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調查海蝕地貌景觀 發掘「跨越萬年的美」

2020-12-06 騰訊大閩網

泉州網(微博)-泉州晚報訊 (記者張沼婢) 電影《史前一萬年》是否引起了你對遠古時代的無限幻想?近日,記者從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了解到,地質大隊專家在泉州海岸帶調查中,發現了數處風景獨特的海蝕地貌景觀。這是我市首次對海蝕景觀進行全面、專業調查,該發現對於泉州本土地質研究及未來的濱海生態旅遊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海岸帶變遷調查是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承擔的泉州城市地質調查的專題工作之一,是城市地質調查的一個重要調查研究成果,目的是查明泉州市規劃區範圍內的地質結構及臨港工程建設對海岸線變遷的作用。海蝕地貌景觀是近期完成的一個調查研究成果。通過地面調查,調查人員在張坂鎮玉山村、塗寨鎮山尾村、崇武大岞山一帶,分別於30米、60米、105米等3個不同海拔髮現了明顯古海蝕地貌,這些景觀神秘而奇特,值得挖掘其魅力。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這些獨特的海蝕地貌景觀栩栩如生,在形成過程中,巖石經過海浪的侵蝕,逐漸變成了像蘑菇、狼狗等形狀千奇百怪的石群,同時還形成了海蝕崖、海蝕穴、海蝕階地等自然奇觀。

據了解,海蝕是海水對於海岸線陸地的侵蝕形成的一種自然作用。一般的海蝕通常伴隨著潮汐,周期性的潮汐引起海水向陸地水平流動,進而對陸地邊緣產生侵蝕作用,而其中又以波浪的侵蝕力最大。前衝的波浪進入陸地,而後退的波浪挾帶砂礫磨蝕海岸。通常,海蝕發生在巖岸地形,海岸的巖壁受到海水作用,外側的巖體被海浪切斷,進而剝落而形成海蝕景觀。海蝕侵襲的海岸一般會形成一種特殊的海岸線地形,常見的如:海崖、海蝕凹璧、海蝕洞、海蝕門、海蝕柱等,如遇地形抬升,還會形成海階等海岸地形。

凡是基巖海岸的地方均可看到海蝕地貌,只存在發育完全或不完全的區別。海蝕具有較高的觀賞和旅遊價值,但是,有些地方的海蝕地貌景觀正在或已經遭到了破壞。有專家表示,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一些海岸地質地貌如不留心實行保護,還將不斷被人為破壞。

地質專家建議,這些地質地貌的形成和發展跨越了千萬年的歷史,一旦毀掉不可能再生。應該利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契機,對海蝕景觀進行相應的管理和保護。奇特的海蝕地貌景觀未來可用於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甚至可以建設成各種地質景觀公園,讓人們進一步在生態旅遊實踐中認識自然、保護自然。

海蝕遺址見證了泉州滄海桑田的變遷,也見證了無數揚帆出海航行者在泉州落地生根的歷史。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一座海邊屹立的丘陵,讓疲憊的航行者們在這裡靠岸。逐漸地,這裡成了他們的「根」,無論揚帆起航走到哪裡,他們終究要回到「根」的地方。

海蝕「新大陸」蔚為壯觀

臨海巨石陡峭,地貌奇特,海蝕發育典型,奇巖怪石林立,蔚為壯觀,讓人驚喜、讚嘆不已。泉州海岸線上的海蝕地貌,可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幻化出的雕塑群。

泉州市海岸線曲折,原來總長度為541公裡。經調查,近年由於人工圍海造地,岸線截彎取直,整個海岸線從北與莆田交界到南與漳州交界,海岸線實際長度已有所縮短(為471公裡)。在這段海岸帶中,基巖海岸為人們提供了豐富奇特的海蝕地貌景觀。但這些海蝕地貌景觀,如果人們平常不留意的話,往往會將其忽視。

記者和閩東南地質大隊專家一起探尋臺商投資區張坂鎮浮山島,泉港南埔鎮下朱村,惠安崇武的大岞山、東山,晉江金井等地的海蝕地貌,領略泉州海蝕奇觀。每到一處,猶如發現「新大陸」。在大自然的「精心雕琢」下,巖石被海水天然蝕刻形成「蘑菇狀」、「漢堡狀」、「老人狀」等各類奇巖怪石景觀,惟妙惟肖,觀之心醉。

