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西海」——中亞鹹海是如何逐步消失的?

2021-01-15 歷史研習社

文/王凱迪

看過中國古代歷史地圖的同學一定會被唐朝遼闊的西部疆域所吸引。當時的唐朝在徵服西突厥十姓部落後,將政治影響力深入到了碎葉水(楚河)以西,將藥殺水(錫爾河)中下遊乃至於鹹海的遊牧部落都置於自己的羈縻統治下,創造了漢族中央王朝的疆域傳奇。

鹹海,這個曾經作為華夏疆土西部極限的大湖,曾經因為其浩渺無垠的廣度而一度被國人稱為「西海」。不過,在千年後的今天,這個曾經的海則馬上就要面臨徹底乾涸的命運。

01 中亞的寶庫

鹹海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地,是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的鹹水湖,全盛時期面積將近七萬平方公裡(接近一個重慶市的面積),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也是世界第四大湖泊。

這個浩瀚的「內陸海洋」除了西面以外全部被中亞沙漠所包圍,氣候十分乾旱,這也就導致其主要的水源補給來自中亞的兩條著名內流河錫爾河與阿姆河(中國古稱「藥殺水」與「噴赤河」)。這兩條河分別發源於天山山脈與帕米爾高原,每年從雪山高原之上為鹹海帶來取之不竭的水資源。

正是由於這兩條大河的哺育,鹹海雖然名為鹹水湖,但是卻擁有較為適中的鹽分,可以進行漁業的大規模開發,為周邊國家帶來了豐富的食物資源。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鹹海及其上遊河流並未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因此長期保持了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形成了繁榮的中亞綠洲與遊牧經濟。

圖/鹹海捕魚人

02 蘇聯大開發時代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成為蘇聯加盟國的中亞斯坦國開始在蘇聯的統一指導下進行農業與工業建設。當時的蘇聯將全境劃分為18個基本經濟區進行所謂的「區域化針對發展」,而中亞地區則因為傳統的綠洲農業基礎而被劃分為棉花與穀物的種植區,成為了蘇聯在中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糧倉與棉庫。

圖/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產地

為了擴大產量,蘇聯利用行政指令對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的大量不可耕作的沙地進行改造。在這一過程中,阿姆河的水資源自然就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蘇聯「基建狂魔」的快速發動下,烏茲別克斯坦地區建立了阿姆布哈爾引水渠,土庫曼斯坦則建立了著名的卡拉庫姆運河(溝通了阿姆河與裏海),從南北兩個方向將阿姆河的水流灌溉到沙漠之中。

在北方的錫爾河流域,蘇聯也使用同樣的辦法建立各種引水渠與水庫改造沙漠地區,從而達成了「沙漠改造」的目的。在上世紀50-70年代的數十年之間,蘇聯完成了堪稱奇蹟的沙漠變耕地計劃,也為前蘇聯帶來了巨大的農業資源與收益。

圖/蘇聯軍隊在中亞

03 厄運到來

然而,蘇聯的沙漠改造計劃是以大量粗放使用水資源為代價達成的。在阿姆河與錫爾河水資源的利用過程中,大量的水資源在路途上就被蒸發乃至於滲透入沙漠地區,而荒漠地區的改造與水資源濫用卻與日俱增。

在此情景之下,阿姆河與錫爾河的水量在中途大量消耗,下遊的鹹海便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水源注入量的減少,直接導致了鹹海水域面積的快速萎縮。1987年,隨著湖中心島嶼面積的不斷擴大,鹹海北面的半島與對岸陸地相接,龐大的鹹海被分割為南北倆鹹海。

2003年,南部鹹海中部成陸,南鹹海又被分割為東鹹海與西鹹海。六年之後,東鹹海乾涸消亡,只剩下不足原來面積十分之一的北鹹海與西鹹海繼續在沙漠之間苟延殘喘。

蘇聯解體之後,中亞各國喪失了原來的統一調度,對於鹹海的消亡不僅坐視不管,甚至更加迅猛的消耗水資源。南方的阿姆河幾乎被烏茲別克與土庫曼兩個斯坦國抽光,一滴也無法流入鹹海。而北方的哈薩克斯坦則直接選擇隔斷南北鹹海之間的通道,將錫爾河與北鹹海資源保留在自己的疆土之內。

