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泥沙資源利用關鍵技術與應用

2020-12-01 騰訊網

江恩慧研究團隊基於黃河泥沙資源利用的重大意義和存在的問題,按照黃河水利委員會的部署,自2007 年開始,通過科技部研發專項、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水利部科技推廣項目、黃河水利委員會防汛項目、小浪底建設管理局科研專項、中國保護黃河基金會研究項目等,對黃河深水水庫泥沙取樣技術、深水水庫泥沙處理技術、管道輸沙技術、泥沙資源利用技術與裝備等進行了持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基本形成了「測-取-輸-用-評」黃河泥沙資源利用全鏈條技術,為黃河泥沙的大規模資源利用奠定了基礎

2018 年10 月

黃河泥沙作為一種資源和黃河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從黃淮海平原及山東省東營市的誕生到黃河的大堤加固、二級懸河治理、淤築村臺、供水引沙、放淤改土,以及黃河泥沙高附加值製品的出現,無一不體現著黃河泥沙資源利用的民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

黃河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多沙河流,因「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而成為世界上最為複雜、最難治理的河流。突出的泥沙問題使黃河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更加嚴峻,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又進一步凸顯黃河泥沙問題。泥沙淤積一直是困擾河道防洪安全、水庫有效庫容長久維持、灌區安全運行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因此,泥沙問題始終是黃河治理開發、保護與管理要面對的首要問題,給泥沙以出路是解決黃河泥沙問題的關鍵。

人民治黃以來,以王化雲為代表的一代代治黃人在不斷發展和總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攔、排、調、放、挖」處理和利用泥沙的基本策略,但其著眼點更多體現的是為了處理泥沙而被動的利用。更重要的是,由於沒有一套切實可行、可供廣泛推廣的利用技術和良性運行機制,黃河泥沙的資源利用長期停滯在小規模的量級與成效上;同時也因為缺乏一套科學的泥沙資源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無法向國家、地方政府、公眾、企業等相關各方闡明黃河泥沙資源規模化利用的必要性、規模化利用的倍增效應。因而,社會公眾參與度低,經濟價值較難體現,國家和地方政府更無人下決心推進、建立一個長久的泥沙處理與利用有機結合的良性運行體制與機制。

進入21 世紀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泥沙的資源屬性和經濟價值逐漸顯現,泥沙資源利用成為解決黃河泥沙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具有巨大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近十幾年來,在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的大力支持下,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黃科院)圍繞黃河泥沙處理與資源利用持續開展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為黃河泥沙利用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是,要大規模推動黃河泥沙資源的廣泛利用,還存在泥沙資源利用方向和途徑不明確、開發利用無序可循、成套技術和設備缺乏、轉型利用成本高、綜合效益評價方法缺失等瓶頸問題

基於此,自2006 年開始,黃科院在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一系列項目資助下,逐步開展了黃河泥沙處理與資源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工作,並受黃委黨組指派江恩慧牽頭於2011 年1 月完成了「黃河泥沙處理與資源利用總體架構設計」(黃委黨組提出的黃河十大自然規律、十大關鍵技術問題和十大經濟生態等30 個問題研究之一)。在此框架下,黃科院聯合河南黃河河務局、大連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多家單位100 餘位科研人員10 餘年持續攻關,取得了系統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黃河泥沙處理與資源利用「測-取-輸-用-評」全鏈條技術。主要創新性成果如下。

▋ 理論層面

闡明了黃河泥沙「解構-重構-凝聚-結晶」非水泥基激髮膠凝過程,首次發現了泥沙本身具有可直接激發的火山灰活性;系統揭示了直接激發黃河泥沙、單項激發黃河泥沙+摻合料、複合激發黃河泥沙+摻合料固結膠凝機理,通過系列配合比對比試驗研究,發現了三種激發劑[Ca(OH) 、NaOH、CaSO4·2H O]複合激發黃河泥沙可使早期生成大量穩定膠凝結構體,大幅度提高黃河泥沙膠凝試塊早期強度。不僅使人工防汛石材非水泥基固結膠凝理論取得突破,也為非水泥基固結膠凝技術的提高奠定了理論基礎。

