攪得一團糟。 宋金對峙時,整天忙著打仗,金國根本就不關心修堤治水的事,1194年黃河在陽武(今河南新鄉市原陽縣)決口,黃河奪泗入淮,霸佔了淮河下遊入海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