「這幾處是我們在泉州海岸帶地質調查過程中發現的比較具有代表性、有觀賞價值、可用於旅遊資源開發的海岸帶海蝕地貌景觀。」閩東南地質大隊地環所副所長朱建成說。在半年多時間內閩東南地質大隊工作人員艱難尋找,沿著泉州海岸帶走了800多公裡路,實地調查了1000多個點,發現了位於泉州惠安崇武一帶高於現代海岸的獨特地貌景觀,是明顯的古海蝕地貌。該調查也是福建有史以來對泉州海蝕地貌景觀所做的最為系統、專業的一次專項調查。

海蝕遺址見證海陸變遷

閩東南地質大隊地環所所長王仕彬介紹,在侏羅紀到白堊紀時代,全球地殼板塊運動,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在福建長樂到廣東南澳一帶形成斷裂帶。地表花崗巖由於受外力擠壓,表面形成各種帶有觀賞性的紋理。

王仕彬說,在新近的幾萬年內,泉州、晉江平原沿海一帶多為基巖海岸,擁有良好的水利條件,易形成海洋性淤泥堆積。後期由於整個閩江口以北地勢沉降、閩江口以南地勢抬升,泉州地區地勢整體間歇性抬升,在海面變化和地殼運動的共同影響下,海岸產生了相對的上升運動,並在海岸不同高度上留下了海洋作用的痕跡。海岸的巖壁受到海水作用,在波浪經年累月對巖岸進行機械性的撞擊和衝刷下,海蝕地貌逐漸形成。

張坂鎮的浮山島、南埔鎮下朱村及崇武大岞山、東山的海蝕地貌遺址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而晉江金井科任的紅牆地質景觀則是第四紀更新紀以來留下的地質遺址。穿越千萬年,這幾處基巖海岸地帶山體逼岸,岬灣相間,岸線曲折,在波浪的作用下,海蝕地貌發育完整,形成各種形態豐富、多姿多彩的海蝕崖、海蝕穴、海蝕階地等海蝕地貌景觀。

觀滄海,昔日可能是桑田。看海蝕,可觀地球和生命演化過程。80萬至50萬年前,泉州沿海已有人類活動跡象。距今約15000至23000年前,是規模最為宏大的冰期,被稱為末次冰期。18000年前,正值冰期最高峰,全球氣溫平均下降12℃,由於蒸發慢、雨量減少,海平面下降的幅度最大達140米。海水深度平均僅有40米的臺灣海峽,此時必然大部分暴露於海平面之上。那時的臺灣海峽,東有高高屹立的臺灣中央山脈,西有不斷隆起、阻擋寒風的閩浙山地。夾於其中狀如盆地的臺灣海峽,氣候宜人,成為人類和動、植物新的樂土和家園。

然而,這片樂園最終也成為動物們的歸身之處。末次冰期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結束,隨著間冰期的到來,地球氣候逐漸回升,大陸冰川融化,海平面慢慢上升,最終臺灣海峽形成。桑田變滄海,經歷上萬年的變化,海峽內動物的骨骼成為化石,巖壁則成為海蝕地貌。

海岸地貌保護不容忽視

目前,這些獨特的自然地貌景觀還未被開發,對海蝕地貌的調查為地質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依據,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在驚嘆於大自然鬼斧神工,被海岸上獨特的地質現象所折服的同時,朱建成也有自己的擔憂。

「遺憾的是,有些地方的地貌景觀還是遭到了破壞,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一些海岸地質地貌不斷被人為『侵蝕』和破壞。這些地質地貌的形成和發展跨越了千萬年的歷史,一旦毀掉幾乎不可能再生了。部分海蝕地貌現狀不容樂觀,急需進行相應的管理和保護。」 朱建成說。

記者走訪過程中,也發現了海蝕地貌被「人蝕」現象。在惠安大岞有一處古海岸島礁,山上的石蛋地貌是前期海水及後期海風,沿著兩組淨垂直的截立面風化而成,是難得的地質景觀。但是,隨著村莊向海蝕景觀延伸,現代的建築也正在海蝕周邊拔地而起,嚴重侵蝕著海蝕地貌。另外,有些海蝕洞穴內已經被用來存放木料等物品,面臨一些人為破壞。

人文社科學者朱學群認為,目前,我市對史前泉州了解得比較少,近年來隨著考古發現,這種狀況有所改變。1998年底起,石獅和臺灣澎湖陸續從臺灣海峽打撈起古生物化石,述說出地質時期更新世末次冰期時,臺灣海峽與福建相連。2002年,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寶印等人,在晉江深滬考古發現,距今80萬至50萬年前,泉州沿海就有古人類聚居生息。隨著海蝕調查的結束,相信了解史前泉州又多了一個新的渠道。特殊年代形成的海蝕景觀,隱藏著很多自然界奧秘,應當好好保護,以便深入研究。

