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介紹荒漠化的防治

2020-11-24 騰訊網

1

荒漠化的形成與發展原因

1.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1)基本條件——氣候乾旱

西北地區是全球相同緯度降水量少、乾旱程度嚴重的地帶。乾旱是本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圖所示:

(2)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

氣候乾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鬆的沙質沉積物

(3)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接近亞洲高壓中心,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乾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4)重要影響因素——氣候異常

本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氣溫的變率大。多雨年有利於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則加速荒漠化進程。

2.人為因素——決定性因素

人為原因大大加劇了荒漠化的發展,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體如下表所示:

荒漠、荒漠化與沙漠化的區別

(1)荒漠與荒漠化

荒漠是指氣候乾燥、降水較少、蒸發強烈、植被貧乏以及物理風化強烈、風力作用強勁地區的一種自然景觀類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現象,它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並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

(2)荒漠化與沙漠化

荒漠化比沙漠化具有更廣的含義,它還包括鹽鹼化、石漠化等引起土地生產力退化的現象。

沙漠化是指在乾旱多風的沙質地表環境中,過度的人為活動破壞了脆弱的生態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主要特徵的類似沙漠的景觀。

2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1)農作區: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鹽漬化。

(2)牧區草原:減少水井數量,避免牲畜大量無序增長。

(3)乾旱內陸地區: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遊水資源,既要考慮上、中遊的開發,又要顧及下遊生態環境的保護。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3

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危害(從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

從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現為土壤侵蝕,但水土流失過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統一變化的過程。

如下圖所示:

2.水土流失的原因(以黃土高原為例)

(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礎條件,其主要類型及影響如下表所示:

(2)人為原因: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耕地不斷減少;且黃土高原地區生產力水平較低,導致了人口與有限的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突出。

3.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措施

(2)案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黃土高原地區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實行「保塬、護坡、固溝」方針,進行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具體措施如下圖所示:

中國典型水土流失區的對比

黃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區都是我國水土流失發生的典型區域,但兩地在成因、危害及解決措施方面又不盡相同,具體分析如下:

(1)兩地水土流失原因對比

共同點:人為濫墾亂伐。不同點: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南方丘陵山區降水豐沛。

(2)兩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區水土流失造成的損失更大。

主要原因:南方丘陵山區人均土地少,每單位土地的生物生長量和產值較高;南方丘陵山區多為較薄的地表疏鬆土層覆蓋的石質山地,表土一旦被衝蝕,恢復更加困難;地處江河下遊地區,多為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和經濟中心,水土流失會造成更大損失。

