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關注鹹海百年生態變遷

2020-11-22 手機鳳凰網

這張4月15日拍攝的照片顯示,兩艘漁船停放在乾涸的部分鹹海海床上,供遊人參觀。  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水源主要來自中亞地區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兩河沿岸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和水稻,導致灌溉用水遠遠大於補充水量,使得鹹海水量持續縮減。近年來,中亞國家致力於改善鹹海生態環境。目前,鹹海北部水域狀況出現可喜變化,當地捕魚業已恢復,捕撈的鮮魚甚至出口到烏克蘭。國際社會也正積極協助中亞國家改善鹹海生態狀況。  新華社記者董龍江攝 

 

這張4月15日拍攝的照片顯示,一艘漁船被廢棄在鹹海岸邊。  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水源主要來自中亞地區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兩河沿岸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和水稻,導致灌溉用水遠遠大於補充水量,使得鹹海水量持續縮減。近年來,中亞國家致力於改善鹹海生態環境。目前,鹹海北部水域狀況出現可喜變化,當地捕魚業已恢復,捕撈的鮮魚甚至出口到烏克蘭。國際社會也正積極協助中亞國家改善鹹海生態狀況。  新華社記者趙宇攝 

 

這張4月15日拍攝的照片顯示,錫爾河河水經大壩注入鹹海。  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水源主要來自中亞地區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兩河沿岸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和水稻,導致灌溉用水遠遠大於補充水量,使得鹹海水量持續縮減。近年來,中亞國家致力於改善鹹海生態環境。目前,鹹海北部水域狀況出現可喜變化,當地捕魚業已恢復,捕撈的鮮魚甚至出口到烏克蘭。國際社會也正積極協助中亞國家改善鹹海生態狀況。  新華社記者關建武攝

 

這張4月15日拍攝的照片顯示,幾頭駱駝在鹹海部分乾涸的海床吃草。  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水源主要來自中亞地區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兩河沿岸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和水稻,導致灌溉用水遠遠大於補充水量,使得鹹海水量持續縮減。近年來,中亞國家致力於改善鹹海生態環境。目前,鹹海北部水域狀況出現可喜變化,當地捕魚業已恢復,捕撈的鮮魚甚至出口到烏克蘭。國際社會也正積極協助中亞國家改善鹹海生態狀況。  新華社記者關建武攝

 

這張4月15日拍攝的照片顯示,在位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的鹹海岸邊,當地漁民向記者展示剛剛捕撈的鮮魚。  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水源主要來自中亞地區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兩河沿岸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和水稻,導致灌溉用水遠遠大於補充水量,使得鹹海水量持續縮減。近年來,中亞國家致力於改善鹹海生態環境。目前,鹹海北部水域狀況出現可喜變化,當地捕魚業已恢復,捕撈的鮮魚甚至出口到烏克蘭。國際社會也正積極協助中亞國家改善鹹海生態狀況。   新華社記者趙宇攝  

 

這張4月15日拍攝的照片顯示,當地居民在鹹海水域釣魚。  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水源主要來自中亞地區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兩河沿岸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和水稻,導致灌溉用水遠遠大於補充水量,使得鹹海水量持續縮減。近年來,中亞國家致力於改善鹹海生態環境。目前,鹹海北部水域狀況出現可喜變化,當地捕魚業已恢復,捕撈的鮮魚甚至出口到烏克蘭。國際社會也正積極協助中亞國家改善鹹海生態狀況。  新華社記者趙宇攝

 

這張4月15日拍攝的照片顯示的是昔日的鹹海漁港阿拉爾斯克碼頭。  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水源主要來自中亞地區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兩河沿岸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和水稻,導致灌溉用水遠遠大於補充水量,使得鹹海水量持續縮減。近年來,中亞國家致力於改善鹹海生態環境。目前,鹹海北部水域狀況出現可喜變化,當地捕魚業已恢復,捕撈的鮮魚甚至出口到烏克蘭。國際社會也正積極協助中亞國家改善鹹海生態狀況。  新華社記者趙宇攝  

 

這張4月15日拍攝的照片顯示,牛群在鹹海海床上的水窪裡。  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水源主要來自中亞地區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兩河沿岸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和水稻,導致灌溉用水遠遠大於補充水量,使得鹹海水量持續縮減。近年來,中亞國家致力於改善鹹海生態環境。目前,鹹海北部水域狀況出現可喜變化,當地捕魚業已恢復,捕撈的鮮魚甚至出口到烏克蘭。國際社會也正積極協助中亞國家改善鹹海生態狀況。  新華社記者趙宇攝  

 

