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顏色

2020-10-03 蘭闍藝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自巴顏喀拉山奔騰而下,

時而激湧,時而緩行,

一路奔流,

最終在山東東營入海而去。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

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那麼,黃河為何被稱為「黃河」?


黃河的命名與多泥沙、河水渾濁有關。

最初古人以「河」稱之,

「河水清且漣猗」。

後來上遊植被漸少,

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

便被稱為「濁河」。

「黃河」之名最早見於《漢書·地理志》之

「常山郡·元氏縣」條:

「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

東至堂陽入黃河。」

直到唐宋時期,

黃河之名才被廣泛使用。


黃河全長約5464公裡,

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

並非全是黃色,

還有紅、藍等其他顏色,

這與流域的地質地貌、自然植被,

甚至氣候與光線變化都有關係。

源頭之水本是冰川雪水,

流經紅壤區域便呈紅色;

流經黃土高原,便又現土黃;

流水減緩,泥沙沉積,

越是植被茂盛,水質則越清;

黃河水哺育兩岸,

春韭綠、青苗長。


文中圖片多為攝影家殷鶴仙先生的作品,

他於1982-2008年間多次在黃河流域進行航拍,

通過這些壯麗的圖片,

我們希望為您展現一個多彩黃河。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下的涓涓細流開始,一路河川匯集,水量漸多,到達流經的第一個縣城——瑪多時,河道已寬達40米,成了一條大河。瑪多縣以下的果洛黃河,大體穿行在古湖盆的平川廣谷之中,如照片所示,河道蜿蜒曲折,寬淺散亂。

攝影/鄭雲峰


在黃土高原衝積階地上或坡面上,有大量縱橫交錯較窄的溝谷及溝壁較陡的溝道,即為衝溝。這些衝溝多是由於暴雨衝刷剝蝕坡面形成。

衝溝多狹而深。深度由數米到數十米,長度從數百米到數千米。雨季時,衝溝常發生崩坍、滑坡、滑塌、瀉溜等,對農田、道路和建築物危害嚴重。

攝影/殷鶴仙


甘肅皋蘭縣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多紅色砂礫巖,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部和西南部、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這種地貌特徵,有助於研究古氣候特點:在氣候溫暖溼潤的時候,土壤裡的鐵氧化,變為紅色,成為「紅色砂礫巖」;而到了另一個時期,氣候又比較乾燥,鐵的氧化程度較低,土壤的顏色就相對較淺。

攝影/殷鶴仙


龍羊峽以上的河段,河水基本是清的。到了甘肅的紅山峽,其實也並不是這麼渾濁,更不是紅色的,只是因為在拍攝之前下了一場雨,紅山峽的紅壤被衝刷到黃河裡,也就造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紅色的黃河。

攝影/殷鶴仙


黑山峽,山如其名,顏如墨色。由於山頂和山腰多是黑色的煤系頁巖和石灰巖,外露巖石大多呈現黑色,所以得名黑山峽。從紅山峽到黑山峽,河道不僅水流湍急,而且落差大,遠遠望去,急流飛瀉,勢不可擋。

攝影/殷鶴仙


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的砒砂巖,當地人稱為「紅膠泥」,看似巖石,實則遇水成泥,遇風成砂,隨水土大量流失。砒砂巖集中分布在山西、陝西、內蒙古接壤地區的黃河兩岸,不僅當地群眾深受其害,也是黃河下遊多粗沙的重要成因,被稱為地球的生態癌症。但現在對於砒砂巖的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果。

攝影/殷鶴仙


由於泥沙的不斷淤積,黃河也在不斷地做著「填海造陸」的工作。現在,黃河三角洲平均每年都以2~3公裡的速度向渤海推進,形成新的灘地。

新淤出的灘地上,很快就會長滿一種名叫「翅鹼蓬」的植物,當地人稱為「黃須菜」。這種草本植物到了晚秋,籽和枝葉變為紫紅,使新增的黃河灘地上,形成了一片片獨特的「紅地毯」景觀。

