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旅行作家眼中的鹹海之荒

2020-11-22 澎湃新聞

文|劉子超

曾經的漁民之鄉穆伊納克,只剩下乾涸的海床和擱淺的漁船。圖片來源:劉子超

這裡是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位於烏茲別克斯坦的最西部,大部分土地荒無人煙,顯示在地圖上的定居點少得可憐。曾經,從花拉子模綠洲流淌過來的阿姆河在這裡注入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如今,阿姆河像地圖上的一條裂紋,蜿蜒向北,遠未到達曾經的終點就消失不見。

從阿姆河消失的地方一直到鹹海的大片土地,在地圖上是一塊乾淨的空白。我決定去親自看看,在真實的世界裡,那片空白究竟意味著什麼?

在卡拉卡爾帕克斯坦的首府努庫斯,我僱了一輛三菱四驅車前往鹹海。經過將近半天的跋涉,三菱車衝下高原,進入一片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帶。細軟的沙地上,散落著破碎的貝殼,植被全都乾枯了,仿佛遠古時代的遺骸。

鹹海

司機停下車,指著遠處,鹹海終於出現在了丘陵的盡頭處。儘管距離湖邊尚有一段距離,但汽車已經無法開過去。我跳下車,徒步走向它。陽光明亮,但氣溫極低。天空是一片混沌的白。風吹在臉上,有一種鹹鹹的粘稠感。

這裡依然保留著湖底的樣貌,呈現出月球表面般的荒涼形態,有一種令人畏懼的荒涼感。日復一日,鹹海縮減著自己的疆域,2012年時水量只剩下1960年的十分之一。

湖面是灰黑色的,平靜得仿佛靜止住了,就連浪也如同電影中的慢鏡頭,能夠分辨出波動的褶皺和線條。我的目光無法看到更遠的地方,因為遠處的湖面被一團霧氣瀰漫的虛空吞噬,仿佛刻意想隱藏什麼。

棉花

鹹海的衰落與棉花密不可分。

19世紀,沙皇俄國開始把中亞地區變成棉花基地。棉花取代了當地農民栽種的傳統食用作物,成為主要經濟作物。1860年,中亞供應的棉花僅佔俄羅斯棉花用量的7%。到了1915年,這個數字變成了70%。

蘇聯時期延續了這樣的做法。為了灌溉更多的棉花田,中亞的兩條大河——阿姆河和錫爾河人為改道。它們被沿途揮霍,灌溉越來越多的棉田。這導致兩條大河還未及注入鹹海,就在荒漠中蒸發殆盡。失去補給的鹹海面積開始逐年縮減。按照現在的速度,很快就會從地球表面上消失。

長期種植單一作物,加之使用化肥,也使得烏茲別克斯坦的土地開始變得貧瘠。然而積重難返,獨立後,烏茲別克斯坦仍然保持著世界產棉大國的地位。2017年以前,所有中小學生都必須參加義務採棉勞動。每到採棉季節,運力不足的火車上會擠滿流動的採棉女工。我在烏茲別克斯坦時,正是採棉時節。一位旅行者告訴我,他已經購票的火車被突然取消,因為要改成「採棉專列」。

正在棉田中採棉花的女工。烏茲別克斯坦是產棉大國。每到採棉季節,運力不足的火車上會擠滿流動的採棉女工。攝影:劉子超

穆伊納克

離開鹹海,我前往一個叫作穆伊納克(Muynak)的小鎮。

僅僅幾十年前,穆伊納克還是鹹海最大的港口,典型的魚米之鄉。1921年,蘇聯發生饑荒,列寧曾向穆伊納克請求幫助。短短數日之內,21,000噸的鹹海魚罐頭,便抵達了伏爾加河流域,拯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

鹹海水量減少後,鹽分是過去的十幾倍,魚類已經無法生存。穆伊納克的一萬名漁民,因此失去了工作。這一切,只發生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裡,成為環境災難最令人震撼的註腳。

