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半個世紀的治理,黃河的水清了,為什麼魚卻不見了?

2020-10-03 360百科知識

黃河的名字一直都名副其實,因為它的中段經過了黃土高原地區,攜帶了大量的泥沙,因此黃河是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近些年黃河似乎在慢慢變清,當然這是好事!但問題是黃河裡的魚也變少了,難道黃河變輕和魚真的不能共存嗎?



標配黃河

黃河為什麼會變清?

2017年5月份,《瞭望》新聞周刊的記者調查發現,從託克託縣的河口鎮到鄭州的桃花峪,長達1200多千米的黃河中遊已經變成了一條清水河,和印象中的黃河大相逕庭!據控制了91%流域面積和90%徑流量的潼關水文站5月份實測的數據顯示,黃河水中的含沙量已經低於0.8千克/立方米!



過去黃河的平均含沙量達37.8千克/立方米,一些支流甚至達到了300~500千克/立方米的含沙量,和現在相比,幾乎就相差50倍,這個改變,常年住在黃河附近的朋友最有體會了!山西永和縣農民賈長治說,黃河變清已經十多年了,有時候黃河岸邊可以用綠水青山來形容。但他更懷念以前的黃河,水頭很高,浪花2米多,成天轟轟響,現在像只小綿羊!



小浪底水庫攔沙

1999年,小浪底水庫下閘蓄水後,攔沙效果顯著,從2000年到2015年黃河下遊輸沙量年均僅為0.64億噸,和1950~1999年年均減少了11.39億噸,按設計標準,小浪底水庫攔沙庫容為75.5億立方米,原計劃14年後攔沙庫容飽和,但到目前為止還有32億立方米,預計壽命將增加一倍!

黃土高原上的綠化

原本在黃河流經的鄂爾多斯和黃土高原以及榆林和延安都是黃河的重要來沙源頭,但鄂爾多斯經過30多年的治理,水土保持良好,黃河的來沙支流中含沙量大大減少!



小浪底水庫洩洪,請注意水壩後方的清水

最近20多年來,黃土高原上的生態治理效果顯著,1995年~2015年,延安退耕還林面積超過千萬畝,覆蓋了當地近20%的面積,坡面治理後,暴雨時水土保持良好,黃河支流泥沙量減少58%~78%!



綜合治理下,黃河來沙急劇減少,因此除了汛期或者小浪底水庫下洩,黃河轉清是個整體上的趨勢,這也是現代中國的一個奇觀,黃河變清,可能會成為某些人口中的誓言,但現在黃河真的變清了,你是否兌現?



其實除了黃河變清這道奇觀外,還有消失的毛烏素和庫布齊沙漠,在中國人民不斷的治理下,兩個沙漠已經變成了綠油油的山林,全球出現這種大規模消滅沙漠的國家,估計中國認第二,就沒有國家敢認第一了!



治理和未治理,左右兩邊區別非常明顯

黃河的魚變少了和河水變清,兩者有關係嗎?

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我們拿來形容水,有時候也用來形容職場,道理也很簡單,水太清了,水體不肥沃,魚就不容易長大!但黃河水並沒有清到那麼誇張,所以黃河變清和魚變少並沒有直接關係!那麼我們為什麼感覺魚變少了呢?



其實不止是黃河魚變少了,還有長江魚也變少了!曾經長江上的刀魚,漁民一漁網下去就是上百斤,當年是漁家的天然江鮮美食,但現在漲到了3000元一斤,還不一定有貨,絕對的奢侈品!不只是刀魚,當年常見的白鰭豚和白鱘現在已經幾近滅絕,江豚則只剩下千餘頭。



為什麼會這樣?

水壩增加,魚類洄遊產卵被設置了重重障礙!水道繁忙,魚兒根本就沒有休養生息的地方,而大型魚類則很容易被螺旋槳擊傷甚至死亡,還有船體的噪音,以及洩漏的油汙與沿岸排放的各種汙染,使得長江上條件日漸惡劣,這樣的地方還能讓漁業高產嗎?



與長江相比,黃河被關注度沒有那麼高而已,因為長江上有很多特有的物種的知名度都是世界級的!儘管黃河也有很多魚類瀕臨滅絕,比如黃河狗魚和黃河雅羅魚以及黃河裸裂尻魚等等,估計很多朋友都沒聽說過!



黃河流域的水電站

這些魚類瀕臨滅絕的原因各不相同,黃河裸裂尻魚和黃河雅羅魚是因為水壩眾多難以洄遊產卵所致,而黃河狗魚則是頂級掠食魚類,它的瀕臨滅絕是因為供它們捕獵的魚類減少!儘管黃河通航條件遠差於長江,但局部運輸仍然非常繁忙,另外黃河兩岸取水灌溉眾多,汙染排放也非常密集,魚類減少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過這幾年對於黃河兩岸的治理,高汙染排放企業的汙水處理等措施下,黃河魚類會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恢復,也許過不了多久,你沒有見到過的景象可能會重現黃河,沙漠都能變綠洲,黃河也能變清,在中國人民勤勞的雙手下,啥都有可能!