攝影/殷鶴仙


冬天的黃土高原,金燦燦的陽光照耀在這片黃色的土地上。

這裡氣候乾燥,大部分地區的一般年份,降雨量不足400毫米,這些雨量,又往往集中在七、八、九3個月的幾場暴雨,降水強度較大,而地表缺乏植被保護,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每年向黃河輸送著巨量的泥沙,黃河之「黃」,實從此來。

攝影/殷鶴仙


「平沙莽莽黃入天」,放眼望去,除了黃沙,還是黃沙,沒有一絲綠色。很難想像,這裡居然有過一條歡快的河流。這是一條間歇河,又稱季節河,是僅在雨季或暴雨後才有水流的河流。此時是它的枯水期,一年的大部分時間,它都是這個樣子,偶爾來場暴雨,使得水重新在河道裡流淌,想來也是濁浪滾滾。

攝影/殷鶴仙


黃土高原在遠古時期並不是我們眼前這般景象。在這裡發掘出的「黃河劍齒象」化石證明了,這片土地曾經也是水草豐茂、動物成群。只是喜馬拉雅山的抬升阻隔了印度洋溼熱水汽的北上,這裡便成了一片黃土。圖中為黃土高原的一條羊腸小道,是聯繫著各個村莊的紐帶。

攝影/殷鶴仙


陝西橫山縣黃土蓋沙。

黃沙在這裡堆積,裸露出來的巖石使這片土地看起來像是外星一樣。黃色,這時候是絕對的主角。攝影師拍攝這幅照片的時候,它還是「四望黃沙,不產五穀」的不毛之地。如果今天再飛過這個地方,所拍到的一定是一派優美的田園風光。

攝影/殷鶴仙


山西石樓,陷穴密布的黃土梁。

「陷穴」是黃土地區特有的一種陷落現象。由於航拍距離較遠,隱約可從照片上看到,一道道黃土梁上,密布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陷穴,像是深陷的腳印。

攝影/殷鶴仙


雪後的黃土高原。

這是一張十分難得的照片。說難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黃土高原的雪不常有;二是航拍的機會不常有。可以說,這兩個都是小概率事件。兩個小概率的事件碰到一起,造就了這張照片,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攝影師格外重視這張照片,名之曰《原馳蠟象》。

攝影/殷鶴仙


黃河是「黃」的,大海是藍的。河海交匯,形成了這條「黃藍交匯線」。

但這種景觀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看到的,一要有足夠的黃河來水量,二要適逢大海漲潮,二者兼備,形成力的抗衡,才可以看到。

攝影/殷鶴仙


阿尼瑪卿雪山亦稱瑪積雪山、積石山,它和西藏的岡仁波齊、雲南的梅裡雪山、玉樹的尕朵覺悟並稱「四大神山」。此地地勢高峻,山頂氣候多變,冰峰雄峙。從高空俯瞰,冰舌自雪山伸出,蜿蜒數公裡,如蛟龍騰霧,甚是壯觀。

攝影/鄭雲峰


甘肅劉家峽水庫,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水電站之一。

水庫之所以呈現藍色,除了與天空的倒影有關,還與人們在周圍山體上植樹種草有相當大的關係。

照片下方,那些類似蜘蛛網一般的「線條」為水平溝,人們在坡地上開溝截水,植樹種草,是為防止水土流失而採取的一種有效措施。

攝影/殷鶴仙


紅鹼淖爾處於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地帶、毛烏素沙地與鄂爾多斯盆地交匯處,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當地人傳說,昭君在此哭了七天七夜,晶瑩的淚珠匯聚成了一汪湖水。因此,紅鹼淖爾又被稱為「昭君淚」。

攝影/殷鶴仙


三門峽大壩於1961年建成,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壩」。它是當時三門峽人的驕傲。

攝影/殷鶴仙


八裡峽中,大禹峽、龍鳳峽和孤山峽號稱」黃河三峽「,是小浪底景區的精華所在。

科學研究發現,在地球地殼運動中,八裡峽一帶的古老石灰巖斷塊上升,形成山體;至大約十萬年前,這些石灰巖山體經河流溯源侵蝕,形成了峽谷——河水從這裡穿谷入海,終於成就了今日的黃河。

攝影/殷鶴仙


黃河小浪底水庫一角。

現在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防洪、供水和發電的基礎上,已逐步發展成為實用與旅遊相結合的勝地。

