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荒漠化的形成與發展原因
1.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1)基本條件——氣候乾旱
西北地區是全球相同緯度降水量少、乾旱程度嚴重的地帶。乾旱是本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圖所示:
(2)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
氣候乾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鬆的沙質沉積物
(3)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接近亞洲高壓中心,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乾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4)重要影響因素——氣候異常
本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氣溫的變率大。多雨年有利於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則加速荒漠化進程。
2.人為因素——決定性因素
人為原因大大加劇了荒漠化的發展,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體如下表所示:
荒漠、荒漠化與沙漠化的區別
(1)荒漠與荒漠化
荒漠是指氣候乾燥、降水較少、蒸發強烈、植被貧乏以及物理風化強烈、風力作用強勁地區的一種自然景觀類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現象,它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並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
(2)荒漠化與沙漠化
荒漠化比沙漠化具有更廣的含義,它還包括鹽鹼化、石漠化等引起土地生產力退化的現象。
沙漠化是指在乾旱多風的沙質地表環境中,過度的人為活動破壞了脆弱的生態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主要特徵的類似沙漠的景觀。
2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1)農作區: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鹽漬化。
(2)牧區草原:減少水井數量,避免牲畜大量無序增長。
(3)乾旱內陸地區: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遊水資源,既要考慮上、中遊的開發,又要顧及下遊生態環境的保護。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3
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危害(從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
從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現為土壤侵蝕,但水土流失過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統一變化的過程。
如下圖所示:
2.水土流失的原因(以黃土高原為例)
(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礎條件,其主要類型及影響如下表所示:
(2)人為原因: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耕地不斷減少;且黃土高原地區生產力水平較低,導致了人口與有限的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突出。
3.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措施
(2)案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黃土高原地區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實行「保塬、護坡、固溝」方針,進行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具體措施如下圖所示:
中國典型水土流失區的對比
黃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區都是我國水土流失發生的典型區域,但兩地在成因、危害及解決措施方面又不盡相同,具體分析如下:
(1)兩地水土流失原因對比
共同點:人為濫墾亂伐。不同點: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南方丘陵山區降水豐沛。
(2)兩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區水土流失造成的損失更大。
主要原因:南方丘陵山區人均土地少,每單位土地的生物生長量和產值較高;南方丘陵山區多為較薄的地表疏鬆土層覆蓋的石質山地,表土一旦被衝蝕,恢復更加困難;地處江河下遊地區,多為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和經濟中心,水土流失會造成更大損失。
(3)治理措施不同:黃土高原側重退耕還林、還草;南方丘陵山區側重發展多種經營。
歡迎諮詢~
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由京尚專業中高考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