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2020-12-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第一章 長 江

  一、概述

  本章發布長江幹、支流若干主要水文控制站2001年水沙特徵值及水量、沙量的逐月分布,並將20O1年的特徵值與上一年實測值及多年平均值進行比較。同時還介紹了近年來葛洲壩水庫下遊近壩段、荊江河段、長江口河段的衝淤變化,以及葛洲壩水庫的淤積情況。重要泥沙事件包括荊江部分河段的洲灘變化、主支汊易位、崩岸以及長江河道採砂管理。

  2001年長江幹流從總體上說屬平水(偏枯)少沙年。實測年徑流量,宜昌及其以下各站均小於多年平均值與上年度值,宜昌以上均大於多年平均值,接近上年度值。幹流各站年輸沙量均小於多年平均值,多數站還小於上年度值,其中宜昌站沙量減少最明顯,比多年平均值小40%,比上年度小23%。

  2001年長江主要支流水文控制站的年徑流量,僅岷江高場水文站略大於多年平均值與上年度值,其餘均小於多年平均值。年輸沙量除鄱陽湖湖口站略大於多年平均值外,其餘均明顯小於多年平均值(多數站還小於上年度值)。其中嘉陵江北碚水文站沙量減少的絕對值最大,比多年平均值減少0.97億噸,比上年度減少0.13億噸。根據固定斷面及水下地形圖計算,葛洲壩水庫庫區1981~2000年累計泥沙淤積量為1.22億立方米。葛洲壩水庫下遊近壩段1981~1994年以衝刷為主,1995~2000年淤大於衝。長江河口段1998~2001年以衝刷為主,累計衝刷量為0.43億立方米。

  二、徑流量與輸沙量

  (一) 2001年實測水沙特徵值2001年長江幹流屏山、宜昌、漢口、大通四站實測年徑流量分別為1742、4155、6553、825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分別為2.43、2.99、2.85、2.76億噸,年平均含沙量分別為1.39、0.718、0.435、0.336千克/立方米。與多年平均值及2000年實測值對比。屏山水文站2001年徑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大22%,比2000年小2% ;輸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1%;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1%,比2000年小11%;中值粒徑0.014毫米,與2000年相同。宜昌水文站2001年徑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2%;輸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40%,比2000年小23%;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7%,比2000年小15%;中值粒徑 0.008毫米,與2000年相同。漢口水文站2001年徑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8%,比2000年徑流量小12%;輸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9%,比2000年小15%;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4%,比2000年小4%;中值粒徑0.008毫米,比2000年小0.001毫米。大通水文站2001年徑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9%,比2000年徑流量小11%;輸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6%,比2000年小18%;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1%,比2000年小8%;中值粒徑0.008毫米,與2000年相同。2001年長江支流嘉陵江、烏江、漢江的控制水文站北碚、武隆、皇莊實測年流徑量分別為458.5、450.7、324.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分別為0.234、0.075、0.026億噸,年平均含沙量分別為0.511、0.167、0.081千克/立方米,2001年實測年徑流量、輸沙量與多年平均值及上一年實測值比較均偏小。

  (二) 徑流量與輸沙量的年內變化

  2001年長江幹流屏山、宜昌、漢口、大通四水文站逐月徑流量與輸沙量的變化。水、沙量均主要集中在汛期。

  2001年長江支流嘉陵江的北碚水文站逐月徑流量與輸沙量主要集中在8~10月份,烏江的武隆水文站逐月徑流量與輸沙量主要集中在5~7月份,漢江的皇莊水文站逐月徑流量與輸沙量分布比較均勻,是受丹江口水庫的調節所致。

