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絲路綠色經濟帶 破解中亞鹹海危機

2020-11-22 第一財經

中亞不僅處於「一帶一路」倡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樞紐位置,具有從內陸貫通亞歐大陸的地緣區位優勢,它還是重要的能源開發基地和潛在的糧食生產中心。然而鑑於眾所周知的鹹海危機,筆者認為只有在中亞大規模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通過灌溉方式的徹底變革,才能「退水歸海」、治理好鹹海,這一地區才能得到綠色的可持續發展。

筆者建議建立中國-中亞相關專家合作機制,組織國內專家並邀集中亞有關專家,就中亞農業現代化開發、新能源開發、緩解鹹海危機三個方面開展務實科學研究和綜合調查,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致力於合作建成綠色絲路經濟帶。

綠色絲路經濟帶建設需直面鹹海危機

中亞是一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鹹海危機是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環境問題。

鹹海流域原本是一個以物種多樣和物產豐富而著稱的地區,這裡孕育過花剌子模文明,演繹過長達數百年的中亞「昭武九姓」與我國的文化、經濟交流,這裡曾是絲綢之路上富饒的中轉「驛站」,在蘇聯時期還一度成為其「棉庫」和「糧倉」。由於蘇聯政府對鹹海流域粗放式的農業開發,消耗了約85%的阿姆河及錫爾河(下稱「中亞兩河」)的徑流水量,導致注入鹹海的水量減少到原來的1/5,鹹海的水體容積減少到原來的1/14,而水體的含鹽度卻提高了24倍,約50種動植物物種瀕臨滅絕。曾佔蘇聯1/6捕魚產量的漁業也隨之凋零。

鹹海的不斷萎縮,造成了550萬公頃的鹹海荒漠,成為中亞鹽鹼沙塵暴的源頭,每年將約1億噸帶有農藥殘留物的鹽鹼沙塵捲入大氣層,撒向周邊,汙染農田、草原,並飄向遠離鹹海的地區,成為公害,被國際上認定為「鹹海危機」。

鹹海危機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有負面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個實體經濟帶,鹹海危機嚴重製約著中亞優勢資源的開發,阻礙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1)「鹹海鹽鹼沙漠」的存在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鹽鹼沙塵暴在鹹海流域吞蝕了200多萬公頃良田,使草原生態惡化,大量鹽鹼顆粒落入農田,使耕地出現高度鹽鹼化。沙塵暴還極大降低了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影響農業收成。中亞豐富的耕地資源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極為寶貴的可持續利用資源,在國際糧食危機日益逼近的今天顯得更為寶貴,可其開發卻直接嚴重受制於鹹海危機;中亞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是中亞油氣和核能等可竭盡資源最為理想的替代能源,它們的開發同樣受到鹹海危機的牽制,沙塵暴不僅嚴重損壞風機和太陽能組件,而且其攜帶的鹽鹼還會對其進行腐蝕。強沙塵暴還會損壞風機、掀翻太陽能電池板,甚至造成塔倒線斷。

2)鹹海危機影響到「五通」的實施,絲路經濟帶中的各種交通線路、通信設施、電力電網、油氣管道的地面設施等無不處於沙塵暴的襲擊之下。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也將受到影響,就「雙西」公路而言,其所路經的江布爾、南哈薩克斯坦、克孜勒奧爾達等州都是鹹海危機釀成的環境重災區。

3)鹹海危機已開始由自然界的生態層面向社會層面轉化,鹹海趨於乾涸還使愈演愈烈的中亞水資源分配糾紛變得更為激烈,影響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社會環境穩定。

鹹海治理引起世界廣泛關注,但治理效果甚微。2014年10月28日在烏茲別克斯坦舉行了《緩解鹹海地區生態危機國際合作會議》,籤署了近30個文件,援助資金30億美元。此前,於1993年1月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個中亞國家成立了「拯救鹹海基金會」,在世界銀行、聯合國和亞洲開發銀行的幫助下,實施了若干專項治理計劃,2011年~2015年涉及大小工程項目約300個,資金投入累計約85億美元。但除北鹹海見到較顯著效果外,總體上效果甚微,尤其是處於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東鹹海每況愈下。

儘管鹹海治理早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但時至今日「鹹海危機」依然如故,尋求鹹海治理的根本途徑已是一個當務之急。

