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

2020-12-06 騰訊網

中國綠色時報大數據系統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專題播報

01

草原區域熱度榜單

TOP10

地域熱度分布

內蒙古、新疆、甘肅、吉林、西藏、陝西、浙江、青海、山東、北京

註:該權重值基於全網權威媒體信源,通過大數據算法監測信息總量測定形成。數據統計周期:2020年7月17日10:00時-7月24日10:00時。

02

草原熱點主題精選

草原主題精選

1.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效益監測評估啟動

7月17日,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效益監測評估啟動座談會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召開。目前,退耕還林還草效益監測評價已初步建立起生態工程效益監測評價工作機制,制定和形成退耕還林還草效益監測評價的標準規範。

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效益監測評價將加大《全國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效益監測評價總體方案》執行力度,強化協調配合,將監測評價與國家標準修訂等緊密結合,同時做好監測評價結果的宣傳發布和應用。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2.河北張家口壩上地區180萬畝休耕種草推進首都「兩區」建設

據悉,從2020年開始,河北省張家口壩上地區180萬畝耕地統一休耕種草,這些重新入駐的草家族成員,將代替原來的小麥、莜麥等糧食作物,構築起新的壩上草原生態系統。

據資料顯示,張家口市38%的草地發生退化,壩上草原86.9%的區域出現不同程度的沙化、鹼化和退化。但隨著首都「兩區」建設規劃的實施,這些退化的草地都將迎來重生。目前,黃土灣草原公園正在申請國家級草原公園,人工補播、切根改良等修復工作已經開始。

截至目前,張家口市休耕種草工作已完成流轉耕地面積181.42萬畝,其中,種植燕麥、苜蓿、1年或多年生牧草等飼料飼草作物140.63萬畝;種植水飛薊、黃芪等中草藥28.12萬畝;種植條件相對差的12.67萬畝耕地,將採取補播牧草、斷根萌櫱、施肥等人工幹預方式,促進自然修復。

來源:河北日報

3.內蒙古草原站聯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到興安盟開展草原蟲害線路調查

7月17日至19日,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站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專家團隊到興安盟開展草原蟲害線路調查工作。

根據項目設置的取樣區,專家團隊一行分別深入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賚特旗和阿爾山市,開展實地調查。調查工作採取以樣框取樣法和掃網取樣法為主。通過以樣地信息採集、樣品採集和分類整理、標本製作為調查內容建立昆蟲資料資料庫。此次調查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興安盟昆蟲種類、數量、分布等情況,為今後更好開展草原蟲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

來源:興安盟林業和草原局

03

溼地區域熱度榜單

TOP10

地域熱度分布

山東、北京、黑龍江、海南、四川、陝西、廣西、浙江、廣東、青海

註:該權重值基於全網權威媒體信源,通過大數據算法監測信息總量測定形成。數據統計周期:2020年7月17日10:00時-7月24日10:00時。

04

溼地熱點主題精選

溼地主題精選

1.青海提升溼地保護管理能力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日前對基層溼地管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和業務培訓,推進溼地資源保護與管理水平提升。

青海省有溼地面積814.36萬公頃,居全國第一。全省將加快國家溼地公園試點期建設。加快青海湖鳥島、扎陵湖、鄂陵湖3處國際重要溼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實施進程。落實溼地扶貧,做好溼地生態管護員調查摸排和建檔立卡。嚴格溼地資源管控,依法依規做好項目工程審核。打造小微溼地保護小區。開展溼地自然教育,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2.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推出「溼地三期社會團體體驗遊」

近日,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以打造城央最美溼地為目標,完成海珠國家溼地公園三期建設。在「廣州歡迎你」——文旅復甦助力百業復興系列活動啟動之際,為了讓社會公眾提前「品味」溼地三期保護建設情況,7月17日起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推出「溼地三期社會團體體驗遊」。將針對科研監測、研學、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團隊進行有限預約入園。

