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

2020-12-04 小奇探秘

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

黃河是我們國家的母親河,和長江一起孕育出來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黃河雖然養育著中華民族,但是它的脾氣卻也並不太好,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下的古代,一旦遇到了黃河泛濫決堤,人們往往都沒有比較好的應對方式,自從宋朝以來,黃河也漸漸的成為了中原地區最大的危害,讓很多的人都流離失所。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也使得我們漸漸的能夠把握住黃河的整體流量了,如今的黃河上面遍布大壩水電站,不再危害黃河兩岸的人們,反而成為了人類灌溉良田的幫手。

但是同時我們也知道,黃河本身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都會有大量的黃沙在黃河的衝擊之下衝向下遊,根據相關的統計,每一年攜帶的黃沙就超過了整整16億噸,所以如何去治理黃河當中的黃沙,成為了一個非常緊迫的事情,因為這些黃沙基本上都是來自於黃土高原之上,使得這一地區的水土流失的情況,非常的嚴重。

尤其是當到了夏季的時候,因為會有大規模的降雨,使得黃河的水量增加,衝擊的力度也不斷的增強,而黃土高原上面的土壤因為沒有植物紮根的原因,本身就比較的鬆軟,一到降雨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的疏鬆,於是無數的泥沙全部都在水流的作用之下,進入了黃河當中,那個時候的黃河也是非常非常的渾濁。

但是,如今的黃河卻開始了變清澈了,當然這是人工治理的結果,首先我們在黃土高原上面開始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使得黃土高原上面的植被開始大規模的覆蓋,原本比較疏鬆的土壤,在植被的紮根作用之下,也開始變得緊緻起來,而且每當到了雨季的時候,這些植被往往也能夠吸收大量的雨水,以此用來改善黃土高原上面的土壤。

其次就是我們在黃河上面修建了大量的水電站和梯田,尤其是在中上遊地區,比較著名的三門峽和小浪底,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大壩進行攔截,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黃河的流量,同時大量的泥沙在這些大壩出被攔截了下來,反而不會再往下遊去,當然,這也使得我們每年都必須要從這些大壩的水底去掏出大量的黃沙來,以免造成相關的堵塞。

而隨著黃河水的逐漸變清澈,人們卻沒有發現河中的魚類增加,反而咋子種類和數量上面有一定的減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吧,魚類的種類和數量的多少,和河水是否清澈的關係本不大,清澈的水也不一定適合魚類生存,就比如說黃河當中非常著名的黃河鯉魚,這種鯉魚的鰓部是非常的發達的,即使是在渾濁的河水當中,它們的魚鰓也能夠將泥沙過濾出來,同時因為泥沙當中本身也含有比較豐富的微量元素,所以反而對於魚類有著一定的好處。

當然,黃河當中的魚類種類和數量減少,這確實是事實,但是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大壩,這些大壩雖然保護了人類的安全,卻斷絕了很多魚類洄遊的路程,很多魚類都有洄遊的生性,他們往往都會洄遊,然後才會進行交配產卵,但是大壩直接阻斷了它們的道路,使得如今這些需要洄遊的魚類的繁殖出現了大規模的下降。

而除此之外,黃河當中有過度捕魚的情況出現,雖然每一年都會有大規模的放生魚苗的行動,但是很多都直接被捕撈了,而且黃河兩岸的工業化城市比較的多,大量的工業廢水都被排放進了黃河當中,所以黃河的水看著是便清澈了,但是水質是不是真的合格,這是看不出來的,所以還是多加保護!