可以想見,由於蘇聯時代的大規模開發與後蘇聯時代各國的水資源競爭,鹹海的全部乾枯或將在不久之後就會到來。

圖/今日之鹹海

參考文獻:1.中亞史

2.中亞歷史

相關焦點

  • 鹹海,曾是世界上第四大湖,卻在半個世紀消失6萬平方公裡!
    四海即即東海、南海、西海、北海,東、北、南三大海估計大家知道(黃海和東海、貝加爾湖、南海),那麼西海你知道指的是哪裡嗎?——鹹海。鹹海,自西漢開始進入我們中國人的視野,據記載,漢武帝攻打大宛國曾經過鹹海(即古人認為最西的地方,因此稱西海)。到了唐朝滅了西突厥之後曾短暫將鹹海納入中國版圖。隨後千百年來,鹹海一直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個定居點。但到了2010年,這個鹹海也名存實亡了。
  • 中亞地區三大湖泊,為何鹹海都快消失了,而其他兩個沒事?
    中亞地區主要有三大湖泊,從西向東依次為裏海,鹹海,巴爾喀什湖。原本三個湖泊大小排名是裏海最大,鹹海次之,巴爾喀什湖最小。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位置和大小都居中的鹹海湖面急速萎縮,50年的時間裡縮小了90%以上,相當於4個北京那麼大的湖面消失了!6.8萬平方公裡的湖面蒸發了6萬,僅存的面積不到巴爾喀什湖的一半。
  • 鹹海為何逐漸在消失?
    鹹海是位於中亞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之間的一個鹹水湖,以其湖水清澈、水質良好著稱於世,更因為其內部擁有超過1500多座島嶼而被稱為「島嶼之海」
  • 世界第四大湖鹹海,怎麼就消失了?
    提到世界著名的湖泊,我們能想到美國的五大湖,非洲的維多利亞湖,亞歐之間的裏海,中亞地區的鹹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鹹海還是面積廣闊,湖水湛藍的內陸湖泊,但實際上,鹹海早已不再是地圖上標註的那麼廣闊。而是下面這個樣子。
  • 共建絲路綠色經濟帶 破解中亞鹹海危機
    筆者建議建立中國-中亞相關專家合作機制,組織國內專家並邀集中亞有關專家,就中亞農業現代化開發、新能源開發、緩解鹹海危機三個方面開展務實科學研究和綜合調查,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致力於合作建成綠色絲路經濟帶。綠色絲路經濟帶建設需直面鹹海危機中亞是一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鹹海危機是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環境問題。
  • 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短短50年,鹹海是怎麼消失的?
    然而,如今的鹹海縮水的可憐,總體面積加起來才只有其極盛時期的10%不到,不僅如此,曾經的旖旎風光也已斑駁不堪,城鎮、村莊,甚至漁船都被荒蕪的湖床沙子包圍著,無數生鏽的漁船都擱淺乾涸的湖床裡,依靠著捕魚為生的周邊居民生活也一落千丈,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生活選擇背井離鄉,去往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尋找工作。
  • 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50年縮90%,人類到底有多瘋狂
    Aral Sea 翻譯中文為「島之海」,因為它曾經在一公頃範圍內有1500個島。鹹海一帶為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乾旱性影響,湖水位比較大。但這一次,我們可能要和鹹海「永別」了。50年縮90%,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到底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原因。
  • 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50年縮減90%,人類到底有多瘋狂
    鹹海的英文名為Aral Sea 翻譯中文為「島之海」,因為它曾經在一公頃範圍內有1500個島。面積將近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4個北京。鹹海一帶為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乾旱性影響,湖水位比較大。但這一次,我們可能要和鹹海「永別」了。50年縮90%,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到底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原因。
  • 是誰榨乾了鹹海?曾是青海湖的15倍,60年消失90%以上
    鹹海不是海鹹海,它與我國雲南省大理市的洱海一樣,雖然名字裡都有海這個字,但它們都不是海,本質上都是湖泊。而且,鹹海不是淡水湖,是一個內陸鹹水湖,它原本是世界範圍內的第四大湖泊,也是中亞的第一大鹹水湖。正如鹹海就是在阿姆河不對其補充之後,才逐漸導致湖水中的含鹽量增加了三倍以上。當流入鹹海的水量驟減,湖水的鹽度陡增,這並不只是意味著鹹海本身發生明顯變化。比如:原本生活在鹹海中的魚類動物從數十種減少到幾種,就連周圍環境中原本存在的大量灌木植物也逐漸消失。
  • 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泊——鹹海,最快在明年將徹底乾涸?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於2010年4月5日巡視過鹹海後形容「鹹海」的消失為全球「最令人震驚的環境災難之一」。鹹海在世界的位置(紅星處為鹹海)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接的位置有個世界著名的鹹水湖,這個湖就是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泊——鹹海。鹹海雖然叫海,實際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內陸鹹水湖, 原為海洋的一部分,屬典型海跡湖。