如今,昔日的港口,距離湖水已經超過160公裡。經過四個小時的顛簸,當三菱車駛入穆伊納克時,我看到的是一個貧瘠而荒涼的小鎮。到處是黃土和荒地,灰塵撲撲的石頭房子,人們的臉上帶著困居已久的木訥神色。

我來到曾經的碼頭,發現這裡早已沒有一滴水。乾涸的海床一望無際,上面還擱淺著一排生鏽的漁船。我順著臺階,下到海床,走到漁船跟前。鏽跡斑斑的船身上,依然能夠分辨出當年的噴塗。船艙裡,散落著酒瓶子和舊報紙,還有破碎的漁網。

海洋的痕跡已經蕩然無存,漁船四周長出了一叢叢耐旱的荊棘。曾經,我的眼前遍布著漁船,如今大部分漁船都已被失業的漁民當作廢鐵變賣了。剩下的這十幾條,成為滄海桑田的唯一證據。

我摸了一下船身。在紅色鐵鏽之下,那些鋼鐵的肌理似乎仍在喘息。置身於這樣的場景裡,我不能不感到啞口無言。從費爾幹納山谷到卡拉卡爾帕克共和國,我一路上看到了那麼多的棉田。它們養育著這個國度,卻也讓生態環境不堪重負。由於鹹海的荒漠化,棉花種植耗費的大量農藥殘留沉積在土壤表層,風乾成為有毒鹽塵,可以順風吹遍整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甚至遠至喬治亞和俄羅斯。

救贖

早在蘇聯時代,政府就曾考慮從西伯利亞引水,救助鹹海。但那是蘇聯時代的末期,龐大的帝國已經無力支撐如此宏大的工程。計劃最終在1987年正式擱淺。

1994年,鹹海流域中的五個中亞共和國的領導人達成協議,每年動用1%的政府預算,治理鹹海。但是,沒有哪個國家願意主動削減棉花產量,承受由此帶來的陣痛。那意味著讓本已脆弱的國民經濟雪上加霜。治理實際上淪為空談,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鹹海的面積仍在加速縮減。1987年,鹹海已經斷流為南北兩部分。2003年,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南鹹海,又斷流為東西兩部分。

我站在港口旁的展示牌前,看著鹹海近百年的變化圖,回想著我在地圖上所看到的那片巨大的空白。周圍荒無人煙,只有被遺棄的房子。很多人已經舉家搬遷,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還留在這裡。

去鹹海的路上碰到的最後一群羊。攝影:劉子超

離開

我的司機告訴我,他原來就是穆伊納克的漁民。十幾年前,他咬牙變賣了漁船和家當,搬到努庫斯,重新開始,後來才成為一名司機。他總結著自己的一生:他一輩子經歷過兩次巨變。第一次是蘇聯解體,那意味著國家和身份的轉變;第二次則是鹹海的消失,那意味著過去幾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就此終結。

那天中午,他帶我去當年的鄰居家吃飯。戴著頭巾的女主人端出飯菜,然後悄悄退出了房間。她的丈夫也離開了這裡,在別的城市打工掙錢。

午飯後,我們一起走到庭院。那是秋天最後的時光。一排排西伯利亞大雁,正在空中變幻著隊列,準備飛往南方過冬。我們靜靜地看著大雁,想像著它們一路的飛行。然後,我們都不約而同地掏出手機,開始對著天空拍照。

因為,在這裡,如此生機勃勃的場景並不多見。

(原發於「中外對話」網站:www.chinadialogue.net)