▲ 黃河泥沙固結膠凝機理圖示

引入系統理論,基於全面性、代表性、時效性及空間差異性原則,首次從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三個維度,提出了黃河泥沙資源利用綜合效益雙層三維評價指標體系;應用工程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能值理論等,確定了7 項具體指標的定量計算方法,構建了黃河泥沙資源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模型,突破了現有水利經濟效益評價方法單一維度的局限性,為全面客觀評價泥沙資源利用效益、更廣泛地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黃河泥沙資源利用提供科學依據,體現了黃河泥沙資源規模化利用的倍增效應。

▋技術層面

強化「以河治河」和系統治理的新理念,在詳細調查沿黃地區對泥沙資源的需求和不同河段泥沙物化特性分析基礎上,量化了不同河段可利用泥沙資源量和不同利用方向的利用潛力,構建了黃河泥沙處理與資源利用整體架構;為實現黃河泥沙資源的有序利用和規模化、標準化、系列化利用,發揮了有效的指導作用。

▲ 黃河水庫泥沙處理與資源利用模式

借鑑深海沉積物保真取樣原理,研發改進了機械傳動環節、控制爪簧,改進了取樣刀頭、取樣密封件及取樣管等,集成了一套水下深層泥沙低擾動取樣技術與設備,解決了其他設備取樣深度淺、樣品擾動大等關鍵問題,提高了水下深層泥沙低擾動取樣技術。

提出了水庫泥沙處理與資源利用有機結合的「抽取-輸送-利用」鏈式技術,確定了水庫泥沙處理的長距離輸送最優輸沙濃度400~600kg/m 和管線敷設適宜坡度6 ~8 ,西霞院水庫的示範應用檢驗了水庫泥沙處理與資源利用有機結合的流暢性。

提出了泥沙固結膠凝配合比通用設計方法,研發了非水泥基的黃河泥沙膠凝技術,設計了細度模數低至0.001 的全級配免分選黃河泥沙、不同摻合料、不同激發方式、不同強度等級的人工防汛石材系列配合比,其抗凍性和抗衝磨性完全滿足生產要求。

▲ 引黃灌區泥沙資源利用模式示意圖

研製了人工防汛石材振動擠壓耦合成型機,集成了一套利用黃河泥沙製造人工防汛石材規模化生產成套技術與裝備和移動式人工防汛石材生產工藝,兩種生產方式可靈活布局,相互補充。

研發了利用河道泥沙改良中低產田技術和煤礦充填開採技術。

▋運行機制與技術標準層面

系統研究了黃河泥沙資源利用產業化的動力機制、運行機制和約束機制,提出了黃河泥沙資源利用運行機制框架;分別提出了社會資本和黃河河務局下屬企業參與的「財政投入+政府引導」產業化運行模式和「PPP 融資+企業經營」的運營方案,突破了黃河泥沙資源利用難以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運行的瓶頸問題。

▲ 泥沙資源利用產業化運行模式框架圖

制定了中國水利學會《膠結泥沙人工防汛石材》技術團體標準和《黃河泥沙膠結蒸養磚》和《全自動振動擠壓耦合成型機》等企業標準,填補了利用黃河泥沙製作人工防汛石材技術和設備標準的空白,為人工防汛石材和黃河泥沙膠結蒸養磚的廣泛推廣提供了技術標準。