相關焦點

  • 黃的水變得不再渾濁,為什麼魚類卻反而減少了?
    根據統計估算,黃河應該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都會有超過16億噸泥沙進入黃河,這讓黃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保持著渾濁的狀態。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對黃河流域的情況十分重視,在過去三四十年的努力下,人們在黃土高原上種上了樹,鞏固了黃土高原上的泥土。興建的水利工程也減弱了黃河水的衝擊力,因此和上個世紀20年代的黃河水相比,現在的黃河水變得更加清澈。
  • 歷經半個世紀的治理,黃河的水清了,為什麼魚卻不見了?
    黃河的名字一直都名副其實,因為它的中段經過了黃土高原地區,攜帶了大量的泥沙,因此黃河是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近些年黃河似乎在慢慢變清,當然這是好事!但問題是黃河裡的魚也變少了,難道黃河變輕和魚真的不能共存嗎?
  • 黃河水變清對下遊生態是好事還是壞事?專家:這是一種危險信號
    今日話題:黃河水變清對下遊生態是好事還是壞事?專家:這是一種危險信號中國有句俗語「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形容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漫長歲月裡黃河的泥沙堆積渾不見底,你跳進去就是一身泥。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 黃河變清是利是弊?專家:或對沿途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記者用白色礦泉水瓶取了半瓶水樣,可直觀地發現,這條以「水黃泥沙多」為標籤的大河,在該段已然發生改變,河水較為清澈,未見明顯渾濁物沉澱瓶底。  一位在河邊散步的老人說,過去這裡的河水像糊塗(方言,一種濃稠的粥類)一樣,舀一瓢水,裡面有半瓢以上是泥沙。「這些年開始逐漸變清了。」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 大洪水機率增加
    歷史記載可查的「黃河清」共有43次,最長的一次為1727年,黃河澄清2000餘裡,持續20多天;新世紀以來的「黃河清」,持續時間之長遠超記載,史所罕見。然而,泥沙銳減黃河變清,成因複雜懸疑待解,下遊「懸河」利劍仍然高懸。 《瞭望》周刊9月刊發《黃河變清調查》專題報導。
  • 黃河水是如何變黃的?有沒有可能讓黃河水變得清澈?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每當提到黃河,心中總是感慨萬千、熱血沸騰,同樣是發源於世界屋脊、華夏脊梁的長江、黃河,但黃河水有長江水的長度卻沒有長江水清澈到底的命,孕育我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母親河竟然如此渾濁不清,惹得阿貓心中感慨萬千,迫不及待想去了解一下原因,以及有沒有讓黃河水變清澈的方法
  • 黃河魛魚現身,另一種黃河神秘的魚類也再次出現
    為什麼時隔多年才重新發現活體?本文讓您一起了解黃河魛魚的一些秘密。黃河魛魚又稱刀鱭,體銀白色,背側顏色較深呈青色、金黃色或青黃色。腹部色較淺。尾鰭灰色,體長可達410毫米,體重可達360克。是黃河歷史上最著名的洄遊魚類之一,黃河河口是其主要棲息場所。每年春季3~4月,黃河魛魚從黃河口溯遊而上至東平湖產卵,再沿黃河順流而下入渤海生長和越冬。
  • 黃河什麼時候變黃的?
    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都無比熟悉這句歌詞「家裡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和山東等九省(自治區),在山東省東營市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裡。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居住人口超過1億人,長期以來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的脆弱,導致農作物不易生長,農民辛苦勞作,收成卻很少,生活長期處於低下水平,如何解決這一困擾黃土高原區域發展的問題,成為了一道世界性難題。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如今黃土高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部分山變綠了,黃河水也逐漸變清了。
  • 為什麼是黃河?
    圖/視覺中國當然黃河上建起的水利工程也不盡然成功,三門峽大壩抬高水位後降低流速,加速上遊淤積,加劇了上遊渭河地區的水災,因而被迫進行兩次改建,改「蓄水攔沙」為「滯洪排沙」。在不斷和母親河「過招」的過程中,甚至出現了「黃河輸沙降至1億噸以下,80%的河段完全變清,這真的是好事嗎?」
