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高達6.8萬平方公裡的鹹海,是怎樣被一步步榨乾的?

2021-01-15 史海尋蹤

位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有一個巨大的鹹水湖——鹹海。數百萬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海洋,由於地殼運動下沉,周圍海水退去後,留下了碩果僅存的鹹海。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鹹海還是全球第四大湖泊,排名僅在裏海、蘇必利爾湖(美加邊界)、維多利亞湖(尼羅河上遊)之後,最盛時有6.8萬平方公裡。

這是個什麼概念?我國最大內陸湖——青海湖,也不過4500平方公裡,而寧夏總面積是6.6萬平方公裡。

那時的鹹海浩瀚廣闊生機勃勃,頂峰時有四萬人從事漁業生產,佔全蘇總捕撈量1/6。當蘇維埃建立伊始遭遇糧食危機時,漁民們還援助了14車皮的魚。

然而,如今的鹹海已是支離破碎,大片湖床裸露在空氣中,整個有水區域只剩17000平方公裡,比原來縮減75%。是什麼原因,讓鹹海落魄到這種悽慘境地?

鹹海能有這麼大,離不開阿姆河與錫爾河的幫助,前者起源於帕米爾高原,後者來自於天山山脈,均為冰川融水匯集形成,其中阿姆河又是中亞地區水流量最大的河流,是它們沒日沒夜的滋養著鹹海。

嚴重缺水地區

鹹海周邊又都是常年降雨不超過200毫米的乾旱地區,如克孜勒庫姆沙漠和卡拉庫姆沙漠,面積都在30萬平方公裡以上,阿姆河、錫爾河也是當地人的生命之源。

從沙俄時代起,就想利用沙漠區日照長的特點種棉花,之後的蘇維埃直接付諸實施,意圖改變河流的流向,建起棉花和稻穀種植基地。既然黑色的石油是黑金,那麼白色的棉花就是白金,因此該計劃有個響亮的名字「白金計劃」。

經過多年考察論證,上世紀五十年代,項目正式啟動。照理說,知識淵博的專家們研究那麼多年,本不該單單忽略鹹海的存在。然而他們也是滿腹苦衷,當地曾有官員因說了句實話:「棉花也不能當飯吃」,被逮起來挨了槍,這種示範效果,讓專家們都閉緊了嘴。

一條長達上千公裡的卡拉庫姆運河建起來了,為了紀念導師,還有個名字叫列寧運河。從土庫曼斯坦境內阿姆河上遊,直接將河水引入運河,並沿著運河兩岸建起大片產棉區。

卡拉庫姆運河

由此大量工作機會出現,無數移民被吸引至此,他們戰天鬥地,不斷擴大引水工程改造沙漠,建起了600多萬公頃的農業區,並且成果斐然。所產出棉花佔全世界總產量兩成,稻穀佔全蘇四成,當地人口隨著豐收而暴漲,從未開發時的700萬,迅速增至3600萬。

好景不長,過度開發的副作用開始顯現,阿姆河、錫爾河水量被引流過多,使得鹹海水位逐年下降。到了1987年,水位已降低15米,水面縮減為25000平方公裡,整個鹹海被分割為南北兩部分。此時的鹹海,好像一位抽乾了血的病人,變得奄奄一息。

然而又能怎麼辦?大量人口依賴著農業區生存,要麼放棄多年的建設成果,要麼放棄鹹海,已成騎虎之勢。兩害相較取其輕,只能是硬著頭皮「抽」下去了。

2003年,南鹹海繼續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隨後十年中,東鹹海一度完全乾涸,只剩下西邊一條狹長水域委屈地躲在角落裡。

看到這裡可能會想,不就是幹掉個鹹水坑,少撈幾條魚的事。然而大自然的報復要可怕的多,水幹了鹽還在,而且含有大量農業區排入的化肥農藥殘留物。

每當沙漠中的暴風颳起,都會攜帶著巨量鹽沙飛向天空。別處的沙塵暴只有沙,而此處的「鹽塵暴」,每年會給中亞地區送去數以千萬噸的鹽,平均每公頃農田能攤到數百公斤。

昔日富庶肥美的沃土,被改造成了鹽鹼地。為了去掉這些鹽,當地人用更多的水來衝刷,結果在後續的鹽塵暴中,更多的鹽又回到這裡,惡性循環已難以逆轉。

廢棄的漁船

鹹海北岸的哈薩克斯坦首先行動起來,他們改造了境內錫爾河的引水工程,讓更多的水流入鹹海。為防止北鹹海流入南鹹海,又修築水壩予以阻隔。北鹹海由此重獲生機,水位逐年上升,漁業又興旺起來。

