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2020-08-28 草民有話說

許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在並不遙遠的上世紀末,我們的地理課本上還清晰地記載著:鹹海是世界第四大湖泊。彼時的鹹海,總面積超68000平方公裡,浩瀚無邊,甚至還擁有海軍。水產豐富,每年能產6萬噸魚類。

可是,這一切都是短暫的,並沒有持續多久。

從20世紀中後期開始,鹹海就不斷地從世界湖泊面積排行榜上往下跌。到2009年時,鹹海的面積已經衰減為原來的10%了。隨之而來的是湖水的含鹽量急劇增加,達到過去的五倍之多,魚類幾乎全部死亡。有專家預測,如果一直按照這個速度下降下去,鹹海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十幾年後徹底消失。

為什麼鹹海從1849年巴託科夫第一次全面勘測,到上世紀中葉的百年時間裡,面積一直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反倒是從1960年到2009年,短短50年的時間裡,水域面積就面積減少近90%,鹹海的水究竟去了哪裡了呢?

今天,我們來跟隨一張張地圖,解密鹹海的消亡之謎,看看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蘇聯早期的行動(1954年以前)

從地形上看,中亞地區大片的平原,很多地方海拔不足100米,可是因為氣候乾旱,這裡遍地都是沙漠,農業欠發達,沙俄時期因為擴張很忙,所以統治者幾乎沒怎麼管這裡 。可是到了蘇聯時期,列寧不這麼認為,他希望可以通過引水灌溉,讓這一帶的沙漠變良田,讓當地人民富裕起來。

列寧去世後,史達林繼承了列寧的遺願,他在中亞地區修建了諸多的運河,諸如著名的費爾幹大納運河,來讓當地的一些沿河綠洲不會因為缺水而導致欠收。

蘇聯中後期(1954年後)

史達林時期的引水灌溉,只是停留在讓中亞農業達到自給自足的原則之上,修建的運河大部分是為了維持原有的綠洲農業生產。

可是,1953年史達林死後,中亞地區的引水工程開始急劇擴大,以至於達到了當地生態無法承受之重。

1960年初,蘇聯政府宣布,中亞農業向沙漠進軍。同時,修建了大量的運河和水壩,使得鹹海的兩條主要淡水來源錫爾河阿姆河的河水被大量地抽送到沙漠之中,以種植水稻,甜瓜,穀類和棉花。

在這些運河和水庫中,讓鹹海枯竭的最大「元兇」主要有兩個:卡拉庫姆運河,以及查達拉水壩。

中亞地區主要運河分布(紅色、黃色線為運河)

卡拉庫姆運河

鹹海的補給來源主要是阿姆河和錫爾河,這兩條河流是鹹海的唯一淡水來源。其中,阿姆河的水流量較大,年均徑流量為2500立方米每秒,而錫爾河則較小,年均徑流量為1100立方米每秒。這些水量看著不小,實際因為自然蒸發和滲透,能夠流入鹹海的水並沒有多少。

在上世紀50年代末,蘇聯為了開墾土庫曼斯坦境內的沙漠,大力發展棉花種植,在阿姆河上遊修建了一條超級運河-卡拉庫姆運河,沿著伊朗高原的北部邊緣,科佩特山脈腳下,一直延伸到裏海之濱,綿延1375公裡,以此來為土庫曼提供灌溉和水源。

根據建造標準,這條超級運河每年可以向土庫曼斯坦西部輸送130億立方米的淡水。自此,阿姆河每年約有25%的水被這條運河抽走,硬生生地把土庫曼斯坦這片浩瀚的荒漠發展成了世界著名的棉花生產基地。

1988年,土庫曼斯坦成為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國。蘇聯解體後,土庫曼斯坦已然沒有了退路,只能繼續耕種這些土地以養活眾多的人口。如果卡拉庫姆運河關閉,土庫曼斯坦的許多耕地將會再次被黃沙掩埋。

查達拉水壩和艾達爾湖

查達拉水壩

查達拉大壩位於錫爾河中遊,於1964年開建,1968年竣工,大壩設計蓄水量為57億立方米。原本修建這座大壩對於錫爾河的影響並不算非常致命,但是後來發生的一次洪水,讓這座大壩的蓄水量翻了近十倍,錫爾河衰落的命運也如期而至。