在習近平總書記新時期治水十六字方針指引下,我國生態治理戰略正穩步推進,為黃河泥沙資源利用提供了良好契機。該書作者堅持多年的持續研究,在黃河泥沙處理與資源利用的理論、技術、裝備、標準與運行機制等層面,取得了突破,形成了「測-取-輸-用-評」黃河泥沙資源利用全鏈條技術,對黃河泥沙資源利用起到了技術示範和引導作用。作為上述10 餘年研究成果的總結與凝練,該書的出版及相關技術的推廣,將為發揮黃河泥沙的資源優勢,彰顯黃河泥沙利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引導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控制黃河泥沙資源利用風險,有效減輕黃河泥沙淤積,維護黃河健康生命、促進流域人水和諧和黃河長治久安,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2018 年10 月

本文摘編自《黃河泥沙資源利用關鍵技術與應用》(江恩慧等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2019.11)一書「前言」「序」,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水科學前沿叢書)

ISBN 978-7-03-062726-1

責任編輯:楊帥英 張力群

本書站位國家生態安全和科學治黃的戰略高度,將解決黃河泥沙淤積問題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對泥沙資源巨大需求有機結合,採用系統調研-理論探索-技術研發-精細設計-應用示範的研究思路,取得了泥沙處理與資源利用普適性強、理論創新突出、技術裝備領先的「測-取-輸-用-評」全鏈條技術體系,構建了黃河泥沙處理與資源利用整體架構,研發了深水水下低擾動取樣技術與裝備,提出了水庫泥沙處理與資源利用模式、泥沙固結膠凝配合比通用設計方法和非水泥基黃河泥沙膠凝技術、利用黃河泥沙製作人工防汛石材規模化生產技術與裝備、利用黃河泥沙改良中低產田技術和充填煤礦開採技術等。首次從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三個維度,構建了黃河泥沙資源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建立了黃河泥沙資源利用運行機制框架和產業化運行模式。編制的《膠結泥沙人工防汛石材》團體標準頒布實施。

(本文編輯:劉四旦)

地球為你而轉!

歡迎關注並設星標:賽傑奧(sci_geo)

