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50年縮90%,人類到底有多瘋狂

2020-09-18 怪羅科普

鹹海的英文名為Aral Sea 翻譯中文為「島之海」,因為它曾經在一公頃範圍內有1500個島。面積將近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4個北京。

鹹海一帶為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乾旱性影響,湖水位比較大。但這一次,我們可能要和鹹海「永別」了。

50年縮90%,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到底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原因。

亞洲的地勢特點中間高四周低,地形複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鹹海位於亞洲中部,群山環抱,眾多大河再次奔騰,其中有兩條著名的河流: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入鹹海。

受地理環境及河水影響,水流呈逆時針方向,鹹海的水呈層狀分布,表層海水鹽分不高。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鹹海的良好的水質條件,因此這裡的漁業非常發達。

了解完鹹海的地理位置後,再來了解一下鹹海對我「前世今生」。

蘇聯解體前,在鹹海中心的沃羅日格涅爾島建立了一個秘密軍事基地—復興島,代號為Aralask-7又稱為第三實驗室。遊戲《使命召喚》就曾以它為背景。

這裡曾是蘇聯的戰略大後方,相對於東西部發達地區而言,這裡較為隱蔽也相對安全。

鹹海中的這個「復興島」,在2001年中旬因為鹹海枯竭,與陸地相連成為了一個半島。曾經的軍事基地也被世人所發現。

島上風向不定,所以特地修築了米字型的機場,以保證軍機可以順利降落。1991年蘇聯解體後,這座神秘的軍事基地被廢棄,成為了無人區。

除了是優秀的軍事基地外同樣這裡的漁業資源也非常豐富。湖中盛產鯉魚、暗斑梭鱸、比目魚、鹹海赤梢魚、黑鯽等魚類。

在1960年之前,它是蘇聯重要的漁業基地。每年有超過43000噸的商業捕魚量被運到各地,佔蘇聯捕魚量的六分之一。

1921年,當地漁民將14卡車的魚送到莫斯科緩解饑荒,列寧為此寫了一封感謝信。

那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

這一切的原因是,史達林在上世紀40年代提出了一個「爛尾」計劃——自然改造機會。

蘇聯雖大,但是糧食產量並不多,首當其衝的還是要解決全民吃飯問題。

為了支持社會主義建設,在蘇聯成立後,他們希望通過修建水利設施,將錫爾河和阿姆河的水引到周邊的沙漠和荒地,將該地區轉變為棉糧生產基地。

史達林「自然改造計劃」的具體內容是在半乾旱地區防風固沙、推行牧草輪作、建設灌溉水利工程。雖然滋養了農作物,但流走了一部分河水。

鹹海的水域開始衰減。

短期刺激經濟來開發自然資源的而言,蘇聯的工作確實起了作用。1980年,蘇聯生產了996噸棉花,佔世界產量的五分之一。該地區生產了蘇聯40%的大米,來緩解了全國糧食短缺的壓力。

農業帶動該地區經濟從而導致此地區人口猛增,從上世紀二十年代的700餘萬人增長到3600多萬。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了農業之星。

所有的「大快進」經濟都一樣,快速發展使得周邊環境惡化。蘇聯人高舉「要經濟不要環境」的口號,許多水資源在輸送過程中蒸發或者滲透,並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從而導致這個地區的水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因為水資源的浪費,湖水慢慢消退,曾經的寶地變得極度乾旱,水量減少湖水鹽分增加,農作物產量下降,本地的魚類也大量滅絕。

在20世紀60年代,鹹海中大約有600種魚類;到1991年,只有大約70種。商業捕魚量僅為20世紀60年代高峰期的十分之一。

1987年,鹹海乾涸被分為南北兩個部分,中間高聳的海床成為分界線。沙漠地區多大風,當風颳過就會形成可怕的「鹽沙暴」。

原本沉入湖底的鹽分隨風飄散,落在周邊的「良田」上,造成土地鹽鹼化和沙漠化。曾經蘇聯人辛辛苦苦開墾的良田一夜之間又變成了原來的荒漠。周邊的河水和地下水的水質也受到了影響。

