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變清是利是弊?專家:或對沿途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黃河變清,是利是弊?

  受訪專家大多傾向於認為,「黃河清」的出現,總體上是水土保持等措施取得成效的表現,但也要防止因生態發生變化可能產生的隱患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周群峰

  10月14日,黃河鄭州花園口段,不少市民來河灘遊玩。遠遠望去,煙波浩渺,河面寬闊。

  記者用白色礦泉水瓶取了半瓶水樣,可直觀地發現,這條以「水黃泥沙多」為標籤的大河,在該段已然發生改變,河水較為清澈,未見明顯渾濁物沉澱瓶底。

  一位在河邊散步的老人說,過去這裡的河水像糊塗(方言,一種濃稠的粥類)一樣,舀一瓢水,裡面有半瓢以上是泥沙。「這些年開始逐漸變清了。」

  近日,《瞭望》雜誌報導稱,2000年以來,世界上輸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泥沙含量銳減,悄然出現變清態勢。從呼和浩特託克託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裡的黃河中遊,已然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這意味著,連同基本是清水的上遊,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下稱「黃委會」)原副主任、水文局原局長陳先德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目前,黃河河段變清的比例有多高,還值得探討。「但整體上呈現出泥沙銳減,水流相對變清的趨勢。」

  他認為,現在出現的「黃河清」局面,是從1946年開展「人民治黃」至今,幾代人不懈努力的成果。

  公開資料顯示,從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到1938年的2500多年中,有記載的黃河決口泛濫年份有543年,決堤次數1590餘次,改道26次。因此,黃河也就有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說法。

  如今,黃河變清,是否意味著這條桀驁不馴的河流已被馴服?

  多位受訪者在談論黃河變清的原因上有較多共識,但對該現象能持續多久,是否會恢復原狀,以及它產生的利弊影響,還有爭論。

  泥沙驟降

  地質史專家李鄂榮認為,歷史上有記載可查的「黃河清」有43次,最長的一次為1727年,黃河澄清2000餘裡,持續20多天。

  黃河治理專家、黃委會水科院前高級工程師齊璞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歷史上的「黃河清」說不清楚,不可考證,不同於現在。前者是偶然事件,可能都發生在非汛期;後者是治理的必然結果。同時,歷史資料的可靠性與目前黃河大量實測資料得出的結論也沒法相比。

  水歷史和水文化研究專家、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鄭曉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歷史上的「黃河清」主要成因是自然現象。

  「比如,有一段長時間的乾旱天氣,導致黃河水流量大幅度減小,帶動泥沙的力度降低,導致泥沙沉澱,河水變清。在這種背景下,在遇到強降雨時,黃河河水還會變渾。所以這種現象,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周期一般只能持續20多天或者一個月左右。」

  多位受訪者表示,目前的「黃河清」現象主要與水土保持工作、大量水庫投入應用、含沙量減少等多個因素密切相關。

  黃委會原副主任、水文局原局長陳先德說,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治理黃河的主要措施。過去經濟落後,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進展緩慢。老百姓為了吃飯,不斷破壞樹木植被,導致「越窮越墾,越墾越窮」。肥沃的土地比較疏鬆,一遇暴雨易崩塌衝蝕,形成惡性循環。

  他認為,64萬平方公裡的黃土高原,重點治理的區域為十五六萬平方公裡的粗沙來源區。改革開放以後,國家投入增加,又引入外資,同時推廣了戶包小流域治理,從體制上為農民投入鬆綁。水土保持工作持續不斷地開展,幾十年後的今天已見成效。

  鄭曉雲也認為,在過去幾十年中,通過植樹造林、植被復甦等,上遊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作用顯現。淤泥壩、圩堤壩等技術性設施的大面積推廣,也使得上遊水土流失有很大改觀。

  數據顯示,近20多年來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成效卓著,平均每年攔減入黃泥沙4.35億噸。

  原因待解

  資料顯示,長時間以來,黃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16億噸左右,居世界大江大河之冠。

  16億噸是個什麼概念?水利部黃委會原副總工程師李文家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做了一個比喻:如果用這些泥沙堆成寬、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繞地球27圈多。

  《黃河流域綜合規劃》認為,目前的水利水保措施年均減沙4億噸左右,到2030年適宜治理水土流失區得到初步治理後,每年可減少入黃泥沙6億~6.5億噸。實測結果顯示,上述目標早已超額實現:黃河潼關水文站實測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5年,年均入黃泥沙量僅為2.64億噸。