科學出版社地球科學訂閱號

傳播科學,歡迎分享「在看」▼

相關焦點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歷史到了現在,現在解決黃河問題,夢想開花,想從源頭解決,想方設法黃河變清,手段種種,比如,種樹固沙土,小浪低水庫工程留沙走水,加速黃河水流衝走泥沙,目前效果治標不治本,總之比古代人強,起碼黃河不需要改道。
  • 黃河泥沙2000年
    雖然黃河已重歸安瀾,但我們並不能高枕無憂,地上河問題、泥沙問題、水資源問題等等依然利劍高懸。願河清海晏!中國河流泥沙公報2018[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92.胡春宏,張曉明.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與黃河水沙變化[J].水利水電技術,2020,51(01):1-113.張東海,任志遠,劉焱序,馮雪銘,劉憲鋒. 基於人居自然適宜性的黃土高原地區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分析[J].經濟地理,2012,32(11):13-194.胥剛.
  • 2000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由於沿程部分泥沙淤積於湖泊與河流之中,其下遊沙市、監利、螺山、漢口、大通等水文站的輸沙量均比宜昌小。 3、長江中下遊河段為衝積性河流。從總體上說,河勢相對穩定,衝淤大致平衡。但部分河段的衝淤變化較大,特別是宜昌~城陵磯~武漢河段。該河段洩洪能力較低,大洪水水位高於兩岸地面較多,是防洪的關鍵河段。 4、長江中遊與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相溝通。
  • 黃河泥沙含量每年約16億噸,注入渤海,幾百年後渤海會被填平嗎?
    因為黃河,那這其中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呢?填海造陸經濟飛速發展,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人們在歡呼雀躍的同時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的問題:目前中國的土地資源已經處於十分短缺的狀態。專家們經過一番考察發現,利用渤海填海造陸似乎不用我們動手,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一定能夠替我們完成。黃河的泥沙注入渤海渤海是無數條河流最終匯聚之地,這也就決定著渤海的水量巨大。
  • 人類活動致黃河徑流和泥沙500年來空前減少
    藍色粗為黃河主河道,藍色細線為黃河流域主要支流。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及其樹木年輪研究團隊聯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經過10餘年潛心研究,利用黃河中、上遊31個對水文變化敏感的樹輪年表資料(圖1,包含860棵樹,1707棵樹心),在與黃河天然徑流量對比、建模和校驗的基礎上(1920~1960 CE,r=0.76,p<0.01),重建了黃流中遊1492~2013
  • 2001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黃河泥沙主要來源於黃河中遊地區,從輸沙模數等值線圖來看,輸沙模數大於5000噸/年·平方公裡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黃河的晉陝峽谷、白於山和六盤山的黃土丘陵溝壑地帶。  2001年三門峽水庫潼關以下的幹流庫區衝刷,潼關以上的幹、支流庫區淤積,總體仍呈淤積。
  • 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入海,為何不見海水上漲?這些泥沙究竟去哪了?
    看著日益漂浮著的海水,潮水洶湧,泥沙流入大海,大海貌似乎永遠都不會被泥沙填滿,流入大海的泥沙去哪了?有的外流河最後都是要入海的,而且不管它的水質如何,在進入海洋時,河流都會攜帶一定數量泥沙,那為什麼經過這麼長時間,大海的泥沙沒有造成海平面的上升?
  • 黃河流了五千年,為啥泥沙沒把渤海填滿?看完感覺書又還給老師了
    看過黃河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這哪是水啊,分明就是泥漿啊,那麼黃河裡為什麼有這麼泥沙?而這些泥沙最終又去了哪裡?等問題,我也是很好奇啊,據測算,黃河每立方米的水裡平均合沙量為70斤,光一個三門峽每年的輸沙量就達到了16億噸。
  • 黃河裡有大量泥沙,為何裡面的魚卻又大又肥?今天總算知道了
    說到母親河,我想只要是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的,正所謂母親,就是生我們養我們的,所以說黃河對每位中國人都有著不一樣的情感寄託。它不僅孕育了人類,而且其中還有不少的魚兒,凡是去過黃河邊的人或者是生活在黃河邊的人,都應該知道黃河中的水是很黃的,裡面堆積了很多的泥沙。
  • 黃河每年攜帶16億噸泥沙流入渤海,渤海會被它填平嗎?
    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全長5464公裡,因中華文明主要發源於此,故被譽為我們的母親河。它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流經九個省份後最終流入渤海。眾所周知,黃河還以攜帶大量泥沙而聞名,古人云「黃河鬥水,泥居其七」,主要原因在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時,黃土土質非常鬆散,很容易被雨水和洪水衝刷,而且,當地的植被破壞嚴重,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現象。每年,黃河都會攜帶近16億噸的泥沙匯入渤海。理論上,黃河攜帶的泥沙早應該把渤海填平了才對,為什麼渤海依然波濤洶湧呢?這就要從幾百萬年前說起了。