糟糕的環境、被汙染的水資源再加上糧食的缺乏,該地區的慢性病發病率、上呼吸道感染髮病率越來越高。曾經引以為豪的「操作」,變成了大自然的報復。

在蘇聯未解體前,蘇聯工程師早已預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但是與之預料的還是有點出入,一是時間之快,二是其不可逆轉的副作用引發了自然災難。

蘇聯解體後,所有地區的獨立,水資源失去了統一的調度,各個國家你爭我搶,鹹海變成兩種局面。

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作為這片區域的爭奪者,這也意味著這片區域會變成「你不抽水我就抽水」的局面。

進入21世紀,哈薩克斯坦採取行動,為了拯救錫爾河,他們重修了水渠和大壩,阻斷了鹹海的兩部分通流,以保護鹹海和當地生態環境。

因為北鹹海的水位恢復,哈薩克斯坦的漁業重新復甦。附近的居民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旅遊業。此項目的成功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於政策的支持,和百姓對待環境保護觀念的改變。

而北鹹海對面的南鹹海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世界銀行在北鹹海建設了恢復環境項目,修復了南鹹海周圍的湖泊,但效果不佳。生態修復中的主要障礙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對鹹海的需求,因為他們需要用阿姆河上遊的水來灌溉作物,因此沒有足夠的河水流入南鹹海。

因為烏茲別克斯坦的收入依舊依賴於棉花的生產,所以使鹹海恢復往日榮光的嘗試還是受阻。本可以恢復對南鹹海的生態,但是這也預示以此為生的農民也將會失業。

2015年南鹹海完全乾涸,湖水也沒有再回來。當地居民終於意識到這件事的後果,保護水源和自然環境比發展經濟更重要。

​雖然這些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各國上流取水的行為始終沒有得到控制,鹹海的衰減根本無法遏制。有關專家估計到2030年,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泊—鹹海,將成為地圖的歷史。

鹹海50年消亡90%終歸到底的原因還是因為人類對自然的無止盡索取。鹹海只是人類「要經濟不要環境」的一個縮影,在鹹海背後,有更多自然和動植物在不同惡化的環境中苦苦掙扎。人類不意識到這一點,以後要為自然資源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關焦點