泉州古代是「東方第一大港」,就是因為有優良的海港條件。朱學群建議,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作為海絲起點城市,泉州可以把分布在泉州各地的海蝕遺址與海上絲綢之路聯繫起來,豐富「海絲」內涵,這樣有利於海蝕景觀保護。同時,作為沿海城市,將海蝕景觀的保護和宣傳結合起來,也可作為海平面上升的例證,警示世人防範氣候變化導致的災難。

泉州海蝕地貌的「古、獨、奇、靈」,能讓市民感受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幻之旅。這也給濱海旅遊帶來新商機。

「一些未受到強烈的改變或破壞的海蝕地貌景觀,觀賞和研究價值較高,旅遊開發潛力還是非常大的。」朱建成認為,奇特的海蝕地貌景觀未來可用於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建設地質景觀公園,這些獨特的地質現象對旅遊者特別是青少年增加地質知識都是良好的素材,可以讓人們進一步在生態旅遊實踐中認識自然、保護自然。從而切實保護和科學開發利用地質遺蹟資源,使這份寶貴的財富永續利用,造福子孫後代。

「海蝕景觀,或是展現泉州旅遊形象的另一個窗口。」泉州市旅遊局副局長蘇悅說,依託自然、人文景觀資源,海蝕地貌可以開發成濱海生態旅遊場所重要的景觀,並通過整合沿岸資源,讓海蝕地貌成為濱海旅遊的一個亮點,為旅遊者提供多種層次和品位的旅遊體驗。

蘇悅認為,目前,這些海蝕景觀有些位於旅遊景區內,有些則不在景區範圍。開發海蝕景觀,除了景觀本身有沒有吸引力外,還要考慮安全因素。在市民對海蝕還沒有完全認識的情況下,先保護好這些旅遊資源是很有必要的。

專家認為,要保護海蝕遺蹟,首先要制定地質遺蹟的保護辦法,制止破壞地質遺蹟的行為;其次,要儘快成立地質遺蹟保護的組織機構,全面管理和保護地質遺蹟。另外,可以考慮在海蝕資源豐富地區建立地質公園,開發利用是保護地質遺蹟最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途徑。通過地質公園建設,地質結構、生態環境、地貌審美、歷史文化都能得到兼顧,也可幫助當地發展旅遊資源。

相關連結

全球海蝕奇觀

全球各地的基巖海岸遍布各類巧奪天工的海蝕奇異景觀。世界著名的海蝕奇觀「十二門徒石」是澳大利亞的地標性景觀之一,經過千年的海浪和海風的洗禮,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雕鑿成酷似人面而且表情迥異的12塊巖石。臺灣野柳的海蝕地貌也十分特別,眾多的蘑菇形的奇石布滿了海濱,成為自然奇觀。位於遼寧省營口蓋州市團山鎮「北海」的巖石被海水天然雕刻成各種形狀,這也是中國唯一的有18億年歷史的海蝕地貌景觀。福建平潭被稱「海蝕地貌甲天下」,這裡有著舉世無雙的「天下奇觀」——石牌洋。

(來源:泉州網(微博)-泉州晚報)