烏茲別克經濟狀況不如哈薩克斯坦,無力挽救面積更大、情況更嚴重的南鹹海,以至含鹽量日漸升高,目前已達死海1/3。迫不得已之下,烏茲別克忍痛擠壓農業區用水,以使南鹹海得到補充。有專家預測,如果情況得不到改善,南鹹海將徹底消失。

被哈薩克斯坦保護起來的北鹹海

鹹海的悲慘遭遇又一次驗證,大自然經不住人類無底線的索取和掠奪,當原有平衡被打破時,往往就是災難的開始。

相關焦點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是誰在榨乾鹹海?
    它曾經是世界上第四大湖泊,面積是中國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5倍。可今天的鹹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縮減了90%以上(6萬多平方公裡)。   它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   鹹海,英文名稱為「Aral Sea」,在突厥語中的意思為「島之海」,曾經在1公頃海域內分布著1500個小島嶼,因此而得名。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它曾經是世界上第四大湖泊,面積是中國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5倍。可今天的鹹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縮減了90%以上(6萬多平方公裡)。它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鹹海,英文名稱為「Aral Sea」,在突厥語中的意思為「島之海」,曾經在1公頃海域內分布著1500個小島嶼,因此而得名。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它曾經是世界上第四大湖泊,面積是中國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5倍。可今天的鹹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縮減了90%以上(6萬多平方公裡)。鹹海在巔峰時期面積曾達到6.7萬平方公裡,沼澤和溼地遍布,鹽分適中、魚蝦成群,水生態系統十分豐富。湖中生活過的魚類有38種,周邊生活著100多萬隻高鼻羚羊。
  • 鹹海是如何被榨乾的?曾是青海湖的15倍
    鹹海是如何被榨乾的?曾是青海湖的15倍鹹海,雖然名字當中帶著一個"海"字,但是其實不是海,而是一個湖泊,曾經的鹹海南北長度達到了400多千米,東西長度也有300多千米,整體面積達到了6.8萬平方公裡,這裡曾經水產非常的豐富,在前蘇聯時期,這裡的產魚量佔據了全蘇聯的20%,周圍還有著大量的灌木叢林,是全世界第4大湖泊,甚至為此,前蘇聯在鹹海還設置了海軍,當然這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 鹹海,曾是世界上第四大湖,卻在半個世紀消失6萬平方公裡!
    ——鹹海。鹹海,自西漢開始進入我們中國人的視野,據記載,漢武帝攻打大宛國曾經過鹹海(即古人認為最西的地方,因此稱西海)。到了唐朝滅了西突厥之後曾短暫將鹹海納入中國版圖。隨後千百年來,鹹海一直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個定居點。但到了2010年,這個鹹海也名存實亡了。
  • 是誰榨乾了鹹海?曾是青海湖的15倍,60年消失90%以上
    鹹海面積已不到1960年的10%:據說,在上新世末期,也就是大約700萬到250萬年前的時候,鹹海就在一系列複雜的地質變化之後形成,它很可能就是海侵之後遺留下來的產物。多年之前的鹹海之所以沒有明顯的水位變化,主要是因為那段時期一直有阿姆河和錫爾河不停向其注入河水。
  • NASA衛星圖片: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
    NASA衛星圖片: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 澎湃新聞記者 石毅 綜合報導 2014-10-02 13:24
  • 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許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在並不遙遠的上世紀末,我們的地理課本上還清晰地記載著:鹹海是世界第四大湖泊。彼時的鹹海,總面積超68000平方公裡,浩瀚無邊,甚至還擁有海軍。水產豐富,每年能產6萬噸魚類。可是,這一切都是短暫的,並沒有持續多久。
  • 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許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在並不遙遠的上世紀末,我們的地理課本上還清晰地記載著:鹹海是世界第四大湖泊。彼時的鹹海,總面積超68000平方公裡,浩瀚無邊,甚至還擁有海軍。水產豐富,每年能產6萬噸魚類。可是,這一切都是短暫的,並沒有持續多久。
  • 中亞鹹海流域水域面積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速度下降