在查達拉大壩的西南部,有一個面積極大的低洼地帶-阿納賽低地,自古以來那裡就是一個鹽鹼湖盆,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乾涸的,只有春季會短暫儲存少量的水。

1969年春季,錫爾河上遊地區爆發了大量的降水,使得錫爾河水位猛漲,查達拉大壩迅速開始開閘放水。可是,因為洪水的上漲速度太快,洩洪閘一時間不足以應付,於是這些洪水就開始向西南侵蝕,最終流入了阿納賽低地。

在此後約的一年多時間裡,查達拉大壩內的水始終與阿納賽低地相互貫通,最終河水填滿了這個低洼地帶,硬生生在中亞地區製造了一個新的巨型淡水湖泊-艾達爾湖。

艾達爾湖是如此的巨大,它的面積超過3000平方公裡,雨季時可達4000平方公裡,相當於太湖的1.6倍。而在儲水量方面,這個湖泊的實力也是驚人的,總儲水量超過440億立方米,是太湖儲水量的約10倍。

要知道,艾達爾湖所在的低洼地帶,從古至今都沒有形成永久性湖泊,這足以說明其氣候之惡劣,蒸發速度之強勁。在中亞炎熱乾燥的沙漠地帶,要想維持這樣規模的大湖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巨大的蒸發量,使得艾達爾湖儼然已經成為錫爾河繼灌溉水渠之後最大的負擔,它的存在,加劇了鹹海的消亡。

截至目前為止,艾達爾湖的周邊依然沒有發展出耕地,因為艾達爾湖完全置於沙漠之中,他的周邊都是沙漠,根本無法耕種。不過,因為當時流入的是淡水,而且量還很大,所以這個湖泊目前的含鹽量是極低的,和平常的淡水湖沒有區別,所以湖中現在發展出很多的淡水魚類,成為了烏茲別克斯坦淡水魚類的一個重要產區,每年可以捕撈上千噸魚。

中亞各國邊界和運河

除了卡拉庫姆運河和查達拉水壩之外,鹹海的消亡還有另外一個致命因素:中亞地區當年修建的運河和水渠幾乎都沒有硬化措施,水滲透嚴重,利用率極低,浪費太大。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中亞地區的現有運河灌溉水渠大多為蘇聯時期修建。其中,烏茲別克斯坦約有47750公裡,土庫曼斯坦約有268500公裡。而且,這些運河大多是沒有硬化的,這使得每年通過運河輸送到農田的水只佔運河總輸送量的15%。

如果中亞地區的水渠硬化措施可以做得好一點,像美國加州的那種地下暗溝式的排水,然後再將各國之間的水資源使用比例合理分配,那麼應該是可以彌補中亞水資源不夠用的情況,把之前白白浪費掉的水還給鹹海,讓它重拾世界第四大湖泊的地位,繼續在中亞的浩瀚沙漠中綻放。