  是什麼原因讓黃河年均入黃泥沙量從16億噸驟降到不足3億噸?李文家稱,「這個實測數據的變化是可信的,但是關於驟減原因,專家們爭議非常大,至今沒有形成共識。」

  他表示,在國務院批覆的黃河流域相關治理規劃中提到,在1919年至1960年黃河年均來沙16億噸,通過做好坡面上造林、種草、梯田、封禁和溝道淤地壩等水土保持措施,再加上引黃引沙和非專門攔沙水庫攔沙,到2010年,將黃河年均入黃泥沙量減少5億噸,完成這個目標後,黃河年均入沙量為10億~11億噸。

  封禁治理是指對稀疏植被採取封禁管理,利用自然修復能力,輔以人工補植和撫育管理,促進植被恢復,控制水土流失。

  「我們算了一筆帳,即便完全做好上述措施,理論上,黃河的年均入泥沙量至少還得有8億噸。但是,讓大家困惑的是,現在水土保持工作還在持續,淤地壩建設的數量還不到規劃中提到的1/3,怎麼一下子驟減到不到3億噸了?」

  李文家認為,在水土保持、建水庫攔沙等因素外,黃河入沙量降低還與人為採沙、露天煤礦開採、天氣因素等相關。隨著經濟發展,在黃河的採沙量激增,但是到底挖了多少不好統計。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現在一直沒有把降雨變化規律搞清楚。」為探究降雨與黃河泥沙的關係,李文家曾專門做過一個研究。

  他把1954-1996年(這些年黃河來沙量較多)中降雨量產生的相應洪水等數據全部調出來,作為一組數據,找出產沙降雨的必要條件。一般認為,中國水土保持工作效果在2006年開始顯現,所以,他就從2007年開始算起,一直查詢到2014年的降雨量情況,又作為一組數據,從這組數據中,找出有七次降雨具備產大沙的必要條件。

  為什麼前一組降雨出現大的泥沙,第二組卻沒出現?李文家認為,其中的原因是這七次降雨的地方在非高產沙區。但水土保持措施減沙多少難以定量,他沒有得出一個減沙的明確答案。「今後,降雨對黃河來沙量變化的影響值得研究。」

  利弊之爭

  關於此次黃河清能持續多久,也有多種觀點。

  多位受訪者稱,隨著一些大型水庫的投入應用,黃河再發生大洪水的機率已經不大。

  黃委會水科院前高級工程師齊璞認為,黃河來沙量逐年減小,現在黃河清已成一種趨勢性變化,這種變化是不可改變的。「黃河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大江大河之一」。

  李文家卻認為,水渾沙多是黃河的本性,是它的自然特點。他判斷黃河遲早還會變渾。「但是由於水土保持措施等作用,含沙量最多能增加到8億噸。」

  有觀點認為黃河現有水庫庫容量,已能保證黃河長期變清。李文家稱,持該樂觀態度的人,搞不清楚庫容的概念區別。

  他解釋說,根據用途設計的不同,水庫容量有兩個概念,一個是用於發電、灌溉等作用的可控調節庫容量,一個是為了攔沙作用,或者作為死水存在水庫中的不可調節庫容。水庫設計的時候,有個死水位,死水位以下為不可調節庫容,如果攔沙,就是通過攔沙,沙子只進不出,所以早晚會淤滿。

  「現在,黃河總庫容量是700多億立方,其中可調節庫容約為300億立方。」

  他以小浪底水庫為例說,2000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第一臺機組投產發電。該工程總庫容126億方,其中攔沙75億立方(約100億噸)是不可調節的庫容,用於攔沙。其餘的51億立方庫容中,有10億立方庫容用於調水調沙,只有41億立方可調節庫容,用於削減洪水、供水、灌溉、發電。原來預估該工程中的不可調節庫容,2014年會淤滿泥沙。後來,因為黃河入沙量驟減,淤滿時間後延了。現在也已經淤了30多億方(接近50億噸),根據目前來沙量,2030年就會整體淤滿。

  「屆時,調水調沙的10億立方庫容還要用五六億臨時淤沙,多了就會影響調水調沙的功能。」

  黃河清能維持多久尚無論斷,關於這次黃河清會否導致出現更大洪水的聲音,卻不時出現。

  上文提到的報導援引黃委會和一些治黃專家的話稱,在黃河下遊「懸河」局面未變、黃土高原泥沙無限供給狀況未變的硬條件下,黃河洪水「懸劍」依然高懸於黃淮海平原頭頂。被水土保持措施攔住的泥沙,只是在沉睡,一旦被超強降雨喚醒,會以驚人的量級入河,高含沙大洪水就會襲來。

  針對該言論,多位受訪者並不認同。齊璞認為,黃河泥沙一旦沉澱下來後,再衝起來很難。陳先德更是直言,該觀點有些「危言聳聽」。泥沙沉澱後,再出現河道沿程衝刷,需要一定的水沙條件,才能進行邊界調整。「『揭河底』也只是發生在局部河段的特殊水力現象,不具有普遍性。」

