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2020-12-15 光明日報

12月中旬的天氣,窗外早已是冰天雪地。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仍每日與團隊的成員們一起研究著一件事:鹹海的重度鹽鹼地生態建設。

在田長彥的電腦畫面中,荒蕪的鹽鹼土地上,遠遠望去,生長著一小片綠色的植物。這是位於烏茲別克斯坦鹹海乾涸岸邊穆伊納克小鎮,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一個30畝實驗示範區。小鎮的土地屬於重度鹽鹼地,研究人員在這裡篩選耐鹽耐旱植物,為鹹海「填綠」。

鹹海在「哭泣」

作為中亞第二大鹹水湖和全球第四大內陸湖的鹹海,曾是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荒漠中的一顆「綠色明珠」。其流域面積曾達220萬平方公裡,覆蓋了中亞的廣大地區,是中亞地區重要的區域水上運輸通道。煙波浩渺、魚米之地的鹹海曾經千帆競爭,是當地最美的風景。

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鹹海計劃」讓鹹海流域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大規模土地和水利開發,使得鹹海主要的來源河流——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被大量用於農業和工業生產,河水無法再到達鹹海湖體。加之持續的乾旱,鹹海失去了補給。

曾經擁有67499平方公裡水域的鹹海,50年來水域面積和水量大量減少,致使鹹海經歷快速的乾涸和鹽鹼化。科學家們監測到,乾涸湖底每年產生1.5億噸的鹽塵。它不僅嚴重威脅到區域的農業和糧食安全,居民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災難之一。

為了拯救鹹海流域的生態危機,1993年,經協商,中亞五國成立了拯救鹹海國際基金會。其目的就是在鹹海流域開展對話,增進相互諒解,解決鹹海流域危機產生的一系列水資源和社會經濟問題。2017年7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視察鹹海後,認為鹹海乾涸是人類目前最大的環境災難,呼籲國際社會聯手解決。

然而時至今日,鹹海的問題依舊存在。鹹海裸露的湖底就像它「哭泣」後的淚漬,苦苦等待著能讓它展顏歡笑的人。

鹹海生態修復與治理有了希望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一直致力於沙漠化和鹽鹼化土地的治理研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發現了多種「吃鹽植物」。這類「吃鹽植物」可以在重度鹽鹼地原土用鹹水灌溉種植,將土地裡的鹽分吸收出來,這樣可以使鹽鹼地能進行植被建設,減輕土地鹽鹼化。

2018年9月29日,烏茲別克斯坦創新發展部致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希望中國科學院分享其在沙漠化防治和鹽鹼地生態建設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並協助烏茲別克斯坦進行鹹海重度鹽鹼地生態治理。

在烏方的邀請下,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開始介入鹹海生態修復工作。據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絲路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耀明介紹,2019年起,在中科院A類先導「絲路環境專項」的支持下,他們依託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聯合烏茲別克斯坦科學家開展了鹹海地區的綜合科考,提出並完成了「鹹海乾涸湖盆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案」。在鹹海流域布設了由80多個氣象和水質自動觀測站點組成的監測網絡,對流域的地下水、徑流量、氣象、水質和生態等指標進行監測,為鹹海流域水資源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李耀明說:「建立鹹海流域監測網絡的同時,我們還在鹹海周邊開展了生態修復實驗示範和鹽鹼地植被建植技術示範。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實驗示範區,引進了30多種耐鹽耐鹼植物,並且對重鹽鹼地植物吸鹽土壤改良技術、快速繁育技術和節水灌溉技術進行模擬實驗。」

田長彥表示,他們已篩選出的3至5種耐鹽耐鹼植物在重度鹽鹼地和鹹水灌溉下長勢喜人,給鹹海生態修復與治理帶來希望。

為鹹海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一場特別的視頻國際會議——「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國際研討會」11月底在北京、烏魯木齊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幹同時舉行,除了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日本以及聯合國有關部門、亞洲發展銀行等國家和國際組織,還有中國的科學家——14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鹹海「把脈會診」。

研討會上,中外科研人員拿出各自生態修復鹹海的成果進行探討。中國科學家在會上提出的「綠色鹹海」概念,引起與會者的廣泛關注。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張元明說:「『綠色鹹海』並非要恢復鹹海原有的水域面積,我們是想通過這個概念,讓鹹海流域的各國保持當地生態的平衡,協調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基於這個思路,中國科學家提出希望國家間推動區域間實質性合作。全球科學家攜手進行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提升應對鹹海危機能力。會議期間,與會各方還發起了「綠色鹹海國際科學倡議」。