    中新社烏魯木齊8月8日電 (記者 孫亭文)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鹹海流域的水域面積從2000年的2.5%下降到2014年的1.5%,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的速度下降,尤其是鹹海的水體面積縮小最快。
  • 蘇聯人留下的生態環境悲劇:鐵打的大壩,50年被榨乾的鹹海。
    自那以來,鹹海一直在慢慢消失。雖然灌溉使得沙漠得以綻放,但它卻掐斷了鹹海的未來——鹹海的水位日漸下降,暴露出了乾涸的湖底,湖中的島嶼變成了半島,2001年與大陸重新連接。
  • 鹹海:原世界第四大湖,面積超兩個臺灣,預計2020年消失
    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地形之一,總面積超過270萬平方公裡,佔陸地面積的1.8%。隨著歷史的變遷,現有的湖泊會消失,新的湖泊也會誕生,但是這些交替變更需要上萬年的歷程。不過位於中亞的鹹海僅用約半個世紀的時間就即將消失,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新聞網】中亞鹹海流域水域面積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速度...
    【中國新聞網】中亞鹹海流域水域面積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速度下降 2019-08-09 中國新聞網 孫亭文 2000年的2.5%下降到2014年的1.5%,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的速度下降,尤其是鹹海的水體面積縮小最快。
  • 蘇聯人留下的生態悲劇:鐵打的大壩,50年被榨乾的鹹海
    被榨乾的鹹海如果有什麼比沙漠裡連成線的滂沱大雨更珍貴的,那應該是沙漠裡的綠洲,碧綠的水,青綠的草,繁榮的生命蓬勃的生長;如果有什麼比大海裡淹死的魚更荒誕的,那應該是荒漠裡擱淺的船,腐朽的船,鏽色的鐵,悲涼的過往沉默的訴說。木伊那克小城的邊緣,是這些擱淺船舶的墓園。
  •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鹹海快消失了,從裏海調水可以嗎
    裏海在地理學上屬性為『海跡湖』,它與黑海最後分離成為一個內陸湖泊,面積約38萬平方公裡,北部有伏爾加河注、烏拉爾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條河流注入,僅伏爾加河每年的入湖水量就高達2540億立方米。 裏海每年的進水總量為338.2立方公裡,而每年的耗水量則為361.3立方公裡,進得少,出得多,湖水水面必然會逐步下降。因為水分大量蒸發,鹽分逐年積累,湖水也越來越鹹。
  • 被榨乾的鹹海,蘇聯的蓄意而為:曾經的大水池,如今的惡臭地!
    20世紀60年代,鹹海能容納8億英畝呎水,它的面積接近比利時與荷蘭的總面積。當時,它是蘇聯一個著名的地方,湛藍的海水、豐富的魚類、迷人的沙灘,在地圖上也有一個獨特的蔚藍色塊。鹹海所容納的水不到過去的十分之一,僅剩下幾個含鹽量極高的「水塘」。魚類在很久之前就消失了,曾經的濱海度假區和長廊也都被廢棄。如今,如果你再去鹹海,你能感覺到的只有世界末日,而不是曾經的那個美麗的湖泊。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鹹海的「消亡」呢?  鹹海的消亡與蘇聯人密不可分。可以說,是蘇聯有計劃、有步驟地讓鹹海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 衛星圖像顯示鹹海面積急劇萎縮
    來自歐洲Envisat衛星的最新圖像顯示,2006年至2009年間,鹹海的海岸線出現了急劇回退。鹹海曾經是全球四大內陸水體之一,但在過去50年裡,由於灌溉工程導致匯入鹹海的河流改向,鹹海的面積一直處於萎縮的態勢。
  •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有沒有可能從裏海調水到鹹海補充恢復?
    現如今的裏海,總面積約為38.6428萬平方公裡,沿岸共有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亞塞拜然五個國家,是世界上環湖國家最多的一個湖。由於裏海面積足夠大且其性質偏向於海水,不僅擁有著與海洋相似的生態系統,而且航運業非常發達,航運業在沿岸各國、地區之間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中亞地區三大湖泊,為何鹹海都快消失了,而其他兩個沒事?
    中亞地區主要有三大湖泊,從西向東依次為裏海,鹹海,巴爾喀什湖。原本三個湖泊大小排名是裏海最大,鹹海次之,巴爾喀什湖最小。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位置和大小都居中的鹹海湖面急速萎縮,50年的時間裡縮小了90%以上,相當於4個北京那麼大的湖面消失了!6.8萬平方公裡的湖面蒸發了6萬,僅存的面積不到巴爾喀什湖的一半。
  • 鹹海面積萎縮的原因是什麼?錫爾河和阿姆河的水去哪了
    與我國為鄰的中亞也有兩條內陸河,而且這兩條內陸河都匯入中亞曾經的最大鹹水湖——鹹海(不包括裏海)。這兩條內陸河,南邊的是阿姆河,北邊的是錫爾河。我國西部有個鄰國吉爾吉斯斯坦,其北部有個小城託克馬克(碎葉城),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吉爾吉斯斯坦是個高山國,尤其是東部與我國接壤的地方,是天山山脈的冰川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