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短短50年,鹹海是怎麼消失的?

2020-12-10 地史館

鹹海,位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交界處,克孜勒庫姆沙漠的中部位置,雖有海之稱,但鹹海卻並不是海,而是一個湖泊(曾被列為世界第四大湖),有研究表明,鹹海誕生於「上新世」(700萬~250萬年前)時期,距今已有500多萬年的歷史。

衛星地圖的鹹海

鼎盛時期的鹹海水域面積曾高達近7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兩個海南島,三個以色列和一個斯裡蘭卡的大小。雖說鹹海流入的水量(徑流量)小於保持湖水的蒸發量,且含鹽量高,但是在阿姆河和錫爾河這兩條內流河的維護下,鹹海水鹽濃度常年保持平衡,水位也十分穩定,湖內魚蝦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周邊風光秀麗,居民安居樂業,湖面船舶成群,一片欣欣向榮之景。

高德地圖的鹹海

據記載,1960年前,鹹海這裡的商業捕魚量每年超過43,000噸,在全盛時期,鹹海沿岸的從業者超過4萬人,捕撈量佔前蘇聯總捕魚量的1/6,是蘇聯最為倚重的漁業生產基地。

然而,如今的鹹海縮水的可憐,總體面積加起來才只有其極盛時期的10%不到,不僅如此,曾經的旖旎風光也已斑駁不堪,城鎮、村莊,甚至漁船都被荒蕪的湖床沙子包圍著,無數生鏽的漁船都擱淺乾涸的湖床裡,依靠著捕魚為生的周邊居民生活也一落千丈,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生活選擇背井離鄉,去往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尋找工作。

拋棄在湖床上的漁船

也許有人會問,鹹海這是經歷了什麼?怎麼這麼快就乾涸了?

對此的回答,我們就不得不追溯歷史了。

眾所周知,蘇聯在未解體前,擁有著世界上最多的土地,疆域遼闊,但尷尬的是,雖領地眾多,適合發展農業的卻很少,農業的好與壞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吃飽穿暖是人們對生活的基本要求,但當時的蘇聯大部分棉花都是依賴進口,依靠別人總是有風險的,說不定哪天因為某種原因就被人斷了貨源。為此,蘇聯搞起了一場種棉花的農業運動,實現自給自足,支援社會主義建設。

「玉米」曉夫:玉米和棉花都不能少

對於農作物的種植,土壤,水源,陽光三者都不能缺少,為此在眾多領地中挑挑選選後,蘇聯將棉花基地放在了中亞地區,此地氣候乾燥,陽光充足,地方又大,很適合用來種點什麼。

然而由於中亞地區深居亞洲內陸腹地,遠離海洋,土地沙漠化嚴重,暖溼氣流難以進入,降雨量匱乏,這導致水資源十分短缺,僅僅依靠下雨來得到種植棉花所需要的灌溉水,那是很難的,為此,蘇聯不得不想辦法給這塊棉花地找到足夠的水源。

在當時的鹹海流域地區,多數地方的供水都是依靠阿姆河(中亞地區最大河流)與錫爾河(中亞地區最長河流),於是,蘇聯政府就想,如果把這兩條河流的水引入棉花種植區,那不就不愁水源短缺了。要知道早在沙俄時代,俄國人就夢想在中亞地區開墾荒地、擴大水澆地用來種植棉花,以解決棉花依賴進口的問題。

1954年,蘇聯「棉花計劃」正式實施,施工隊將阿姆河和錫爾河改道,隨後又在阿姆河上遊修建了一條卡拉庫姆列寧運河,把土庫曼斯坦東部和烏茲別克斯坦中部地區也納入灌溉範圍內,實現了烏茲別克斯坦的草原夢。

錫爾河上的恰爾達拉水庫和灌溉農業區

1960年,調水工程全部完成,讓原本無法栽種的棉花和牧草得以在這片土地生長。通過這些截取鹹海的水資源,該地區350萬公頃荒漠和100萬公頃新墾土地得到灌溉,700萬公頃草場供水條件得到改善,大批移民來到新運河流域後,在30年時間內又開墾了660萬公頃農田。

阿姆河上的大型水庫的灌溉農業區

到1980年時,鹹海地區的人口從700萬增長到3600萬,農作物產量較之前提高了4倍,棉花產量達900萬噸,佔全國產量的95%,另外全國40%的稻穀、25%的果蔬、32%的葡萄也產自於此,蘇聯也終於擺脫了棉花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

