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後也許都在中學的地理課本裡讀到過一個名字——鹹海。這個地處中亞的大型湖泊被作為一個典型的當代人為生態災難進行講述:自20世紀中葉開始,由於人類對注入其中的阿姆河、錫爾河過度取水(主要是供給棉花種植業)以及無節制的漁業捕撈,鹹海的面積大幅萎縮,在2000年左右時面積已經只有1960年代的十分之一。當時有專家預測,這個面積曾達到6.5萬平方公裡的湖泊預計會在2035年,最早可能在2020年就全面枯竭。
時光流轉,此刻日曆已經翻到了2020年末,那麼現在的鹹海到底是什麼樣的,它真的消失了嗎?讓我們通過兩張衛星圖來看看。
第一張照片拍攝於2020年3月26日,當天鹹海南部有較為強烈的沙暴。
第二張照片拍攝於半年後的2020年9月27日,當天也有一定風沙。
我們拿這兩張照片與鹹海1977-2014年的演變圖做對比,會發現大消退主要發生在1990-2010年這20年間,而最近10年的消退其實很少。
鹹海能在這10年止住衰退的步伐,一方面是因為殘存的鹹海是蓄水能力相對最強的部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類的保護,尤其是哈薩克斯坦對北鹹海做出的努力。
近年來,哈薩克斯坦政府藉助世界銀行資助的8600萬美元開展了兩大工程:一是對錫爾河的治理,控制沿岸對河水的抽取,保證河水注入量大於北鹹海的蒸發量;二是對北鹹海的生態保護,主要是在魚類繁殖季(春夏季)禁漁和溼地恢復。
這兩大工程的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目前,北鹹海的蓄水量較歷史最低時期增加了18%且鹽度有所降低。在21世紀初,比目魚是唯一能在高鹽度北鹹海中存活的魚類,而現在鯛魚、梭鱸等已經回到湖中。2006年,北鹹海的漁獲總共僅有1360噸;而2018年,捕撈限額定為8200噸,且很快就被用滿。
哈薩克斯坦漁民在冬季的北鹹海捕魚
哈薩克斯坦還有更大的雄心:打造裏海-鹹海運河,通過從裏海調水恢復鹹海,並試圖把鹹海北部的圖爾蓋鹽沼地也改造成湖泊。
計劃中的裏海-鹹海運河
相較北鹹海已經漸漸恢復元氣,南鹹海的命運可就沒有那麼樂觀了。從前面的照片上,我們也能看到目前的南鹹海只剩下了西部一片狹長的湖區。這是為什麼呢?咱們下期接著說。
圖片版權聲明:本文題圖和文中引用圖片源於網際網路資料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