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鹹海流域水土資源利用研究獲進展

2020-11-22 科學網

 

本報訊 針對中亞鹹海流域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問題,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利用MODIS遙感數據和中亞水資源利用效率監測(WUEMoCA)資料庫,研究了鹹海流域主要作物種植結構、種植面積以及棉花、小麥、水稻、玉米、果樹、蔬菜等主要作物的產量,系統分析了鹹海流域過去15年(2000~2014年)水土資源開發及其利用效率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可持續城市與社會》。

中亞國家與我國山水相連,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強度和規模的不斷增大,鹹海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鹹海大面積萎縮,成為世界生態災難區。水土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及不合理利用是中亞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研究結果顯示,鹹海流域的水域面積從2000年的2.5%下降到2014年的1.5%,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的速度下降,尤其是鹹海的水體面積縮小最快。而鹹海流域的主要作物棉花、小麥、水稻、玉米總面積約佔整個灌溉農田面積的49%,棉花面積約佔23%。小麥的年均單產最高,為4.16噸/公頃;其次是水稻,2.27噸/公頃;棉花單產最低,為2.22 噸/公頃。在空間分布上,錫爾河沿岸的灌區大於阿姆河沿岸灌區,上遊灌區大於下遊灌區,其中,費爾幹納灌區和塔什幹灌區的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最高。

此外,鹹海流域作物的水資源生產力研究顯示,棉花的水資源生產力最高,年均消耗每立方水創造0.727美元價值;其次是水稻,年均消耗每立方水創造0.268美元;小麥的水資源生產力最低,年均消耗每立方水只創造0.191美元。而且,這3種主要作物較高的水資源生產力同樣集中在西北部的費爾幹納灌區和塔什幹灌區。(柯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s.2019.101693