雖然蘇聯的農業種植在這裡大獲成功,但是鹹海卻逐漸消亡了。

從1971年-1990年,兩條河流注入鹹海的水量從265億m³銳減至70億m³,導致鹹海水位以每年50㎝的速度飛快下降,水域面積急劇縮小,到1987年時,缺水的鹹海終於分裂成南北兩部分。2003年,南部分鹹海再次分裂為東西兩塊,數年後又分裂為若干個小鹹海。到今天為止,只有西鹹海規模較為可觀,東鹹海已經名存實亡。

在蘇聯未開發鹹海流域前,鹹海之所以多年水位穩定幾乎全部是依靠阿姆河與錫爾河的補給,而蘇聯的「棉花計劃」不僅搶奪了大部分水源,還造成了大量浪費。由於棉花種植區四散分布且面積巨大,為此,蘇聯在整改河道方向,建造運河的同時,還需要建造多條渠道通往種植區內,但這些渠道質量非常差,並且很多渠道需要經過荒漠地帶,大量的水份遭到高溫的蒸發,滲入了黃沙之中,導致超過30%的水資源被浪費,而在建造卡拉庫姆列寧運河時,需要穿越卡拉庫姆沙漠,工程巨大,水資源損耗量更是難以估計。

不僅如此,由於蘇聯調水工程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來此的開荒的人,人口的劇增帶來的是對鹹海地區瘋狂的索取,各地負責人為了拼政績大肆開荒,致使開荒土地面積遠大於該地區水資源的承受能力,河水注入鹹海的水量越來越少,「海」岸線也不斷後撤,氣候也更加乾旱,鹹海的水鹽濃度平衡也逐漸被打破,使得原本生活在湖中的淡水生物大量滅絕,據統計,20世紀60年代,鹹海尚有各種魚類600多種,到 1991年只剩下了70餘種,商業捕魚量僅為六十年代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

鹽鹼化的白色湖床

1987年,當鹹海第一次被分成南北兩部分時,中間高聳的湖床成為了陸地,乾涸的湖底沉積了大量的鹽分,每當大風颳過就會形成可怕的「鹽沙暴」。這些含有大量鹽分的沙土隨風飄散,沉積到周邊的田地裡,造成土地鹽鹼化、沙漠化,不僅農作物產量急劇下降,周邊的河水及地下水的水質也因為失去滲水的補充,而變得越來越差,蘇聯人開墾出的良田逐漸返回為荒漠。

因「鹽沙暴」而棄耕的農田

與此同時,環境也遭到了破壞性的汙染,大面積的種植糧食和棉花等農作物,以及移民生活產生了大量的灌溉和生活用水,這些廢水又重新流入阿姆河和錫爾河,使得地下水和飲用水受到了鹽鹼和農藥的雙重汙染,汙染又隨著水源輾轉到人體,循環積累,導致該地區慢性病發病率激增,據調查,在鹹海周圍地區,每10個嬰兒便有1個出生後第一年內死去。

有人說,如果沒有蘇聯人的建壩截水,開鑿運河,鹹海也是註定會滅亡的,而且隨著全球變暖的出現,久而久之終會幹涸的,與其讓它自動消亡,不如讓我們人類利用起來。

真的會消亡嗎?我不知道。

雖然鹹海由於地處位置原因,常年受乾旱氣候影響,湖水蒸發量大,但只要阿姆河與錫爾河正常供水,就算消亡也不會如此之快,畢竟在蘇聯未對它動手之前,可是存在了500年之久呀!

如今,面對著逐漸消亡的鹹海,世界政府終於開始採取措施,為了保護鹹海,中亞各國成立了委員會,對各國的利益訴求進行協調。聯合國及有關國際組織也成立了基金會,展開專項行動來保護鹹海,並為周邊地區居民打深水井以解決飲水問題,相對富裕的哈薩克斯坦還特地撥款修建水壩保護北鹹海。

北鹹海和科卡拉爾大壩

雖不知鹹海會在什麼時候離開這個世界,但是它的消亡卻給我們人類好好的上了一課,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我們總是在不斷以人為主觀的想法去改變自然環境,然而從未為自然考慮過,等到災難真正發生,才後知後覺的認為這是大自然的報復。