  三、重點河段的衝淤變化

  (一) 葛洲壩水利樞紐下遊近壩河段
1、河段泥沙衝淤量
葛洲壩樞紐運行以後,其下遊近壩段(葛洲壩至虎牙灘附近,長約24公裡)河道發生相應的衝淤變化。根據固定斷面及水下地形計算,1981年至1986年該河段河床以衝刷為主,累積衝刷0.20億立方;1987年至1994年各年衝淤相間,衝略大於淤,共衝刷0.08億立方米;1995年以後有所淤積,其中1998年淤積0.33億立方米,1999年衝刷0.29億立方米,2000年淤積0.32億立方米。1998年大水後的幾年,該河段的衝淤變化較大,大衝大淤交替發生。一般是當庫區衝刷時該河段淤積,庫區淤積時則發生衝刷。
2、橫斷面變化
根據近幾年橫斷面地形資料分析,葛洲壩樞紐運行後,鎮川門(大壩下遊4.2公裡)以上河段大江主流擺動、衝刷出現新的主槽後,其衝淤變化主要發生在主槽。鎮川門至大公橋河段(河段長3.O4公裡),為微彎段,其凸岸(左岸)邊灘為主要衝淤部位,凹岸變化不大。胭脂壩河段(距大壩10.25-14.94公裡)衝淤變化主要發生在主槽。胭脂壩以下河段較順直,橫斷面灘槽衝淤變化相近。3、深泓線縱向變化深泓線河床縱斷面呈起伏變化。1981年至1987年深泓明顯衝刷下降,此後則衝淤相間。4、宜昌站枯水位變化
以宜昌站流量4000立方米/秒對應的水位作為枯水位的代表。葛洲壩水庫蓄水前的1973年初至1980年初,宜昌站枯水位下降0.25米。水庫蓄水後,1981年初至1986年初一期工程運行期,與1980年初相比,枯水位下降0.50米,與1973年初相比枯水位下降0.75米,是水位下降最多的時期。1987年初至1993年初的河床調整期,枯水位下降0.32米,與1973年初相比枯水位下降1.07米;1994年初至1998年初枯水位基本穩定;1998年近壩河段大量淤積,1999年初枯水位上升0.54米(與1998年初比較);1999至2001年,該河段有衝有淤,2001年底枯水位下降至1998年初的水平。(二)荊江河段荊江河段(枝城至城陵礬,長347公裡)近幾年來河勢總體變化不大,但局部河段河勢變化較甚,主要表現為主流線擺動、洲灘消長及崩岸等。1、沙市河灣1998年~2001年,沙市河灣河勢變化主要表現為太平口邊灘淤長下移、三八灘主體衝刷及新淤灘灘頭(位於三八左汊)上移和金城洲南汊淤積。位於太平口過渡段進口的沮漳河口(距沙市16.56公裡)處於衝刷狀態,河床上的淤灘被衝走,口門左側的老灘崩塌十分嚴重。太平口(距沙市10.90公裡)長順直過渡段,至2001年,主泓穩定走南汊。太平口邊灘上部遭受衝刷,向下遊退縮,下部則逐步淤積,不斷展寬、下延。
三八灘微彎分汊段,自1998年以來,河勢變化劇烈,主支汊易位頻繁,灘體衝刷強烈。
金城洲分漢段,自1987年以來,主泓(包括主航道)一直穩定走右汊。1998年4月查勘顯示,主泓由右汊擺動至左汊,其心灘演變也十分劇烈。金城洲頭部衝刷嚴重,灘面高程沿程變化不大。2000年以後,金城洲迅速回淤,洲灘面積擴大,長度迅速伸長。露出枯水位以上部分長達5公裡以上,沿南岸腳分布呈帶狀。2、石首河灣
石首彎道於1994年6月11日發生自然撇彎後,局部河勢一直在調整。汽渡碼頭以上(陀陽樹~古丈堤及其以下10公裡)左岸崩塌,彎頂左岸凸咀原護岸段多次崩塌,原石首港持續淤積,北門口護岸下段產生窩崩,彎頂主流繼續南移。古丈堤及其下遊2~3公裡繼續崩塌,天星洲向北岸擴展,尾部與五虎朝陽心灘幾乎相連,石首港(原彎頂右岸)近三、四年來新淤洲灘急劇向北岸拓展,高程增高。1994年6月崩穿過流後所殘存孤島(1995~1997年為四面環水)已與南岸彎頂淤灘連為一體。1993年前彎頂上遊右岸旁故道枯季已形成牛軛湖。
石首河灣主流的變化,造成了近兩、三年來其下遊的魚尾洲下段~北碾子灣~柴碼頭和寡婦夾渡口以下岸線崩塌及魚尾洲和北碾子灣對岸邊灘擴大。
3、監利河灣監利河灣演變近期主要表現在烏龜洲南部崩塌、南岸新沙洲江心洲淤長和烏龜洲北汊淤積。具體表現為:彎道上遊過渡段主流向北移(分流點上提),1997年前姚圻腦邊灘衝刷,1998年主流頂衝烏龜洲頭對岸新沙洲中部,南汊不斷擴大北移,烏龜洲平面上總體北移,北汊不斷淤積積。而原新沙洲護岸下段江心出現新淤心灘。隨著江心新淤心灘發育,主流北移,烏龜洲繼續崩塌。2001年元月左漢完全乾涸。同時,2001年12月底~2002年初姚圻腦~鋪子灣段主航道(南泓)變窄,只有不到80米寬,形成單行航道。另外,由於主流右擺,造成鋪子灣上段岸線崩塌。(三)長江河口段1、河道概況及演變基本規律
長江河口段上起江陰鵝鼻嘴下至長江口50號燈標,全長約278.6km。長江口徑流量大,潮流強,在這兩股強勁動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長江口有規律的分汊。徐六徑以下由崇明島分為南北兩支,南支在吳淞口以下被長興、橫沙兩島分為南港、北港,南港在九段沙再被分為南槽和北槽。河道平面形態呈喇叭狀,長江口形態呈一展寬的平面扇形三角洲。南、北支,南、北港,南、北槽呈三級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根據現有資料分析,長江口演變屬單向演變性質,河口向外延伸,向南偏轉,南岸邊灘擴展,北岸沙島並岸。長江泥沙沿東南方向出長江口,較粗部分沉積口外,形成水下三角洲,一部分較細的泥沙輸移到杭洲灣,最遠到福建北部沿海。2、河段泥沙衝淤量根據河道地形圖量算,長江河口段1998-2001年累計衝刷量為0.43億立方米。從河段衝淤總量來看,長江口澄通河段(江陰鵝鼻嘴~徐六涇)、南支河段微衝,北支河段上半段(崇頭~三和港)以淤積為主,北支下半段(三和港~連興港)以衝刷為主。3、主要沙灘面積變化長江口河段沙灘眾多,變化比較複雜。根據1998年和2001年兩次地形圖量算,其面積變化不大。4、深泓線變化根據1998至2001年河道地圖分析,澄通河段深槽總體變化不大,未發生大幅度深槽移位現象,但局部幾個主要汊道分流點和匯流點的位置有所移動,深泓點高程變化最大處在朝東圩港至一幹河之間。南支河段變化與澄通河段類似,平面上深泓線總體變化不大,但局部汊道分流點有所變化,深泓點高程變化沿程有升有降。北支河段,平面變化上,上半段深槽位置變化劇烈,灘槽基本易位,下半段變化較小,啟東港以下基本不變;深泓線高程變化較大,上半段深槽處於淤積狀態,下半段則處於衝刷狀態。