相關焦點

  • 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從20世紀中後期開始,鹹海就不斷地從世界湖泊面積排行榜上往下跌。到2009年時,鹹海的面積已經衰減為原來的10%了。隨之而來的是湖水的含鹽量急劇增加,達到過去的五倍之多,魚類幾乎全部死亡。有專家預測,如果一直按照這個速度下降下去,鹹海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十幾年後徹底消失。
  • NASA衛星圖片: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
    NASA衛星圖片: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 澎湃新聞記者 石毅 綜合報導 2014-10-02 13:24
  • 被榨乾的鹹海,蘇聯的蓄意而為:曾經的大水池,如今的惡臭地!
    鹹海所容納的水不到過去的十分之一,僅剩下幾個含鹽量極高的「水塘」。魚類在很久之前就消失了,曾經的濱海度假區和長廊也都被廢棄。如今,如果你再去鹹海,你能感覺到的只有世界末日,而不是曾經的那個美麗的湖泊。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鹹海的「消亡」呢?  鹹海的消亡與蘇聯人密不可分。可以說,是蘇聯有計劃、有步驟地讓鹹海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 曾經的「西海」——中亞鹹海是如何逐步消失的?
    圖/鹹海捕魚人02 蘇聯大開發時代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成為蘇聯加盟國的中亞斯坦國開始在蘇聯的統一指導下進行農業與工業建設。當時的蘇聯將全境劃分為18個基本經濟區進行所謂的「區域化針對發展」,而中亞地區則因為傳統的綠洲農業基礎而被劃分為棉花與穀物的種植區,成為了蘇聯在中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糧倉與棉庫。
  • 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短短50年,鹹海是怎麼消失的?
    噸,在全盛時期,鹹海沿岸的從業者超過4萬人,捕撈量佔前蘇聯總捕魚量的1/6,是蘇聯最為倚重的漁業生產基地。雖然蘇聯的農業種植在這裡大獲成功,但是鹹海卻逐漸消亡了。從1971年-1990年,兩條河流注入鹹海的水量從265億m³銳減至70億m³,導致鹹海水位以每年50㎝的速度飛快下降,水域面積急劇縮小,到1987年時,缺水的鹹海終於分裂成南北兩部分。2003年,南部分鹹海再次分裂為東西兩塊,數年後又分裂為若干個小鹹海。到今天為止,只有西鹹海規模較為可觀,東鹹海已經名存實亡。
  • 逐年乾涸的鹹海,湖心小島連接陸地,爆出前蘇聯的驚天秘聞
    上世紀末以來,隨著人類的開發利用,鹹海逐漸乾涸,終於在1987年分成了南鹹海和北鹹海兩片水域, 其中南鹹海於2003年又進一步分成了東、西兩部分,到2014年時南鹹海大部分乾涸消失。百度地圖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當時鹹海全部都位於蘇聯境內
  • 蘇聯人留下的生態悲劇:鐵打的大壩,50年被榨乾的鹹海
    曾經的鹹海是中亞璀璨的明珠,可隨著蘇聯將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規劃為棉糧生產基地,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改造著這片土地,直到阿姆河被抽乾,直到鹹海被榨乾,直到只剩下鋼筋混凝建造起的大壩。阿姆河被抽乾喪鐘為誰而鳴當羅伯特·喬丹受傷不能動彈,躺在松枝上等死時,他感受到了平靜,他的脈搏和大地一同跳動,他的血液和河流一併流淌。
  • 世界第四大湖鹹海,怎麼就消失了?
    鹹海海拔53米,湖面最大時南北長435千米,東西長290千米,面積達到68000平方千米,曾是中亞第一大湖,曾經這裡有發達的漁業,從業人員超過四萬人,捕魚量達到蘇聯捕魚量的六分之一。那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鹹海面積迅速減小了呢?
  • 50個即將消失的記憶之——鹹海
    鹹海位於前蘇聯境內,現在處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這兩個國家之間。雖然名字裡有個海字,但鹹海並不是海,而是一個美麗的大湖。鹹海是一個內流湖,也就是湖水不能流入海洋的湖泊。因為流入的水量(徑流量)小於湖水的蒸發量,鹹海的含鹽量比淡水湖高得多。在鹹海全盛的時候,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積將近7萬平方千米。鹹海雖然很鹹,但裡面還是有活魚的,這點和著名的「死海」不同———從約旦海進入死海的魚會立刻死掉,變成「鹹魚」。
  • 鹹海為何逐漸在消失?
    鹹海巔峰時期的面積達6.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小型國家的疆域,而如今卻只剩下北部與西南極少的一片水域,乾涸面積超過90%以上。那麼這個曾經位居世界第四的湖泊是如何消失的呢?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想要憑藉人力改變環境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不管人類怎樣折騰,大自然總能夠通過自己的手段反敗為勝。
  • 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50年縮90%,人類到底有多瘋狂