攝影/殷鶴仙


巴家咀水庫為」黃土高原第一壩「,是黃河水利委員會為了改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減少入黃泥沙專門建設的一個實驗壩。

水下樹枝狀的圖形,為水下地貌特徵。由於黃土泥沙所含礦物質不同,顏色、比重也各不相同,在水位變化的影響下,形成了這樣奇特的好似等深線描繪的水下地貌。水之所以呈現綠色,則是因為水藻。

攝影/殷鶴仙


無定河自唐五代以來,因流域內植被破壞嚴重,河水流量、深淺不定,清濁無常,故又有「黃糊塗河」之名。

無定河的最大特點,便是多泥沙。由於流域北部是毛烏素沙地,南部是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黃河的泥沙,它的「功勞」佔八分之一還多。無定河流域是治黃單位的重點治理區域。

攝影/殷鶴仙


提起南泥灣,人們最熟悉的恐怕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同名歌曲,它形象地向我們描繪了南泥灣的過去和現在。

抗日戰爭時期,南泥灣是延安的「南大門」,為克服敵人封鎖,1941年春,王震率領八路軍三五九旅奉命進駐屯墾,自力更生,開荒種地。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把南泥灣建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江南」。

攝影/殷鶴仙


「天下黃河富寧夏」和「塞上江南」的說法在這張照片上得以體現。

得天獨厚、不可複製的地理環境優勢,歷史悠久的黃河農耕文化,使這塊土地上生產出了中國最好的水稻。這裡的水稻「粒圓、色潔、油潤、味香」,位於寧夏平原中部的青銅峽市,更有「中國第一米之鄉」的稱謂。

攝影/殷鶴仙


毛烏素沙地的湖水很美麗,仿佛藍天扯了一角投了進來。這麼美麗的水卻被稱為「壞水」,因為水多為含氯化物的鹹水。但造化是公平的,沙漠裡的地下水位,遠比沿海大城市的地下水位高得多。

這是沙漠的邊緣地帶,一些沙生植物頑強地同沙漠做著鬥爭,像人一樣執拗。

攝影/殷鶴仙


照片上涇河流過的這片土地,為關中平原一隅。這裡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作物,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號稱「八百裡秦川」。

攝影/殷鶴仙


地坑院曾是豫西黃土高原常見的一種居住形式,當地人稱之為天井院。「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是地坑院的真實寫照。

如今隨著農村居住條件的改善和退宅還田、土地復耕力度的加大,地坑院正逐漸被平房、小樓房代替。目前洛陽、三門峽部分地區的黃土平原上,還散落著幾十個有人居住的地坑院。

攝影/殷鶴仙



創作團隊

封面攝影:鄭雲峰

撰文:彧卿

圖編:HonYi

審校:有刺客


部分圖片來源:

三江源》,青島出版社

《從空中看黃河》,青島出版社

相關焦點

  • 黃河尋根之旅下半程:探尋當地黃河景觀、體味獨特風土人情
    寧夏銀川——暢遊沙坡頭景區 觀賞黃河塞外風光來到銀川,這裡更多的是黃色的色調,落葉、黃沙伴隨著深秋一起到來。行程的第二日我們便來到了距離銀川市兩百多公裡的中衛沙坡頭景區,進入景區後,映入眼帘的就是寫著」天下黃河第一漂「的亭子後面的黃河,走上前看這裡的黃河還是很寬的,並且這裡的黃河水不似東營入海口處的黃河水那麼黃。
  • 黃河水原本是清澈的
    提起黃河,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比較渾濁,顏色黃黃的,其實黃河本身的水並不黃,在黃河的上遊地區水還是比較清澈的,只是在流經的途中混入了泥沙,尤其是在流經黃土高原時,大量泥沙的混入,直接導致河水變成了黃色。在早期,黃河水是清澈的,名字也不叫黃河,叫大河,黃河水變黃是由於人們長期對森林植被的破壞,使原來的草原、森林變成了荒漠
  • 黃河有玉嗎?怎樣鑑別黃河玉?黃河玉有收藏價值嗎?
    一、黃河裡有玉嗎?曾有許多石友質疑黃河裡有玉嗎?他們普遍認為:「黃河裡沒有玉」。黃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從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祁連山、西秦嶺等古老的山脈帶來了大量巖石。特別是其中的火成巖、水成巖、變質巖所含礦石的種類、色澤、結晶硬度不一樣,經千百萬年風化、剝蝕和河水長期搬運、衝刷、撞磨之後形成色彩多樣、花紋美麗、形狀奇特的卵石。
  • 【文旅地方】《奔跑吧·黃河篇》跑男團齊聚龍羊峽景區溯源黃河之美
    《奔跑吧·黃河篇》在國家廣電總局統籌指導下,不僅延續了綜藝性、趣味性,更承載著國民綜藝的責任感與價值擔當。本季「黃河篇」將從發源地青海出發,在萬裡黃河第一壩龍羊峽探尋黃河獨特的人文地理及歷史淵源。首期節目將迎來《奔跑吧》原班人馬李晨、楊穎(Angelababy)、沙溢、蔡徐坤以及成毅、賴冠霖、李一桐、毛曉彤四位飛行嘉賓。
  • 黃河魛魚現身,另一種黃河神秘的魚類也再次出現
    近日一則有關黃河魛魚現身的報導引爆了大家的熱議: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根據海洋研究所的研究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黃河徑流斷流影響以及人工捕撈影響,黃河魛魚瀕臨絕跡,至21世紀初已無捕獲記錄。這是21世紀在黃河口河道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有好奇的人就想知道,黃河魛魚到底長什麼樣?
  • 孟津黃河溼地迎來「國寶」黑鸛扎堆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慧 通訊員 郭準/文 馬朝紅/攝近日,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黑鸛,今冬又成群出現在孟津黃河溼地,它們連續多年在這裡越冬,已成為這裡的「常客」,給黃河溼地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周身羽毛除胸腹部為白色外,其餘都是黑色,黑色羽毛在不同角度的光線照映下,可以變幻多種顏色,每一種顏色都透著金屬般的光澤,絢麗奪目。黑鸛性情機警,對生態環境要求很高。
  • 一尾「金鯰」,何以讓釣魚人沉迷於黃河?
    黃河鯰曾經是黃河中的很常見的一種魚,它不僅不是吃腐食長大的,還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民間更有「寧舍一頭牛,不舍鯰魚尾巴鯉魚頭」的說法。但黃河鯰!卻是頻頻被「黑」的一種魚,什麼「食人鯰魚」等傳聞令人更是對它們避之不及!
  • 黃河會把「渤海」填平嗎?觀察海岸線有史以來的變化
    黃河會把「渤海」填平嗎?觀察海岸線有史以來的變化!說起來黃河,我們都會覺得很親切,黃河養育了華夏兒女,每年會有不少人前去觀摩,表達內心的尊敬,黃河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大家很清楚,它的裡面包含的不止是水,還有好多的泥土和沙子,水和他們摻雜在一起,表現出來的顏色就是黃色,也就被親切的稱為黃河。
  • 孟津黃河溼地黑鸛「扎堆」成風景
    初冬季節,一群黑鸛在孟津黃河溼地休憩。(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馬朝紅供圖)初冬季節,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黑鸛又成群出現在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它們連續多年在這裡越冬,已成為這裡的「常客」,給黃河溼地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
  • 黃河流經蘭州時,河水有多黃,看看這組無人機航拍的照片吧
    黃河的段流經我國的土高原地區,河水經過後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河水顏色也變成了黃色。這,也是黃河名字的由來。圖為無人機在甘肅省的省會蘭州市上空約300米處,拍攝到的蘭州市區及黃河。這是無人機在300米高空航拍的流經甘肅省省會蘭州市區的黃河,看一看河水的顏色,就知道含沙量有多大了。
  • 黃河重卡「溯源之旅」路上的那些事兒|新黃河|黃河源|新黃河重卡|...