  四、葛洲壩水庫的淤積
1、水庫衝淤規律
根據1981年葛洲壩水庫運行以來的實測資料分析,有如下的衝淤規律:①壩前水位每抬高一次,在一至二年內均產生急劇淤積②淤積平衡後水庫年際變化是大水年衝,小水年淤,衝淤基本交替出現;③年內是大流量衝,小流量淤,汛期衝,枯季淤。
2、水庫衝淤量
根據庫區固定斷面測量計算,1981至2000年全庫區累積淤積量為l.22億立方米,其中常年回水區(長約76公裡)淤積l.31億立方米,變動回水區(長約39公裡)衝刷0.09億立方米。累積淤積量至1995年最大,達1.88億立方米,其中常年回水區淤積 l.81億立方米,變動回水區淤積 0.07億立方米。
3、淤積分布葛洲壩庫區位於長江三峽河段,河床兩岸多為巖石組成,抗衝性極強。河床演變主要表現為垂向衝淤變化,橫向變化很小。常年回水區淤積量較大,其中店南(廟河至南沱,距壩 50.44至22.44公裡)寬谷段和平善壩至壩前段為主要衝淤河段。變動回水區雖有衝淤變化,但量很小。水庫淤積末端位於巫峽出口,距壩約120公裡,沒有向上遊延伸的趨勢。五、重要泥沙事件(一) 荊江沙市河段三八灘老灘衝刷 自1998年起,三八灘主灘(高程35米以上部分)急劇縮小,至2000年初已被水流切割,形成串溝,灘體衝刷過半,35米等高線範圍的長度約350米,寬約250米,同時於串溝左側新發育高程為32~33米的低灘。2000年底至 2001年汛前,航道數月走南汊,走南汊時間明顯延長。2001年3月,三八灘長約300米,寬約40~60米。2001年8月中旬開始,水位逐漸上漲,水流頂衝三八灘,崩塌速度加快。8月20日三八灘被水流切割成1大塊、2小塊,23日頭部兩小塊消失,23日露出水面面積僅為100米×1O米,24日又被衝走小半,僅存長約70米×10米大小, 9月7日主灘消失。(二)荊江河段南五洲崩岸
公安縣南五洲在1999年10月27日開始崩岸,崩岸範圍為紅勝磯頭~農豐磯頭,總長3公裡。崩岸嚴重的長1.5公裡,有8處崩窩,其中,三處崩至堤面內肩,二處崩至堤面中央,三處崩至堤坡。崩窩平均崩長80米,寬50米,坎高12米。2000年春,實施退堤護岸。在此之前,已分別於1969、1973、1989、1993、1994年五次實施了退堤,1994年退堤時,尚有外灘110米。(三)長江河道採砂管理
90年代以來,在長江河道內濫採亂挖江砂現象愈演愈烈,危及河勢穩定,影響防洪和通航安全。2001年10月25日朱 基總理籤發國務院320號令頒布《長江河道採砂管理條例》,並於2002年1月1日實行。2001年底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編制了《長江中下遊河道採砂應急規劃》,中下遊各省人民政府也採取有效措施,對長江河道的採砂活動進行全面整頓,打擊非法採砂。

