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致黃河徑流和泥沙500年來空前減少

2020-07-24 光明網
人類活動致黃河徑流和泥沙500年來空前減少

圖1:黃河中—上遊31個水文敏感樹輪研究地點(紅色圓點)圖。淺藍色三角形為水文觀測站。右下角為三門峽水庫。藍色粗為黃河主河道,藍色細線為黃河流域主要支流。

人類活動致黃河徑流和泥沙500年來空前減少

圖2:黃河中遊三門峽理論計算天然徑流量序列(紅色,公元1492~2013年)和實際徑流觀測序列(藍色,公元1919~2013年)。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及其樹木年輪研究團隊聯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經過10餘年潛心研究,利用黃河中、上遊31個對水文變化敏感的樹輪年表資料(圖1,包含860棵樹,1707棵樹心),在與黃河天然徑流量對比、建模和校驗的基礎上(1920~1960 CE,r=0.76,p<0.01),重建了黃流中遊1492~2013 CE期間天然徑流量變化歷史(圖2)。

全長約5464公裡的黃河既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世界含沙量最大、落差最大的大河。

儘管黃河水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的3%,在灌溉全國13%的農耕土地的同時,歷史上黃河水患無窮,給沿河農業、城市及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毀壞或毀滅。為此,如何有效治理黃河、防範黃河泛濫成為歷代歷朝政府的一項重大工作,均設置專門研究和治理黃河的機構。

自上世紀60年代進入人類世以來,整個人類活動日益加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廣泛而嚴重。人類世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人類在全球修建了無數攔水大壩。黃河也不例外,人們在黃河主河道修建了多座規模宏大的攔水大壩,永久性的、徹底的、不可逆的改變了黃河的自然地理屬性。諸如因黃河上中—中遊農業灌溉和生活需水量的劇增而導致黃河下遊徑流急劇減少,斷流現象越來越嚴重;黃河載沙能力從70年代每年16億噸下降到目前3億噸左右,從而嚴重影響流域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別是黃河三角洲地理形態。

黃河水量變化已成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關鍵問題。黃河天然徑流到底是多少?泥沙為什麼減少?當今黃河在歷史長河中處於什麼位置?人類活動消耗了多少水量?黃河水量變化固有周期是否還存在?等問題亟需科學回答、有效評估和管理。

現有黃河徑流量觀測記錄始於1919年,而1960年以後由於人類活動的逐步加強,其相關記錄已經完全偏離了天然流量的範疇。為了準確估算現代黃河天然徑流量變化,定量評估人類活動的作用,就亟需通過高解析度的代用指標重建過去數百年黃河天然徑流變化歷史。而樹木年輪具有定年準確、解析度高、複本量大及可重複檢驗等優點,已被廣泛用於世界不同地區河流徑流重建研究。

這項研究發現,歷史時期的高/低徑流時段與文獻記載的黃河泛濫/黃河流域大旱事件相一致;1928~1929年的黃河天然徑流量(257億立方)是過去500餘年來的徑流最低值,1781年是過去500餘年來徑流最高值(588億立方),可作為未來水利工程設計和水資源管理的基準標尺。由於與亞洲季風關聯的降水量減少和人類活動對黃河水量獲取無節制增加特別是農業灌溉耗水量增加的雙重影響,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實際觀測到的黃河極低的年徑流量已經完全超出了天然徑流的變化範圍,90年代以後,黃河實際徑流完全處於枯水區間,甚至比歷史上天然徑流最低的20世紀20年代後期還要低,引起下遊山東多地每年斷流天數不斷增加,無水可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920年後期華北大乾旱之後,黃河固有的、已經存在了400多年的24年和10年的流量變化周期表現紊亂;1960年代之後,隨著主河道9座宏大攔水大壩的建立,這二個周期徹底消失。與歷史時期相比,目前黃河流量變化已無規律可循。

文章作者還定量計算了1960年代以來人類活動耗水量的逐年變化。其結果顯示:急劇增加的人類活動耗水量與寧夏和內蒙古農灌區灌溉面積的逐漸擴大及農作物總產量大幅度提升顯著正相關。與此同時,人類活動耗水量的急劇增加與頭道拐和三門峽的泥沙含量劇烈減少顯著負相關。據計算,耗水量的增加致使頭道拐和三門峽的泥沙含量分別減少了58%和29%。

文章分析認為,對於黃河這條泥沙含量特別高的大河來講,水量減少導致水動力減弱,徑流衝刷泥沙的能力減弱,泥沙被搬運距離縮短,引發黃河泥沙含量減少,水質變清。當然,「退耕還林草」等政策的實施,也是入河泥沙減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因大氣氣溶膠持續增加而致使亞洲季風降水持續減弱,主產流區降水將會持續減少,加之人類活動持續增強,將會使黃河水量日趨減少,將遠遠不能滿足人類活動的需求,不僅會斷流,還會對下遊人類生存及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災難性影響。