>

相關焦點

  • 泉州全面調查海蝕地貌景觀 發掘跨越萬年的美
    海蝕調查 發掘跨越萬年的美泉州市首次專業、全面調查海蝕地貌景觀,海岸線上的眾多海蝕美景震撼人心;海蝕景觀藏在深閨人未識,保護有待加強;海蝕濱海生態旅遊開發,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近日,記者從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了解到,地質大隊專家在泉州海岸帶調查中,發現了數處風景獨特的海蝕地貌景觀。這是泉州市首次對海蝕景觀進行全面、專業調查,該發現對於泉州本土地質研究及未來的濱海生態旅遊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 大連瓦房店網紅景點,海蝕地貌的代表,景色美得一塌糊塗
    排石附近岸邊有石猴觀潮、駝山石壁、老龍頭、漁翁出海、菩薩望海、月牙灣、聚陽石、海馬石、臥牛石及排石烽火臺等景觀,集海洋、海蝕地貌、奇石、歷史遺蹟等景觀於一體,形成了完整的、不同主題的景觀群。這裡是去往大連途中隱秘景點,從一個土路饒上去的,到濱海公路後有一條小路開上去,開的時候就感覺像往天上開似的,兩側景色也很美,的確是不錯的小景點,道路曲折,風景獨好,實在太美,不虛此行。下午2.30到達排石村,入住簡單的修整,向排石景觀出發,不到十分鐘就到了,海風很大,礁石像人工排列一般錯落有致。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 浙江同意建立溫州洞頭海島省級地質公園,海蝕地貌景觀突出
    浙江同意建立溫州洞頭海島省級地質公園,海蝕地貌景觀突出 2018-07-08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一眼旅遊|來深圳大鵬半島,賞侵蝕地貌景觀
    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是以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火山地質遺蹟和海岸地貌為主體,加之溪流瀑布、峽谷景觀、崩塌地質遺蹟景觀等,集水火共存、山海相依的地質遺蹟景觀於一體的科考、科普等的理想聖地。大鵬半島在深圳的東南方向,處在大鵬灣和深圳灣之間,三面環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風景秀麗。
  • 我國罕見的海岸海島丹霞地貌,象山花岙島坐擁稀缺景觀
    景區陸地面積11.12平方公裡,其中花岙本島9.83平方公裡,由島上自然風光、沿岸海蝕地貌、沙灘、礫石灘和人文景觀4大部分組成。最高點雉雞山海拔308.5米,居民近千人,屬高塘鄉管轄。該島海灣眾多,地貌雄奇,是抗清名將張蒼水聚兵處。長期以來因交通不便,遊人罕至。
  • 千礁百島 海蝕地貌
    原標題:千礁百島 海蝕地貌 兩岸攝影師在平潭海邊拍攝   「平潭島,平潭島,光長石頭不長草」。這句平潭民間的一個順口溜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平潭的石頭資源之豐富。風高、浪大、潮差大、海洋動力作用強烈,造就了「半洋石帆」、「仙人谷」、「海壇天神」這一罕見的海蝕地貌博物館,吸引了眾多的遊客與攝影愛好者前往。   半洋石帆   在平潭島看澳村西側200多米的海面上,遠遠望去有一個圓盤狀的大礁石,託著一高一低的兩塊碑形海蝕柱。整個礁石像一艘大船,兩塊巨石像兩面鼓起的雙帆,乘風破浪前進。
  • 象山海岸線成觀賞海岸地貌好去處-海岸,地貌,象山,巖石,海蝕,-浙江...
    半邊山海灘上的彩色卵石東陳鄉東旦村紅巖的海上丹霞奇觀生長在潮間帶的海生貝類———滕壺退潮後蛟龍沙灘呈現波紋狀通訊員 (林海倫/攝)  千姿百態的海岸地貌猶如天然的海洋地質博物館:怪石嶙峋的海蝕礁巖、千瘡百孔的海蝕崖壁、質細如綢緞的金色沙灘、五彩繽紛的卵石灘、直插雲天的海上石林……見過它的人,無不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
  • 連雲港海蝕地貌——獨裁造化 鬼斧神工
    這尊名曰「金蟬戲水」的巨石並非普通的象形石,而是經過海水長期侵蝕而成的一種海蝕景觀。民間通常把海水侵蝕形成形態各異的巖石稱為「海浪石」。海浪石也好,海蝕地貌景觀也罷,不過是通俗與專業的不同叫法。海蝕地貌是指海水運動對沿岸陸地侵蝕破壞所形成的地貌。
  • 海蝕奇觀 團山尋龍 ——遼寧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海蝕地貌成因
    當陸地與海面發生相對升降變化時,這裡的古海岸地貌遺蹟就處於海面的不同高度,便可見到七種地貌類型,分別為:海濱階地、海積平原、海蝕臺、海蝕崖、海蝕柱、海蝕穴、海蝕拱橋。這些地貌歷經漫長的歲月,受地質應力精雕細琢,造型奇特、宏偉大氣,不禁讓人驚嘆大自然神奇之力,可謂神工鬼斧,遠超人力所及,如同神來之筆。
  • 在大連,有一種風景叫海蝕地貌,連攝影師都驚嘆不已
