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
海蝕地貌如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海蝕多發生在基巖海岸。在海蝕平臺上通常發育有浪蝕溝、鍋穴、窪地等微地貌,以及由海蝕崖崩墜堆積成的錐形巖體和砂粒覆蓋的波蝕殘丘。
海積地貌如水下階地、海灘(水上階地)、水下沙堤、沙嘴、瀉湖等。
根據組成物質的不同,海積地形可分為:
(1)沙礫質海岸地形:發育在岬角、海灣相問的海岸。其主要地形形態有:泥沙橫向(向岸或離岸)運動形成的海灘、沿岸沙堤和水下沙壩等;泥沙縱向(沿岸)運動形成的,一端與岸相連,一端向海延伸的狹長堆積體——沙嘴、連島壩(也稱連島沙洲)等。
(2)淤泥質海岸地形:形成於潮汐作用較強的河口附近和隱蔽的海灣內。其主要地形為形態單一、平緩寬淺的泥質潮問帶海灘。
(3)三角洲海岸地形:發育在河口,由河流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其主要形態有鳥足狀、尖嘴狀和扇狀等。
(4)生物海岸地形:主要形成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其主要地形形態有:①珊瑚礁海岸地形——岸礁(與陸相連,並向海中生長)、堡礁(岸平行,礁體與海岸之間有漓湖相隔,如舉世聞名的澳大利亞東北岸外的大堡礁)與和環礁(環繞一個礁湖,呈橢圓形,如我國西沙群島大多為環礁);②紅樹林海岸地形,如我國海南島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