  • 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到2009年時,鹹海的面積已經衰減為原來的10%了。隨之而來的是湖水的含鹽量急劇增加,達到過去的五倍之多,魚類幾乎全部死亡。有專家預測,如果一直按照這個速度下降下去,鹹海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十幾年後徹底消失。
  • 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從20世紀中後期開始,鹹海就不斷地從世界湖泊面積排行榜上往下跌。到2009年時,鹹海的面積已經衰減為原來的10%了。隨之而來的是湖水的含鹽量急劇增加,達到過去的五倍之多,魚類幾乎全部死亡。有專家預測,如果一直按照這個速度下降下去,鹹海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十幾年後徹底消失。
  • 被榨乾的鹹海,蘇聯的蓄意而為:曾經的大水池,如今的惡臭地!
    鹹海的消失是20世紀最大的環境災難!——聯合國  鹹海所容納的水不到過去的十分之一,僅剩下幾個含鹽量極高的「水塘」。魚類在很久之前就消失了,曾經的濱海度假區和長廊也都被廢棄。如今,如果你再去鹹海,你能感覺到的只有世界末日,而不是曾經的那個美麗的湖泊。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鹹海的「消亡」呢?  鹹海的消亡與蘇聯人密不可分。可以說,是蘇聯有計劃、有步驟地讓鹹海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 50個即將消失的記憶之——鹹海
    鹹海位於前蘇聯境內,現在處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這兩個國家之間。雖然名字裡有個海字,但鹹海並不是海,而是一個美麗的大湖。鹹海是一個內流湖,也就是湖水不能流入海洋的湖泊。因為流入的水量(徑流量)小於湖水的蒸發量,鹹海的含鹽量比淡水湖高得多。在鹹海全盛的時候,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積將近7萬平方千米。鹹海雖然很鹹,但裡面還是有活魚的,這點和著名的「死海」不同———從約旦海進入死海的魚會立刻死掉,變成「鹹魚」。
  •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鹹海快消失了,從裏海調水可以嗎
    裏海每年的進水總量為338.2立方公裡,而每年的耗水量則為361.3立方公裡,進得少,出得多,湖水水面必然會逐步下降。因為水分大量蒸發,鹽分逐年積累,湖水也越來越鹹。由於北部湖水較淺,又有伏爾加河等大量淡水注入,所以北部湖水含鹽度低,為0.2‰,而南部含鹽度高達13‰。
  • 鹹海:原世界第四大湖,面積超兩個臺灣,預計2020年消失
    隨著歷史的變遷,現有的湖泊會消失,新的湖泊也會誕生,但是這些交替變更需要上萬年的歷程。不過位於中亞的鹹海僅用約半個世紀的時間就即將消失,這是為什麼呢?鹹海,是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界湖,鼎盛時期的鹹海面積高達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我國的兩個寶島臺灣的面積。
  • 鹹海真的會消失嗎?(上)
    這個地處中亞的大型湖泊被作為一個典型的當代人為生態災難進行講述:自20世紀中葉開始,由於人類對注入其中的阿姆河、錫爾河過度取水(主要是供給棉花種植業)以及無節制的漁業捕撈,鹹海的面積大幅萎縮,在2000年左右時面積已經只有1960年代的十分之一。當時有專家預測,這個面積曾達到6.5萬平方公裡的湖泊預計會在2035年,最早可能在2020年就全面枯竭。
  • 60年消失了90%!鹹海是如何被榨乾的?曾是青海湖的15倍
    60年消失了90%!鹹海是如何被榨乾的?曾是青海湖的15倍鹹海,雖然名字當中帶著一個"海"字,但是其實不是海,而是一個湖泊,曾經的鹹海南北長度達到了400多千米,東西長度也有300多千米,整體面積達到了6.8萬平方公裡,這裡曾經水產非常的豐富,在前蘇聯時期,這裡的產魚量佔據了全蘇聯的20%,周圍還有著大量的灌木叢林,是全世界第4大湖泊,甚至為此,前蘇聯在鹹海還設置了海軍,當然這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 不當調水致鹹海乾涸
    國外有不當調水引發的生態教訓,前蘇聯時期的鹹海即是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鹹海曾經是全球第四大內陸湖,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前蘇聯將匯入鹹海的兩條河水截留用於棉花、水稻等農耕項目以及中亞的工業發展。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是誰在榨乾鹹海?
    它曾經是世界上第四大湖泊,面積是中國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5倍。可今天的鹹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縮減了90%以上(6萬多平方公裡)。   它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   鹹海,英文名稱為「Aral Sea」,在突厥語中的意思為「島之海」,曾經在1公頃海域內分布著1500個小島嶼,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