    海蝕地貌,是指海水運動對沿岸陸地侵蝕破壞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對巖岸岸坡進行機械性的撞擊和衝刷,巖縫中的空氣被海浪壓縮而對巖石產生巨大的壓力,波浪挾帶的碎屑物質對巖岸進行研磨,以及海水對巖石的溶蝕作用等,統稱海蝕作用。海蝕作用有三種:衝蝕作用、磨蝕作用與溶蝕作用。
  • 遼寧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海蝕地貌成因
    當陸地與海面發生相對升降變化時,這裡的古海岸地貌遺蹟就處於海面的不同高度,便可見到七種地貌類型,分別為:海濱階地、海積平原、海蝕臺、海蝕崖、海蝕柱、海蝕穴、海蝕拱橋。這些地貌歷經漫長的歲月,受地質應力精雕細琢,造型奇特、宏偉大氣,不禁讓人驚嘆大自然神奇之力,可謂神工鬼斧,遠超人力所及,如同神來之筆。
  • 被低估的遼寧海岸之美 不僅有奇異多樣的海蝕地貌 更有獨一無二的...
    綿長的海岸不僅給遼寧帶來了豐富的資源,更蘊藏著許多非比尋常的景觀。雖然提起遼寧海濱,大部分人印象中都是一些了無新意的打卡景點,但實際上,當你把擁擠的人群甩在身後,沿著濱海棧道再繼續深入,並不需要走出太遠,你就會發現許多超乎想像的奇觀,其中最引人入勝的當屬種類完備、造型奇特的海蝕地貌,以及在我國獨一無二的濱海巖溶景觀。
  • 象山——奇特度極高的海蝕地貌景觀無與倫比
    象山奇特度極高的海蝕地貌景觀無與倫比,堪稱我國東南沿海一絕。旖旎多姿的山海風光,融青山、碧海、黃沙、藍天為一體,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象山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之稱。
  • 附海蝕地貌...
    >海蝕地貌是如何形成的?「藍窗」景觀屬於  A.流水地貌 B.風成地貌  C.海蝕地貌 D.山嶽地貌  6.一年中,「藍窗」受外力破壞最強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莫赫懸崖位於愛爾蘭島中西部沿海,因奇險吸引眾多遊客。  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 我國首座海島國家地質公園,有地貌景觀和海市蜃樓,還有海神宅院
    公園主要的特色為海島以及海蝕、海積地貌景觀。作為地質公園來說,地質遺蹟的類型包括海蝕地貌、海積地貌、地質構造、火山巖地貌、崩塌地貌等;以及古人類活動遺蹟、生物多樣性景觀、海市蜃樓及其他特殊景觀。雖然長山列島規模不大,但從上面的介紹中,大家也能看到,分布於32個小島上的地質遺蹟非常的多樣性,而能夠見到這樣完美的地質組合在國內外獨一無二,包含著海蝕、海積、火山、黃土形成的紛繁豐富的地質地貌景觀,這在國內其他地質公園當中是見不到的。
  • 福建的一座小島,離臺灣最近,被稱為中國的「海蝕地貌博物館」
    這裡被稱為中國的「海蝕地貌博物館」,島上的石頭就是展品,平潭島的港灣區,7級以上大風天數,每年約為125天。地處海灣區的北港村裡,400多戶人家就地取材,用結實的花崗巖建起了一棟棟碉堡一般的石頭房子,能抵禦12級颱風。平潭島沙質細白,海水清澈湛藍,而且面積大,相互連接,背後有蔥鬱的防護林帶,海上有島嶼巖礁。平潭的海蝕地貌甲天下,被專家譽為海蝕地貌博物館。
  • 遼寧營口: 看特有海蝕地貌 感受魅力團山
    如果說她與別的海洋公園有什麼區別,那最值得驕傲的便是這海蝕地貌——特有的海蝕地貌形成於18億年前的早元古界變質巖系,其脈巖、析離體、捕虜體以及縱橫交錯的節理造就了獨特的海蝕風光近百個,地質遺蹟真實記錄了集中分布在高
  • 洞頭海島地質公園通過評審 將現省內最大海蝕海積地貌
    觀音訓獅海蝕柱大竹峙島海蝕溝洞頭地質遺蹟資源豐富,保存著省內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海蝕海積地貌景觀。洞頭海島地質公園項目由洞頭園區和鹿西園區組成,公園總面積為67.47平方公裡,園內地質遺蹟涵蓋典型基性巖體(剖面)、典型酸性巖體(剖面)、花崗巖地貌景觀、火山巖地貌景觀、海蝕地貌景觀和海積地貌景觀等兩大類6亞類,共計30餘處。
  • 平潭的海蝕地貌甲天下
    平潭的海蝕地貌甲天下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1-11-11  發表評論>>平潭島為我國第五大島,福建第一大島,平潭的海蝕地貌甲天下。島上海蝕崖、海蝕洞、海蝕穴、海蝕平臺、海蝕階地等星羅棋布,形態各異。
  • 「一起讀科普雜誌」海蝕拱,中國海岸的珍稀景觀
    海蝕拱是海蝕地貌中罕見的一種景觀,它通常會出現在基巖海岸。海岸有多種分類方法,一般可分為河口海岸、淤泥質海岸、砂礫質海岸、基巖海岸和生物海岸這五種類型。當地波浪的強度、海岸原始地形、組成海岸的巖性及地質構造特徵,這些要素決定了海蝕作用的程度。海蝕崖、海蝕臺、海蝕穴、海蝕拱、海蝕柱等地貌,就這樣在海蝕作用下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