  • 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50年縮減90%,人類到底有多瘋狂
    鹹海的英文名為Aral Sea 翻譯中文為「島之海」,因為它曾經在一公頃範圍內有1500個島。面積將近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4個北京。鹹海一帶為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乾旱性影響,湖水位比較大。但這一次,我們可能要和鹹海「永別」了。50年縮90%,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到底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原因。
  • 鹹海為何逐漸在消失?
    鹹海巔峰時期的面積達6.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小型國家的疆域,而如今卻只剩下北部與西南極少的一片水域,乾涸面積超過90%以上。那麼這個曾經位居世界第四的湖泊是如何消失的呢?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想要憑藉人力改變環境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不管人類怎樣折騰,大自然總能夠通過自己的手段反敗為勝。
  • 60年消失了90%!鹹海是如何被榨乾的?曾是青海湖的15倍
    60年消失了90%!鹹海是如何被榨乾的?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鹹海的面積便在逐年的減少,而經過了60多年之後,消失了整整90%,如今的鹹海只有不到1萬平方公裡的面積了,而且隨著湖泊面積的大幅度減少,使得湖水當中的含鹽量大幅度的增加,鹹度達到了過去的5倍不止,也正是因為含鹽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鹹海當中的魚類先後全部死亡,而周圍的灌木叢也開始漸漸減少,可以說,鹹海正處於徹底消失的邊緣當中。
  • 是誰榨乾了鹹海?曾是青海湖的15倍,60年消失90%以上
    鹹海的海拔在53米左右,曾經的鹹海最大南北長有四百多公裡,東西寬也接近三百公裡,總面積接近七萬平方公裡,湖水的平均深度也達到了16米,最深的地方甚至有69米之深。但是,正如大家了解的那樣,現在的鹹海面積,僅僅是與1960年時的自己相比,其面積就縮減了6萬平方公裡以上,相當於只剩下當年面積的10%還不到。
  • 中亞地區三大湖泊,為何鹹海都快消失了,而其他兩個沒事?
    中亞地區主要有三大湖泊,從西向東依次為裏海,鹹海,巴爾喀什湖。原本三個湖泊大小排名是裏海最大,鹹海次之,巴爾喀什湖最小。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位置和大小都居中的鹹海湖面急速萎縮,50年的時間裡縮小了90%以上,相當於4個北京那麼大的湖面消失了!6.8萬平方公裡的湖面蒸發了6萬,僅存的面積不到巴爾喀什湖的一半。
  • 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短短50年,鹹海是怎麼消失的?
    鹹海,位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交界處,克孜勒庫姆沙漠的中部位置,雖有海之稱,但鹹海卻並不是海,而是一個湖泊(曾被列為世界第四大湖),有研究表明,鹹海誕生於「上新世」(700萬~250萬年前)時期,距今已有500多萬年的歷史。
  • 鹹海真的會消失嗎?(上)
    80、90後也許都在中學的地理課本裡讀到過一個名字——鹹海。
  • 曾經的「西海」——中亞鹹海是如何逐步消失的?
    這兩條河分別發源於天山山脈與帕米爾高原,每年從雪山高原之上為鹹海帶來取之不竭的水資源。正是由於這兩條大河的哺育,鹹海雖然名為鹹水湖,但是卻擁有較為適中的鹽分,可以進行漁業的大規模開發,為周邊國家帶來了豐富的食物資源。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鹹海及其上遊河流並未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因此長期保持了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形成了繁榮的中亞綠洲與遊牧經濟。
  • 蘇聯人留下的生態環境悲劇:鐵打的大壩,50年被榨乾的鹹海。
    它曾經是世界第四大湖泊,,儘管位於乾旱的歐亞大陸中部,依靠著遙遠的山脈的融水和稀少的降水,鹹海依然成為了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乾旱地區裡的天堂——這裡發展漁業,營造出了壯觀的溫帶綠洲。1964年,一顆偵查衛星記錄下了鹹海的模樣,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在隨後的50年裡,迎接它的卻是悲劇。
  •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鹹海快消失了,從裏海調水可以嗎
    首先我們先看看裏海與鹹海的地理位置,它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麼近。裏海在地理學上屬性為『海跡湖』,它與黑海最後分離成為一個內陸湖泊,面積約38萬平方公裡,北部有伏爾加河注、烏拉爾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條河流注入,僅伏爾加河每年的入湖水量就高達2540億立方米。 裏海每年的進水總量為338.2立方公裡,而每年的耗水量則為361.3立方公裡,進得少,出得多,湖水水面必然會逐步下降。因為水分大量蒸發,鹽分逐年積累,湖水也越來越鹹。