這張4月15日拍攝的照片顯示,正在回升的鹹海水域一角。  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水源主要來自中亞地區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兩河沿岸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和水稻,導致灌溉用水遠遠大於補充水量,使得鹹海水量持續縮減。近年來,中亞國家致力於改善鹹海生態環境。目前,鹹海北部水域狀況出現可喜變化,當地捕魚業已恢復,捕撈的鮮魚甚至出口到烏克蘭。國際社會也正積極協助中亞國家改善鹹海生態狀況。  新華社記者趙宇攝 

 

這張4月15日拍攝的照片顯示,在位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的鹹海,當地漁民查看廢棄的漁政船。  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水源主要來自中亞地區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兩河沿岸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和水稻,導致灌溉用水遠遠大於補充水量,使得鹹海水量持續縮減。近年來,中亞國家致力於改善鹹海生態環境。目前,鹹海北部水域狀況出現可喜變化,當地捕魚業已恢復,捕撈的鮮魚甚至出口到烏克蘭。國際社會也正積極協助中亞國家改善鹹海生態狀況。  新華社記者董龍江攝 

相關焦點

  • 清華與中科院生態地理所合作推進光伏與鹹海生態修復結合
    何繼江博士應邀參加本次論壇並作專題報告與專題點評,力倡光伏促進鹹海地區生態修復。鹹海的生態災難鹹海位於烏茲別克斯坦與哈薩克斯坦之間,曾以68,000平方公裡的面積名列世界第四大內陸湖。其水源主要來自阿姆河與錫爾河,近50年來,由於引水種植棉花等多種因素,鹹海水域面積和水量大幅減少。
  • 關注丨「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2018年9月29日,烏茲別克斯坦創新發展部致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希望中國科學院分享其在沙漠化防治和鹽鹼地生態建設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並協助烏茲別克斯坦進行鹹海重度鹽鹼地生態治理。在烏方的邀請下,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開始介入鹹海生態修復工作。
  • 中外科學家共同致力於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
    此次研討會邀請線上、線下200多位中外科學家參會,為有效應對中亞區域各國對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提升中亞區域應對鹹海生態危機的能力,貢獻各國科學家的智慧。近幾十年來,隨著氣候變化以及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強度和規模的不斷增大,鹹海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鹹海湖面水位急劇下降,湖泊面積銳減到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同時,湖水鹽度增高,致使鹹海經歷快速的乾涸和鹽鹼化,嚴重威脅到區域的農業和糧食安全,居民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危機之一。
  • 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泊——鹹海,最快在明年將徹底乾涸?
    2000年以後,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分別宣布採取一系列措施挽救鹹海的命運,但迄今為止的努力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鹹海的命運。一組2000年至2014年鹹海變遷圖讓我們看看鹹海的萎縮過程,選取每年8月中旬數據(淺綠色的為水體,黃色的為荒漠陸地)。
  • 中外科學家為鹹海生態修復提供聰明才智
    在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國際研討會」上,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專家齊聚一堂,分別在北京、烏魯木齊和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進行視頻會議,為鹹海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出謀劃策。  鹹海曾是亞洲第二大內陸湖,也是中亞重要的水上運輸通道。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大規模的土地和水利開發,導致鹹海湖面水位急劇下降,瀕臨乾涸。
  • 研究發現鹹海萎縮速率在減緩
    鹹海位於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規模墾荒流域與修建水利工程導致地表河流水資源被過度消耗,鹹海面積急劇萎縮,1960年至今萎縮了約90%(6.19萬km2)。鹹海湖底乾涸、鹽塵暴肆虐、水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成為 「生態災難區」,鹹海的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成為關注熱點。
  • 鏡頭中的百年環境變遷
    100多年後,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印開蒲踏尋著威爾遜的足跡,用了13年的時間,歷盡千辛萬苦,重走了百年前的科考之路,在同一地方同一角度按下手中相機的快門,用彩色影像和少許文字成就了這部跨越百年時光的科技巨著——《百年追尋——見證中國西部環境變遷》。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圖1 曾經的鹹海碧浪清波,魚鳥成群面積消失6萬平方公裡,鹹海發生了什麼?美國宇航局拍攝了一組照片,記錄了鹹海從2000年至今的變化。歷年圖片的變化可以看出,鹹海在不斷萎縮,甚至到後來,從衛星圖中完全消失。鹹海消失的水都去了哪?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美國宇航局拍攝了一組照片,記錄了鹹海從2000年至今的變化。歷年圖片的變化可以看出,鹹海在不斷萎縮,甚至到後來,從衛星圖中完全消失。鹹海消失的水都去了哪?而到2007年,南鹹海又萎縮分解成了東、西兩個部分,形成了東鹹海和西鹹海。不僅如此,鹹海周圍的生態環境也在嚴重惡化。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增加,夏天更炎熱更乾旱,而冬天更寒冷。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是誰在榨乾鹹海?