同時將不定期面向社會公眾推出溼地夜觀、自然探究等頗受親子家庭歡迎的自然教育體驗課,依託果林溼地特色和融匯嶺南農業文化,讓市民群眾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中提升城市幸福感。

來源:溼地中國

3.盤錦線上「溼地講堂」廣泛宣傳溼地

7月17日,遼寧省盤錦市林業和溼地保護管理局創辦的「溼地講堂」首次用抖音、V5、快手APP同時線上直播,由「林溼人」和志願者講授溼地故事、傳播溼地知識,與廣大網友互動,讓更多人認識溼地、了解溼地、珍惜溼地。

線上開設「溼地講堂」是盤錦市林溼局實現「小講堂、大傳播」的又一創新之舉,近1個小時的直播,吸引近3000人觀看。直播中講授者與網友實時互動,讓保護野生動物、生態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網友在為網絡直播形式點讚的同時,表示會以實際行動守護這片最美溼地,守護家園。

來源:溼地中國

05

荒漠化防治區域熱度榜單

TOP10

地域熱度分布

吉林、甘肅、陝西、內蒙古、新疆、青海、寧夏、廣西、山東、四川

註:該權重值基於全網權威媒體信源,通過大數據算法監測信息總量測定形成。數據統計周期:2020年7月17日10:00時-7月24日10:00時。

06

荒漠化防治熱點主題精選

荒漠化防治主題精選

1.青海:積極採取有效舉措 沙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青海省認真履行防沙治沙目標責任,積極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沙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初步建成以農田和道路防護林為主體的區域性綠色生態屏障。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治理任務42.37萬公頃,提前完成40萬公頃目標任務。

在治理任務中,完成「三北」防護林5.94萬公頃、天保二期1.18萬公頃、三江源二期20.45萬公頃、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0.29萬公頃。同時,在已有8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基礎上,即將全面完成4個新增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任務。

在大力加強治理工作的同時,青海探索沙區綠色產業發展新格局,積極構建「東部沙棘、西部枸杞、河湟雜果、南部藏茶」的產業布局。此外,還在柴達木和共和盆地大力發展枸杞生態經濟林。截至2019年底,青海省枸杞種植面積達4.99萬公頃,認定有機枸杞種植面積12000公頃,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種植省區。

來源:經濟日報

2.山西右玉:從不毛之地到塞上綠洲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屬晉西北高寒冷涼乾旱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新中國成立之初,右玉縣土地面積近300萬畝,僅有殘林8000畝,林木綠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面積達76%,水土流失面積達73%。

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右玉縣持續開展植樹造林,如今全縣已累計完成造林16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已達55%,99%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好生態也成了百姓的金飯碗,2015年-2019年,右玉縣年接待遊客從158萬人次上升到378萬人次,旅遊年收入從15億元增至35億元。

來源:新華社

3.四川甘孜全面啟動實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

為全面摸清近5年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布、程度和動態變化情況,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林業和草原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以及《四川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實施細則》規定,全面啟動實施了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

監測範圍涉及全州18個縣(市)222個鄉(鎮),沙化監測總面積66.41萬公頃,荒漠化土地監測總面積57.78萬公頃。目前,已經完成圖斑區劃、外業信息採集、調查因子核實及調查成果沙化土地監測面積27.17萬公頃,調查進度完成率為40.9%,完成荒漠化土地監測面積41.08萬公頃,調查進度完成率為71.1%。