    千年黃河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厚重深遠。而與之同名的黃河重卡同樣亦是歷史悠久!為踐行黃河精神,中國重汽全新一代黃河重卡「溯源之旅」於11月2日在黃河入海口山東東營啟程。一路上走山東、跨河南、經陝西、過寧夏……於11月19日勝利抵達黃河源頭青海果洛州瑪多。本次「溯源之旅」是中國重汽展現產品品質、彰顯品牌力量的挑戰之旅。
  • 什麼是黃河?一部《黃河史》的現代啟示
    文丨段棒棒(方塘智庫黃河文化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新時代背景下黃河流域要想得到高質量發展必須重視黃河「從何處而來,向何處而去」,而其本質就是黃河是什麼?看著無數仁人志士留下的過去黃河治理的豐富文獻,看著技術進步帶給黃河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新時代致力於發展黃河的有志人士,則有必要翻開黃河從古至今在中原大地上奔湧而過的畫卷,重新認識這條既讓人心生敬佩,又讓人心存畏懼的母親河。出於這個目的,我拜讀了魯樞元和陳先德寫的《黃河史》一書。1、作為物質載體的黃河黃河的形成離不開板塊構造運動,而喜馬拉雅運動剛好成為黃河生命的前奏曲。
  • 英國媒體:看不懂中國的黃河,以前是土黃色,現在卻漸漸接近透明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兩條非常著名的河,一條是「長江」, 一條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這一條江和一條河的流域都非常的廣泛,不少人都會慕名去看我國的長江和黃河。關於黃河,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它的顏色,黃河之所以叫黃河就是因為這條河的顏色是黃色。
  • 為什麼是黃河?
    老牛灣,位於晉蒙交界,以黃河為界,景色剛柔並濟,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圖/視覺中國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一舉一動,都關乎沿岸兒女的存亡。 1 黃河的水,從哪裡開始變黃?「天下黃河貴德清」。這樣的黃河,足夠刷新認知嗎?
  • 黃河是什麼?
    黃河在中國北方的大地上,洋洋灑灑寫下一個巨大的「幾」字!自此黃河河床進入統一的調整階段。,使黃河出現了800年的穩定局面。為防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道。黃河搶奪並破壞了黃河以南的淮河水系, 給淮河水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 三門峽黃河溼地新發現鳥種:鐵嘴沙鴴
    鐵嘴沙鴴出沒三門峽黃河溼地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房琳 通訊員 張樹魏 文圖近日,三門峽黃河溼地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靈寶溼地拍攝到數隻不知名鳥,經鑑定,確定該鳥為鐵嘴沙鴴,屬於三門峽黃河溼地保護區新發現鳥種。
  • 港媒:黃河正處於500年來最清澈狀態?
    香港《南華早報》7月28日文章,原題:科學家表示(如今)中國的黃河可能處於500年來的最清澈狀態一項新研究發現,如今的黃河可能正處於500年來的最清澈狀態。這條渾濁的河流,河水的顏色由每立方米可高達34公斤的沉澱物所致——相當於非洲尼羅河(泥沙濃度)的34倍。
  • 黃河入海流
    黃河入海口 資料圖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公元723年,唐代詩人王之渙登上山西蒲州鸛雀樓,極目遠眺,浮想湧動,吟出了這千古名句。  然而,黃河入海流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景,我一直沒有想像過。直到有一天,我來到了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的黃河入海口……  我出生在黃河岸邊的一座小城,在黃河灘頭度過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尤其當年在鄭州黃河花園口下鄉八年期間,每天眺望長河落日,目送黃水奔湧入海,釀就了對黃河黏稠得化不開的情感。離開以後,我一生一世都在沿著黃河奔走,耳畔迴響的永遠是信天遊民歌那悽厲高亢的曲調:「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
  • 黃河怎麼了
    這只是黃河流域小小的一景。「根據新一輪黃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核算成果,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已由原來的580億立方米減少為535億立方米,將來還可能進一步減少。」1月15日,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在2009年全河工作會議上說。
  • 黃河的身世
    古往今來,黃河及其所孕育的黃河文化,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國家,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那麼,九曲黃河是怎樣形成的,這條舉世聞名的萬裡巨川,是什麼時候開始邁出奔騰浩蕩的第一步,黃河生命的起點又在哪裡呢?說起黃河的身世,還要追溯到遙遠的元古時代,那是地質年代的第二代,當時陸地大部分被海洋所佔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