    Aral Sea 翻譯中文為「島之海」,因為它曾經在一公頃範圍內有1500個島。蘇聯解體前,在鹹海中心的沃羅日格涅爾島建立了一個秘密軍事基地—復興島,代號為Aralask-7又稱為第三實驗室。遊戲《使命召喚》就曾以它為背景。這裡曾是蘇聯的戰略大後方,相對於東西部發達地區而言,這裡較為隱蔽也相對安全。鹹海中的這個「復興島」,在2001年中旬因為鹹海枯竭,與陸地相連成為了一個半島。曾經的軍事基地也被世人所發現。
  • 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50年縮減90%,人類到底有多瘋狂
    鹹海的英文名為Aral Sea 翻譯中文為「島之海」,因為它曾經在一公頃範圍內有1500個島。面積將近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4個北京。鹹海一帶為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乾旱性影響,湖水位比較大。但這一次,我們可能要和鹹海「永別」了。50年縮90%,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到底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原因。
  • 鹹海是如何被榨乾的?曾是青海湖的15倍
    鹹海是如何被榨乾的?曾是青海湖的15倍鹹海,雖然名字當中帶著一個"海"字,但是其實不是海,而是一個湖泊,曾經的鹹海南北長度達到了400多千米,東西長度也有300多千米,整體面積達到了6.8萬平方公裡,這裡曾經水產非常的豐富,在前蘇聯時期,這裡的產魚量佔據了全蘇聯的20%,周圍還有著大量的灌木叢林,是全世界第4大湖泊,甚至為此,前蘇聯在鹹海還設置了海軍,當然這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 一位中國旅行作家眼中的鹹海之荒
    文|劉子超曾經的漁民之鄉穆伊納克,只剩下乾涸的海床和擱淺的漁船。圖片來源:劉子超這裡是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位於烏茲別克斯坦的最西部,大部分土地荒無人煙,顯示在地圖上的定居點少得可憐。
  • 不當調水致鹹海乾涸
    國外有不當調水引發的生態教訓,前蘇聯時期的鹹海即是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鹹海曾經是全球第四大內陸湖,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前蘇聯將匯入鹹海的兩條河水截留用於棉花、水稻等農耕項目以及中亞的工業發展。
  •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鹹海快消失了,從裏海調水可以嗎
    在裏海東大約600公裡處,還有一座湖泊是鹹海,鹹海可是一座快要死亡的湖泊,面積在逐漸縮小,(上圖)鹹海巔峰時期的面積達早期這裡的年捕魚量佔到全蘇聯漁業生產的六分之一,是前蘇聯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 然而進入六十年代之後,鹹海逐漸萎縮。為了將遼闊的中亞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蘇聯政府將目光瞄準了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廣闊沙漠與荒地。人工修築大壩攔截注入鹹海的河流,然後把這些淡水分流至荒漠當中,從此流入鹹海的水量逐年減少,水域進出平衡被打破,從此鹹海踏上了死亡之路。上圖條帶線為引水渠。
  • ——鹹海之殤
    鹹海在中亞的地理位置鹹海在1960年曾為世界第四大湖,面積達68,000平方公裡、總水量1,100立方公裡,然而,到1998年,鹹海面積下降至28,687平方公裡,世界第八大湖,丟失的水量相當於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總和。
  • 面積高達6.8萬平方公裡的鹹海,是怎樣被一步步榨乾的?
    位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有一個巨大的鹹水湖——鹹海。數百萬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海洋,由於地殼運動下沉,周圍海水退去後,留下了碩果僅存的鹹海。上世紀五十年代前,鹹海還是全球第四大湖泊,排名僅在裏海、蘇必利爾湖(美加邊界)、維多利亞湖(尼羅河上遊)之後,最盛時有6.8萬平方公裡。這是個什麼概念?
  • 媒體調查:550萬歲鹹海即將永別地球
    從北極熊的哀鳴,到吐瓦魯人的無助;從非洲吉力馬札羅融化的雪山,到澳大利亞大堡礁的逐漸消亡;從祖國最北端的漠河到美麗如花的三沙……7年多來,廣州日報共派出了三十多位記者,足跡踏遍了南北極及亞、歐、非、美、大洋洲等大洲。  今年伊始,我們被鹹海的一張衛星圖片震撼了。這個中亞曾經的綠明珠,湖面已經萎縮了90%。已經550萬年壽命的鹹海,極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就徹底消亡。
  • 鹹海消失的悲劇:湖泊變成幽靈船出沒的沙漠
    這片海域原先被稱為鹹海,是一個內陸鹹水湖。在上個世紀初,前蘇聯政府想要將鹹海中的水資源引入沙漠進行灌溉,以發展棉花和其他作物,導致了鹹海水域的水位逐漸下降。大規模的灌溉活動開始於上個世紀的40年代,前蘇聯修建了大型而效果不佳的運河渠,計劃將河流中的水引出,而這些河流中的水資源最後將匯入鹹海中。隨著上遊河流中的水資源被抽乾,流入鹹海中的水流量下降,使得鹹海的鹽度增加,結果其中生活的魚群都死亡了,周圍的漁業生產也隨即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