(3)治理措施不同:黃土高原側重退耕還林、還草;南方丘陵山區側重發展多種經營。

歡迎諮詢~

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由京尚專業中高考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資料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我國堅持荒漠化治理與扶貧工作相結合,走出一條治沙與治窮共贏的中國特色荒漠化防治之路。在石漠化地區的217個貧困縣聘請了12.5萬名生態護林員,帶動近50萬人增收。我國防治荒漠化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充分肯定,贏得了「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的讚譽。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孫國吉介紹,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基數大、影響廣,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裡,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裡,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30萬平方公裡,荒漠化防治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治理難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任務更加繁重。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西北地區、土壤鹽漬化的防治)
    ①乾旱地區:氣候乾旱,蒸發旺盛,地下水攜帶著鹽分來到地表,水分被快速蒸發,但鹽分卻在土壤中逐漸累積。②沿海地區:地下水中攜帶著大量的鹽分,隨著蒸發來到地表,地表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水汽慢慢蒸發,鹽分在土壤中逐漸累積。如下圖所示,我國的西北地區、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的土壤鹽鹼化較為嚴重。
  • 【新華網】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員趙振勇介紹,目前,試種的20餘種耐鹽植物長勢良好。其中,紅葉藜、野榆錢菠菜、鹽地鹼蓬等植物,不但能降低土壤鹽鹼度,還能成為牲畜飼草。  新疆氣候乾旱,是國內荒漠化問題較為嚴重的地區。
  • 科學時報:生態學家呼籲推廣碳四植物改善西北荒漠化環境
    日前,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原黨組書記、原常務副院長、生態學家張經煒研究員針對我國部分地區沙漠化嚴重的問題向有關方面呼籲:推廣種植碳四植物,改善西北荒漠化環境。    張經煒長期從事生態學和資源開發研究工作,曾多次參加新疆沙漠防治和植被資源考察、青藏高原生態和植被資源考察,並獲中科院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于濤)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
  • (科技)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于濤)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位於中亞地區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
  • 防治荒漠化丨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的
    鄂爾多斯市氣象臺氣象服務工程師全宇指出:「以毛烏素沙地腹地的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審召氣候站資料為例,2010年至2019年這10年間的年平均氣溫達到7.2攝氏度,比上世紀70年代上升了0.9攝氏度。」 陝西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中心副主任王釗介紹:「根據毛烏素沙漠南緣12個氣象站1971年至2019年的氣溫統計資料分析,近50年,毛烏素沙漠南緣地區年均增溫0.03攝氏度。2000年以前,這個地區年平均溫度為9.3攝氏度,2000年以後升溫更明顯,2000年至2019年的年平均溫度為10.1攝氏度。」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中國的治沙方案隨我國社會狀況的變化幾經變更,早期採用全民動員的形式,中期推出了以大型生態工程為代表的治沙模式,新時期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我國採用全域治理。在幾十年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我國積累了豐富經驗,總結歸納出治沙『三字經——防、治、用』和綜合治理的『四梁八柱』。」盧琦說。
  • 荒漠化防治、草原、溼地、林草科技
    02 荒漠化防治熱點主題精選 荒漠化防治主題精選 1.攜手防沙止漠 共護綠水青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正式掛牌 6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在北京市掛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為履約辦揭牌。6月17日也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 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
    河北張家口壩上地區180萬畝休耕種草推進首都「兩區」建設 據悉,從2020年開始,河北省張家口壩上地區180萬畝耕地統一休耕種草,這些重新入駐的草家族成員,將代替原來的小麥、莜麥等糧食作物,構築起新的壩上草原生態系統。
  • 高中地理分界線是如何劃分的?地理分界線劃分規則
    高中地理分界線是如何劃分的?地理分界線劃分規則高中地理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高中地理知識點很多,小編整理一些關於高中地理關於地理分界線的知識點。供大家參考。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衝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 第四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
    五、土地荒漠化、沙化持續淨減少成因分析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持續淨減少之勢,主要原因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荒漠化、沙化防治工作,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沙區各級黨委、政府真抓實幹,各部門密切配合;全社會廣泛參與,沙區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奮鬥。
  • 我國的地理分區|三大自然區、四大地區、六大地區、七大地區等
    地理分區是我們經常會接觸到的概念,本文就來介紹我國5種主要的地理分區。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東北地區、等值線、地理信息技術)
    東北地區地跨中溫帶、寒溫帶,為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東北地區的西部是高原山地(大興安嶺),中部和東北部是平原(東北平原),周圍山地環繞(小興安嶺、長白山),森林資源豐富。
  • 必修三+區域地理核心知識點
    3.綜合分析區域發展的方法 03 荒漠化的成因 一、荒漠化的成因 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 備考複習 | 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匯總,地理再差也能學好!
    原標題:備考複習 | 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匯總,地理再差也能學好! 推薦:高中地理 地理複習,基礎是關鍵,今天地理姐把高中地理的基礎知識做了匯總,趕緊再記一遍吧!
  • 2019初中中國地理:西北地區塔裡木盆地
    · 初中地理塔裡木盆地 新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古稱西域。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府,東漢魏晉改都護為長史,唐代設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州北庭兩個都護府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平定了準噶爾部叛亂在天山南北設伊犁將軍光緒10年(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意為「故土新歸」。
  • 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
    典型例題四:下圖為「我國黃河下遊和荊江河段及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長江荊江段和黃河下遊段河床的共同特徵是_________, 成因都是______。(2)長江荊江段和黃河下遊都是防汛重點地段,荊江河段汛期在________季,成災的原因是________。
  • 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
    「黑林村人的草方格技術已經遠近聞名了,目前有200多人以扎草方格為主業,範圍也從中衛擴大到內蒙古、新疆、陝西等地,人均年收入有六七萬元。」據中衛市林業生態建設局下屬的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唐希明介紹,長流水沙治項目區從2013年開始建設,規劃扎設草方格42萬畝,目前已完成36萬畝,高峰期每天同時能有800多人在扎。
  • 我國土地荒漠化類型及分布
    我國土地荒漠化按主導成因劃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鹽漬荒漠化。風蝕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在各類型荒漠化土地中面積最大、分布最廣泛的一種荒漠化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