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山海灘上的彩色卵石
東陳鄉東旦村紅巖的海上丹霞奇觀
生長在潮間帶的海生貝類———滕壺
退潮後蛟龍沙灘呈現波紋狀通訊員 (林海倫/攝)
千姿百態的海岸地貌猶如天然的海洋地質博物館:怪石嶙峋的海蝕礁巖、千瘡百孔的海蝕崖壁、質細如綢緞的金色沙灘、五彩繽紛的卵石灘、直插雲天的海上石林……見過它的人,無不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
上周日,記者來到象山縣的海邊,探訪海岸地貌奇觀。
色如渥丹的海上丹霞
從市區出發,經過象山港大橋,驅車一個多小時,就到達了象山東陳鄉東旦漁村的紅巖。
紅巖背靠山、面朝海,呈現在記者眼前的綿延數百米的巨大巖石,呈褐紅色,如雞血石般瑰麗。濱海的山崖並不高,最高處也不過20米左右,裸露的巖壁大多五六米高,呈現出許多粗大橫向的巖層構造,宛如巨大的「千層餅」。
腳下的褐紅色巖體,寬廣平整,猶如一個大平臺,大小可容納千人。在大自然鬥轉星移的變遷中,有一處已經斷裂,出現了一腳寬的深溝,透過裂縫,可以看到巖石底部細膩金黃的沙土。
雖然稱為紅巖,但是這裡的巖石色彩並不單調。主體為褐紅色,間雜著青色、灰綠色、黃色、白色等巖層,這裡的紅巖崖灘就像一條海洋山水畫廊。
寧波大學專門從事海岸資源環境研究的自然地理學博士李加林教授曾多次到過這裡。他告訴記者,這些丹霞地貌發育於距今1億至6000多萬年的下白堊紀朝川組地層,紅色的巖石主要以紫色厚層鈣質細砂巖為主。位於象山旦門山島上的丹霞地貌也十分壯觀。他曾租小舟上島考察,與紅巖不同的是,那裡的海島丹霞以紫紅色中厚層中粗砂礫巖、砂巖為主。
「目前,我國已知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於陸域,象山紅巖—旦門山島丹霞地貌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海上丹霞地貌景觀之一,兼具陸域丹霞地貌和海岸、海島地貌的特徵。」李博士說。
千瘡百孔的海蝕崖
位於東旦村最東面的海岬上,呈現出另一番海蝕地貌景象。巖石沒有紅巖那樣的層理分明,卻有著蜂窩狀的許多孔洞。
巖壁上的孔洞大小深淺不一,形態各異,可以隨意想像成不同的景物。專家稱,這種巖上布滿大大小小的洞穴,形態如蜂窩一般的巖石,被稱為蜂窩巖。其成因是巖石中質地疏鬆易溶於海水的部分已被溶蝕,只留下不溶於海水的堅硬部分,就成為我們看到的千瘡百孔的模樣。
有的孔與孔之間的巖壁已經薄如紙張,看似能用手指輕輕一扣後可斷裂,但是經多次嘗試之後,才發現這些巖石是無比堅硬的。
「這裡的巖石都經歷了千萬年的海水浸泡、浪濤拍擊、日曬雨淋的風化作用,留下的都是堅硬的部分。」林海倫說。
而在該海岬北面面向大海的部分也有許多細密的小孔。由於沒有直接接觸海水,空氣的溼度又大,巖石表面已經長有不少奇怪的地衣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