相關焦點

  • 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到2009年時,鹹海的面積已經衰減為原來的10%了。隨之而來的是湖水的含鹽量急劇增加,達到過去的五倍之多,魚類幾乎全部死亡。有專家預測,如果一直按照這個速度下降下去,鹹海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十幾年後徹底消失。
  • 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從20世紀中後期開始,鹹海就不斷地從世界湖泊面積排行榜上往下跌。到2009年時,鹹海的面積已經衰減為原來的10%了。隨之而來的是湖水的含鹽量急劇增加,達到過去的五倍之多,魚類幾乎全部死亡。有專家預測,如果一直按照這個速度下降下去,鹹海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十幾年後徹底消失。
  • 媒體調查:550萬歲鹹海即將永別地球
    今天,我們正式發起倡議,呼籲全世界關注鹹海、保護鹹海,呼籲全人類關注湖泊安全。  湖泊,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石,它供應了幾乎所有的淡水。今年,尋訪和關注全球湖泊安全問題,成為2015廣州日報·南湖國旅全球環保行的主題。  在痛心之餘我們也欣慰地看到,全球有志之士在保護湖泊上付出的勇氣和毅力。
  • 50個即將消失的記憶之——鹹海
    鹹海位於前蘇聯境內,現在處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這兩個國家之間。雖然名字裡有個海字,但鹹海並不是海,而是一個美麗的大湖。鹹海是一個內流湖,也就是湖水不能流入海洋的湖泊。因為流入的水量(徑流量)小於湖水的蒸發量,鹹海的含鹽量比淡水湖高得多。在鹹海全盛的時候,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積將近7萬平方千米。鹹海雖然很鹹,但裡面還是有活魚的,這點和著名的「死海」不同———從約旦海進入死海的魚會立刻死掉,變成「鹹魚」。
  • 90後美女作家出版歐洲遊記 尋找藝術和旅行的意義
    一個90後作家將自己留學瑞典期間遊歷歐洲的經歷寫成一本旅遊文學書籍《一個人的歐洲》。該書近日由中國旅遊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者周婉京,1990年12月生於北京,久居香港。是一個二十多歲留學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中國女孩。她自2009年其從事電影劇本創作及藝術評論,也是一位遊走列國的文字工作者。 談到寫這本書的原因時,周婉京說,她在旅遊過程中,一直在想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 一位外國人眼中的今日中國: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一位外國人眼中的今日中國: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2002年9月20日19:18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9月20日電(記者 倪四義 吳晶) 「每次外出採訪後回到家
  • 「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其目的就是在鹹海流域開展對話,增進相互諒解,解決鹹海流域危機產生的一系列水資源和社會經濟問題。2017年7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視察鹹海後,認為鹹海乾涸是人類目前最大的環境災難,呼籲國際社會聯手解決。然而時至今日,鹹海的問題依舊存在。鹹海裸露的湖底就像它「哭泣」後的淚漬,苦苦等待著能讓它展顏歡笑的人。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陳亞寧、潘婷婷(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鹹海,名海,卻不是海,而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鹹水湖。它曾經是世界上第四大湖泊,面積是中國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5倍。可今天的鹹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縮減了90%以上(6萬多平方公裡)。它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鹹海,英文名稱為「Aral Sea」,在突厥語中的意思為「島之海」,曾經在1公頃海域內分布著1500個小島嶼,因此而得名。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它曾經是世界上第四大湖泊,面積是中國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5倍。可今天的鹹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縮減了90%以上(6萬多平方公裡)。它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鹹海,英文名稱為「Aral Sea」,在突厥語中的意思為「島之海」,曾經在1公頃海域內分布著1500個小島嶼,因此而得名。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是誰在榨乾鹹海?