張元明說:「這將成為各國科學家推動鹹海生態修復的共識,必將推動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向更廣深的領域發展,推動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研討會上,新疆生地所與烏茲別克斯坦科研機構和大學共建的「中烏生物與土壤聯合實驗室」在烏茲別克斯坦國立大學揭牌。「近年來,我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科研人員進行了廣泛合作,已在多個生態研究領域取得成果,我們正在為鹹海的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我們更希望各國共同致力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張元明說。

(本報記者 王 瑟 王藝釗)

相關焦點

  • 關注丨「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鹹海在「哭泣」作為中亞第二大鹹水湖和全球第四大內陸湖的鹹海,曾是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荒漠中的一顆曾經擁有67499平方公裡水域的鹹海,50年來水域面積和水量大量減少,致使鹹海經歷快速的乾涸和鹽鹼化。科學家們監測到,乾涸湖底每年產生1.5億噸的鹽塵。它不僅嚴重威脅到區域的農業和糧食安全,居民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災難之一。為了拯救鹹海流域的生態危機,1993年,經協商,中亞五國成立了拯救鹹海國際基金會。
  • 鹹海為何逐漸在消失?
    但自從人類文明進入工業時代以來,這種平衡就被日新月異的科技打破,人們開始肆意妄為地改變生態,但結果換來的不是「勝利」,而是「兩敗俱傷」。在這一點上,鹹海留給我們的教訓最為深刻。具體來說,就是人工修築大壩攔截注入鹹海的河流,然後把這些淡水分流至荒漠當中,使原本無法栽種的棉花和牧草在這裡紮根。流入鹹海的水量減少以後,水域進出平衡被打破,從此鹹海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 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許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在並不遙遠的上世紀末,我們的地理課本上還清晰地記載著:鹹海是世界第四大湖泊。彼時的鹹海,總面積超68000平方公裡,浩瀚無邊,甚至還擁有海軍。水產豐富,每年能產6萬噸魚類。可是,這一切都是短暫的,並沒有持續多久。
  • 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許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在並不遙遠的上世紀末,我們的地理課本上還清晰地記載著:鹹海是世界第四大湖泊。彼時的鹹海,總面積超68000平方公裡,浩瀚無邊,甚至還擁有海軍。水產豐富,每年能產6萬噸魚類。可是,這一切都是短暫的,並沒有持續多久。
  •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鹹海快消失了,從裏海調水可以嗎
    在裏海東大約600公裡處,還有一座湖泊是鹹海,鹹海可是一座快要死亡的湖泊,面積在逐漸縮小,(上圖)鹹海巔峰時期的面積達 然而進入六十年代之後,鹹海逐漸萎縮。為了將遼闊的中亞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蘇聯政府將目光瞄準了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廣闊沙漠與荒地。人工修築大壩攔截注入鹹海的河流,然後把這些淡水分流至荒漠當中,從此流入鹹海的水量逐年減少,水域進出平衡被打破,從此鹹海踏上了死亡之路。上圖條帶線為引水渠。
  • 瀕臨乾涸的鹹海現在怎麼樣了?還有的救嗎?
    現在的鹹海1987年鹹海就從一個面積超過6萬平方公裡的大型湖泊迅速萎縮成南北兩片小水域,人們分別稱其為南鹹海和北鹹海。到了2003年的時候,南鹹海再次分裂成了東西兩部分。這依然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鹹海依然處於一個過度利用的階段,到了2014年的時候鹹海已經基本上乾涸。鹹海的急劇萎縮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危機,當地的生態環境趨於崩潰,而這樣的現狀讓鹹海所在的兩個國家就不得不重新審視對鹹海的開發利用,同時也開始採取措施來保護這片即將「死去」的湖泊。
  •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有沒有可能從裏海調水到鹹海補充恢復?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有沒有可能從裏海調水到鹹海補充恢復?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而且從地圖上來看裏海到鹹海的最近距離也僅為300公裡左右,按理來說調水應該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但為什麼沒有實施呢?在筆者看來還是與這兩座湖泊所處的位置、氣候環境、沿岸各國的發展現狀以及經濟狀況、地緣政治等有關。
  • 【圖】關注鹹海百年生態變遷
    近年來,中亞國家致力於改善鹹海生態環境。目前,鹹海北部水域狀況出現可喜變化,當地捕魚業已恢復,捕撈的鮮魚甚至出口到烏克蘭。國際社會也正積極協助中亞國家改善鹹海生態狀況。  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水源主要來自中亞地區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兩河沿岸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和水稻,導致灌溉用水遠遠大於補充水量,使得鹹海水量持續縮減。近年來,中亞國家致力於改善鹹海生態環境。目前,鹹海北部水域狀況出現可喜變化,當地捕魚業已恢復,捕撈的鮮魚甚至出口到烏克蘭。國際社會也正積極協助中亞國家改善鹹海生態狀況。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是誰在榨乾鹹海?