相關問題的研究專家認為,這一研究成果為黃河水文模型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對評估黃河水文長期變化趨勢和黃河流域治理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為全球變化研究中如何區分自然變化和人類影響、量化人類活動提供了一個研究範例。

該研究受到了中科院前沿重點研究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中科院B類和A類戰略先導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上述研究結果7月20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張行勇)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922349117

相關焦點

  • 港媒:黃河正處於500年來最清澈狀態?
    香港《南華早報》7月28日文章,原題:科學家表示(如今)中國的黃河可能處於500年來的最清澈狀態一項新研究發現,如今的黃河可能正處於500年來的最清澈狀態。這條渾濁的河流,河水的顏色由每立方米可高達34公斤的沉澱物所致——相當於非洲尼羅河(泥沙濃度)的34倍。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 大洪水機率增加
    1999年至2015年,延安累計退耕還林1070萬畝,覆蓋了當地19.4%的國土面積,植被覆蓋度達67.7%。據試驗,當坡面生態治理後,使徑流不下溝,則溝壑地的徑流、泥沙分別減少58%和78%。榆林市一項調查表明,僅由於淤地壩建設,就減少水土流失量三分之一。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近20年來,通過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攔減入黃泥沙4.35億噸。
  • 2000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由於泥沙淤積和人類活動影響,至1949年湖面縮小為4350平方公裡,容積293億立方米(按城陵磯水位33.5米計,下同)。此後30年間,由於大規模開發和墾殖等原因,湖面與容積迅速縮小。自80年代之後,情況得到控制。至1995年,實測湖面為2623平方公裡,容積167億立方米。目前洞庭湖實際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東洞庭湖三大湖泊及穿插於其間的密集河網。
  • 黃河泥沙2000年
    雖然黃河已重歸安瀾,但我們並不能高枕無憂,地上河問題、泥沙問題、水資源問題等等依然利劍高懸。願河清海晏!中國河流泥沙公報2018[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92.胡春宏,張曉明.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與黃河水沙變化[J].水利水電技術,2020,51(01):1-113.張東海,任志遠,劉焱序,馮雪銘,劉憲鋒. 基於人居自然適宜性的黃土高原地區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分析[J].經濟地理,2012,32(11):13-194.胥剛.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流域徑流量的減少除與大尺度的氣候變暖有關外,區域尺度的植被覆蓋變化和人類用水量(如農業灌溉)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不同子流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變化的作用不同:在黃河上遊,氣候變化的影響佔主導地位;在中下遊,人類活動的影響甚至與氣候變化作用旗鼓相當。
  • 2001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介紹了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的衝淤與庫容變化,黃河下遊河道斷面法測算的衝淤量。重要泥沙事件包括小浪底水庫異重流觀測、黃河三角洲水下地形測繪、挖河固堤工程與潼關河段清淤等。  20O1年黃河幹、支流又是一個小水少沙年。與多年平均值相比,黃河幹、支流各站年徑流量和輸沙量均明顯偏小,如潼關站,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僅為多年平均值的43.6%和28.9%。
  • 【論文精選】黃河徑流量經由人為調節重新平衡
    在20世紀後期,它的水流逐漸減少,甚至嚴重乾涸,但近年來已經恢復並保持穩定。對河流流量變化及其驅動力的全面了解,有助於在這個複雜的人-自然系統中對水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在此,我們建立了一種徑流同一性歸因方法來分析黃河61年的徑流觀測資料。研究發現,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人類用水量對徑流減少的貢獻率超過90%,而70年代以後,土地覆被變化成為徑流減少的主要因素。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處於乾旱半乾旱區,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近年來氣候呈暖幹化是導致黃河流域徑流量明顯減少的原因之一。在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黃河流域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已成為我國水資源極其短缺的地區之一,並在未來 10—30 年內仍將繼續面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嚴峻挑戰。流域尺度的人類無序用水和氣候變化的共同作用會對黃河流域區域水循環產生怎樣的影響?未來是否可以持續?