作者:Mimo

地史館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世界第四大湖鹹海,怎麼就消失了?
    提到世界著名的湖泊,我們能想到美國的五大湖,非洲的維多利亞湖,亞歐之間的裏海,中亞地區的鹹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鹹海還是面積廣闊,湖水湛藍的內陸湖泊,但實際上,鹹海早已不再是地圖上標註的那麼廣闊。而是下面這個樣子。
  • NASA衛星圖片顯示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完全消失
    湖泊  鹹海乾涸致使當地一些靠湖為生的漁民破產,而鹹海地區不斷形成的沙塵暴對當地居民的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9月29日報導,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從衛星圖片中發現鹹海近年來首次完全乾涸,周遭環境令人堪憂。  據美國國家宇航局Terra衛星拍攝的一系列衛星圖片顯示,位於克孜勒庫姆沙漠中部的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已完全消失。鹹海由阿姆河和錫爾河匯集而成,它的消失給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 鹹海,曾是世界上第四大湖,卻在半個世紀消失6萬平方公裡!
    ——鹹海。鹹海,自西漢開始進入我們中國人的視野,據記載,漢武帝攻打大宛國曾經過鹹海(即古人認為最西的地方,因此稱西海)。到了唐朝滅了西突厥之後曾短暫將鹹海納入中國版圖。隨後千百年來,鹹海一直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個定居點。但到了2010年,這個鹹海也名存實亡了。
  • NASA衛星圖片: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
    NASA衛星圖片: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 澎湃新聞記者 石毅 綜合報導 2014-10-02 13:24
  • 世界第四大湖泊是怎麼死的?——鹹海之殤
    20世紀60年代初,湖面海拔53米,面積6.45萬平方千米,為世界第四大湖(1960年)。鹹海在中亞的地理位置鹹海在1960年曾為世界第四大湖,面積達68,000平方公裡、總水量1,100立方公裡,然而,到1998年,鹹海面積下降至28,687平方公裡,世界第八大湖,丟失的水量相當於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總和。
  • 50個即將消失的記憶之——鹹海
    鹹海位於前蘇聯境內,現在處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這兩個國家之間。雖然名字裡有個海字,但鹹海並不是海,而是一個美麗的大湖。鹹海是一個內流湖,也就是湖水不能流入海洋的湖泊。因為流入的水量(徑流量)小於湖水的蒸發量,鹹海的含鹽量比淡水湖高得多。在鹹海全盛的時候,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積將近7萬平方千米。鹹海雖然很鹹,但裡面還是有活魚的,這點和著名的「死海」不同———從約旦海進入死海的魚會立刻死掉,變成「鹹魚」。
  • 世界昔日第四大湖鹹海將消亡 美麗湖成傳說(組圖)
    過度取水截斷徑流來源 昔日世界第四大湖行將消亡  近日,一組讓人頗感驚訝的風光照片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引發熱議:位於前蘇聯境內的鹹海的有些部分已經幹得見底了,曾經沉入其中影兒都找不見的漁船現在躺在乾乾的「海底」享受陽光。而衛星圖片顯示,鹹海的面積正在迅速萎縮,目測就可以感覺到它將會很快消亡。鹹海為什麼會迅速萎縮?
  • 鹹海:原世界第四大湖,面積超兩個臺灣,預計2020年消失
    隨著歷史的變遷,現有的湖泊會消失,新的湖泊也會誕生,但是這些交替變更需要上萬年的歷程。不過位於中亞的鹹海僅用約半個世紀的時間就即將消失,這是為什麼呢?鹹海,是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界湖,鼎盛時期的鹹海面積高達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我國的兩個寶島臺灣的面積。
  • 曾經的「西海」——中亞鹹海是如何逐步消失的?
    當時的唐朝在徵服西突厥十姓部落後,將政治影響力深入到了碎葉水(楚河)以西,將藥殺水(錫爾河)中下遊乃至於鹹海的遊牧部落都置於自己的羈縻統治下,創造了漢族中央王朝的疆域傳奇。鹹海,這個曾經作為華夏疆土西部極限的大湖,曾經因為其浩渺無垠的廣度而一度被國人稱為「西海」。不過,在千年後的今天,這個曾經的海則馬上就要面臨徹底乾涸的命運。
  • 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泊——鹹海,最快在明年將徹底乾涸?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於2010年4月5日巡視過鹹海後形容「鹹海」的消失為全球「最令人震驚的環境災難之一」。鹹海在世界的位置(紅星處為鹹海)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接的位置有個世界著名的鹹水湖,這個湖就是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泊——鹹海。鹹海雖然叫海,實際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內陸鹹水湖, 原為海洋的一部分,屬典型海跡湖。
  • 蘇聯人留下的生態環境悲劇:鐵打的大壩,50年被榨乾的鹹海。
