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原本是清澈的

2020-08-24 桃緣先生

提起黃河,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比較渾濁,顏色黃黃的,其實黃河本身的水並不黃,在黃河的上遊地區水還是比較清澈的,只是在流經的途中混入了泥沙,尤其是在流經黃土高原時,大量泥沙的混入,直接導致河水變成了黃色。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全長約5464公裡,發源於青藏高原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9個省份,最後在山東境內流入渤海。

在早期,黃河水是清澈的,名字也不叫黃河,叫大河,黃河水變黃是由於人們長期對森林植被的破壞,使原來的草原、森林變成了荒漠,經過雨水、河水的衝刷,泥沙被流水攜帶著進了黃河,就這樣把黃河水染黃了。

在唐宋時期,河水由渾濁徹底變成了黃色,黃河的名字也逐漸流傳開來。建國後經過我國多輩人的共同努力,黃河兩岸的綠化面積得到大幅度提升,極大改善了黃河兩岸的生態環境。

相關焦點

  • 黃河水是如何變黃的?有沒有可能讓黃河水變得清澈?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每當提到黃河,心中總是感慨萬千、熱血沸騰,同樣是發源於世界屋脊、華夏脊梁的長江、黃河,但黃河水有長江水的長度卻沒有長江水清澈到底的命,孕育我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母親河竟然如此渾濁不清,惹得阿貓心中感慨萬千,迫不及待想去了解一下原因,以及有沒有讓黃河水變清澈的方法
  • 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河水混濁奔騰,原本竟很清澈
    文/旅遊星探君(歡迎個人轉載與分享)讀書使人明智,旅行升華氣質我相信在北方長大的人,每一個人都會對黃河寄於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在黃河,也有太多的故事和歷史了。談起黃河,首先腦袋裡面會蹦出來幾個詞語,奔騰不息、壯觀、豪邁、震撼······如果你去過壺口瀑布的話,想必你更會理解這幾個詞語的含義吧,也會更加感到自豪的。
  • 黃河的源頭是什麼樣的?只有碗那麼大,還很清澈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每一個中國兒女心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時至今日,黃河還在哺育著中國兒女,一望無際的黃河流經中國九省,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黃河的源頭是什麼樣子的,只有碗那麼大,為什麼人不能靠近?接下來和我一起看看。
  • 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
    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但是,如今的黃河卻開始了變清澈了,當然這是人工治理的結果,首先我們在黃土高原上面開始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使得黃土高原上面的植被開始大規模的覆蓋,原本比較疏鬆的土壤,在植被的紮根作用之下,也開始變得緊緻起來,而且每當到了雨季的時候,這些植被往往也能夠吸收大量的雨水,以此用來改善黃土高原上面的土壤。
  • 天空藍的清澈,水也清澈,所以空氣也是清澈的!
    在玉水寨,感受到的就是清澈,天空藍的清澈,水也清澈,所以空氣也是清澈的,已過了展現青春的年紀,卻仍然抵擋不住當地人的熱情,買了花環,臭美了一把。這裡完全是一個介紹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的地方。講述東巴歷史的彩繪牆壁、傳成東巴文字的學堂、供奉東巴神的玉水緣大殿、表演東巴舞蹈的舞臺,還有祭祀、舉行東巴活動的廣場、表現納西民族生活環境的村寨等,在這裡走一遭,我們看到了古代納西人生產生活的古文明時代,看到了他們對於東巴諸神賦予的無限崇拜,還看到了這個古老民族豐富的情感世界。玉水寨的水也很出名,這裡有一眼被尊為「神泉」的水眼,是能養彩虹鱒魚的地方,是養育了麗江納西人的源頭。
  • 港媒:黃河正處於500年來最清澈狀態?
    香港《南華早報》7月28日文章,原題:科學家表示(如今)中國的黃河可能處於500年來的最清澈狀態一項新研究發現,如今的黃河可能正處於500年來的最清澈狀態。這條渾濁的河流,河水的顏色由每立方米可高達34公斤的沉澱物所致——相當於非洲尼羅河(泥沙濃度)的34倍。
  • 黃河正在把渤海變成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或許只要200年
    雖然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但黃河水依然就像我們印象中的那樣,一碗水半碗泥。每年有16億噸泥沙隨著黃河衝積而下,其中的4億噸沉積在黃河下遊地區,而其餘的12億噸則全部流入了渤海。就算是對於面積7萬平方公裡的渤海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 黃河什麼時候變黃的?
    又有詩仙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黃河浩蕩的氣勢描繪得淋漓盡致。因為太熟悉了,可能不少人都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黃河為什麼叫黃河?你可能會說,這個問題還不簡單?黃河因為泥沙多,而水色濁黃,所以叫黃河。這麼說也對,但也不全對。
  • 黃河何時清澈見底
    雖然黃河最初的名稱還沒有反映它的水色,但這並不等於 說它當時還是一條清澈的河流。西周時有一句諺語叫「俟河之 清,人壽兒何?」意思是說,人要活到不知多高的年齡,才能 等到「河水」(即今黃河)清澈的現象出現,用來比喻可望不 可及的事情。顯然,當時黃河水已相當混濁,水色澄清已是人 們的一種極難實現的願望。
  • 青海讓你領略不一樣的黃河