  • 黃河水是如何變黃的?有沒有可能讓黃河水變得清澈?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每當提到黃河,心中總是感慨萬千、熱血沸騰,同樣是發源於世界屋脊、華夏脊梁的長江、黃河,但黃河水有長江水的長度卻沒有長江水清澈到底的命,孕育我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母親河竟然如此渾濁不清,惹得阿貓心中感慨萬千,迫不及待想去了解一下原因,以及有沒有讓黃河水變清澈的方法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而說到世界上最著名的懸河,非黃河莫屬。主要集中在黃河下遊地區,大概是從桃花峪到入海口之間的流域,大概有768公裡,主要集中在山東和河南地區。關於黃河的泥沙,主要是來自黃河中上遊的黃土高坡和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帶,這裡是我們祖先最早生活生產,經濟大繁榮的區域,因歷史上大規模開墾,這裡的生態環境已經遭受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大量黃土被雨水衝刷而流入黃河,再順著地勢由高入低
  • 黃河每年攜帶16億噸泥沙流入渤海,渤海會被它填平嗎?
    眾所周知,黃河還以攜帶大量泥沙而聞名,古人云「黃河鬥水,泥居其七」,主要原因在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時,黃土土質非常鬆散,很容易被雨水和洪水衝刷,而且,當地的植被破壞嚴重,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現象。每年,黃河都會攜帶近16億噸的泥沙匯入渤海。理論上,黃河攜帶的泥沙早應該把渤海填平了才對,為什麼渤海依然波濤洶湧呢?這就要從幾百萬年前說起了。
  • 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及面臨問題的對策建議
    黃河源區的積雪主要分布在巴顏喀拉山主峰的周邊地區,年最大積雪深度約為 140—250 mm。近 40 年來,由於降水的增多,黃河源區冬季和春季累積積雪增加了 60.18%,但變化較為平緩,幅度不大。自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黃河源區的融雪時間在升溫的影響下不斷提前,使得春季徑流增加,夏季徑流減少,年總河川徑流量顯著減少。
  • 黃河健康生命初探 黃河水利委員會國科局局長 劉曉燕
    隨著人口增加,人類對土地和資源的需求逐漸加大,穩定下遊流路、約束黃河洪水成為當時人們的強烈願望,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堤防是人們處理黃河的主要手段。堤防約束了洪水,減少了河道頻繁擺動的機率,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們的願望。但堤防也限制了泥沙的堆積空間,使黃河下遊變成了地上懸河,進而增加了河道單次決口或改道的風險和損失。
  •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在時間上,泥沙的輸移或沉積主要發生在7月至9月,佔全年總輸沙量的79%至93%,與雨洪期的集中降水與徑流一致。在空間上,研究組通過繪製幹流及四個主要支流的輸沙量空間分布圖,發現奴各沙至羊村之間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區域是河流泥沙的主要貢獻源區,其中位於南岸的年楚河支流是雅魯藏布江中遊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區域,位於北岸的拉薩河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的顯著特點,貢獻了河段3超過70%徑流量以及低於20%的泥沙;羊村至奴下之間的河段主要以沉積為主,捕獲了上遊40%的輸沙量。
  • 黃河是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
    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為35千克/立方米,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據水文監測,黃河泥沙主要來源於中遊的黃土高原地區,自河口鎮至潼關區間的輸沙量就佔了全河輸沙量的90%以上,尤其是河口鎮至龍門區間內約11.20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內,來沙量就佔了全河的56%,年輸沙量達9億多噸。但到了黃河下遊的華北平原,由於河床坡度變小,流速急劇緩慢。
  • 黃河泥沙資源利用關鍵技術與應用
    江恩慧研究團隊基於黃河泥沙資源利用的重大意義和存在的問題,按照黃河水利委員會的部署,自2007 年開始,通過科技部研發專項、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水利部科技推廣項目、黃河水利委員會防汛項目、小浪底建設管理局科研專項、中國保護黃河基金會研究項目等,對黃河深水水庫泥沙取樣技術、深水水庫泥沙處理技術
  • 為什麼是黃河?
    黃河奔流。在它呼嘯而過的地方,發生多少政權交替,王朝興衰,將軍戰死,戍士白頭,河水仍不舍晝夜流去,只聽得磅礴的濤聲依舊。只是,當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人口規模漸大,黃土高原上的森林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下逐漸消失。
  • 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入海,為何不見海水上漲?這些泥沙究竟去哪了?
    ,自夏商始,經過兩漢,再到唐宋,黃河流域一直都是這些強大王朝的核心之地,標誌著古代華夏文明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都誕生於這裡,其實早在遠古的記載中,古代的黃河河面寬闊、水流清澈,名字也並不叫「黃河」,而是「河」,從兩漢時期開始,黃河內的泥沙與日俱增,河水慢慢變成了黃色,被人們稱為「濁河」或「黃河」,到了唐宋時期,黃河的水越來越黃,再加上母親河被叫做濁河好像不太合適,由此,黃河之名才被正式確立了下來
  • 【練習題】年徑流深與產沙係數
    【答案】C  D  B【解析】1.年徑流深是指年徑流量平鋪在其流域面積的水層深度,則相同流域面積條件下,年徑流量越大,年徑流深也越大;我國年徑流量較大的河流一般為雨水補給為主,則③對應的區域植被類型應為降水較多的森林;依次遵循降水逐漸減少的規律,則②應為草原,①應為荒漠灌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