  資料顯示,「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是指在幹流龍門-潼關河段,曾多次觀測到汛期高含沙洪水使河床產生強烈衝刷的奇特現象。淤積在河底的泥沙,成塊成塊地被翻滾的水流掀起,像一堵牆一樣,露出水面,但很快又塌落在水中,幾小時內河床可以衝深1~9米,群眾稱它為「揭河底」。

  有分析認為,揭河底多發生在汛期頭幾場洪水的漲峰過程或峰頂,與前期的淤積厚度和河床高程有一定關係,而且與洪峰相伴的都是高含沙高強度紊流,不但使河床淤積物的水下容重顯著減小,又有較大的拖曳力,能夠掀起大片的淤積物。同時大洪峰時有較高的流速,挾沙能力特別大,能夠將大塊淤積物擊碎、衝散和帶走。

  水歷史和水文化研究專家、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鄭曉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現在出現的黃河清現象,得從正反兩方面來辯證看待。

  他表示,黃河清總體上是生態環境變好的一個標誌,是黃河治理的一個重要成果,但黃河泥沙是和大自然平衡,不是和人平衡,經過數以萬年計的時間,黃河沿途的地貌環境、植被、動物等已經建立了一套和泥沙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泥沙與它們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黃河泥沙減少對這種生態平衡難免造成破壞。

  鄭曉雲舉例說,山東的東營、濱州等黃河入海口城市,就是屬於黃河衝擊平原。黃河泥沙可以擴大陸地面積,同時可以覆蓋鹽鹼地,起到改良土壤和涵養河灘的作用。泥沙在一些河段還可以保護河道安全。此外,黃河鯉魚等特色物種,也都適應了黃河多泥多沙水渾濁的環境,黃河清後,對它們的生活習性也自然產生影響。