    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9 個省區, 最後注入渤海。「九曲黃河萬裡沙」是人們對黃河的普遍印象,黃河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是由於在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時,水土流失嚴重, 支流夾帶了大量的泥沙匯入黃河。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遠的距離。
  • 黃河全貌,美得驚心動魄!
    一瀉千裡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所謂的恢宏開闊、一瀉千裡大抵如此吧。黃河之水行進至此,因地勢平緩,河面驟然展寬,流速也變緩,四處流淌的河水,使這裡形成大片沼澤和眾多的湖泊。扎陵湖水色碧澄發亮,湖心偏南是黃河的主流線,看上去,仿佛是一條寬寬的乳黃色的帶子,將湖面分成兩半,其中一半清澈碧綠,另一半微微發白,所以叫「白色的長湖」。
  • 英國媒體:看不懂中國的黃河,以前是土黃色,現在卻漸漸接近透明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兩條非常著名的河,一條是「長江」, 一條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這一條江和一條河的流域都非常的廣泛,不少人都會慕名去看我國的長江和黃河。關於黃河,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它的顏色,黃河之所以叫黃河就是因為這條河的顏色是黃色。
  • 長江和黃河可以連在一起嗎,會有什麼結果?真是沒想到!
    自古長江和黃河就一直被大家議論,其實長江和黃河雖然是在同一個省份但是他們的發源地都不在一個地方,黃河的發源地是在巴顏喀拉山而長江的發源地是在唐古拉山,有網友問如果要是黃河和長江連在一起會不會帶來什麼巨大的變化?下面給大家分析一下。
  • 黃河之水天上來——唐詩描繪的黃河之景
    黃河之水天上來——唐詩描繪的黃河之景被稱為「母親河」的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歷來就有許多文人騷客面對黃河有感而發,那麼,都有哪些描寫黃河之景的唐詩呢?一起來看看吧。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徵怨》筆法巧妙,境界闊大《徵怨》是唐代詩人柳中庸創作的一首邊塞詩。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裡黃河繞黑山。
  • 9.29億方清清黃河水輸送到河北,300萬方泥沙卻留在河南濮陽
    黃河自古以來就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說法,用來形容河水的渾濁。那麼,黃河水的含沙量究竟有多大呢?據濮陽市水利部門的檢測結果:黃河濮陽段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河水含3~4公斤泥沙,小浪底調水調沙期間達到10~20公斤/立方米,高峰期甚至超過100公斤/立方米。黃河水的渾濁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圖為引黃入冀補澱工程在黃河的取水口。
  • 黃河的來歷,為什麼被稱為「母親河」?
    黃河也叫九曲黃河,全長約5464公裡,是中國和亞洲第二長河,也是世界第五長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在中國地圖上呈現「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區,最後流入渤海。
  • 黃河尋根之旅下半程:探尋當地黃河景觀、體味獨特風土人情
    寧夏銀川——暢遊沙坡頭景區 觀賞黃河塞外風光來到銀川,這裡更多的是黃色的色調,落葉、黃沙伴隨著深秋一起到來。行程的第二日我們便來到了距離銀川市兩百多公裡的中衛沙坡頭景區,進入景區後,映入眼帘的就是寫著」天下黃河第一漂「的亭子後面的黃河,走上前看這裡的黃河還是很寬的,並且這裡的黃河水不似東營入海口處的黃河水那麼黃。
  • 黃的水變得不再渾濁,為什麼魚類卻反而減少了?
    筆者龍葵草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人對黃河的態度是又愛又恨,因為一到特定的季節黃河就會出現泛濫的現象,導致人們的莊稼、家園遭到破壞。但在黃河不泛濫的時候,黃河兩岸的農業發展還需要依靠黃河水來灌溉。而近現代我們聽到黃河泛濫的消息越來越少了,原因是我國在黃河上建立了不少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既能發電,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洪災的發生。在水利工程建設之前,黃河之水渾濁不堪,這是因為黃河流經黃土高原,這個區域的土質十分疏鬆,只要河水稍微衝擊一下就會將黃沙黃土給帶到河裡面,黃河也因此得名。
  • 建設河南水博物館、河南省黃河實驗室……關於黃河,未來我省還有...
    關於黃河,一直都有許多人牽掛。9月16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層科技論壇在鄭州召開。研究實施桃花峪水庫工程、謀劃建設河南水博物館、推進黃河文化和大運河文化融合發展……論壇上,專家學者紛紛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 博物館探秘,黃河入海口有一座文化館,是了解黃河文化的好地方
    關於黃河、關於東營、關於這座城市的故事,人們都可以在黃河文化館中找到答案。黃河文化館,又名國家方志黃河分館,是東營市第一家「國字號」場館,也是東營乃至山東的文化新地標。文化館建築方正,形似中國傳統禮器——鼎的造型,正面上方鑲嵌著黃河兒女戰天鬥地、繁衍生息的巨幅浮雕。走進大門,目之所及便是一座后母戊鼎,原品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黃河文化館裡的為以1:1比例複製的珍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