  第二章 黃 河
一、 概述

  本章發市黃河幹、支流若干主要水文控制站2OO1年水沙特徵值,並將其與多年平均值、上一年實測值作對比,幹流部分水文站逐月水沙量的分布。介紹了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的衝淤與庫容變化,黃河下遊河道斷面法測算的衝淤量。重要泥沙事件包括小浪底水庫異重流觀測、黃河三角洲水下地形測繪、挖河固堤工程與潼關河段清淤等。

  20O1年黃河幹、支流又是一個小水少沙年。與多年平均值相比,黃河幹、支流各站年徑流量和輸沙量均明顯偏小,如潼關站,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僅為多年平均值的43.6%和28.9%。與上年度相比,幹流各站徑流量均略偏小,輸沙量則有大有小,但差值很小;支流多數站徑流量與輸沙量略偏大。

  黃河泥沙主要來源於黃河中遊地區,從輸沙模數等值線圖來看,輸沙模數大於5000噸/年·平方公裡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黃河的晉陝峽谷、白於山和六盤山的黃土丘陵溝壑地帶。

  2001年三門峽水庫潼關以下的幹流庫區衝刷,潼關以上的幹、支流庫區淤積,總體仍呈淤積。

  小浪底水庫從1997年10 月截流起,至2001年12月共淤積7.16億立方米泥沙,淤積的主要部位在大壩至距壩34.21公裡的黃河20 斷面之間。2001年度全庫淤積泥沙2.97億立方米。由於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下洩清水時機較多,2001年下遊河道總體呈衝刷態勢,但山東大部分河段出現輕微淤積。二、徑流量與輸沙量(一)2001年實測水沙特徵值2001年黃河幹流的唐乃亥、蘭州、頭道拐、龍門、潼關、花園口、高村、艾山、利津等水文控制站的年徑流量分別為138.1、235.6、113.3、139.4、159.0、165.5、129.5、99.79、46.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分別為0.067、0.217、0.200、2.364、3.423、0.657、0.841、0.596、0.197億噸,年均含沙量分別為0.482、0.924、1.76、17.0、21.6、3.97、6.50、5.97、4.24千克/立方米。2001年黃河幹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實測徑流量與多年平均值比較,全部偏小;與上年度比較,除花園口站基本持平外,其它各站也均偏小。年實測輸沙量與多年平均值比較,全部偏小;與上年度比較,唐乃亥、龍門、潼關站略偏大,其他各站偏小。部分支流控制站實測水沙特徵值及對比值。2001年黃河支流水文控制站實測徑流量與輸沙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小。徑流量與上年度比較,除渭河華縣站外,其它各站均偏大。輸沙量與上年度比較,除洮河紅旗、渭河華縣站外,其它各站均偏大。(二)徑流量與輸沙量的年內變化2001年黃河幹流部分水文控制站實測徑流量、輸沙量的逐月變化情況。由於龍羊峽、劉家峽水庫調節等原因,其下遊各站非汛期(11月~次年6月)徑流量已大於汛期(7月~10月)徑流量。花園口以下的水沙分布則受小浪底水庫調節的影響。(三)黃河中遊輸沙模數等值線圖

  為研究黃河中遊的產沙分布,利用黃河中遊125個水文站的泥沙資料繪製了輸沙模數等值線圖。反映人類活動影響較小時期的"天然本底"的產輸沙空間分布狀況。經分析計算:輸沙模數大於5000噸/年·平方公裡以上的地區約11萬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黃河晉陝峽谷、白於山和六盤山一帶。這三個地區廣布黃土丘陵溝壑地貌,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黃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無定河、佳蘆河中下遊以及北洛河上遊輸沙模數高達20000噸/年·平方公裡以上,是黃河中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自70年代起黃河中遊輸沙模數分布有所變化。據量算,輸沙模數大於5000噸/年·平方公裡的區域分別為9.68萬平方公裡(70年代),7.02萬平方公裡(80年代)和 8.83萬平方公裡(90年代前期)。這反映了氣候因素和人類活動地產沙輸沙的影響。