鹹海危機是中亞生態環境的重大問題,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最大的生態環境短板,亟須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框架下尋找治理鹹海的新途徑。

中亞農業現代化是治理鹹海的必由之路

幾十年來,關注鹹海問題的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要恢復鹹海原有水域和生態,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加大注入鹹海的水量,並就此提出過各種開源引水與節制用水的方案。在開源引水方面,出現過「引裡濟鹹」、「北水南調」、「南水北調」等方案。

向一個高蒸發地區輸送海水,實際上是在向其不斷投入鹽分,加之工程量特別巨大,因而「引裡濟鹹」方案是不可取的。而「北水南調」不僅工程難度驚人,且從鄂畢河上遊取走約為其入海徑流量四分之一的水,對其全流域造成的生態環境危害是難以估量的。此方案在正式宣布執行兩年後,又宣布停止實施。「南水北調」自印度河取水,印度河的水量約為鄂畢河的二分之一,生態問題會更加嚴重。各種引水方案不具備現實可行性。那麼,拯救鹹海的出路又何在呢?

筆者認為出路在於「退水歸海」。

導致鹹海不斷萎縮的原因不是中亞兩河缺水,而是粗放式的農業開發導致兩河徑流量的濫用和流失。只有實現高效節水(精準灌溉)農業,走農業現代化之路,才可將大量浪費在大水漫灌、渠道嚴重滲漏和大田蒸發上的農業用水重新「聚集」起來,讓其按自然屬性歸流鹹海,遏止住鹹海萎縮,這就是「退水歸海」。

實施「退水歸海」的依據在於:

1)基於遙感圖像的科學解讀。蘇聯學者葉謝諾夫·Ш·Е等曾得出按「枯水年」來管理正常年份的水資源利用,即可減少300億立方米的農用水損失的結論,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2)2003年中國新疆建設兵團在塔吉克斯坦進行過「膜下滴灌技術」示範實驗,與當地常規灌溉方式相比,節水 60%。鹹海流域用於農田灌溉的水量約為800億立方米,若能在2/3的耕地上推廣膜下滴灌技術,則可節省農用水320億立方米。這兩項即可節制用水620億立方米,已超過上世紀60年代初鹹海尚未萎縮時中亞兩河注入鹹海的560億立方米水量;

3)按較為保守的估計,中亞兩河流域的可採地下水為100億立方米,結合膜下滴灌技術,可發揮250億立方米的灌溉效益。

以上三項合計870億立方米,如能實現注入鹹海,那遏止鹹海萎縮、逐步恢復其往日水域,是有希望的。

並且,「充盈—乾涸—充盈」是鹹海演化史上存在的周期現象,是其水文變化常態。2013年6月23日,俄羅斯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吉亞維羅夫在該院主席團會議上鄭重宣布「鹹海已趨於穩定,水量已達到平衡」。這預示著鹹海即將進入下一個充盈期,「退水歸海」正趕上好時機,是對這一自然過程的順應和適從。

而只有農業現代化才能推動全面實施「高效節水農業」,才能使「退水歸海」得以實現,因而中亞農業現代化與鹹海治理是統一的。

「三點支撐」助力建成綠色絲路經濟帶

怎樣能建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絲路經濟帶?

中亞農業現代化、可再生能源開發和鹹海治理這三者是相互依託,互為支持的。它們的相互作用,構成對建成綠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有力支撐,不妨稱其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三點支撐」。

但要能平穩地支撐起絲路經濟帶的建設發展,這三點必須同步協調。如有一方失調,就會造成紊亂:如農業節水跟不上,鹹海治理就會受到影響,可再生能源開發就會受到沙塵暴的影響;如可再生能源開發跟不上,打井和膜下滴灌就會缺乏動力支持,節水就會受到影響,鹹海治理也跟著受影響;如鹹海治理跟不上,惡劣的生態環境直接使可再生能源開發和農業生產都受到影響。它們之間的協調穩定是一個關鍵。

鹹海問題是當前絲路經濟帶國家面臨的一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也是建設綠色絲路經濟帶的最大障礙,因此筆者認為對鹹海危機的治理應該成為綠色絲路經濟帶建設議程上的一個具有優先性的問題。