  • 黃河小浪底水庫3年排沙超13億噸,出庫泥沙可繞赤道22圈
    黃委防禦局方案技術處副處長任偉介紹說,黃河上遊龍羊峽、劉家峽水庫自6月19日起開始防洪運用,最大削峰率39.2%,已攔蓄洪水24.89億立方米,確保了上遊防洪安全。為全力應對持續發展的5號洪水,黃委再次實施黃河中下遊水沙聯合調度,小浪底水庫下洩流量控制在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整個過程歷時達18天。
  • 渤海會被黃河攜帶的泥沙填滿嗎?為什麼會這樣?
    環渤海由北向南按「逆時針」方向主要有遼河、灤河、海河和黃河等水系匯入,淨流總量約為888億立方米,其中黃河的徑流量約為574億立方米,約佔65%。眾所周知,黃河流經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較弱的黃土高原,在雨水的衝刷作用下每年都給黃河帶來十幾億的泥沙(據測算約為16億噸),因此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自古就有「河水一石,其泥六鬥」等描述黃河多泥沙的文字記載,民間更是有「跳進黃河洗不清」的說法。那麼這麼多的泥沙去了哪裡呢?會不會填平渤海呢?
  • 黃河已成「地上河」,為什麼國家不清理沉積的泥沙?看完明白了
    黃河已成「地上河」,為什麼國家不清理沉積的泥沙?看完明白了對於黃河我們並不陌生,大家知道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黃河滾滾向東流流經黃土高原,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黃河水,因此也得名黃河,那為什麼黃河水會比一般的河水黃呢?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 大洪水機率增加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黃河水沙調控技術研究與應用」課題組對2007年至2014年黃河水沙狀況研究後認為,黃河中上遊主要下墊面因素年均實際減沙15.6億~17.3億噸,其中林草梯田等因素年均減沙12.54億~14.11億噸,水庫淤地壩及灌溉引水增量攔沙3.2億噸。
  • 黃河已成「地上河」,國家為何不把泥沙清理走?
    黃河已成「地上河」,國家為何不把泥沙清理走?文/小海專注歷史故事小編想要問大家知道問題,我們國家的兩條主要的河流是什麼?這個問題很簡單,大家應該都知道,是黃河和長江。那麼素來有母親河之稱的河流是哪個?對,那就是黃河!黃河可以說是養育了整個北部地區人民的一條河流。不過,相信大家也知道,黃河因為泥沙堆積太多,部分地方已經成為了非常危險的「地上河」,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如此危險,為何國家不把沉積在河底的泥沙給全部清理出來呢?小編查了一下相關的資料,來給大家說叨說叨。首先,大家聽過《回到拉薩》這首歌沒?
  • 黃河健康生命初探 黃河水利委員會國科局局長 劉曉燕
    隨著人口增加,人類對土地和資源的需求逐漸加大,穩定下遊流路、約束黃河洪水成為當時人們的強烈願望,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堤防是人們處理黃河的主要手段。堤防約束了洪水,減少了河道頻繁擺動的機率,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們的願望。但堤防也限制了泥沙的堆積空間,使黃河下遊變成了地上懸河,進而增加了河道單次決口或改道的風險和損失。
  • 9.29億方清清黃河水輸送到河北,300萬方泥沙卻留在河南濮陽
    黃河自古以來就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說法,用來形容河水的渾濁。那麼,黃河水的含沙量究竟有多大呢?據濮陽市水利部門的檢測結果:黃河濮陽段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河水含3~4公斤泥沙,小浪底調水調沙期間達到10~20公斤/立方米,高峰期甚至超過100公斤/立方米。黃河水的渾濁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圖為引黃入冀補澱工程在黃河的取水口。
  • 黃河泥沙堆積如山,下遊成為「地上河」,為何不挖深一點?
    黃河的泥沙問題,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罕見。作為地球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之一,黃河一直在塑造著下遊的面貌。現在的華北平原,絕大部分都是黃河經過數百萬年的泥沙衝積而形成的,現在黃河泥沙還在源源不斷地填充著渤海。有學者認為,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最多200年後,渤海就將被徹底填平。
  • 黃委主任李國英:治理黃河泥沙重在「調水調沙」
    ,指出治理黃河時著重調整黃河水沙關係,使其更加符合黃河泥沙的自然規律,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因此,我們在治理黃河時著重調整黃河水沙關係,使其更加符合黃河泥沙的自然規律,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 黃河是地球最大的填海造陸工程?看看它衝來的泥沙就曉得了
    俗話說,「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這話固然我們經常聽到,但認真想想卻是有問題的,由於黃河水自身就很混濁,跳進黃河裡當然洗不清了。實際上,這句話應該是一句歇後語,跳進黃河——洗不清,後來才逐步以訛傳訛成為了我們常聽的俗話。不過這也反映出了古人對黃河水渾濁的明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