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都無比熟悉這句歌詞「家裡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和山東等九省(自治區),在山東省東營市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裡。又有詩仙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黃河浩蕩的氣勢描繪得淋漓盡致。
因為太熟悉了,可能不少人都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黃河為什麼叫黃河?你可能會說,這個問題還不簡單?黃河因為泥沙多,而水色濁黃,所以叫黃河。這麼說也對,但也不全對。黃河最早並非叫黃河,而是叫「河」,因為夠大,「河」便是它獨有的稱呼,古代「四瀆」---「江河淮濟」中的「河」便是現在的黃河。
我們都知道黃河經過黃土高原時,每年裹挾十數億噸泥沙東流,以至於河水混濁而顯黃色。形容黃河水混濁的俗語有不少,如「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等。其實,黃河早期並不混濁,反而很清澈,古人曾在《詩·魏風·伐檀》中這麼形容黃河之清澈「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說明古時候的黃河水和後來的黃河水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那黃河是什麼時候開始變黃的呢?雖然沒有確切的時間記載,但是從古人的隻言片語中可以進行推斷。在《左傳·襄公八年》中有這樣的句子「俟河之清,人壽幾何」,意思是人的壽命很短,等待黃河變清是不可能的。《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說明至少在春秋戰國時黃河的水已經開始變得混濁。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黃河水會開始變混濁呢?和鐵製工具大量用於人類的生產活動有關。我國歷史上開始冶鐵和使用鐵器的時間是在春秋時期,鐵器因為製造成本低,價格便宜又好用,容易傳播和普及,後來便逐漸在農業生產中佔主導地位。鐵製農具的使用加快了人類對大自然的開發,對黃土高原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巨大。
黃土高原也因為人類生產活動加劇,大量森林、草原等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黃河水開始逐漸變得混濁。到了秦漢時期,建都關中的帝王大興土木,修建宮殿、陵寢等,以及為防禦匈奴,大規模的移民屯墾戍邊,加劇了對黃土高原地區的植被破壞。黃河在兩漢時期已經非常混濁了,人們稱之為「濁河」。東漢時期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形容黃河的混濁,也首次出現了「黃河」二字。
黃河從哪裡開始黃的呢?古代很大可能是從秦晉所在的關中和黃土高原開始的,因為那裡是當時秦國和三晉等諸侯國主要活動區域,人口相對稠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比數千年前的秦漢時期更加活躍,範圍更廣,黃河水開始變混濁的地方更是往上遊移動。黃河同長江一樣,也分上、中、下遊。從源頭到內蒙古託克託縣河口鎮(舊鎮,今河口村)為上遊,長3472千米;從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為中遊,長1206千米;從桃花峪往下則為下遊,長786千米。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脈的源頭緩緩流出,匯入青藏高原上一對姐妹湖扎陵湖、鄂陵湖,又從鄂陵湖流出一路流至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大河家鎮,這裡是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分界點,黃河水在此之前都是清澈的,之後開始變黃。但因為甘肅臨夏永靖縣西南一公裡處的劉家峽水庫對泥沙進行沉積,水庫流出的水依然是清澈的。不過從劉家峽水庫流出以後,河水很快因為衝刷河道兩岸的黃土,又變得渾黃了。
近幾十年來,因為對黃土高原不斷地進行生態治理,退耕還林,植被有所恢復,水土流失情況有很大改善。另外,在黃河幹流上修建了數百個大大小小的水庫,對泥沙攔截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總體而言,近幾十年黃河也沒有那麼黃了,在中下遊有些地段已經變清,但是黃河治沙是個長期的大工程,需要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