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的天氣,窗外早已是冰天雪地。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仍每日與團隊的成員們一起研究著一件事:鹹海的重度鹽鹼地生態建設。
在田長彥的電腦畫面中,荒蕪的鹽鹼土地上,遠遠望去,生長著一小片綠色的植物。這是位於烏茲別克斯坦鹹海乾涸岸邊穆伊納克小鎮,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一個30畝實驗示範區。小鎮的土地屬於重度鹽鹼地,研究人員在這裡篩選耐鹽耐旱植物,為鹹海「填綠」。
鹹海在「哭泣」
作為中亞第二大鹹水湖和全球第四大內陸湖的鹹海,曾是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荒漠中的一顆「綠色明珠」。其流域面積曾達220萬平方公裡,覆蓋了中亞的廣大地區,是中亞地區重要的區域水上運輸通道。煙波浩渺、魚米之地的鹹海曾經千帆競爭,是當地最美的風景。
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鹹海計劃」讓鹹海流域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大規模土地和水利開發,使得鹹海主要的來源河流——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被大量用於農業和工業生產,河水無法再到達鹹海湖體。加之持續的乾旱,鹹海失去了補給。
曾經擁有67499平方公裡水域的鹹海,50年來水域面積和水量大量減少,致使鹹海經歷快速的乾涸和鹽鹼化。科學家們監測到,乾涸湖底每年產生1.5億噸的鹽塵。它不僅嚴重威脅到區域的農業和糧食安全,居民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災難之一。
為了拯救鹹海流域的生態危機,1993年,經協商,中亞五國成立了拯救鹹海國際基金會。其目的就是在鹹海流域開展對話,增進相互諒解,解決鹹海流域危機產生的一系列水資源和社會經濟問題。2017年7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視察鹹海後,認為鹹海乾涸是人類目前最大的環境災難,呼籲國際社會聯手解決。
然而時至今日,鹹海的問題依舊存在。鹹海裸露的湖底就像它「哭泣」後的淚漬,苦苦等待著能讓它展顏歡笑的人。
鹹海生態修復與治理有了希望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一直致力於沙漠化和鹽鹼化土地的治理研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發現了多種「吃鹽植物」。這類「吃鹽植物」可以在重度鹽鹼地原土用鹹水灌溉種植,將土地裡的鹽分吸收出來,這樣可以使鹽鹼地能進行植被建設,減輕土地鹽鹼化。
2018年9月29日,烏茲別克斯坦創新發展部致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希望中國科學院分享其在沙漠化防治和鹽鹼地生態建設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並協助烏茲別克斯坦進行鹹海重度鹽鹼地生態治理。
在烏方的邀請下,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開始介入鹹海生態修復工作。據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絲路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耀明介紹,2019年起,在中科院A類先導「絲路環境專項」的支持下,他們依託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聯合烏茲別克斯坦科學家開展了鹹海地區的綜合科考,提出並完成了「鹹海乾涸湖盆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案」。在鹹海流域布設了由80多個氣象和水質自動觀測站點組成的監測網絡,對流域的地下水、徑流量、氣象、水質和生態等指標進行監測,為鹹海流域水資源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李耀明說:「建立鹹海流域監測網絡的同時,我們還在鹹海周邊開展了生態修復實驗示範和鹽鹼地植被建植技術示範。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實驗示範區,引進了30多種耐鹽耐鹼植物,並且對重鹽鹼地植物吸鹽土壤改良技術、快速繁育技術和節水灌溉技術進行模擬實驗。」
田長彥表示,他們已篩選出的3至5種耐鹽耐鹼植物在重度鹽鹼地和鹹水灌溉下長勢喜人,給鹹海生態修復與治理帶來希望。
為鹹海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一場特別的視頻國際會議——「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國際研討會」11月底在北京、烏魯木齊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幹同時舉行,除了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日本以及聯合國有關部門、亞洲發展銀行等國家和國際組織,還有中國的科學家——14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鹹海「把脈會診」。
研討會上,中外科研人員拿出各自生態修復鹹海的成果進行探討。中國科學家在會上提出的「綠色鹹海」概念,引起與會者的廣泛關注。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張元明說:「『綠色鹹海』並非要恢復鹹海原有的水域面積,我們是想通過這個概念,讓鹹海流域的各國保持當地生態的平衡,協調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基於這個思路,中國科學家提出希望國家間推動區域間實質性合作。全球科學家攜手進行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提升應對鹹海危機能力。會議期間,與會各方還發起了「綠色鹹海國際科學倡議」。
張元明說:「這將成為各國科學家推動鹹海生態修復的共識,必將推動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向更廣深的領域發展,推動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研討會上,新疆生地所與烏茲別克斯坦科研機構和大學共建的「中烏生物與土壤聯合實驗室」在烏茲別克斯坦國立大學揭牌。「近年來,我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科研人員進行了廣泛合作,已在多個生態研究領域取得成果,我們正在為鹹海的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我們更希望各國共同致力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張元明說。
(本報記者 王 瑟 王藝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