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消失了90%!鹹海是如何被榨乾的?曾是青海湖的15倍
鹹海,雖然名字當中帶著一個"海"字,但是其實不是海,而是一個湖泊,曾經的鹹海南北長度達到了400多千米,東西長度也有300多千米,整體面積達到了6.8萬平方公裡,這裡曾經水產非常的豐富,在前蘇聯時期,這裡的產魚量佔據了全蘇聯的20%,周圍還有著大量的灌木叢林,是全世界第4大湖泊,甚至為此,前蘇聯在鹹海還設置了海軍,當然這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鹹海的面積便在逐年的減少,而經過了60多年之後,消失了整整90%,如今的鹹海只有不到1萬平方公裡的面積了,而且隨著湖泊面積的大幅度減少,使得湖水當中的含鹽量大幅度的增加,鹹度達到了過去的5倍不止,也正是因為含鹽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鹹海當中的魚類先後全部死亡,而周圍的灌木叢也開始漸漸減少,可以說,鹹海正處於徹底消失的邊緣當中。
鹹海的形成大約是在700萬年之前,而在形成之後,基本上沒有任何的變化,而主要的補充河流分貝是阿姆河和錫爾河,而鹹海之所以會被稱之為"海",一方面是因為當時鹹海的面積,確實很大,而另一方面是因為在鹹海上面,存在著上千個島嶼,就如同在海中一樣,而阿姆河和錫爾河對於鹹海的補充。
使得鹹海的整體面積能夠得以保持,同時兩條河流帶來的淡水,也使得鹹海當中的含鹽量並不是太高,所以鹹海當中才能夠生存著大量的魚類,而周圍的灌木叢也才能以此生存,而我們之所以要格外地說起阿姆河和錫爾河,主要就是因為鹹海的乾枯減少,和這兩條河流有著最為直接的關係,要知道,鹹海可是青海湖的15倍,在短短60年之間被榨乾90%,還是有比較深層次的原因的。
首先,鹹海本身也是一個身處內陸的湖泊,就整體的自然環境來說,鹹海的四周其實都是被沙漠包裹著,又因為身處亞歐大陸的最中間,屬於非常惡劣的大陸性氣候,所以鹹海地區本身是沒有多少降雨的,反而此地的蒸發量還比較的大,而曾經的鹹海之所以能夠形成如此大的範圍,同時還養育大量的生物,主要還是依靠帕米爾高原和天山上面的冰雪融水進行補給。
這樣的補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鏈,但是這個生態鏈在上個世紀60年代,被人為的打破了,水源對於鹹海的補給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因為前蘇聯為了在阿姆河和錫爾河的中遊地區建立大量的棉花基地,以此增加對棉花的產量,於是將兩條河流當中的大部分水源集中在了中遊的棉花種植區域進行灌溉。
當時依靠這兩條河流灌溉的面積從原來的300多萬公頃,直接開發到了700多萬公頃,當然,這樣的做法自然也是有效果的,前蘇聯的棉花實現了大幅度的增產,佔據了世界產量的25%,而代價就是鹹海的大幅度減少,因為兩條河流對於鹹海的補充過少,而蒸發量卻沒有改變。
而且還出現了一個惡性循壞,因為鹹海的減少,反而讓鹹海附近的耕地變多,而耕地變多,水資源使用也就更多,鹹海就會進一步的縮小,最終這裡的生態環境也進一步的惡化,已經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
當然,目前鹹海的面積只有60年前的10%,但是其實從前蘇聯解體之後,鹹海附近的耕地面積已經被控制住了,目前鹹海沒有再進一步減少的趨勢,而且每一年流入鹹海的河水又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這應該和全球變暖,導致積雪融化有著很大的關係。
而對於鹹海的保護,主要還是在人為,想要徹底恢復,恐怕需要的時間不只是6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