相關焦點

  • 魛魚?刀魚?黃河裡發現的到底是什麼魚?
    新華社訊:近日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
  • 黃河魛魚現身,另一種黃河神秘的魚類也再次出現
    近日一則有關黃河魛魚現身的報導引爆了大家的熱議: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根據海洋研究所的研究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黃河徑流斷流影響以及人工捕撈影響,黃河魛魚瀕臨絕跡,至21世紀初已無捕獲記錄。這是21世紀在黃河口河道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有好奇的人就想知道,黃河魛魚到底長什麼樣?
  • 重新出現的黃河魛魚,給我們傳遞了這樣的信息
    最近,黃河水利委員會在一次生物多樣性調查中,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了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小小的一條魚,為什麼能變成大新聞?魛魚消失,主要的原因就是環境汙染。20世紀以來,黃河經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很多條徑流都發生了斷流。魛魚失去了「水路」,也就無法回到湖中完成產卵。
  • 黃河魛魚消失幾十年後重現,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但是,關於魛魚的記憶卻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漸漸從人們的味覺與記憶中淡去了。如今,有關黃河魛魚的樣貌和味道,只能從老一輩人口口相傳中,依稀猜度幾分。其實,與黃河魛魚重逢的故事,也是黃河治理的故事。黃河染疾 魛魚幾成「傳說」每年春季的3-4月,黃河魛魚從黃河口溯遊而上,到東平湖產卵,繁衍後代。20世紀70年代起,黃河入海年徑流量逐漸變小。短短的幾十年,黃河入海徑流總量銳減,在黃河下遊,斷流多次發生。
  • 絕跡多年,黃河出現成年活體刀魚,系21世紀首現
    近日,黃河水利部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1世紀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的成年黃河魛魚活體。每年春季3~4月,黃河魛魚從黃河口溯遊而上至東平湖產卵。黃河中的魛魚最遠可溯遊到伊洛河。
  • 水清岸綠 魚翔淺底 甘肅38個地表水水質高於國家平均優良比例21個...
    甘肅省位於黃河、長江上遊,是兩大「母親河」的重要水資源補給區,境內主要為黃河、長江、內陸河3大流域,包括黃河幹流、洮河、渭河、涇河、嘉陵江、白龍江、疏勒河、黑河、石羊河9大水系。「十三五」以來,我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穩步推進國務院《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甘肅省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實施,聚焦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環境問題,抓好關鍵流域、關鍵節點整治,夯實各級政府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聚力打好碧水保衛戰,不斷為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好景象築牢基礎。
  • 雲南麗江華坪縣船房鄉母親河—烏木河,水清見底特產鋼鰍裂腹魚
    說起我們村名船房鄉也是有的由來,小時候問外公為什麼我們這裡叫船房呢?外公委婉到來,是因為當時沿河沒有任何一座橋,所有需要越河辦理的事情都要過河,夏天倒是還好,直接涉水就可以過河了,但是到了5月份雨季過後就開始發大洪水,洪水爆發就持續五個多月,十月以後水位才會逐漸下降進入枯水期,但是一直到次年開春前,河水都都是冰涼刺骨的,想要涉水渡河何其難啊。
  • 「黃河流碧水」功臣——朱顯謨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黃河的水為什麼是黃色的?2017年5月,相關實測數據顯示,從託克託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裡的黃河中遊,已然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這意味著,連同基本是清水的上遊,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 黃的水變得不再渾濁,為什麼魚類卻反而減少了?
    根據統計估算,黃河應該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都會有超過16億噸泥沙進入黃河,這讓黃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保持著渾濁的狀態。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對黃河流域的情況十分重視,在過去三四十年的努力下,人們在黃土高原上種上了樹,鞏固了黃土高原上的泥土。興建的水利工程也減弱了黃河水的衝擊力,因此和上個世紀20年代的黃河水相比,現在的黃河水變得更加清澈。
  • 東營境內的黃河|近年來,東營市如何研究治理河口難題