  三、 下遊河道的衝淤變化
(一)衝淤量與分布
小浪底水庫蓄水之前的1951年10月至1999年10月共48年間,黃河下遊從鐵謝至利津河段泥沙淤積量達55.23億立方米,年均淤積1.15億立方米。1999年10月以後由於小浪底水庫攔蓄泥沙,下遊河道整體出現衝刷,其中1999年10月~2000年10月衝刷0.83億立方米,2000年10月~2001年10月衝刷0.78億立方米。由於近兩年黃河來水量嚴重偏少,2001年山東段大部分仍出現輕微淤積。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小浪底至花園口段衝刷0.5518億立方米,花園口至夾河灘段衝刷0.2784億立方米。夾河灘至高村段衝刷0.0804億立方米,高村至孫口段淤積0.0616億立方米,孫口至艾山段衝刷0.0275億立方米,艾山至濼口段淤積0.0551億立方米,濼口至利津段淤積0.042億立方米。(二)典型橫斷面的衝淤變化2001年黃河水量嚴重偏枯,花園口水文站實測年徑流量165.5億立方米,僅為多年平均值的41.0%,且汛期未發生漫灘洪水。受此影響,河道衝淤主要表現為主槽和嫩灘的衝淤變化。位於遊蕩型河段的花園口斷面主槽由於衝刷而變深;孫口斷面在嫩灘上淤成灘唇使河道變窄,左岸衝刷形成小主槽。位於彎曲型河段的濼口斷面主要以側邊衝刷為主。與上年相比,2001年花園口、孫口和濼口斷面主槽分別平均衝刷 0.10米、0.04米和0.13米。

  四、重要水庫的淤積
(一)三門峽水庫
2001年三門峽水庫入庫水沙量嚴重偏少。2000年10月~2001年10月期間,庫區共淤積0.46億立方米,其中幹流庫段淤積0.21億立方米,渭河、北洛河共淤積0.25億立方米。由於水庫在汛期利用洪水排沙,幹流黃淤41(潼關六)斷面(距壩115公裡)以下出現衝刷,泥沙主要淤積在黃淤41斷面以上和渭河、北洛河下遊。從1960年5月至2001年10月的41年間,三門峽水庫共淤積泥沙70.63億立方米,其中幹流庫段淤積54.14億立方米,佔全部淤積量的76.7%。1、水庫庫容變化三門峽水庫335米高程庫容,1960年5月為97.50億立方米,2001年10月為55.87億立方米,與上年度的庫容基本持平。由於近壩段幹流衝刷,326米高程庫容較上年略有增加。2、潼關高程的變化2001年汛後潼關高程為328.14米(指潼關水文站六號轉面流量1000立方米/秒相應的水位),較上年同期下降0.19米。

  (二)小浪底水庫
小浪底水庫是一座以防洪、防凌、減緩下遊河床淤積為主,兼顧供水、發電、灌溉的綜合水利工程。水庫大壩距上遊三門峽水庫大壩130公裡,控制流域面積69.4萬平方公裡,佔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水庫設計庫容126.5億立方米(275米高程),淤積後可保持庫容51億立方米。1994年9月水庫主體工程開工,1997年10月截流,1999年10月下閘蓄水,2000年5月正式投入運用,2001年1月第一臺機組開始發電。水庫水文泥沙測驗站網於1996年5月開始布設,1997年10月進行了原始庫容測量,截止2001年12月,共進行斷面法測驗13次。1、水庫衝淤小浪底水庫總體處於峽谷地帶,平面形態狹長彎曲,入匯支流較多,大支流與幹流交接處多為開闊地帶。按形態將水庫劃分為大壩~黃河20斷面(距壩34.2公裡)、黃河20~38斷面(距壩66.2公裡)和黃河38~56斷面(距壩125.7公裡)三個區段研究淤積狀況。前兩區段為不規則"大肚",後一區段為狹谷。黃河20斷面處於八裡胡同峽谷附近。從1997年10月至2001年12月,小浪底水庫共淤積泥沙7.16億立方米,其中大壩~黃河20斷面間幹支流共淤積5.16億立方米,佔全庫淤積量的72%。1997年10月~2000年5月的兩年多時間,庫區淤積較少,僅0.63億立方米,佔截止2001年底全部淤積量的8.8%。

  水庫運用第一年(2000.5~ 2000.11),全庫淤積3.56億立方米,其中壩址~黃河20斷面淤積1.89億立方米,佔當年全部淤積量的53.1%;水庫運用第二年(2000.11~2001.12),全庫淤積2.97億立方米,其中壩址~黃河 20斷面淤積2.68億立方米,佔當年全部淤積量的90.2%。水庫縱剖面的變化情況。2001年黃河38斷面(距壩66.2公裡)~黃河47斷面(距壩90.6公裡)區段普遍發生衝刷,最大衝刷深度在黃河40斷面(距壩71.0公裡)附近,達11.97米;黃河37斷面(距壩63.9公裡)以下普遍發生淤積,最大淤積厚度在黃河4斷面(距壩 4.6公裡)附近,達17.39米。和上年度同期相比,2001年汛後壩前繼續淤積,庫底高程進一步抬高,黃河31斷面(距壩 52.95公裡)以下庫底坡度趨於平緩。2、水庫庫容變化小浪底水庫275米高程1997年10月實測庫容為127.5億立方米(較原設計庫容大1億立方米),至1999年6月庫容基本上沒有變化。2001年11月庫容為123.4億立方米,較原始庫容減少了4.1億立方米;2001年12月庫容為120.4億立方米,較原始庫容減少了7.1億立方米。3、典型斷面衝淤變化黃河01(距壩1.3公裡)、黃河15(距壩25.0公裡)、黃河38(距壩66.2公裡)三個斷面衝淤變化情況。2001年和上年同期相比,黃河01和黃河15斷面發生較大淤積,河底平均高程分別升高14.20米和10.81米,主槽基本為均勻淤積,且已形成較為平坦的河底。黃河38斷面左岸淤積、右岸衝刷,主河槽平均衝刷5.56米。

