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河口三角洲海岸是泥沙堆積海岸中最特別的一類。它是如此豐饒、慷慨,又是如此敏感、多變河流懷沙而行,在河口大量堆積,就形成了向海伸突的三角洲海岸。輸沙條件和地質條件的不同,讓三角洲海岸有著多變的模樣:有鳥足狀的,有尖嘴狀的,有扇狀的,還有多島嶼、多漢道的……扇狀的黃河三角洲,河渠縱橫、港漢眾多的長江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最大的三角洲海岸。
往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而且土質肥沃在南方是魚米之鄉,在北方是國家糧倉。加上它位置獨特,聯河帶海,是水上交通樞組和海陸交通轉運站,常吸引城市來此聚集。此外,這裡是鹹水、淡水交匯之處,魚蝦貝蟹與底棲動物豐富,因此深得候鳥青睞,成為世界級的重要溼地。
曾經在初冬時節到過東營—那個在黃河上建立起來的年輕城市。在黃河口自然保護區,我們爬到一座高高的瞭望塔上舉目四望。看到的景象,至今還記憶在我的心底。好像這世界還處在冥冥的洪荒中…天是那樣的高,地是那樣的闊而生命正是最初的純淨模樣,在這遼闊如海的土地上湧動。
最堅忍的是赤鹼蓬,能長在離海最近的白花花的鹼灘上。隨著地面漸漸升高,檉柳出現了,依然是含鹽的水,它們卻在年年深秋大醉個股紅。月光瀉地似的蘆葦和蒲草迎風而舞,起伏如潮,把黃海故道裝點得銀裝素裡。一串串鏡子般的湖泊和水泡子閃動著一汪汪的藍;萬千的飛鳥,雨點般布滿入海口帶的灘涂和沼澤…
這片新鮮而充滿生機的土地,就是黃河堆積出來的三角洲海岸。當地人用「噴地」這個詞兒形容黃河造陸,真是形象極了。由於土地年年長這裡被國家確定為中國新建的五大糧倉之首。而位於大河口的勝利油田每年噴吐石油2500萬噸以上。三角洲海岸的形成是河流與海洋長期角力的結果。
當河流水豐沙足的時候,大海就步步後退;而當河流改道或供沙不足時,海水就會殺個回馬槍,波浪的破壞加上水流的搬運,使海岸侵蝕後退。進入歷史時期以來,黃河猶如一條不安分的巨龍,在山東半島南北兩側的渤、黃海之間來回打滾兒。1128-1855年期間,黃河由江蘇入海,使蘇北海岸迅速淤長。
1855年銅瓦廂決口,黃河回歸渤海。一百多年來,現代黃河以驚人的速度向海堆積,年均淤地32.4平方公裡,將海岸線推進0.5-2.2公裡,但江蘇廢黃河三角洲卻侵蝕後退了幾十米。近二十年來,由於上遊修建水庫、流域調水、河流乾旱斷流等原因許多河流入海泥沙大量減少,從而使當代三角洲海岸的岸線也迅速後退。
1950年,黃河將12億噸泥沙送入大海,而2001年的時候,這個數字貌減到不足20萬噸,相差足有6000倍!有人估計,若斷流持續,到本世紀中葉的時候,黃海三角洲的一半又將歸還給大海。難怪東營市長說,黃河水的狀況直接決定了東營和勝利油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