  • 蘇聯人留下的生態悲劇:鐵打的大壩,50年被榨乾的鹹海
    可是,看著鹹海的樣子,我們無法稱讚一句這是偉大的成功,因為這只是一場不幸的生態悲劇。他們從阿姆河引流,灌滿了棉田。阿姆是當地對河神的稱呼,也許這是一位真如「阿姆」般偉大的神,為了棉花的茁壯成長,不惜自身的乾枯。看著乾涸的河道上殘留的水,總讓人聯想到地上沒被拖幹的血漬。阿姆河漸漸死去,鹹海也日漸衰退。存在了550萬年的鹹海,卻在不過五十年的時間裡即將消失。
  • 鹹海:原世界第四大湖,面積超兩個臺灣,預計2020年消失
    隨著歷史的變遷,現有的湖泊會消失,新的湖泊也會誕生,但是這些交替變更需要上萬年的歷程。不過位於中亞的鹹海僅用約半個世紀的時間就即將消失,這是為什麼呢?鹹海,是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界湖,鼎盛時期的鹹海面積高達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我國的兩個寶島臺灣的面積。
  • 50個即將消失的記憶之——鹹海
    鹹海位於前蘇聯境內,現在處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這兩個國家之間。雖然名字裡有個海字,但鹹海並不是海,而是一個美麗的大湖。鹹海是一個內流湖,也就是湖水不能流入海洋的湖泊。因為流入的水量(徑流量)小於湖水的蒸發量,鹹海的含鹽量比淡水湖高得多。在鹹海全盛的時候,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積將近7萬平方千米。鹹海雖然很鹹,但裡面還是有活魚的,這點和著名的「死海」不同———從約旦海進入死海的魚會立刻死掉,變成「鹹魚」。
  • 世界第四大湖鹹海,怎麼就消失了?
    幾乎消失的鹹海鹹海是位於中亞地區的內陸湖、鹹水湖。鹹海海拔53米,湖面最大時南北長435千米,東西長290千米,面積達到68000平方千米,曾是中亞第一大湖,曾經這裡有發達的漁業,從業人員超過四萬人,捕魚量達到蘇聯捕魚量的六分之一。那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鹹海面積迅速減小了呢?
  • 美麗鹹海即將消失 湖泊保護迫在眉睫
    4 兩個鹹海,兩種命運鹹海的悲劇往往被作為環境大災難的典型案例。不過,現在鹹海的命運似乎有了轉機,哈薩克斯坦政府採取行動,致力於拯救北鹹海。該國政府重修了錫爾河的水渠,減少了水流的浪費。
  • 媒體調查:550萬歲鹹海即將永別地球
    從北極熊的哀鳴,到吐瓦魯人的無助;從非洲吉力馬札羅融化的雪山,到澳大利亞大堡礁的逐漸消亡;從祖國最北端的漠河到美麗如花的三沙……7年多來,廣州日報共派出了三十多位記者,足跡踏遍了南北極及亞、歐、非、美、大洋洲等大洲。  今年伊始,我們被鹹海的一張衛星圖片震撼了。這個中亞曾經的綠明珠,湖面已經萎縮了90%。已經550萬年壽命的鹹海,極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就徹底消亡。
  • 鹹海,曾是世界上第四大湖,卻在半個世紀消失6萬平方公裡!
    鹹海,自西漢開始進入我們中國人的視野,據記載,漢武帝攻打大宛國曾經過鹹海(即古人認為最西的地方,因此稱西海)。到了唐朝滅了西突厥之後曾短暫將鹹海納入中國版圖。隨後千百年來,鹹海一直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個定居點。但到了2010年,這個鹹海也名存實亡了。
  • 鹹海消失的悲劇:湖泊變成幽靈船出沒的沙漠
    但是在一些年後,該地區的很多海水夠乾涸了,大多數的魚也死了,只剩下生鏽的船體。海水完全乾涸後,這裡的漁民也逐漸遷走,而他們的船便成這裡的唯一物件。這片海域原先被稱為鹹海,是一個內陸鹹水湖。鹹海水域1989年與2008年的衛星照片對比  根據相關機構估計的數據表明,上遊河流中被引出水資源大約有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是誰在榨乾鹹海?
    可今天的鹹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縮減了90%以上(6萬多平方公裡)。   它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   鹹海,英文名稱為「Aral Sea」,在突厥語中的意思為「島之海」,曾經在1公頃海域內分布著1500個小島嶼,因此而得名。   鹹海位於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湖水清澈、水質優良。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可今天的鹹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縮減了90%以上(6萬多平方公裡)。它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鹹海,英文名稱為「Aral Sea」,在突厥語中的意思為「島之海」,曾經在1公頃海域內分布著1500個小島嶼,因此而得名。鹹海位於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湖水清澈、水質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