  五、重要泥沙事件及特殊泥沙現象

  (一)小浪底水庫異重流測驗三門峽水庫自2001年8月20日至9月7日洩水排沙,此期間進入小浪底水庫(三門峽水文站資料)的水量為14.66億立方米,沙量為l.77億噸。300千克/立方米以上含沙量維持了42個小時。8月20日22時前後,渾水在距壩52公裡的黃河31斷面附近潛入小浪底水庫庫底形成異重流(此處的異重流係指由於渾水與清水的密度差而形成的分層流動,在一定的條件下渾水異重流可長距離輸移而不與周圍的清水摻混)。21日 8時異重流運行至壩前,24日以後隨著庫區水位升高,壅水水面上延,潛入點上移至距壩60公裡的黃河36斷面附近。

  自8月21日至9月7日,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對異重流進行了連續跟蹤測驗,共取得280多條實測垂線,2200多個測點的流速與泥沙資料。實測最大異重流厚度20.3米,最大測點流速3.00米/秒,最大垂線平均流速l.93米/秒,最大垂線平均含沙量198千克/立方米,最大測點中值粒徑為0.048毫米,最小垂線平均中值粒徑為0.014毫米。在形成本次水庫異重流的洪水過程中(8月20日~9月7日),出庫(小浪底站)水量為 3.22億立方米,沙量為 0.11億噸。本次異重流的排沙比(出庫沙量與進庫沙量的比值)為6.2%。

  (二)黃河三角洲近海區水下地形測繪
黃河水利委員會山東水文水資源局對黃河三角洲近海區水下地形進行了測繪。測繪比尺為1:100000,測區範圍為西起窪拉溝口南至小清河口的弧形海域,海區範圍大約14000平方公裡,岸線長約400公裡。期間進行了高程控制測量、水深測量、潮汐觀測、高潮岸線測量,並編繪出版了彩色水深圖。

  (三)挖河固堤工程
1998年山東黃河河務局在黃河河口段實施了挖河固堤工程。工程總挖掘量為547.95萬立方米,挖掘土方用於加高培厚附近大堤。工程的實施分為挖河段和疏通段,其中挖河段形成長11公裡、底寬 200米、平均挖深2.5米的新河槽,疏通段形成長13.4公裡、底寬200米、邊坡1:3的新河槽。(四)三門峽庫區潼關河段清淤疏浚改善河勢

  三門峽庫區潼關至古奪河段是水庫滯洪排沙、蓄清排渾運用的回水變動區末端和泥沙主要淤積區。為了改善河勢,降低潼關高程,1996~2001年在本河段實施了清淤疏浚工程。

  清淤疏浚的主要方法是用船載射流裝置衝擊河床泥沙,使泥沙起動懸浮,被水流帶出預定區。

  1996年以來,通過清淤疏浚,並配合必要的河道整治措施,遏制了潼關至大禹渡河段的水流散亂狀況,收到了河勢基本歸順、流路相對穩定的效果,有利於控制潼關高程。

  編寫說明
1.本期公報主要發布長江、黃河2001年的徑流與泥沙資料,以及若干重點河段、水庫近期的衝淤變化和重要泥沙事件。
2.河流泥沙運動一般分為懸移質(懸浮於水中向前運動)與推移質(沿河底向前推移)兩種。目前推移質測驗精度較低,而且其數量通常較懸移質少得多。故公報中的沙量是指懸移質部分,不包括推移質部分。
3.公報中描寫河流泥沙的主要物理量及其定義如下:
徑流量--一定時段內通過河流某一斷面的水量(立方米)
輸沙量--一定時段內通過河流某一斷面的泥沙重量(噸)
輸沙模數--單位時間單位流域面積產生的輸沙量(噸/年·平方公裡)
含沙量--單位體積水沙混合物中的泥沙重量(千克/立方米)
中值粒徑--泥沙顆粒組成中的一個代表性粒徑,小於等於該粒徑的泥沙佔總重量的 50%。
4.河流泥沙測驗按技術規範進行。採用斷面取樣法配合流量測驗求算斷面懸移質的輸沙量,並根據水、沙過程推算日、月、年等的輸沙量。同時進行泥沙顆粒級配分析,求得泥沙粒徑特徵值。河床與水庫的衝淤變化均採用斷面法測量與推算。
5.我國大地測量中曾使用過不同基準高程,如黃海高程、吳淞高程等等。公報中除專門說明者外,均採用黃海高程。
6.公報中的多年平均值,除另有說明外,是指1950~2000年的實測值的平均數。如實測起始年份晚於1950年,則取實測起始年份至2000年的平均值。
7.本期公報的基本資料主要由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及有關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總站)提供。公報編寫組由水利部水文局、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等單位的人員組成。
8.熱忱歡迎讀者對本公報提出意見和建議。 