    它曾經是世界第四大湖泊,,儘管位於乾旱的歐亞大陸中部,依靠著遙遠的山脈的融水和稀少的降水,鹹海依然成為了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乾旱地區裡的天堂——這裡發展漁業,營造出了壯觀的溫帶綠洲。1964年,一顆偵查衛星記錄下了鹹海的模樣,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在隨後的50年裡,迎接它的卻是悲劇。
  • 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50年縮90%,人類到底有多瘋狂
    鹹海一帶為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乾旱性影響,湖水位比較大。但這一次,我們可能要和鹹海「永別」了。50年縮90%,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到底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原因。蘇聯解體前,在鹹海中心的沃羅日格涅爾島建立了一個秘密軍事基地—復興島,代號為Aralask-7又稱為第三實驗室。遊戲《使命召喚》就曾以它為背景。這裡曾是蘇聯的戰略大後方,相對於東西部發達地區而言,這裡較為隱蔽也相對安全。鹹海中的這個「復興島」,在2001年中旬因為鹹海枯竭,與陸地相連成為了一個半島。曾經的軍事基地也被世人所發現。
  • 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50年縮減90%,人類到底有多瘋狂
    鹹海的英文名為Aral Sea 翻譯中文為「島之海」,因為它曾經在一公頃範圍內有1500個島。面積將近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4個北京。鹹海一帶為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乾旱性影響,湖水位比較大。但這一次,我們可能要和鹹海「永別」了。50年縮90%,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到底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原因。
  • 一位中國旅行作家眼中的鹹海之荒
    曾經,從花拉子模綠洲流淌過來的阿姆河在這裡注入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如今,阿姆河像地圖上的一條裂紋,蜿蜒向北,遠未到達曾經的終點就消失不見。從阿姆河消失的地方一直到鹹海的大片土地,在地圖上是一塊乾淨的空白。我決定去親自看看,在真實的世界裡,那片空白究竟意味著什麼?在卡拉卡爾帕克斯坦的首府努庫斯,我僱了一輛三菱四驅車前往鹹海。
  • 60年消失了90%!鹹海是如何被榨乾的?曾是青海湖的15倍
    60年消失了90%!鹹海是如何被榨乾的?曾是青海湖的15倍鹹海,雖然名字當中帶著一個"海"字,但是其實不是海,而是一個湖泊,曾經的鹹海南北長度達到了400多千米,東西長度也有300多千米,整體面積達到了6.8萬平方公裡,這裡曾經水產非常的豐富,在前蘇聯時期,這裡的產魚量佔據了全蘇聯的20%,周圍還有著大量的灌木叢林,是全世界第4大湖泊,甚至為此,前蘇聯在鹹海還設置了海軍,當然這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 鹹海為何逐漸在消失?
    鹹海巔峰時期的面積達6.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小型國家的疆域,而如今卻只剩下北部與西南極少的一片水域,乾涸面積超過90%以上。那麼這個曾經位居世界第四的湖泊是如何消失的呢?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想要憑藉人力改變環境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不管人類怎樣折騰,大自然總能夠通過自己的手段反敗為勝。
  • 地球衛星圖16年變化:第四大湖幾乎消失
    NASA近日發布一系列照片,展示世界第四大湖泊「鹹海」在16年間的變化。鹹海曾以6萬8000平方公裡的面積名列世界第4大湖泊,但在1960年代以後,由於前蘇聯引水灌溉工程,使得鹹海面不斷縮小,至2007年鹹海面積已萎縮至原本的10%。預計到2020年左右,鹹海將完全乾涸。
  • 逐年乾涸的鹹海,湖心小島連接陸地,爆出前蘇聯的驚天秘聞
    位於中亞的鹹海,曾經是世界第四大湖上世紀末以來,隨著人類的開發利用,鹹海逐漸乾涸,終於在1987年分成了南鹹海和北鹹海兩片水域, 其中南鹹海於2003年又進一步分成了東、西兩部分,到2014年時南鹹海大部分乾涸消失。
  • 它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如今面臨乾涸,預計在2020年前消失
    曾經被稱為世界第四大湖的鹹海,擁有著非常豐富的水資源和漁業資源,雖然它叫做鹹海,但是卻是個鹹水湖泊,從高空拍攝的圖片來看,這裡的景色十分的秀麗,從而吸引了大多數的遊客來這裡遊玩,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為的破壞環境,還有自然災害,鹹海的水面面積開始逐漸的減少,科學家估計在2020年會消失。
  • 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許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在並不遙遠的上世紀末,我們的地理課本上還清晰地記載著:鹹海是世界第四大湖泊。彼時的鹹海,總面積超68000平方公裡,浩瀚無邊,甚至還擁有海軍。水產豐富,每年能產6萬噸魚類。可是,這一切都是短暫的,並沒有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