    美國宇航局拍攝了一組照片,記錄了鹹海從2000年至今的變化。歷年圖片的變化可以看出,鹹海在不斷萎縮,甚至到後來,從衛星圖中完全消失。   鹹海消失的水都去了哪? 圖4 鹹海的演變趨勢   1986年,鹹海萎縮枝解成南北兩部分,形成了北鹹海和南鹹海。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圖1 曾經的鹹海碧浪清波,魚鳥成群面積消失6萬平方公裡,鹹海發生了什麼?美國宇航局拍攝了一組照片,記錄了鹹海從2000年至今的變化。歷年圖片的變化可以看出,鹹海在不斷萎縮,甚至到後來,從衛星圖中完全消失。鹹海消失的水都去了哪?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1986年,鹹海萎縮枝解成南北兩部分,形成了北鹹海和南鹹海。而到2007年,南鹹海又萎縮分解成了東、西兩個部分,形成了東鹹海和西鹹海。不僅如此,鹹海周圍的生態環境也在嚴重惡化。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增加,夏天更炎熱更乾旱,而冬天更寒冷。
  • 不當調水致鹹海乾涸
    國外有不當調水引發的生態教訓,前蘇聯時期的鹹海即是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鹹海曾經是全球第四大內陸湖,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前蘇聯將匯入鹹海的兩條河水截留用於棉花、水稻等農耕項目以及中亞的工業發展。
  • 世界第四大湖鹹海,怎麼就消失了?
    提到世界著名的湖泊,我們能想到美國的五大湖,非洲的維多利亞湖,亞歐之間的裏海,中亞地區的鹹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鹹海還是面積廣闊,湖水湛藍的內陸湖泊,但實際上,鹹海早已不再是地圖上標註的那麼廣闊。而是下面這個樣子。
  • 研究發現鹹海萎縮速率在減緩
    鹹海位於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規模墾荒流域與修建水利工程導致地表河流水資源被過度消耗,鹹海面積急劇萎縮,1960年至今萎縮了約90%(6.19萬km2)。鹹海湖底乾涸、鹽塵暴肆虐、水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成為 「生態災難區」,鹹海的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成為關注熱點。
  • 媒體調查:550萬歲鹹海即將永別地球
    從北極熊的哀鳴,到吐瓦魯人的無助;從非洲吉力馬札羅融化的雪山,到澳大利亞大堡礁的逐漸消亡;從祖國最北端的漠河到美麗如花的三沙……7年多來,廣州日報共派出了三十多位記者,足跡踏遍了南北極及亞、歐、非、美、大洋洲等大洲。  今年伊始,我們被鹹海的一張衛星圖片震撼了。這個中亞曾經的綠明珠,湖面已經萎縮了90%。已經550萬年壽命的鹹海,極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就徹底消亡。
  • 中外科學家共同致力於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
    此次研討會邀請線上、線下200多位中外科學家參會,為有效應對中亞區域各國對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提升中亞區域應對鹹海生態危機的能力,貢獻各國科學家的智慧。近幾十年來,隨著氣候變化以及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強度和規模的不斷增大,鹹海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鹹海湖面水位急劇下降,湖泊面積銳減到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同時,湖水鹽度增高,致使鹹海經歷快速的乾涸和鹽鹼化,嚴重威脅到區域的農業和糧食安全,居民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危機之一。
  • 鹹海真的會消失嗎?(上)
    鹹海能在這10年止住衰退的步伐,一方面是因為殘存的鹹海是蓄水能力相對最強的部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類的保護,尤其是哈薩克斯坦對北鹹海做出的努力。近年來,哈薩克斯坦政府藉助世界銀行資助的8600萬美元開展了兩大工程:一是對錫爾河的治理,控制沿岸對河水的抽取,保證河水注入量大於北鹹海的蒸發量;二是對北鹹海的生態保護,主要是在魚類繁殖季(春夏季)禁漁和溼地恢復。這兩大工程的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目前,北鹹海的蓄水量較歷史最低時期增加了18%且鹽度有所降低。
  • 【新華網】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網】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2020-12-03 新華網 于濤 【字體 語音播報   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
  • 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于濤)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
  • 共建絲路綠色經濟帶 破解中亞鹹海危機
    鹹海的不斷萎縮,造成了550萬公頃的鹹海荒漠,成為中亞鹽鹼沙塵暴的源頭,每年將約1億噸帶有農藥殘留物的鹽鹼沙塵捲入大氣層,撒向周邊,汙染農田、草原,並飄向遠離鹹海的地區,成為公害,被國際上認定為「鹹海危機」。鹹海危機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