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2021-01-15 騰訊網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于濤)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

位於中亞地區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數十年來,鹹海水域面積和水量大幅減少,目前鹹海面積僅剩1960年的10%。鹹海乾涸區域每年產生巨量鹽塵,嚴重影響中亞生態環境和民眾身體健康。多年來,鹹海「危機」受到全球生態學家的持續關注。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員趙振勇介紹,目前,試種的20餘種耐鹽植物長勢良好。其中,紅葉藜、野榆錢菠菜、鹽地鹼蓬等植物,不但能降低土壤鹽鹼度,還能成為牲畜飼草。

新疆氣候乾旱,是國內荒漠化問題較為嚴重的地區。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長期圍繞荒漠化防治、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促進了乾旱區生存環境改善、土地生產力提升和農牧民增收,為乾旱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新華網】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網】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2020-12-03 新華網 于濤 【字體,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
  • 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于濤)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
  • 清華與中科院生態地理所合作推進光伏與鹹海生態修復結合
    本次會議由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烏茲別克斯坦國立大學聯合主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UNCCD等各方大力支持。」、「綠色創新技術在鹹海治理中的應用前景與案列」以及「國際合作在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等三個專題進行學術交流和經驗分享,同時發布了「綠色鹹海國際科學倡議」,以期通過此次會議凝聚多邊力量,建立多國參與的科學研究和綠色創新技術應用合作機制,為中亞區域可持續發展,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人民福祉做出貢獻。
  • 中外科學家共同致力於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
    此次研討會邀請線上、線下200多位中外科學家參會,為有效應對中亞區域各國對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提升中亞區域應對鹹海生態危機的能力,貢獻各國科學家的智慧。近幾十年來,隨著氣候變化以及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強度和規模的不斷增大,鹹海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鹹海湖面水位急劇下降,湖泊面積銳減到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同時,湖水鹽度增高,致使鹹海經歷快速的乾涸和鹽鹼化,嚴重威脅到區域的農業和糧食安全,居民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危機之一。
  • 荒漠化防治、草原、溼地、林草科技
    中國綠色雲媒大數據系統荒漠化防治、草原、溼地、林草科技專題播報 02 荒漠化防治熱點主題精選 荒漠化防治主題精選 1.
  • 中外科學家為鹹海生態修復提供聰明才智
    在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國際研討會」上,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專家齊聚一堂,分別在北京、烏魯木齊和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進行視頻會議,為鹹海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出謀劃策。  鹹海曾是亞洲第二大內陸湖,也是中亞重要的水上運輸通道。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大規模的土地和水利開發,導致鹹海湖面水位急劇下降,瀕臨乾涸。
  • 關注丨「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其目的就是在鹹海流域開展對話,增進相互諒解,解決鹹海流域危機產生的一系列水資源和社會經濟問題。2017年7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視察鹹海後,認為鹹海乾涸是人類目前最大的環境災難,呼籲國際社會聯手解決。然而時至今日,鹹海的問題依舊存在。鹹海裸露的湖底就像它「哭泣」後的淚漬,苦苦等待著能讓它展顏歡笑的人。
  • 共建絲路綠色經濟帶 破解中亞鹹海危機
    蘇聯學者葉謝諾夫·Ш·Е等曾得出按「枯水年」來管理正常年份的水資源利用,即可減少300億立方米的農用水損失的結論,具有較高的可信度;2)2003年中國新疆建設兵團在塔吉克斯坦進行過「膜下滴灌技術」示範實驗,與當地常規灌溉方式相比,節水 60%。鹹海流域用於農田灌溉的水量約為800億立方米,若能在2/3的耕地上推廣膜下滴灌技術,則可節省農用水320億立方米。
  • 「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曾經擁有67499平方公裡水域的鹹海,50年來水域面積和水量大量減少,致使鹹海經歷快速的乾涸和鹽鹼化。科學家們監測到,乾涸湖底每年產生1.5億噸的鹽塵。它不僅嚴重威脅到區域的農業和糧食安全,居民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災難之一。為了拯救鹹海流域的生態危機,1993年,經協商,中亞五國成立了拯救鹹海國際基金會。
  • 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
    中國綠色時報大數據系統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專題播報此次調查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興安盟昆蟲種類、數量、分布等情況,為今後更好開展草原蟲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
  •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資料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我國堅持荒漠化治理與扶貧工作相結合,走出一條治沙與治窮共贏的中國特色荒漠化防治之路。在石漠化地區的217個貧困縣聘請了12.5萬名生態護林員,帶動近50萬人增收。
  •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6-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另外鹹海是全球土地覆被變化最突出的地區,半個世紀以來乾涸湖床的地表環境一直在不斷變化,原生植被演替現象悄然進行,表層沉積物和土壤類型也發生了明顯轉變。及時獲取鹽/沙塵源的空間分布及其變化,是鹽/沙塵災害防治工作的關鍵所在。
  • 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丨0710林草播報
    中國綠色時報大數據系統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專題播報01草原區域熱度榜單TOP10>地域熱度分布內蒙古、甘肅、遼寧、雲南、河北、青海、廣西、四川、吉林、新疆註:該權重值基於全網權威媒體信源,通過大數據算法監測信息總量測定形成。
  • 首屆庫布其雲論壇舉辦:防治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打贏藍天、碧水...
    來源:金融界網站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上午,由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億利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庫布其雲論壇通過視頻方式舉辦,論壇主題為「防治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 第四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
    五、土地荒漠化、沙化持續淨減少成因分析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持續淨減少之勢,主要原因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荒漠化、沙化防治工作,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沙區各級黨委、政府真抓實幹,各部門密切配合;全社會廣泛參與,沙區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奮鬥。
  • 新疆生地所發現鹹海萎縮速率在減緩
    鹹海位於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規模墾荒流域與修建水利工程導致地表河流水資源被過度消耗,鹹海面積急劇萎縮,1960年至今萎縮了約90%(6.19萬km2)。鹹海湖底乾涸、鹽塵暴肆虐、水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成為 「生態災難區」,鹹海的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成為關注熱點。
  • 綜述:中國荒漠化治理 「科技力量」將唱主角
    中新網鄂爾多斯9月8日電 (記者 李愛平)「在防治荒漠化的徵途上,科技將漸次成為主角,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正在此間舉辦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多位受訪者對中新社記者表示,「當前在治理沙漠領域中,『科技力量』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事實正是如此,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的邢國良在沙漠裡開發出的高科技產品一經亮相,就備受青睞即是明證。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從1995 年提交第一個國家履約行動方案到 2017 年成功舉辦《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COP13),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由以外促內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新局面。」盧琦對人民網記者如是表示。在幾十年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我國積累了豐富經驗,總結歸納出治沙『三字經——防、治、用』和綜合治理的『四梁八柱』。」盧琦說。
  • 高中地理: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介紹荒漠化的防治
    多雨年有利於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則加速荒漠化進程。 2.人為因素——決定性因素 人為原因大大加劇了荒漠化的發展,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陳亞寧、潘婷婷(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鹹海,名海,卻不是海,而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鹹水湖。△圖1 曾經的鹹海碧浪清波,魚鳥成群面積消失6萬平方公裡,鹹海發生了什麼?美國宇航局拍攝了一組照片,記錄了鹹海從2000年至今的變化。歷年圖片的變化可以看出,鹹海在不斷萎縮,甚至到後來,從衛星圖中完全消失。鹹海消失的水都去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