《中國科學報》 (2019-08-09 第3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網】中亞鹹海流域水域面積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速度...
    鹹海是位於中亞的內陸鹹水湖,坐落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原為世界第四大水體。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強度和規模的不斷增大,鹹海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鹹海大面積萎縮,成為世界生態災難區。水土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及不合理利用是中亞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 中亞鹹海流域水域面積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速度下降
    中新社烏魯木齊8月8日電 (記者 孫亭文)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鹹海流域的水域面積從2000年的2.5%下降到2014年的1.5%,平均以每年1048平方公裡的速度下降,尤其是鹹海的水體面積縮小最快。
  • 中外科學家共同致力於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
    近幾十年來,隨著氣候變化以及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強度和規模的不斷增大,鹹海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鹹海湖面水位急劇下降,湖泊面積銳減到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同時,湖水鹽度增高,致使鹹海經歷快速的乾涸和鹽鹼化,嚴重威脅到區域的農業和糧食安全,居民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危機之一。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是誰在榨乾鹹海?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前蘇聯為了大力發展棉花種植,把阿姆河與錫爾河的河水引入到鹹海流域中下遊的棉花種植區,並修建起大規模的運河和水渠(如卡拉庫姆運河和阿姆布哈爾引水渠),流域灌溉面積從1960年的450萬公頃迅速擴大到1980年的近700萬公頃,棉花年產量高達996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 20%。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前蘇聯為了大力發展棉花種植,把阿姆河與錫爾河的河水引入到鹹海流域中下遊的棉花種植區,並修建起大規模的運河和水渠(如卡拉庫姆運河和阿姆布哈爾引水渠),流域灌溉面積從1960年的450萬公頃迅速擴大到1980年的近700萬公頃,棉花年產量高達996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20%。
  • 面積減少了「4個北京」,誰在榨乾鹹海?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前蘇聯為了大力發展棉花種植,把阿姆河與錫爾河的河水引入到鹹海流域中下遊的棉花種植區,並修建起大規模的運河和水渠(如卡拉庫姆運河和阿姆布哈爾引水渠),流域灌溉面積從1960年的450萬公頃迅速擴大到1980年的近700萬公頃,棉花年產量高達996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20%。
  • 【新華網】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  位於中亞地區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數十年來,鹹海水域面積和水量大幅減少,目前鹹海面積僅剩1960年的10%。鹹海乾涸區域每年產生巨量鹽塵,嚴重影響中亞生態環境和民眾身體健康。多年來,鹹海「危機」受到全球生態學家的持續關注。
  • 研究發現鹹海萎縮速率在減緩
    鹹海位於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規模墾荒流域與修建水利工程導致地表河流水資源被過度消耗,鹹海面積急劇萎縮,1960年至今萎縮了約90%(6.19萬km2)。鹹海湖底乾涸、鹽塵暴肆虐、水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成為 「生態災難區」,鹹海的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成為關注熱點。
  • 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于濤)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
  • (科技)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于濤)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位於中亞地區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及其團隊在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和中科院科技戰略院重大諮詢項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從理論探索到模擬應用、從典型縣區到流域的多尺度綜合研究,在森林景觀動態模擬、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進展:  1、構建了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綜合模擬框架。
  • 共建絲路綠色經濟帶 破解中亞鹹海危機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個實體經濟帶,鹹海危機嚴重製約著中亞優勢資源的開發,阻礙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1)「鹹海鹽鹼沙漠」的存在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鹽鹼沙塵暴在鹹海流域吞蝕了200多萬公頃良田,使草原生態惡化,大量鹽鹼顆粒落入農田,使耕地出現高度鹽鹼化。沙塵暴還極大降低了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影響農業收成。
  • 413公務員行測常識:水土資源
    我國雖然土地總面積較大,但山地多,平地少,地形錯綜複雜,再加上氣候、土壤、水分等條件因素,使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一定限制。已開發土地面積約佔總面積的69%,而其中耕地僅佔13%,人均耕地不到世界的1/2,所以說,我國是一個耕地資源較為貧乏的國家。我國的土地資源具有以下特點:  水土資源不平衡。
  • 葛守中等:巢湖流域資源--環境--經濟核算研究
    經調查分析我們認為,流域內的資源環境由以下幾部分組成:1、森林;2、水;3、土地;4、空氣;5、生物多樣性;6、地下資產;7、其他。上述7項中,由於巢湖流域沒有二級以上國家保護野生動植物,並且對生物多樣性評價還遠遠不成熟,因此,很遺憾,本文沒有對這一方面進行核算。到目前為止,流域內尚未發現有開採價值的礦產資源,本文也不對這一方面進行核算。最後,由於其他資源環境對經濟影響較輕微,在此也不做研究。
  •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自1960年起,由於當地過度引水用於灌溉,造成阿姆河對鹹海的補給量下降。自此,鹹海表面積萎縮約80%,水量下降90%,湖水鹽度迅速上升,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當阿姆河徑流不直接補給南鹹海後,南鹹海的水量平衡取決於地下水、降雨和水面蒸發,地下水在鹹海萎縮的過程中逐漸成為重要的補給來源。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水位變化的定量檢測與歸因是該研究的重點。
  • 「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小鎮的土地屬於重度鹽鹼地,研究人員在這裡篩選耐鹽耐旱植物,為鹹海「填綠」。鹹海在「哭泣」作為中亞第二大鹹水湖和全球第四大內陸湖的鹹海,曾是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荒漠中的一顆「綠色明珠」。其流域面積曾達220萬平方公裡,覆蓋了中亞的廣大地區,是中亞地區重要的區域水上運輸通道。煙波浩渺、魚米之地的鹹海曾經千帆競爭,是當地最美的風景。
  • ——鹹海之殤
    鹹海在中亞的地理位置鹹海在1960年曾為世界第四大湖,面積達68,000平方公裡、總水量1,100立方公裡,然而,到1998年,鹹海面積下降至28,687平方公裡,世界第八大湖,丟失的水量相當於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總和。
  • 關注丨「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仍每日與團隊的成員們一起研究著一件事:鹹海的重度鹽鹼地生態建設。在田長彥的電腦畫面中,荒蕪的鹽鹼土地上,遠遠望去,生長著一小片綠色的植物。這是位於烏茲別克斯坦鹹海乾涸岸邊穆伊納克小鎮,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一個30畝實驗示範區。小鎮的土地屬於重度鹽鹼地,研究人員在這裡篩選耐鹽耐旱植物,為鹹海「填綠」。
  • 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短短50年,鹹海是怎麼消失的?
    鹹海,位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交界處,克孜勒庫姆沙漠的中部位置,雖有海之稱,但鹹海卻並不是海,而是一個湖泊(曾被列為世界第四大湖),有研究表明,鹹海誕生於「上新世」(700萬~250萬年前)時期,距今已有500多萬年的歷史。
  • 曾經的「西海」——中亞鹹海是如何逐步消失的?
    這兩條河分別發源於天山山脈與帕米爾高原,每年從雪山高原之上為鹹海帶來取之不竭的水資源。正是由於這兩條大河的哺育,鹹海雖然名為鹹水湖,但是卻擁有較為適中的鹽分,可以進行漁業的大規模開發,為周邊國家帶來了豐富的食物資源。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鹹海及其上遊河流並未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因此長期保持了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形成了繁榮的中亞綠洲與遊牧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