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自巴顏喀拉山奔騰而下,
時而激湧,時而緩行,
一路奔流,
最終在山東東營入海而去。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
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那麼,黃河為何被稱為「黃河」?
黃河的命名與多泥沙、河水渾濁有關。
最初古人以「河」稱之,
「河水清且漣猗」。
後來上遊植被漸少,
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
便被稱為「濁河」。
「黃河」之名最早見於《漢書·地理志》之
「常山郡·元氏縣」條:
「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
東至堂陽入黃河。」
直到唐宋時期,
黃河之名才被廣泛使用。
黃河全長約5464公裡,
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
並非全是黃色,
還有紅、藍等其他顏色,
這與流域的地質地貌、自然植被,
甚至氣候與光線變化都有關係。
源頭之水本是冰川雪水,
流經紅壤區域便呈紅色;
流經黃土高原,便又現土黃;
流水減緩,泥沙沉積,
越是植被茂盛,水質則越清;
黃河水哺育兩岸,
春韭綠、青苗長。
文中圖片多為攝影家殷鶴仙先生的作品,
他於1982-2008年間多次在黃河流域進行航拍,
通過這些壯麗的圖片,
我們希望為您展現一個多彩黃河。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下的涓涓細流開始,一路河川匯集,水量漸多,到達流經的第一個縣城——瑪多時,河道已寬達40米,成了一條大河。瑪多縣以下的果洛黃河,大體穿行在古湖盆的平川廣谷之中,如照片所示,河道蜿蜒曲折,寬淺散亂。
攝影/鄭雲峰
在黃土高原衝積階地上或坡面上,有大量縱橫交錯較窄的溝谷及溝壁較陡的溝道,即為衝溝。這些衝溝多是由於暴雨衝刷剝蝕坡面形成。
衝溝多狹而深。深度由數米到數十米,長度從數百米到數千米。雨季時,衝溝常發生崩坍、滑坡、滑塌、瀉溜等,對農田、道路和建築物危害嚴重。
攝影/殷鶴仙
甘肅皋蘭縣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多紅色砂礫巖,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部和西南部、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這種地貌特徵,有助於研究古氣候特點:在氣候溫暖溼潤的時候,土壤裡的鐵氧化,變為紅色,成為「紅色砂礫巖」;而到了另一個時期,氣候又比較乾燥,鐵的氧化程度較低,土壤的顏色就相對較淺。
攝影/殷鶴仙
龍羊峽以上的河段,河水基本是清的。到了甘肅的紅山峽,其實也並不是這麼渾濁,更不是紅色的,只是因為在拍攝之前下了一場雨,紅山峽的紅壤被衝刷到黃河裡,也就造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紅色的黃河。
攝影/殷鶴仙
黑山峽,山如其名,顏如墨色。由於山頂和山腰多是黑色的煤系頁巖和石灰巖,外露巖石大多呈現黑色,所以得名黑山峽。從紅山峽到黑山峽,河道不僅水流湍急,而且落差大,遠遠望去,急流飛瀉,勢不可擋。
攝影/殷鶴仙
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的砒砂巖,當地人稱為「紅膠泥」,看似巖石,實則遇水成泥,遇風成砂,隨水土大量流失。砒砂巖集中分布在山西、陝西、內蒙古接壤地區的黃河兩岸,不僅當地群眾深受其害,也是黃河下遊多粗沙的重要成因,被稱為地球的生態癌症。但現在對於砒砂巖的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果。
攝影/殷鶴仙
由於泥沙的不斷淤積,黃河也在不斷地做著「填海造陸」的工作。現在,黃河三角洲平均每年都以2~3公裡的速度向渤海推進,形成新的灘地。
新淤出的灘地上,很快就會長滿一種名叫「翅鹼蓬」的植物,當地人稱為「黃須菜」。這種草本植物到了晚秋,籽和枝葉變為紫紅,使新增的黃河灘地上,形成了一片片獨特的「紅地毯」景觀。
攝影/殷鶴仙
冬天的黃土高原,金燦燦的陽光照耀在這片黃色的土地上。
這裡氣候乾燥,大部分地區的一般年份,降雨量不足400毫米,這些雨量,又往往集中在七、八、九3個月的幾場暴雨,降水強度較大,而地表缺乏植被保護,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每年向黃河輸送著巨量的泥沙,黃河之「黃」,實從此來。
攝影/殷鶴仙
「平沙莽莽黃入天」,放眼望去,除了黃沙,還是黃沙,沒有一絲綠色。很難想像,這裡居然有過一條歡快的河流。這是一條間歇河,又稱季節河,是僅在雨季或暴雨後才有水流的河流。此時是它的枯水期,一年的大部分時間,它都是這個樣子,偶爾來場暴雨,使得水重新在河道裡流淌,想來也是濁浪滾滾。
攝影/殷鶴仙
黃土高原在遠古時期並不是我們眼前這般景象。在這裡發掘出的「黃河劍齒象」化石證明了,這片土地曾經也是水草豐茂、動物成群。只是喜馬拉雅山的抬升阻隔了印度洋溼熱水汽的北上,這裡便成了一片黃土。圖中為黃土高原的一條羊腸小道,是聯繫著各個村莊的紐帶。
攝影/殷鶴仙
陝西橫山縣黃土蓋沙。
黃沙在這裡堆積,裸露出來的巖石使這片土地看起來像是外星一樣。黃色,這時候是絕對的主角。攝影師拍攝這幅照片的時候,它還是「四望黃沙,不產五穀」的不毛之地。如果今天再飛過這個地方,所拍到的一定是一派優美的田園風光。
攝影/殷鶴仙
山西石樓,陷穴密布的黃土梁。
「陷穴」是黃土地區特有的一種陷落現象。由於航拍距離較遠,隱約可從照片上看到,一道道黃土梁上,密布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陷穴,像是深陷的腳印。
