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地貌
內容標準
教學內容建議
1.4 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 種地貌,說明其景觀的主要特點。
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等資料, 識別 3~4種常見地貌;
描述所識別的地貌,說明這些地貌景觀的主要特點。
1.屬新課標要求,舊人教版教材沒有。(教材僅涉及流水地貌)
2.教學要把握以下要點:
一、補充流水、風力、波浪、冰川四種外營力,多用視頻、圖像,
二、選擇典型地貌,像中國典型的、山東本土的地貌, 如流水地貌、風成地貌、海岸地貌、山嶽地貌等,
三、讓學生會識別侵蝕、沉積地貌,並描述其主要特點。
2020年山東高考,地理等級考教學內容建議中有識別3到4種常見地貌的內容。現就海岸地貌相關內容,整理如下。
概述:
海岸地貌 海岸在構造運動 、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其中,主要動力有波浪、潮汐、近岸流等。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侵蝕地貌是巖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複雜的海岸形態。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躍的動力因素。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地段堆積,塑造出多種堆積地貌。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鹽沼植物廣布的海灣和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巖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海岸地貌:
一、海蝕地貌
海蝕作用
海蝕作用在基巖海岸表現較明顯。
1波浪衝擊和空氣壓縮作用 波浪衝擊可直接作用,也會使巖石裂隙和節理中的空氣受到壓縮,對巖石施加巨大的壓力,而退水時,壓力驟減,如此,反覆進行作用,崖壁巖石破碎 ,海岸受蝕崩解,形成陡峻侵蝕海岸。
2磨蝕作用 在波浪作用過程中,海水攜帶的巖石碎塊,礫和砂對海底起磨蝕作用,使基巖組成的水下岸坡被磨蝕成平滑的海蝕平臺,並可在海崖基部刻蝕出海蝕穴。
3溶蝕作用 主要在碳酸鹽組成的海岸帶發生,可形成別具一格的溶蝕平臺。
海蝕地貌類型
1海蝕穴(洞)海崖坡腳處由波浪侵蝕形成的凹槽。其中寬度大於深度的稱穴,反之為洞 。
①海蝕穴(洞):常沿節理和抗蝕力較弱的部位發育。
②海蝕窗:海蝕洞頂崩塌形成與海蝕崖上部溝通的海蝕穴(洞)。
2海蝕拱橋 突出的海岬兩側,如果發育相向的海蝕洞被蝕穿而相互貫通而形成拱橋狀的海蝕地貌 。
3海蝕柱 海蝕拱橋進一步受蝕,頂板崩塌,外側形成脫離海岸的海蝕地貌,也可由海崖後退過程中離岸小島再經海蝕作用而形成。
4海蝕崖 成因:原始海岸斜坡上,在與海面相交接處附近是經波浪衝擊的主要地段,長期受蝕後在這裡形成海蝕穴,海蝕穴不斷擴大使其上巖石懸空發生崩墜,形成海蝕崖。
5海蝕平臺 向海微傾的平坦臺地,會隨海蝕崖後退而變寬。
6海蝕階地 海蝕平臺形成後,若因陸地上升或海面下降而高出海面,則形成海蝕階地,如果陸地下降或海面上升,則形成水下階地。
二、海岸堆積地貌
1礫石海灘 礫灘由不同粒級和不同形狀的礫石所組成。範圍不大;經濟價值不高(缺少營養,貝類生存不了);坡度一般較大;寬度較窄(與坡度較大相關);主要在基巖海岸由於崩塌破碎形成。一般只分布在有礫石供應的海蝕崖和小河河口附近。
2沙質海灘 較礫灘寬闊平緩典型的沙灘可分海岸沙丘帶、後濱、前濱和臨濱幾個單元。適合文蛤,花蛤等貝類生存。
3淤泥質海岸 粉砂淤泥質海岸常分布在河口三角洲附近、港灣、澙湖內,也可分布在面向開闊海,而坡度平緩的海岸地區(例如我國渤海灣、萊州灣和蘇北海岸)。 形成與發育需要大量細粒沉積物補給。還要有一平緩向海延伸的水下岸坡,使波浪在抵達潮間帶時大大消能。
4堡島和潟湖 根據海岸帶與大海連通情況可分兩類海岸。一種是與大海連通性很好的海岸帶,與大海陸架之間沒有被堡島或生物礁隔開,稱為無障壁海岸。另一類是海岸帶與大海之間有堡島阻隔,稱有障壁海岸(全世界有13%海岸屬此類),堡島海岸體系由堡島鏈、潟湖(或河口港灣)、潮汐通道與潮汐三角洲等三單元組成。
(1)堡島 堡島是平行於海岸與岸線之間有潟湖相隔的狹長沙島。特大高潮和風暴浪越過堡島時在此堆積衝越扇。多個衝越扇可連續成帶分布。
(2)潟湖 潟湖以堡島為屏障與大海相隔,常有一個或數個潮汐通道與外海相通。潟湖既接受波、潮、流帶來的近岸海底物質,又有河流攜帶的入湖物質。由於長期堆積,潟湖逐漸淤淺,直至湖盆全部充填。潟湖沉積常以細粒物為主,富含有機質,在細粒泥質沉積物中可夾有沙質層,主要是風暴潮帶來的。
三、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
(一)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海岸是以石珊瑚為主的造礁生物形成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海岸。珊瑚礁海岸類型
1岸礁 發育在近岸淺水帶,並以礁坪的形式沿岸分布,又稱裙礁或邊緣礁。
2堡礁 堡礁與海岸間由潟湖或帶狀淺海與陸地隔開。
3環礁 環礁大小不一,平面多為橢圓形,也有其它形態,環礁體中間為礁湖(潟湖)
(二)紅樹林海岸
(1)紅樹林海岸的分布
紅樹林海岸主要分布在適宜紅樹林生長的風浪小且淤泥質多的熱帶亞熱帶淺水地區。
(2)紅樹林海岸的作用 1促淤 2防洪
案例1 煙臺婆婆石
材料:在煙臺芝罘島中部與東部之間,從造船廠向北不遠的山口叫做「婆婆口」,因為山口北面海裡有座「婆婆石」島。是芝罘島最為著名的海蝕柱,離岸約400米,由一高一低兩座礁石組成,形似一老婆婆盤坐於碧波之中,身旁放著一個針線笸簍,在等待著出海打漁的老漁翁安全歸來 。
問題:
1.婆婆石地貌的成因及其演變過程。
2.婆婆石背向大海一側,海岸地貌將演變?
3.基巖海岸和泥質海灘開發利用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