 

 

 

 

相關焦點

  • 2000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由於沿程部分泥沙淤積於湖泊與河流之中,其下遊沙市、監利、螺山、漢口、大通等水文站的輸沙量均比宜昌小。 3、長江中下遊河段為衝積性河流。從總體上說,河勢相對穩定,衝淤大致平衡。但部分河段的衝淤變化較大,特別是宜昌~城陵磯~武漢河段。該河段洩洪能力較低,大洪水水位高於兩岸地面較多,是防洪的關鍵河段。 4、長江中遊與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相溝通。
  • 黃河泥沙2000年
    雖然黃河已重歸安瀾,但我們並不能高枕無憂,地上河問題、泥沙問題、水資源問題等等依然利劍高懸。願河清海晏!-End-撰稿 | 王朝陽製圖 | 王朝陽1.水利部. 中國河流泥沙公報2018[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92.胡春宏,張曉明.
  • 渤海會被黃河攜帶的泥沙填滿嗎?為什麼會這樣?
    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長度約為5464千米,在國內僅次於長江(約6300千米),而在世界上則排名第五位,排在尼羅河(約6670千米,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亞馬遜河(約6400千米,流經南美洲北部熱帶雨林地區)、長江(自西向東流經中國14個省級行政區劃)、密西西比河(約3767
  • 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入海,為什麼入海口沒形成崇明島一樣的衝積島?
    ,同樣是大河的入海口,為什麼長江口就形成了中國最大島嶼之一的崇明島,而黃河口就沒有呢?  通常來說,河流匯入大海或者大湖的出口附近都會形成一個三角洲。這是因為河流入海的時候水流速度會變慢,水裡攜帶的泥沙就會沉落。隨著時間的流逝,沉積的泥沙越來越多,慢慢的就會形成陸地、小島等。然後伴隨著河流的繼續衝擊,就會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特殊地形,這就是三角洲。
  • 這條河曾是中國河流之首,力壓長江黃河,為何很多人卻從未聽說?
    談到中國的河流,我們可能會先想到長江和黃河這兩大河流。但大家知道嗎?其實,早在千年前,我國還有一條河流也是非常著名。 顧名思義,其在古代指的便是四條具有不同意義的河流。 在2000年前的辭書《爾雅》中就分別提到了,江、河、淮、濟,它們是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河流。江指的就是現在的長江、河指的是現在的黃河、淮指的是南北分界線淮河。而這個濟,叫濟水,其便是今天筆者要介紹的這條河流。
  • 黃河已成「地上河」,國家為何不把泥沙清理走?
    黃河已成「地上河」,國家為何不把泥沙清理走?文/小海專注歷史故事小編想要問大家知道問題,我們國家的兩條主要的河流是什麼?這個問題很簡單,大家應該都知道,是黃河和長江。那麼素來有母親河之稱的河流是哪個?對,那就是黃河!黃河可以說是養育了整個北部地區人民的一條河流。不過,相信大家也知道,黃河因為泥沙堆積太多,部分地方已經成為了非常危險的「地上河」,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如此危險,為何國家不把沉積在河底的泥沙給全部清理出來呢?小編查了一下相關的資料,來給大家說叨說叨。首先,大家聽過《回到拉薩》這首歌沒?
  • 長江為何叫江?黃河為啥叫河?二者有何區別
    ,長江還是一片汪洋大海,1.8億年左右,長江逐漸形成了一條穩定的內陸河流,自東向西流,與現在的長江流向完全相反。在我國更古早一些的年代,江這個字的含義並不是與河流有關的,而是形容一國的護城水帶,江本意就有一種從來不改變流向的意思,自然,長江作為南方流域的河流,沒有更改過大的流域,黃河時常因為泥沙聚集和河流衝灘而更改流域
  • 為什麼「黃河三角洲地區」遠不如「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
    三角洲是一種常見的地貌類型,通常位於河流的入海口位置,河流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由於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從而形成三角形沙洲,三角洲的頂部指向河流上遊,三角洲的外緣朝向大海。黃河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位置圖這些河流三角洲地區有一些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徵,比如地形方面都是地勢低平的平原地形,水源方面都是位於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土壤方面都是河流泥沙沉積而成的肥沃土壤,因此,這些河流的三角洲地區自古以來都是農業生產的理想區域
  • 世界十條最長河流,中國黃河排第六,那長江又排第幾呢?
    說起中國最大的河流,大家肯定會第一時間想到黃河或者長江,那麼在世界上最大的河流排名中,黃河和長江依然上榜,而且名次也非常的靠前。它們在世界上的排名都非常的靠前,那麼他一定是有著不容小覷的面積。這非常的讓人自豪。世界上排名前十的河流就有1.尼羅河。
  • 黃河泥沙堵住淮河出海口,淮河怎麼入海?
    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並稱「四瀆」,這是我國古代四條擁有獨自入海口的河流,「兩條龍」長江、黃河自不必說,氣勢雄渾,一路浩蕩入海所向披靡。而淮河和濟水則比較悲催,被任性的黃河隨時擺布,濟水距離黃河太近,被侵了河道,已經消失。淮河的境況相對好點兒,只是一度被黃河奪了入海口。
