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國英:加大對黃土高原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的治理力度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 (記者 李予陽)全國人大代表、黃委主任李國英提出「關於儘快立項建設黃土高原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的建議」。建議認為,加大對黃土高原1.88萬平方公裡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的治理力度,對改善黃河水沙關係、延長水庫使用壽命、減少下遊河道泥沙淤積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對改善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建議國家儘快批准立項實施這一項目,使之早日發揮效益。
-
黃河泥沙資源利用關鍵技術與應用
2018 年10 月 黃河泥沙作為一種資源和黃河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從黃淮海平原及山東省東營市的誕生到黃河的大堤加固、二級懸河治理、淤築村臺、供水引沙、放淤改土,以及黃河泥沙高附加值製品的出現,無一不體現著黃河泥沙資源利用的民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
-
頻繁遠程調水的憂思 千裡調水誰來買單?
延伸閱讀: 南水北調使世遺項目武當山遇真宮臨滅頂之災(圖) 黃河第三次調水調沙已使陸地向大海推進1.5公裡 北京缺水狀況持續惡化 引發兩大水庫調水衝突 新華網北京8月11日電(「新華視點」記者王立彬)「如果澱裡沒有水
-
黃河小浪底水庫3年排沙超13億噸,出庫泥沙可繞赤道22圈
黃委防禦局方案技術處副處長任偉介紹說,黃河上遊龍羊峽、劉家峽水庫自6月19日起開始防洪運用,最大削峰率39.2%,已攔蓄洪水24.89億立方米,確保了上遊防洪安全。為全力應對持續發展的5號洪水,黃委再次實施黃河中下遊水沙聯合調度,小浪底水庫下洩流量控制在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整個過程歷時達18天。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 大洪水機率增加
《黃河流域綜合規劃》認為,目前的水利水保措施年均減沙4億噸左右,到2030年適宜治理水土流失區得到初步治理後,每年可減少入黃泥沙6億~6.5億噸。屆時,入黃泥沙可減少至9.5億~10億噸,遠期可減少至8億噸。雖然入黃泥沙銳減,黃河水沙調控體系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黃土高原輸沙規律未變,黃河下遊持續數千年的「人沙賽跑」遠未到散場時。
-
黃河怎麼了
近20年間,由於上遊來水減少,氣候乾旱,原本的綠洲已由過去的阻沙天塹變為沙源,水幹風起,沙逼人退,這裡土地的荒漠化已達94.5%。這只是黃河流域小小的一景。「根據新一輪黃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核算成果,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已由原來的580億立方米減少為535億立方米,將來還可能進一步減少。」
-
黃河變清是利是弊?專家:或對沿途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黃河治理專家、黃委會水科院前高級工程師齊璞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歷史上的「黃河清」說不清楚,不可考證,不同於現在。前者是偶然事件,可能都發生在非汛期;後者是治理的必然結果。同時,歷史資料的可靠性與目前黃河大量實測資料得出的結論也沒法相比。 水歷史和水文化研究專家、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鄭曉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歷史上的「黃河清」主要成因是自然現象。
-
黃河健康生命初探 黃河水利委員會國科局局長 劉曉燕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類至今的努力都未能改變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的固有屬性,甚至使水沙關係更加惡化:水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使進入黃河下遊的水更少,特別是汛期水量大幅度減少。近20年來,進入黃河下遊的年徑流量是其前期的56%、到達河口地區的年徑流量只有其前期的1/3!