「三點支撐」的理論模型具有重要的政策涵義。它為中國-中亞的次區域合作開闢了新的途徑。它能夠促使中亞兩河流域耕地的再次開發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有利於將中亞建設成具有跨地域影響的「糧倉」和「棉庫」,將助力化解世界糧食危機。與此同時,它將有效緩解鹹海危機,推動鹹海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

它也為中國-中亞的科技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將推動新能源、節水農業、生態農業、地下水開發,以及可再生能源開發等高新科技領域的深層次合作;膜下滴灌技術設備、地下水開發設備,以及新能源開發設備的出口,將大幅提升中國—中亞貿易額,優化貿易結構。地下水的開發和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將大幅減少中亞兩河下遊國家農業用水需求,將使中亞兩河上下遊國家水資源糾紛大為緩解,有利於中亞社會穩定。

中國也將從該次區域合作中受益良多。如果中國與它的中亞夥伴能設計出建立在「三點支撐」理論模型基礎上的政策,也將有利於中國農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亞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將會把中國「西電東輸」工程的起點西移至中亞,構築起「中亞-中國新疆-河西走廊」新能源帶。

筆者建議,中國在對新絲綢之路建設的規劃中,應通過與中亞國家的積極對話與合作,擴展已有的「中哈兩國總理會晤」、「中烏政府間合作委員會科技合作分委會會議」的討論議題,建立新的國家間的合作對話機制,建立中國-中亞相關專家合作機制,組織國內並邀集中亞有關專家就中亞農業現代化開發、新能源開發、緩解鹹海危機三個方面開展務實科學研究和綜合調查,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致力於合作建成綠色絲路經濟帶。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與中亞研究中心副教授、復旦大學能源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關焦點