攝影/殷鶴仙
雪後的黃土高原。
這是一張十分難得的照片。說難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黃土高原的雪不常有;二是航拍的機會不常有。可以說,這兩個都是小概率事件。兩個小概率的事件碰到一起,造就了這張照片,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攝影師格外重視這張照片,名之曰《原馳蠟象》。
攝影/殷鶴仙
黃河是「黃」的,大海是藍的。河海交匯,形成了這條「黃藍交匯線」。
但這種景觀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看到的,一要有足夠的黃河來水量,二要適逢大海漲潮,二者兼備,形成力的抗衡,才可以看到。
攝影/殷鶴仙
阿尼瑪卿雪山亦稱瑪積雪山、積石山,它和西藏的岡仁波齊、雲南的梅裡雪山、玉樹的尕朵覺悟並稱「四大神山」。此地地勢高峻,山頂氣候多變,冰峰雄峙。從高空俯瞰,冰舌自雪山伸出,蜿蜒數公裡,如蛟龍騰霧,甚是壯觀。
攝影/鄭雲峰
甘肅劉家峽水庫,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水電站之一。
水庫之所以呈現藍色,除了與天空的倒影有關,還與人們在周圍山體上植樹種草有相當大的關係。
照片下方,那些類似蜘蛛網一般的「線條」為水平溝,人們在坡地上開溝截水,植樹種草,是為防止水土流失而採取的一種有效措施。
攝影/殷鶴仙
紅鹼淖爾處於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地帶、毛烏素沙地與鄂爾多斯盆地交匯處,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當地人傳說,昭君在此哭了七天七夜,晶瑩的淚珠匯聚成了一汪湖水。因此,紅鹼淖爾又被稱為「昭君淚」。
攝影/殷鶴仙
三門峽大壩於1961年建成,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壩」。它是當時三門峽人的驕傲。
攝影/殷鶴仙
八裡峽中,大禹峽、龍鳳峽和孤山峽號稱」黃河三峽「,是小浪底景區的精華所在。
科學研究發現,在地球地殼運動中,八裡峽一帶的古老石灰巖斷塊上升,形成山體;至大約十萬年前,這些石灰巖山體經河流溯源侵蝕,形成了峽谷——河水從這裡穿谷入海,終於成就了今日的黃河。
攝影/殷鶴仙
黃河小浪底水庫一角。
現在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防洪、供水和發電的基礎上,已逐步發展成為實用與旅遊相結合的勝地。
攝影/殷鶴仙
巴家咀水庫為」黃土高原第一壩「,是黃河水利委員會為了改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減少入黃泥沙專門建設的一個實驗壩。
水下樹枝狀的圖形,為水下地貌特徵。由於黃土泥沙所含礦物質不同,顏色、比重也各不相同,在水位變化的影響下,形成了這樣奇特的好似等深線描繪的水下地貌。水之所以呈現綠色,則是因為水藻。
攝影/殷鶴仙
無定河自唐五代以來,因流域內植被破壞嚴重,河水流量、深淺不定,清濁無常,故又有「黃糊塗河」之名。
無定河的最大特點,便是多泥沙。由於流域北部是毛烏素沙地,南部是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黃河的泥沙,它的「功勞」佔八分之一還多。無定河流域是治黃單位的重點治理區域。
攝影/殷鶴仙
提起南泥灣,人們最熟悉的恐怕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同名歌曲,它形象地向我們描繪了南泥灣的過去和現在。
抗日戰爭時期,南泥灣是延安的「南大門」,為克服敵人封鎖,1941年春,王震率領八路軍三五九旅奉命進駐屯墾,自力更生,開荒種地。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把南泥灣建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江南」。
攝影/殷鶴仙
「天下黃河富寧夏」和「塞上江南」的說法在這張照片上得以體現。
得天獨厚、不可複製的地理環境優勢,歷史悠久的黃河農耕文化,使這塊土地上生產出了中國最好的水稻。這裡的水稻「粒圓、色潔、油潤、味香」,位於寧夏平原中部的青銅峽市,更有「中國第一米之鄉」的稱謂。
攝影/殷鶴仙
毛烏素沙地的湖水很美麗,仿佛藍天扯了一角投了進來。這麼美麗的水卻被稱為「壞水」,因為水多為含氯化物的鹹水。但造化是公平的,沙漠裡的地下水位,遠比沿海大城市的地下水位高得多。
這是沙漠的邊緣地帶,一些沙生植物頑強地同沙漠做著鬥爭,像人一樣執拗。
攝影/殷鶴仙
照片上涇河流過的這片土地,為關中平原一隅。這裡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作物,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號稱「八百裡秦川」。
攝影/殷鶴仙
地坑院曾是豫西黃土高原常見的一種居住形式,當地人稱之為天井院。「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是地坑院的真實寫照。
如今隨著農村居住條件的改善和退宅還田、土地復耕力度的加大,地坑院正逐漸被平房、小樓房代替。目前洛陽、三門峽部分地區的黃土平原上,還散落著幾十個有人居住的地坑院。
攝影/殷鶴仙
創作團隊
封面攝影:鄭雲峰
撰文:彧卿
圖編:HonYi
審校:有刺客
部分圖片來源:
《三江源》,青島出版社
《從空中看黃河》,青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