-
9.29億方清清黃河水輸送到河北,300萬方泥沙卻留在河南濮陽
黃河自古以來就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說法,用來形容河水的渾濁。那麼,黃河水的含沙量究竟有多大呢?據濮陽市水利部門的檢測結果:黃河濮陽段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河水含3~4公斤泥沙,小浪底調水調沙期間達到10~20公斤/立方米,高峰期甚至超過100公斤/立方米。黃河水的渾濁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圖為引黃入冀補澱工程在黃河的取水口。
-
2000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長江、黃河)
從河道長度和流域面積看,黃河為中國的第二大河。自河源至河口鎮(3472公裡)為上遊,河口鎮至桃花峪(1206公裡)為中遊,桃花峪以下(786公裡)為下遊。 黃河以多泥沙而聞名於世,其主要特點為: 1、 水少沙多、水沙異源 黃河水量僅佔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而陝縣(三門峽)站1919-1960年天然狀況下年平均輸沙量卻達16億噸,年均含沙量34千克/立方米,遠遠高於其它江河。
-
破解黃河流域複雜水問題的基本思路
水的伴生問題,特別是水沙關係不協調問題雖然已經得到了較好的緩解,但黃河的泥沙問題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水少沙多、水沙異源、水沙關係失衡是長期以來黃河問題的根源。沙多是黃河流域自然地理條件和暴雨特徵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治黃複雜性的主要原因。
-
中國科學院院士:水沙不協調是黃河難治癥結所在
中新社西寧7月16日電 (孫睿 文思睿)「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最大威脅。」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水利專家王光謙16日在第二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說。
-
黃河沙退水清正成為現實:20年植被覆蓋率提升近1倍
20年植被覆蓋率提升近1倍 入黃泥沙年均減少超4億噸黃河,沙退水清正成為現實(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25))真是一道奇景:黃河水,變清了!5月中旬以來,平日濁浪滔天的黃河壺口,竟不時變身清流飛瀑,在20多米的陡崖間奔騰直下。
-
十問「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
一問:「紅旗河」西部調水方案真的能做到全程自流嗎?「紅旗河」主體線路包括一條主線和三條支線(紅延河、春風河、漠北河),在此首先對主線的設計進行說明。「紅旗河」主線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將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水自流調往廣大的西北地區。中國的地形總體上為三級階梯,其中青藏高原為第一階梯。
-
黃河生態補水「救助」山東河口三角洲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了解到,截止7月8日8時,黃河故道刁口河渠首累計引水量1881.2萬立方米。樁埕路以下過水量149.1萬立方米。刁口河為1964~1976年黃河入海故道,全長約52千米,是黃河三角洲上第9條黃河入海流路,也是黃河首選備用入海流路,其入海口分布著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北區)。1976年黃河改道以後,至2010年,刁口河停止行水34年。流路由於長期備而不用,缺少淡水補充,出現了河道萎縮、溼地退化、海岸線蝕退、生物物種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等嚴重問題。
-
黃委:黃河凌汛突發性強,要確保防凌安全
10月15日,黃委主任嶽中明主持召開黃河防汛防凌水資源調度綜合會商會,強調要全力以赴,戒慎恐懼,統籌做好防汛、防凌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相關工作,確保防洪安全和水資源安全。會商中,黃委水文局匯報了近期雨水情概況,對比分析了黃河寧蒙河段各主要斷面過流能力,預測分析了未來降雨情況,同時對中長期徑流情況作出預估;水旱災害防禦局匯報了近期防汛工作開展情況和水庫調度方案;水資源調度與管理局介紹了當前幹流引水、生態補水情況以及10月中下旬引水計劃,提出了明年水量調度總體思路;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分析了寧蒙河段河道過流能力和上遊河段防凌工程運行條件
-
中國高層官員罕見批評調水工程 披露成本
知名環保專家、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目前我國城市缺水主要存在三種機制,分別為:資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 一些位於降水量充沛或水系發達地區的城市,周邊水源汙染嚴重,由於水質型缺水引發的水危機事件,近年來並不鮮見。最近一起影響較大的相關案例,便是蘭州自來水苯超標事件。
-
東營境內的黃河|近年來,東營市如何研究治理河口難題
對於泥沙的治理,減沙主要是搞好上遊和中遊的水土保持,減少泥沙的來源;排沙主要是修築導流堤工程,集水攻沙入海,開展疏浚拖淤;用沙即擴大三角洲堆沙範圍,主要措施是適當擴大尾閭河段擺動範圍,利用海洋蝕退能力減緩岸線延伸。因此東營境內的黃河治理主要是排沙與用沙。今天,就讓咱們走進東營境內的黃河,了解一下近年來對河口治理的研究。
-
為什麼是黃河?
3黃河現狀及治理黃河水,其水一石,其泥數鬥——泥沙含量多,是黃河的特點,也是治理黃河下遊水患的著手點。 圖:黃土高原新貌 圖:黃土高原新貌小浪底十幾年來的調水調沙工程,蓄水衝刷下遊淤積河段,一步步減緩懸河問題。 圖:小浪底的人造洪峰景象世代生活在黃河灘區的人家,也逐漸在根據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搬離灘區,開始新生活。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歷史到了現在,現在解決黃河問題,夢想開花,想從源頭解決,想方設法黃河變清,手段種種,比如,種樹固沙土,小浪低水庫工程留沙走水,加速黃河水流衝走泥沙,目前效果治標不治本,總之比古代人強,起碼黃河不需要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