  • 「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小鎮的土地屬於重度鹽鹼地,研究人員在這裡篩選耐鹽耐旱植物,為鹹海「填綠」。鹹海在「哭泣」作為中亞第二大鹹水湖和全球第四大內陸湖的鹹海,曾是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荒漠中的一顆「綠色明珠」。其流域面積曾達220萬平方公裡,覆蓋了中亞的廣大地區,是中亞地區重要的區域水上運輸通道。煙波浩渺、魚米之地的鹹海曾經千帆競爭,是當地最美的風景。
  • 多部委密集調研 「絲路經濟帶」或出國家級規劃
    西安市發改委主任雷英傑表示,在目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中,能源貿易佔主流。「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一個重要考慮就是,確保中國經濟發展的能源補給。」  中亞國家對中國同樣有所需,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特別是歐債危機的衝擊,中亞地區經濟總體形勢不如往年,增長速度普遍放緩。
  • 關注丨「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綠色明珠」。其流域面積曾達220萬平方公裡,覆蓋了中亞的廣大地區,是中亞地區重要的區域水上運輸通道。煙波浩渺、魚米之地的鹹海曾經千帆競爭,是當地最美的風景。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鹹海計劃」讓鹹海流域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大規模土地和水利開發,使得鹹海主要的來源河流——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被大量用於農業和工業生產,河水無法再到達鹹海湖體。加之持續的乾旱,鹹海失去了補給。
  • 【新華網】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網】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2020-12-03 新華網 于濤 【字體 語音播報   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
  • 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于濤)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
  • (科技)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于濤)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位於中亞地區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
  • 曾經的「西海」——中亞鹹海是如何逐步消失的?
    01 中亞的寶庫鹹海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地,是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的鹹水湖,全盛時期面積將近七萬平方公裡(接近一個重慶市的面積),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也是世界第四大湖泊。這個浩瀚的「內陸海洋」除了西面以外全部被中亞沙漠所包圍,氣候十分乾旱,這也就導致其主要的水源補給來自中亞的兩條著名內流河錫爾河與阿姆河(中國古稱「藥殺水」與「噴赤河」)。
  • 中外科學家共同致力於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
    此次研討會邀請線上、線下200多位中外科學家參會,為有效應對中亞區域各國對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提升中亞區域應對鹹海生態危機的能力,貢獻各國科學家的智慧。近幾十年來,隨著氣候變化以及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強度和規模的不斷增大,鹹海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鹹海湖面水位急劇下降,湖泊面積銳減到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同時,湖水鹽度增高,致使鹹海經歷快速的乾涸和鹽鹼化,嚴重威脅到區域的農業和糧食安全,居民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危機之一。
  • 科學網—鹹海流域水土資源利用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針對中亞鹹海流域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問題,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利用
  • 中亞地區三大湖泊,為何鹹海都快消失了,而其他兩個沒事?
    中亞地區主要有三大湖泊,從西向東依次為裏海,鹹海,巴爾喀什湖。原本三個湖泊大小排名是裏海最大,鹹海次之,巴爾喀什湖最小。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位置和大小都居中的鹹海湖面急速萎縮,50年的時間裡縮小了90%以上,相當於4個北京那麼大的湖面消失了!6.8萬平方公裡的湖面蒸發了6萬,僅存的面積不到巴爾喀什湖的一半。
  • 【中國新聞網】中亞鹹海流域水域面積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速度...
    【中國新聞網】中亞鹹海流域水域面積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速度下降 2019-08-09 中國新聞網 孫亭文   鹹海是位於中亞的內陸鹹水湖,坐落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原為世界第四大水體。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強度和規模的不斷增大,鹹海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鹹海大面積萎縮,成為世界生態災難區。水土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及不合理利用是中亞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 中亞鹹海流域水域面積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速度下降
    中新社烏魯木齊8月8日電 (記者 孫亭文)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鹹海流域的水域面積從2000年的2.5%下降到2014年的1.5%,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的速度下降,尤其是鹹海的水體面積縮小最快。
  • 清華與中科院生態地理所合作推進光伏與鹹海生態修復結合
    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正在攜起手來,著手鹹海乾涸盆地的生態恢復。」、「綠色創新技術在鹹海治理中的應用前景與案列」以及「國際合作在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等三個專題進行學術交流和經驗分享,同時發布了「綠色鹹海國際科學倡議」,以期通過此次會議凝聚多邊力量,建立多國參與的科學研究和綠色創新技術應用合作機制,為中亞區域可持續發展,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人民福祉做出貢獻。
  • 絲綢之路經濟帶核能合作及其全球治理意義
    中亞鈾資源在世界能源格局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章論述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中哈核能合作的廣闊前景,指出中國公司因秉承「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履行「行義在先」的互利合作準則,加之核能開發前沿技術支撐,而後發先至,率先成功與哈薩克斯坦合作建立了高端鈾產品——鈾燃料棒合資生產企業,在激烈競爭中勝出,凸顯了引領作用。
  • 鹹海為何逐漸在消失?
    鹹海是位於中亞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之間的一個鹹水湖,以其湖水清澈、水質良好著稱於世,更因為其內部擁有超過1500多座島嶼而被稱為「島嶼之海」
  • 中亞黃皮書: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16)
    2015年,國際與地區政治經濟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如烏克蘭危機、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進行嚴厲經濟制裁、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本幣幣值貶值、「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出現,等等。新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正在形成。中亞地區政治、經濟、安全和國際關係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威脅和挑戰增多。
  • 瀕臨乾涸的鹹海現在怎麼樣了?還有的救嗎?
    想必很多小夥伴都知道鹹海,作為世界上曾經的第四大湖泊,面積巔峰時刻,曾達到近7萬平方公裡,面積堪比一個斯裡蘭卡。這片位於中亞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的湖泊,曾與同樣離得不遠的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湖泊裏海其名,二者皆因巨大的面積而聞名於世。
  • 王海燕: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建數字絲綢之路:基礎、挑戰與路徑
    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建數字絲綢之路有著良好的基礎,雙方已建立起較為穩定持久的互信關係,都提出了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已有多層次合作機制,中亞國家對雙方合作的內在動力較強。但雙方合作也面臨不少挑戰,中亞國家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數字人才緊缺,網絡安全和地緣政治風險亦不斷增加。中國和中亞國家可從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治理、電子商務、數字人才培養等路逕入手展開合作,因國施策,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是誰在榨乾鹹海?
    鹹海,名海,卻不是海,而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鹹水湖。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陳亞寧、潘婷婷(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鹹海,名海,卻不是海,而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鹹水湖。可今天的鹹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縮減了90%以上(6萬多平方公裡)。它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鹹海,英文名稱為「Aral Sea」,在突厥語中的意思為「島之海」,曾經在1公頃海域內分布著1500個小島嶼,因此而得名。鹹海位於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湖水清澈、水質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