    它曾經是世界上第四大湖泊,面積是中國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5倍。可今天的鹹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縮減了90%以上(6萬多平方公裡)。   它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   鹹海,英文名稱為「Aral Sea」,在突厥語中的意思為「島之海」,曾經在1公頃海域內分布著1500個小島嶼,因此而得名。
  • 【中國新聞網】中亞鹹海流域水域面積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速度...
    【中國新聞網】中亞鹹海流域水域面積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速度下降 2019-08-09 中國新聞網 孫亭文 小】 語音播報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
  • ——鹹海之殤
    鹹海在中亞的地理位置鹹海在1960年曾為世界第四大湖,面積達68,000平方公裡、總水量1,100立方公裡,然而,到1998年,鹹海面積下降至28,687平方公裡,世界第八大湖,丟失的水量相當於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總和。
  • 蘇聯人留下的生態悲劇:鐵打的大壩,50年被榨乾的鹹海
    在與自然的結合中,他似乎預見,暴力、流血、等級、殘忍都將在大自然永恆、和諧、健康的次序中消融,喪鐘最終將為人類混亂的次序而鳴;當鹹海日漸萎縮,即將消亡之時,他會不會也像羅伯特喬丹一樣,聽到喪鐘響起的聲音?依靠著阿姆河和錫爾河源源不斷的注入,鹹海橫跨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成為世界上第四大內陸湖,也是最優質的的內陸湖。
  • 曾經的「西海」——中亞鹹海是如何逐步消失的?
    文/王凱迪看過中國古代歷史地圖的同學一定會被唐朝遼闊的西部疆域所吸引。當時的唐朝在徵服西突厥十姓部落後,將政治影響力深入到了碎葉水(楚河)以西,將藥殺水(錫爾河)中下遊乃至於鹹海的遊牧部落都置於自己的羈縻統治下,創造了漢族中央王朝的疆域傳奇。
  • 關注丨「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2018年9月29日,烏茲別克斯坦創新發展部致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希望中國科學院分享其在沙漠化防治和鹽鹼地生態建設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並協助烏茲別克斯坦進行鹹海重度鹽鹼地生態治理。在烏方的邀請下,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開始介入鹹海生態修復工作。
  •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鹹海快消失了,從裏海調水可以嗎
    在裏海東大約600公裡處,還有一座湖泊是鹹海,鹹海可是一座快要死亡的湖泊,面積在逐漸縮小,(上圖)鹹海巔峰時期的面積達 然而進入六十年代之後,鹹海逐漸萎縮。為了將遼闊的中亞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蘇聯政府將目光瞄準了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廣闊沙漠與荒地。人工修築大壩攔截注入鹹海的河流,然後把這些淡水分流至荒漠當中,從此流入鹹海的水量逐年減少,水域進出平衡被打破,從此鹹海踏上了死亡之路。上圖條帶線為引水渠。
  • 面積高達6.8萬平方公裡的鹹海,是怎樣被一步步榨乾的?
    那時的鹹海浩瀚廣闊生機勃勃,頂峰時有四萬人從事漁業生產,佔全蘇總捕撈量1/6。當蘇維埃建立伊始遭遇糧食危機時,漁民們還援助了14車皮的魚。然而,如今的鹹海已是支離破碎,大片湖床裸露在空氣中,整個有水區域只剩17000平方公裡,比原來縮減75%。是什麼原因,讓鹹海落魄到這種悽慘境地?
  • 共建絲路綠色經濟帶 破解中亞鹹海危機
    然而鑑於眾所周知的鹹海危機,筆者認為只有在中亞大規模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通過灌溉方式的徹底變革,才能「退水歸海」、治理好鹹海,這一地區才能得到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建議建立中國-中亞相關專家合作機制,組織國內專家並邀集中亞有關專家,就中亞農業現代化開發、新能源開發、緩解鹹海危機三個方面開展務實科學研究和綜合調查,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致力於合作建成綠色絲路經濟帶。
  • 陰陽師:彼岸花與荒骷髏的那些故事
    直到後續,逢魔之時新出來一個新的BOOS荒骷髏之後,大家才知道,原來彼岸花是為了他而寫的。她大約是覺得我這副蠢樣十分滑稽,抬高了下巴開口笑道,「好色之徒都活不久哦?」我這才回過神來,我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我緩緩開口,「......你能不能幫個忙,讓我的士兵們從這裡活著逃出去?我可以把我的命送給你!」
  • 鹹海,曾是世界上第四大湖,卻在半個世紀消失6萬平方公裡!
    「四海之內皆朋友」,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四海之說。四海即即東海、南海、西海、北海,東、北、南三大海估計大家知道(黃海和東海、貝加爾湖、南海),那麼西海你知道指的是哪裡嗎?——鹹海。鹹海,自西漢開始進入我們中國人的視野,據記載,漢武帝攻打大宛國曾經過鹹海(即古人認為最西的地方,因此稱西海)。到了唐朝滅了西突厥之後曾短暫將鹹海納入中國版圖。隨後千百年來,鹹海一直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個定居點。但到了2010年,這個鹹海也名存實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