  • 黃河魛魚:這個「鄰居」的重現,意義非凡
    近日,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刀魚首次被發現。這個消息確實是一個令人感覺到高興和欣慰的消息。高興是因為又重新見到了我們的「老鄰居」,欣慰的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對於生態系統的修補工作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 白蒙蒙的一缸水突然變清了,難道是硝化細菌在一夜之間形成了?
    一、魚缸水突然一夜之間變清   就是當某些時候,我們對這樣的水質並不予以過多的理睬,只是去適當的減少投餵量,或者少量換水,在突然之間的某一天,魚缸的水質自己就清了,這不是很奇怪嗎,難道說這就是硝化細菌在一夜之間建立起來了嗎?
  • 人類活動致黃河徑流和泥沙500年來空前減少
    黃河天然徑流到底是多少?泥沙為什麼減少?當今黃河在歷史長河中處於什麼位置?人類活動消耗了多少水量?黃河水量變化固有周期是否還存在?等問題亟需科學回答、有效評估和管理。現有黃河徑流量觀測記錄始於1919年,而1960年以後由於人類活動的逐步加強,其相關記錄已經完全偏離了天然流量的範疇。
  • 盛世黃河行:黃河中的魚流入海中後,還能不能繼續存活?
    盛世黃河行:黃河中的魚流入海中後,還能不能繼續存活?想必大家都知道,黃河水和海水的水質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說這兩種水域的水生物在更換水域後是難以繼續生存下去的,但是黃河水的盡頭就是入海口,那麼黃河中的魚類流入海中後,還能不能繼續生存下去了?
  • 黃河魛魚:這個「鄰居」的重新歸來,為我們帶來了驚喜
    近日,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刀魚首次被發現。這個消息確實是一個令人感覺到高興和欣慰的消息。高興是因為又重新見到了我們的「老鄰居」,欣慰的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對於生態系統的修補工作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 黃河每天將魚衝入大海,淡水魚在海中無法存活,這些魚都去哪了?
    海水不能喝大家都明白,因為喝了比體液濃度更高的海水,人體內的水反而會向海水滲透,因為水會往比自身濃度低的地方跑,所以醃菜時撒把鹽,蔬菜中的水就跑出來了!等滲則會相互交換水,從而達到一個平衡態,低滲則水會向紅細胞內大量滲透,從而撐破紅細胞,因此人體突然喝入大量的水非常危險,因為大量喝水,體內電解質流失,細胞外液濃度陡降,很簡單,這過程打破了細胞內外液的正常交換,水開始大量進入細胞
  • 明白這五種道理,就不怕在黃河釣不到魚!值得收藏!
    釣友老韓可以算得黃河上的資深釣魚大師,十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對黃河野釣的熱愛,沒事到黃河垂釣,便成了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每次朋友們和他一起出釣,魚獲最多的永遠是他,這其中肯定有不少奧秘。下面就給廣大釣魚愛好者分享一下!
  • 魛魚?刀魚?黃河裡發現的到底是什麼魚?
    魛魚到底是什麼魚?為什麼這麼稀有呢?這次發現的是黃河魛(音dāo)魚,又叫刀魚,屬於鯡形目鯷(音tí)科鱭(音jì)屬,學名叫長頜鱭(CoiliaecetenesJordan)。和我們常吃的鳳尾魚是近親。屬於典型的洄遊魚類,由於它會從入海口向上遊前進,和河水的流向是倒著的,所以又叫「倒魚」。
  • 黃河魛魚消失幾十年後重現,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但是,關於魛魚的記憶卻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漸漸從人們的味覺與記憶中淡去了。如今,有關黃河魛魚的樣貌和味道,只能從老一輩人口口相傳中,依稀猜度幾分。其實,與黃河魛魚重逢的故事,也是黃河治理的故事。黃河染疾 魛魚幾成「傳說」每年春季的3-4月,黃河魛魚從黃河口溯遊而上,到東平湖產卵,繁衍後代。20世紀70年代起,黃河入海年徑流量逐漸變小。短短的幾十年,黃河入海徑流總量銳減,在黃河下遊,斷流多次發生。
  • 9.29億方清清黃河水輸送到河北,300萬方泥沙卻留在河南濮陽
    年設計引水量7.4億立方米,途徑濮陽、邯鄲、邢臺、衡水、滄州、保定6市和22個縣區,終點為河北省白洋澱。圖為渠村渠首閘。黃河自古以來就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說法,用來形容河水的渾濁。那麼,黃河水的含沙量究竟有多大呢?據濮陽市水利部門的檢測結果:黃河濮陽段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河水含3~4公斤泥沙,小浪底調水調沙期間達到10~20公斤/立方米,高峰期甚至超過100公斤/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