    美國宇航局拍攝了一組照片,記錄了鹹海從2000年至今的變化。歷年圖片的變化可以看出,鹹海在不斷萎縮,甚至到後來,從衛星圖中完全消失。   鹹海消失的水都去了哪? 圖4 鹹海的演變趨勢   1986年,鹹海萎縮枝解成南北兩部分,形成了北鹹海和南鹹海。
  • 新疆生地所發現鹹海萎縮速率在減緩
    鹹海位於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規模墾荒流域與修建水利工程導致地表河流水資源被過度消耗,鹹海面積急劇萎縮,1960年至今萎縮了約90%(6.19萬km2)。鹹海湖底乾涸、鹽塵暴肆虐、水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成為 「生態災難區」,鹹海的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成為關注熱點。
  • 共建絲路綠色經濟帶 破解中亞鹹海危機
    綠色絲路經濟帶建設需直面鹹海危機中亞是一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鹹海危機是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環境問題。鹹海流域原本是一個以物種多樣和物產豐富而著稱的地區,這裡孕育過花剌子模文明,演繹過長達數百年的中亞「昭武九姓」與我國的文化、經濟交流,這裡曾是絲綢之路上富饒的中轉「驛站」,在蘇聯時期還一度成為其「棉庫」和「糧倉」。
  •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鹹海快消失了,從裏海調水可以嗎
    ,使得該湖泊處於穩定的生態系統。 然而進入六十年代之後,鹹海逐漸萎縮。為了將遼闊的中亞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蘇聯政府將目光瞄準了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廣闊沙漠與荒地。人工修築大壩攔截注入鹹海的河流,然後把這些淡水分流至荒漠當中,從此流入鹹海的水量逐年減少,水域進出平衡被打破,從此鹹海踏上了死亡之路。上圖條帶線為引水渠。
  • 「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2018年9月29日,烏茲別克斯坦創新發展部致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希望中國科學院分享其在沙漠化防治和鹽鹼地生態建設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並協助烏茲別克斯坦進行鹹海重度鹽鹼地生態治理。在烏方的邀請下,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開始介入鹹海生態修復工作。
  • 鹹海已經快乾枯了,旁邊的裏海還能倖存多長時間?
    鹹海,位於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的鹹水湖,原為世界第4大湖。但是由於流域內人類長久以來不節制的使用,已存在於地球550萬年的鹹海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迅速萎縮,終於鹹海於1987年分成了南鹹海和北鹹海兩片水域,其中南鹹海於2003年又進一步分成了東、西兩部分。
  • 鹹海為何逐漸在消失?
    但自從人類文明進入工業時代以來,這種平衡就被日新月異的科技打破,人們開始肆意妄為地改變生態,但結果換來的不是「勝利」,而是「兩敗俱傷」。在這一點上,鹹海留給我們的教訓最為深刻。具體來說,就是人工修築大壩攔截注入鹹海的河流,然後把這些淡水分流至荒漠當中,使原本無法栽種的棉花和牧草在這裡紮根。流入鹹海的水量減少以後,水域進出平衡被打破,從此鹹海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 媒體調查:550萬歲鹹海即將永別地球
    今天,我們正式發起倡議,呼籲全世界關注鹹海、保護鹹海,呼籲全人類關注湖泊安全。  湖泊,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石,它供應了幾乎所有的淡水。今年,尋訪和關注全球湖泊安全問題,成為2015廣州日報·南湖國旅全球環保行的主題。  在痛心之餘我們也欣慰地看到,全球有志之士在保護湖泊上付出的勇氣和毅力。
  • 【新華網】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  位於中亞地區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數十年來,鹹海水域面積和水量大幅減少,目前鹹海面積僅剩1960年的10%。鹹海乾涸區域每年產生巨量鹽塵,嚴重影響中亞生態環境和民眾身體健康。多年來,鹹海「危機」受到全球生態學家的持續關注。
  • 瀕臨乾涸的鹹海現在怎麼樣了?還有的救嗎?
    這依然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鹹海依然處於一個過度利用的階段,到了2014年的時候鹹海已經基本上乾涸。鹹海的急劇萎縮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危機,當地的生態環境趨於崩潰,而這樣的現狀讓鹹海所在的兩個國家就不得不重新審視對鹹海的開發利用,同時也開始採取措施來保護這片即將「死去」的湖泊。
  • 鹹海真的會消失嗎?(上)
    這個地處中亞的大型湖泊被作為一個典型的當代人為生態災難進行講述:自20世紀中葉開始,由於人類對注入其中的阿姆河、錫爾河過度取水(主要是供給棉花種植業)以及無節制的漁業捕撈,鹹海的面積大幅萎縮,在2000年左右時面積已經只有1960年代的十分之一。當時有專家預測,這個面積曾達到6.5萬平方公裡的湖泊預計會在2035年,最早可能在2020年就全面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