    治理黃河,從先秦時期就開始了,著名的大禹治水說的就是治理黃河的故事。歷史上對黃河口的研究論述不乏其人。尤以宋、元、明、清的研究文獻記載見多。儘管認識有限,見解不一,但對河口的癥結在於泥沙,河口狀況與下遊河道息息相關等認識卻近乎一致,對後人研究治理河口有所啟迪。
  • 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
    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也使得我們漸漸的能夠把握住黃河的整體流量了,如今的黃河上面遍布大壩水電站,不再危害黃河兩岸的人們,反而成為了人類灌溉良田的幫手。
  • 黃河魛魚再現,是好事還是壞事?小小魚類為何能夠興師動眾!
    面對各種提問:網友一:黃河魛魚是啥魚?看著怎麼像白條?網友二:黃河大鯉魚不是很出名嗎?為啥魛魚名稱更亮?網友三:在黃河待了十幾年,都不知道還有黃河魛魚?網友四:不就是長江刀魚嗎?還以為是啥新品種呢?,發現了一條成年魛魚活體,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根據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研究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黃河徑流斷流影響以及人工捕撈影響,黃河魛魚瀕臨絕跡,至21世紀初已無捕獲記錄。
  • 長江禁漁,魛魚出現在黃河
    >而最近,黃河口近海水域,就驚現了一條野生的成年黃河魛魚,此乃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大家紛紛猜想:黃河魛魚的重現,是否表明,「10年禁漁」後的長江,也能重現長江刀魚成片的景象呢?刀魚也分三六九等刀魚,是什麼?
  • 埋藏在黃河裡魚的秘密:躍龍門的不是鯉魚,早被「張冠李戴」了!
    黃河的魚資源匱乏,已是不爭的事實,甚至可用「無魚可捕」形容。但本文並非探究成因,而是挖一挖埋藏在魚深處的秘密。1、黃河鯉魚是黃河魚資源的代表,古人形容它「豈其食魚,必河之鯉」。但令人意外的是,躍龍門壓根和鯉魚沒半毛錢關係。跟蹤記錄發現,真正「跳躍」的是洄遊的鱘魚。每年3-5月份大量鱘魚逆流而上,在山陝交界的龍門水域聚集產卵。鱘魚的習性所致,常把產卵點設在流速大、水底環境複雜的河流中上遊區段。龍門恰處於晉陝大峽谷之間,最窄處僅有30-50米的寬度,水流湍急,岸邊水底堆積了大量的礫石,是鱘魚產卵的最佳場所。
  • 黃河魛魚現身黃河口,你知道,《山海經》裡也有魛魚嗎?
    最近黃河口附近的海域發現了一條活蹦亂跳的黃河魛(dāo)魚,這是近一個世紀以來首次發現黃河魛魚的活體。黃河魛魚當初為什麼會滅絕呢?這就要問問它的兄弟——長江三鮮之一的長江魛魚了。喜歡到連諺語都在說:「寧去累死宅,不棄鮆魚額」,到寧願拋棄祖宅,也不放棄長江魛魚的程度。可見長江魛魚是揚州人心中的美食NO.1。黃河魛魚雖沒有它兄弟出名,但味道卻和它兄弟一樣鮮美可口。尤其是在洄遊時,容易遭人捕捉,因而漸漸地銷聲匿跡起來。其實人人好魛魚,並不是近幾年來才興起的。早在古代,魛魚就備受青睞。
  • 為什麼是黃河?
    攝影/盧磊 (來源:圖書《發現青海》)雖名為黃河,又因裹挾著大量泥沙,被貼上了「一碗水,半碗沙」的標貼,但跳進黃河能不能洗清,完全取決於你從哪裡躍身而下。徐宇健《淺析北宋黃河河患及治理——以仁宗、神宗、哲宗時期北流東流之爭為視角》2. 朱文龍《黃河改道,為什麼讓山東和江南打了二十年的嘴仗》3.
  • 樹起「四河五渠」治理這個標杆 ——三論協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能否走出一條富有地方特色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之路,反映的是格局,體現的是擔當,彰顯的是水平。著眼於確保重大國家戰略落地生根、協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取得明顯進展,市委書記李亞在全市生態保護工作推進會上強調,要扭住重點、善作善成,著力把「四河五渠」綜合治理打造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示範標杆。
  • 袁德祥:加強河流生態治理和保護 確保水清岸綠
    9月7日下午,縣委副書記袁德祥在巡察白石河流白石場鎮河流段時要求,相關部門、鄉鎮要高度重視白石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河保護工作,建立健全該河流長效管理機制,確保白石河流域生態環境良好,水清岸綠。
  • 甘肅五年投逾23億元防治水汙染:現「水清岸綠」美景
    據介紹,通過以上工程治理,甘肅於2019年提前完成了「十三五」國家下達的水汙染物總量減排任務,有效地促進了該省水環境質量改善。2020年9月3日,甘肅張掖黑河兩岸。(資料圖) 楊豔敏 攝  作為國家生態環境屏障區和長江黃河源頭區,甘肅省位於黃河、長江上遊,是兩大「母親河」的重要水資源補給區,境內主要有黃河、長江、內陸河3大流域,包括黃河幹流、洮河、渭河、涇河、嘉陵江、白龍江、疏勒河、黑河、石羊河9大水系。
  • 高青整合水資源為農田灌溉提供可靠水源 打造「溝暢、水清、岸綠...
    高青縣北依黃河,南靠小清河,境內有縣管以上河道12條、長285.6公裡,鎮管河道116條、長530多公裡,有大蘆湖水庫、千乘湖、天鵝湖溼地公園3個湖泊。豐富的水資源造就了眾多的溼地湖泊,經過多年開發建設,這些溼地湖泊成為調蓄洪水、灌溉農田和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載體。  「之前水是黃色的,兩邊也沒有這些樹木,都是些莊稼和土路。車根本開不進來,下雨天更是一踩一腳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