  「從自然的角度講,黃河泥沙能起到平衡自然生態的作用。所以說,到底將來帶來什么正負面影響,還有待觀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遊客放生錦鯉進黃河,專家表示可能會破壞生態
    近幾年中國內外有關於物種入侵的事件是非常多的,對於物種的入侵人們都有不一樣的看法,有人覺得這物種的入侵是有好處的,因為他可能會幫助消滅一個在相同範圍內暫時沒有天敵的物種;但更多的人認為物種入侵是弊大於利的,因為在消滅一個物種的同時,該物種也將會「橫行霸道」缺少天敵,這會是一個物種滅絕,相應的來說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
  • 黃河水變清對下遊生態是好事還是壞事?專家:這是一種危險信號
    今日話題:黃河水變清對下遊生態是好事還是壞事?專家:這是一種危險信號中國有句俗語「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形容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漫長歲月裡黃河的泥沙堆積渾不見底,你跳進去就是一身泥。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 是誰破壞了生態平衡?
    對於外界的幹擾和壓力,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外來幹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就演變為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確實如此,現代生態平衡的破壞多數是人為因素。由於人類的過度開發,追究經濟增長卻忽略環境保護,因此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幹擾甚至災難般的危害。例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但是除去人為因素,還有哪些原因會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呢?
  • 美國專家稱老年人做前列腺癌普查弊大於利
    2008-08-07 15:30:24 | 來源:中新網-濟南日報   美國一個聯邦專家小組呼籲
  • 網絡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成都小學生這樣回答
    「網絡帶給我們的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19日上午,一場輕鬆活躍的網絡安全主題活動在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開講,來自學校六年級四班的40名學生在班主任老師苟利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同學們則在辯論中各自闡述著各自對於網絡安全的理解。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 大洪水機率增加
    歷史記載可查的「黃河清」共有43次,最長的一次為1727年,黃河澄清2000餘裡,持續20多天;新世紀以來的「黃河清」,持續時間之長遠超記載,史所罕見。然而,泥沙銳減黃河變清,成因複雜懸疑待解,下遊「懸河」利劍仍然高懸。 《瞭望》周刊9月刊發《黃河變清調查》專題報導。
  • 鄭州小夥在黃河放生數萬條錦鯉,專家:非常擔心
      一些在我們平時看來人畜無害的生物,如果突然到了沒有天敵的新環境中,很容易給當地的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大多時候人們都是無意的,然而也有意去破壞的,比如放生行為。佛家講究這是一種善行,把一些野生動物放回野外,這樣可以讓放生的人得到了心靈的慰藉。但這種好心往往不會帶來好事。
  • 人工智慧的利與弊
    人工智慧現在成為了相當火熱的技術,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人工智慧的利與弊。 人工智慧的利與弊  一、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對我們的益處  1、商業價值很高  一般認為
  • 黃河什麼時候變黃的?
    其實,黃河早期並不混濁,反而很清澈,古人曾在《詩·魏風·伐檀》中這麼形容黃河之清澈「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說明古時候的黃河水和後來的黃河水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那黃河是什麼時候開始變黃的呢?雖然沒有確切的時間記載,但是從古人的隻言片語中可以進行推斷。
  • 警示:糖尿病藥物的利與弊
    (《最新ADA-EASD對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共識申明的臨床意義》,歐洲糖尿病研究會第45屆科學年會論文期刊導讀35頁)這一申明,已經明確了現行糖尿病藥物治療的利與弊,若是將口服糖尿病藥物的肝腎損害和其他副作用等諸多因素考慮在內,但就利與弊而言,是否可以認為單純的糖尿病藥物治療並不划算?
  • 淺談人臉識別技術日益普及背後的利與弊
    因此,人臉識別技術對我們來講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國外的情況,對於人臉識別技術其實在西方國家均是採取保守的態度,並對其進行技術禁止。比如谷歌公司的全球事務高級副總裁KentWalker就曾表示過,谷歌將不會通過GoogleCloud提供「通用型」的人臉識別API。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人臉識別技術的利與弊。一、人臉識別技術是利大於弊嗎?
  • 利大還是弊大?牆上打孔有影響嗎?
    老舊小區改造中的保溫工程滿樓打孔的弊大於利嗎?關於老舊小區外牆保溫的改造工程中滿牆打眼的弊大於利嗎?其實這種觀點個人認為是不正確的。外牆增加保溫以後,雖然會在牆體上打孔,但是整體來說利要大於弊的。為什麼說外牆保溫的利肯定大於弊呢?
  • 關於遠程教育的利與弊
    關於遠程教育的利與弊 2020-12-01 | 來源:網絡 https://www.eol.cn/ceici/
  • 黃河源頭只有碗口大小,為何專家卻警告不能靠近?看完漲知識
    我國最長的兩條河流就是長江與黃河。黃河全長5464公裡,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裡,是我國第二長河。黃河的源頭只有碗口般大小,為何專家卻警告不能靠近呢?看完漲知識。黃河起源於青藏高原地區,流向為自西向東,沿途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以及山東9
  • 遷徙中的黃河沿途美景
    遷徙中的黃河沿途美景候鳥和流凌「撞了下腰」!遷徙中的黃河沿途美景候鳥和流凌「撞了下腰」!遷徙中的黃河沿途美景候鳥和流凌「撞了下腰」!遷徙中的黃河沿途美景候鳥和流凌「撞了下腰」!遷徙中的黃河沿途美景候鳥和流凌「撞了下腰」!遷徙中的黃河沿途美景候鳥和流凌「撞了下腰」!
  • 專家稱:是「鱷雀鱔」,會破壞生態平衡!
    專家稱:是「鱷雀鱔」,會破壞生態平衡!另一方面,由於鱷雀鱔在排卵期能產生劇毒物質,這種魚一旦繁衍到天然水域之中,會對當地水中其他魚類造成很大傷害,嚴重破壞生態系統。」在市內的一些花鳥蟲魚市場以及網店,鱷雀鱔被視為觀賞魚,以價格幾十元一條的在公開售賣。據廣州番禺七星崗公園管理處戴先生介紹:「這次捕獲的三條鱷雀鱔應該是市民養完然後拿過來這裡放生的。」
  • 人工智慧的利與弊
    人工智慧的利處目前,人工智慧已被運用到很多領域。農業:無人噴灑農藥,除草。農作物狀態實時監控,數據收集,灌溉,銷售等等。通過人工智慧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節約人工成本。通信:客戶數據處理,故障排除。病毒的攔截,騷擾信息的攔截。
  • 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
    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也使得我們漸漸的能夠把握住黃河的整體流量了,如今的黃河上面遍布大壩水電站,不再危害黃河兩岸的人們,反而成為了人類灌溉良田的幫手。
  • 西安一水族市場售食人魚 專家:會破壞生態平衡
    記者在這裡購買了兩條,帶到了陝西省動物研究所,找到了魚專家張紅星。在仔細觀察了記者購買的這種魚後,張紅星給出了答案。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紅星:剛才看到的那兩尾(魚)學名應該是短蓋巨脂鯉,也叫淡水白鯧,同時也稱食人魚。張研究員告訴記者,這種來自南美的短蓋巨脂鯉,雖然沒有他的近親食人鯧那樣兇猛,不會對人造傷害,但也是不容忽視的外來物種。
  • 錦鯉變「禍害」?數萬條錦鯉被放生入黃河,專家表示後患無窮
    每個地區的生態系統都是經過了自然的選擇,當地生物的適應,才達到了一個平衡的狀態,但是這種平衡卻很容易被人類打破,比如外來物種入侵事件,很多都是以為隨著人類的交通工具擴散到不同的區域,從而對當地的生態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