  • 中國最長的10條河,長江第一,黃河第二,看看有你的家鄉嗎?
    明川中的「川」,指的就是河流,它們其中每一條不管是波濤洶湧還是蜿蜒不絕,都是值得一看的自然景觀。那麼這次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最長的10條河,其中長江排第一,黃河排第二,看看有你的家鄉嗎?第一、長江。長江,自古以來便被人稱作「天塹」,它從青藏高原發源,沿途流經了青海至上海等11個省級轄區後在崇明島地區注入了東海。
  • 黃河和長江有什麼不同?為啥北方河流叫河,而南方河流叫江?
    自然中,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河流不僅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眾多文明的源泉。全世界有許多有名的河流,非洲的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而位於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是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我們國家幅員遼闊,長江、黃河是兩條最重要,也是兩條大家最熟悉的河流。
  •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在為周邊國家的數十億人口提供水資源的同時,這些河流也是重要的海洋泥沙輸送介質。據估計,全球進入海洋的泥沙中,約有1/3來自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河流。對河流泥沙荷載的量化及其時空分布特徵的理解,是流域水資源環境管理及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重要參考。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張凡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對此前少有研究報導的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情況進行了研究。
  • 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入海,為何不見海水上漲?這些泥沙究竟去哪了?
    看著日益漂浮著的海水,潮水洶湧,泥沙流入大海,大海貌似乎永遠都不會被泥沙填滿,流入大海的泥沙去哪了?有的外流河最後都是要入海的,而且不管它的水質如何,在進入海洋時,河流都會攜帶一定數量泥沙,那為什麼經過這麼長時間,大海的泥沙沒有造成海平面的上升?
  • 海岸孕育資源,勝利油田由此而來,泥沙堆積形成河口三角洲
    可以說,河口三角洲海岸是泥沙堆積海岸中最特別的一類。它是如此豐饒、慷慨,又是如此敏感、多變河流懷沙而行,在河口大量堆積,就形成了向海伸突的三角洲海岸。輸沙條件和地質條件的不同,讓三角洲海岸有著多變的模樣:有鳥足狀的,有尖嘴狀的,有扇狀的,還有多島嶼、多漢道的……扇狀的黃河三角洲,河渠縱橫、港漢眾多的長江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最大的三角洲海岸。
  • 中國最長的河流是什麼長江還是黃河 支付寶螞蟻莊園9月8日答案
    中國最長的河流是什麼長江還是黃河 支付寶螞蟻莊園9月8日答案 9月8日,這天是周日,今天的螞蟻莊園小課堂的問題再次更新
  • 黃河泥沙資源利用關鍵技術與應用
    江恩慧研究團隊基於黃河泥沙資源利用的重大意義和存在的問題,按照黃河水利委員會的部署,自2007 年開始,通過科技部研發專項、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水利部科技推廣項目、黃河水利委員會防汛項目、小浪底建設管理局科研專項、中國保護黃河基金會研究項目等,對黃河深水水庫泥沙取樣技術、深水水庫泥沙處理技術
  • 長江-珠江,如何創造出中國最富庶的地區?
    三角洲形成示意圖河流攜帶的泥沙入海,泥沙沉積在入海口的斜坡上,流速減慢,形成水下的沙洲,並且由於河流的不斷改道,在水上形成河流密集的泛濫平原區。這一過程,還要受到河流流速、泥沙含量、以及潮汐作用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不同地區的三角洲一般呈現出不同的形狀。
  • 【歸納加強】高考地理有關中國河流熱點問題匯總,影響河流含沙量的...
    :岡底斯山-怒山  (2)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4.  ①黃河上遊屬於乾旱與半乾旱地區,降水少,蒸發量大;中遊為主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遊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黃河流域的人口增長快,人口增加速度遠超過糧食增長的速度;  ③近幾十年來,隨著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 增長;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沿河引水灌溉。
  • 航拍黃河,偉大的河流,偉大的祖國母親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裡,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