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南水北調使世遺項目武當山遇真宮臨滅頂之災(圖)
黃河第三次調水調沙已使陸地向大海推進1.5公裡
北京缺水狀況持續惡化 引發兩大水庫調水衝突
新華網北京8月11日電(「新華視點」記者王立彬)「如果澱裡沒有水,我們必須打機井抽水。抽水的電費至少3000多元。這相當於100多隻鴨子下一個月的蛋!」49歲的養鴨專業戶曹國會一邊對記者說,一邊用手划動澱子裡的水。
目前正是華北地區最大溼地白洋澱旅遊旺季,眾多遊客不會想到澱水是從近400公裡以外調來的。「這水比大多數遊客來自更遠的地方。」曹國會說。
實施遠距離跨流域調水,將是中國21世紀水利的一大特點,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遠程跨流域調水最頻繁的國家。「但最後的結果還很難說。」一位參加過多次調水規劃論證的專家說。
從城市到溼地,調水「戰場」知多少
「在今天的調水『戰場』,除南水北調工程之外,還有山東西水東調、引松(松花江)入長(長春)、引英(位於遼東半島北部的英那河)入連(大連)、引黃(黃河)入晉、寧夏沙坡頭等調水工程。」水利部部長汪恕誠說的這一系列工程,都是為解決中國城市缺水的「燃眉之急」。
「維持白洋澱的水位對華北地區極為重要。引嶽(位於冀豫邊界的嶽城水庫)濟澱(白洋澱)不僅為挽救『華北之腎』,更遠的戰略考慮是在北京缺水嚴重時,直接從白洋澱向首都調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鄧堅向記者透露說。2003年,乾旱缺水的山西省跨兩省向北京官廳水庫輸水,水量相當於20個昆明湖,這是解決目前北京水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
一些意義更為深遠的遠程調水也已頻頻實施。引嶽濟澱,主要是為解決生態問題。
就在「引嶽濟澱」結束時,「引察濟向」工程也開始了。從內蒙古的察爾森水庫往吉林的向海溼地應急補水,是水利部和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協調的結果。這是東北地區自實施以保護丹頂鶴等鳥類為目標的「扎龍溼地應急調水」後又一次應急性輸水。
這些調水,只能滿足城市和溼地急需,繞開了農村用水或農業灌溉問題。
《全國農業節水發展綱要》分析,中國人口到2010年達到14億人、2030年達到16億人時,農業用水增加只能靠農業節水來解決,而不可能通過大規模調水去解決。要滿足2010年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目標,需要節水650億立方米、投入2200億元。
調水的極限在哪裡
「河流倫理學」是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提出的概念,這並不只是一種浪漫情懷,而是承認人類調水用水有一個極限。超過這個極限,便形同竭澤而漁。
汪恕誠曾經透徹地分析說,現在國際上通常認為一條河調水不要超過20%,用水不要超過40%,否則對生態就會有嚴重影響。海河用水已超過95%,遠遠高於40%。黃河、淮河用水也都超過40%。「就以40%為例,用1立方米水一般產生0.7立方米汙水,汙水又排放到原來的河道。因此,用了河道裡40%的水,就意味著返回28%的汙水。原來河道裡邊還剩60%的水。這就意味著河道裡的汙水與淨水之比為28∶60,也就是說接近1∶2。河流怎麼能自我淨化呢?」
黃河水資源統一管理,塔裡木河下遊緊急輸水及黑河分水,其實都是為了讓河流仍然是河流,而不致成為河床,從而維持最低的生態恢復能力。
國務院為南水北調工程制訂「先節水後調水」原則,就是要避免「大調水,大浪費」現象。據了解,由於缺乏有力的節水機制,西部一座大城市曾經用遠程調來的水衝馬路。
遠程跨流域調水,工程技術人員可以跨越分水嶺,但不能跨越河流承載力的極限,否則人們面對的將不僅是大浪費,還是水資源的根本性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