來源: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

註:該熱點主題基於全網權威媒體信源,通過大數據算法初選後精編完成。數據統計周期:2020年7月17日10:00時-7月24日10:00時。

審核丨唐秀萍

編輯丨宋美歌

版式丨宋美歌

相關焦點

  • 荒漠化防治、草原、溼地、林草科技
    中國綠色雲媒大數據系統荒漠化防治、草原、溼地、林草科技專題播報 02 荒漠化防治熱點主題精選 荒漠化防治主題精選 1.
  • 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丨0710林草播報
    中國綠色時報大數據系統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專題播報01草原區域熱度榜單TOP10據悉,青海省「黑土灘」退化草地治理面積佔退化草地總面積的15%,草原生態恢復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因大部分退化草地分布在海拔高、氣候差、生態脆弱的地區,尤其是零星分布的「黑土灘」和坡度大於25度的「黑土坡」,治理難度大、耗時耗力。飛播種草可提高重度退化草原植被蓋度、草地生產量,在草原生態修復過程中,可減少對草原原生植被的破壞。
  •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累計完成防沙治沙88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  新華網北京6月17日電(陳延特)6月17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以來,我國荒漠化防治成效顯著,全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印發《2019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
    認真做好林業和草原生物災害預警測報、綜合防治和應急管理。2019年,全國共完成森林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面積達2.82億畝。 通過持續加強森林、草原、溼地、荒漠等生態系統的保護,有效減少因人為和自然幹擾導致的碳排放,為達到國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新貢獻。
  • 高中地理: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介紹荒漠化的防治
    1.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1)基本條件——氣候乾旱 西北地區是全球相同緯度降水量少、乾旱程度嚴重的地帶。多雨年有利於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則加速荒漠化進程。 2.人為因素——決定性因素 人為原因大大加劇了荒漠化的發展,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 【新華網】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網】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2020-12-03 新華網 于濤 【字體 語音播報   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
  • 地球之癌——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一直是令環境專家最頭疼的環境問題之一,甚至被稱為「地球癌症」,不僅對人類正常生活有長遠影響,而且對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也會產生巨大的衝擊。全球化荒漠化面積是36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之和,佔陸地總面積24%,我國的土地荒漠化面積大,荒漠化面積為267平方千米,佔國土總面積28%,受危害比其他國家較嚴重,防治土地荒漠化一直是環境治理難題。
  • 拉薩市冬季林業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啟動
    12月1日,拉薩市冬季林業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啟動,切實保護拉薩市城鄉綠化成果,推動林業生態健康穩步發展。據了解,目前拉薩市林業和草原存在的病蟲害主要有蚜蟲、青楊天牛,病蟲害的防治時間是每年五月份和十二月份。
  • 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于濤)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
  • 我市冬季林業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面啟動
    12月1 日,拉薩市冬季林業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啟動,切實保護我市城鄉綠化成果,推動林業生態健康穩步發展。據了解,目前拉薩市存在的病蟲害主要有蚜蟲、青楊天牛,病蟲害的防治時間是每年五月份和十二月份。「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冬季的病蟲害防治期。
  • (科技)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于濤)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位於中亞地區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
  • 第四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
    五、土地荒漠化、沙化持續淨減少成因分析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持續淨減少之勢,主要原因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荒漠化、沙化防治工作,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沙區各級黨委、政府真抓實幹,各部門密切配合;全社會廣泛參與,沙區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奮鬥。
  • 中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連續15年「雙縮減」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王慶凱)記者30日從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19年中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26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25萬公頃。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已連續3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年均減少38.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
  • 首屆庫布其雲論壇舉辦:防治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打贏藍天、碧水...
    來源:金融界網站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上午,由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億利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庫布其雲論壇通過視頻方式舉辦,論壇主題為「防治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從1995 年提交第一個國家履約行動方案到 2017 年成功舉辦《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COP13),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由以外促內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新局面。」盧琦對人民網記者如是表示。在幾十年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我國積累了豐富經驗,總結歸納出治沙『三字經——防、治、用』和綜合治理的『四梁八柱』。」盧琦說。
  • 2019全國完成造林706.7萬公頃 荒漠化面積淨減少
    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11日發布的《2019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國土綠化事業取得了新成績,全國共完成造林706.7萬公頃、森林撫育773.3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314.7萬公頃。公報稱,2019年全民義務植樹深入開展,「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不斷拓展,盡責活動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