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看過中國古代歷史地圖的同學一定會被唐朝遼闊的西部疆域所吸引。當時的唐朝在徵服西突厥十姓部落後,將政治影響力深入到了碎葉水(楚河)以西,將藥殺水(錫爾河)中下遊乃至於鹹海的遊牧部落都置於自己的羈縻統治下,創造了漢族中央王朝的疆域傳奇。
鹹海,這個曾經作為華夏疆土西部極限的大湖,曾經因為其浩渺無垠的廣度而一度被國人稱為「西海」。不過,在千年後的今天,這個曾經的海則馬上就要面臨徹底乾涸的命運。
01 中亞的寶庫
鹹海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地,是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的鹹水湖,全盛時期面積將近七萬平方公裡(接近一個重慶市的面積),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也是世界第四大湖泊。
這個浩瀚的「內陸海洋」除了西面以外全部被中亞沙漠所包圍,氣候十分乾旱,這也就導致其主要的水源補給來自中亞的兩條著名內流河錫爾河與阿姆河(中國古稱「藥殺水」與「噴赤河」)。這兩條河分別發源於天山山脈與帕米爾高原,每年從雪山高原之上為鹹海帶來取之不竭的水資源。
正是由於這兩條大河的哺育,鹹海雖然名為鹹水湖,但是卻擁有較為適中的鹽分,可以進行漁業的大規模開發,為周邊國家帶來了豐富的食物資源。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鹹海及其上遊河流並未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因此長期保持了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形成了繁榮的中亞綠洲與遊牧經濟。
圖/鹹海捕魚人
02 蘇聯大開發時代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成為蘇聯加盟國的中亞斯坦國開始在蘇聯的統一指導下進行農業與工業建設。當時的蘇聯將全境劃分為18個基本經濟區進行所謂的「區域化針對發展」,而中亞地區則因為傳統的綠洲農業基礎而被劃分為棉花與穀物的種植區,成為了蘇聯在中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糧倉與棉庫。
圖/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產地
為了擴大產量,蘇聯利用行政指令對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的大量不可耕作的沙地進行改造。在這一過程中,阿姆河的水資源自然就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蘇聯「基建狂魔」的快速發動下,烏茲別克斯坦地區建立了阿姆布哈爾引水渠,土庫曼斯坦則建立了著名的卡拉庫姆運河(溝通了阿姆河與裏海),從南北兩個方向將阿姆河的水流灌溉到沙漠之中。
在北方的錫爾河流域,蘇聯也使用同樣的辦法建立各種引水渠與水庫改造沙漠地區,從而達成了「沙漠改造」的目的。在上世紀50-70年代的數十年之間,蘇聯完成了堪稱奇蹟的沙漠變耕地計劃,也為前蘇聯帶來了巨大的農業資源與收益。
圖/蘇聯軍隊在中亞
03 厄運到來
然而,蘇聯的沙漠改造計劃是以大量粗放使用水資源為代價達成的。在阿姆河與錫爾河水資源的利用過程中,大量的水資源在路途上就被蒸發乃至於滲透入沙漠地區,而荒漠地區的改造與水資源濫用卻與日俱增。
在此情景之下,阿姆河與錫爾河的水量在中途大量消耗,下遊的鹹海便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水源注入量的減少,直接導致了鹹海水域面積的快速萎縮。1987年,隨著湖中心島嶼面積的不斷擴大,鹹海北面的半島與對岸陸地相接,龐大的鹹海被分割為南北倆鹹海。
2003年,南部鹹海中部成陸,南鹹海又被分割為東鹹海與西鹹海。六年之後,東鹹海乾涸消亡,只剩下不足原來面積十分之一的北鹹海與西鹹海繼續在沙漠之間苟延殘喘。
蘇聯解體之後,中亞各國喪失了原來的統一調度,對於鹹海的消亡不僅坐視不管,甚至更加迅猛的消耗水資源。南方的阿姆河幾乎被烏茲別克與土庫曼兩個斯坦國抽光,一滴也無法流入鹹海。而北方的哈薩克斯坦則直接選擇隔斷南北鹹海之間的通道,將錫爾河與北鹹海資源保留在自己的疆土之內。
可以想見,由於蘇聯時代的大規模開發與後蘇聯時代各國的水資源競爭,鹹海的全部乾枯或將在不久之後就會到來。
圖/今日之鹹海
參考文獻:1.中亞史
2.中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