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有沒有可能從裏海調水到鹹海補充恢復?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而且從地圖上來看裏海到鹹海的最近距離也僅為300公裡左右,按理來說調水應該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但為什麼沒有實施呢?在筆者看來還是與這兩座湖泊所處的位置、氣候環境、沿岸各國的發展現狀以及經濟狀況、地緣政治等有關。
裏海
我們都知道,裏海的名字裡雖然有一個「海」字,但它並非是一個正真意義上的海,而是處在亞洲和歐洲交界處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由於不直接與海洋相通,是一個內流鹹水湖。
大約在11000年以前,裏海曾與黑海相連,屬於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後來隨著海陸演變和大陸漂移,裏海的輪廓、面積和深度也在不斷地被改變,直至與地中海完全分開形成一個內陸湖。
現如今的裏海,總面積約為38.6428萬平方公裡,沿岸共有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亞塞拜然五個國家,是世界上環湖國家最多的一個湖。由於裏海面積足夠大且其性質偏向於海水,不僅擁有著與海洋相似的生態系統,而且航運業非常發達,航運業在沿岸各國、地區之間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裏海的蓄水量來看,理論上的總庫容可達77萬億立方米,約為貝加爾湖庫容的3.263倍,但是從注入裏海的河流實際水量來看,共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庫拉河、捷列克河等大小河流130餘條注入,這些河流分別從北、西、南三面沿岸匯入,東部沿岸則受溫帶乾旱氣候的影響完全沒有河流注入,總徑流量約在3000億立方米上下,也就是裏海每年的進水量約在300立方公裡。
但由於裏海地處大陸內部,受流域內雨量減少、匯入河流水量攔截增多、水面蒸發加大、海面不斷下降(水位低於海平面28.5米)等因素的影響,裏海面積正在萎縮減小。據記載,1929年的時候裏海的面積為42.2萬平方公裡,而現在相當於減小了3.5572萬平方公裡(貝加爾湖面積為3.15萬平方公裡)。
鹹海
鹹海大約形成於700萬~250萬年前,它曾為世界上第四大湖(鹹水湖),水面最大時東西長290公裡、南北寬435公裡,總面積為6.8萬平方公裡,是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之間的界湖(約3/5位於烏茲別克斯坦一側),其湖水主要由阿姆河和錫爾河補給。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鹹海也曾為中亞一顆璀璨的「明珠」,由於水域面積廣闊、含鹽度較低,這裡曾為前蘇聯重要的漁業產區,捕獲的魚類資源量佔到了漁業生產總量的近16.7%;與此同時由於彼時的鹹海面積基本相當於斯裡蘭卡的國土面積,水域面非常大,湖內可通航,全盛時沿岸曾有超過4萬人的從業者從事漁業等生產活動。
但是到了上世紀下半葉,為了將中亞廣闊沙漠與荒地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前蘇聯將目光瞄準了匯入鹹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通過攔河築壩、修建運河等方式將河水引入到荒漠之中,共開墾和灌溉了660萬公頃(相當於6.6萬平方公裡)的水田和棉田,其中位於土庫曼斯坦南部的卡拉庫姆列寧運河是最主要的調水工程,總長達1400公裡,該運河也成為卡拉庫姆運河是世界最大的灌溉及通航運河之一。
儘管運河的修建使得棉花年年豐收和水稻持續高產,河水也一度讓沙漠變為綠洲充滿生機,但始料不及的是受大氣候的影響區域降水減少、蒸發的加劇以及灌溉技術相對落後等因素的影響這一好景並沒有持續多久。由於匯入鹹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絕大部分水源被人為截取,直接導致了鹹海的不斷萎縮,最終也因鹽沙暴頻繁、農田鹽鹼化加劇等影響中亞草原乃至農田和城鎮的發展。
裏海調水補給鹹海是否可行
理論上來講,無論是裏海到鹹海的距離,還是這一區域所處的地形地貌環境,都有利於建設人工引水通道,將裏海的水引流到鹹海實施大規模的生態補水,一方面可以改善鹹海日益萎縮和惡化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降低鹽沙暴和農田鹽鹼化程度,保護來之不易的棉糧生產基地。
但是實際上這一調水方案要真正實施起來會遇到一些非常現實的問題,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3點:
1、裏海不是海,而是一個面積巨大的「海跡湖」,受各匯入河流來水量減少、湖面下降、蒸發加劇等因素的影響,其自身的面積也在不斷的縮小,因此像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調水方式是行不通的。
2、裏海航運業發達,周邊國家眾多且地緣關係複雜,大規模調水勢必會遭到多方阻攔。
3、鹹海為國際湖泊,但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中僅哈國瀕臨裏海,從哈國調水入哈國理論上講沒毛病,但是要從裏海調水入鹹海需要兩國溝通協商,意見難統一。
4、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同為發展中國家且經濟實力有限,難以承擔如此規模浩大的人工調水工程建設。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