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0-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人類活動已顯著改變了綠洲自然地下水循環過程,那麼,斷流河道中下遊的地下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地下水的時空演變規律、循環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等成為關注熱點。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6-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監測鹹海乾涸湖床的地表覆被變化並進行製圖,既能為鹹海荒漠鹽/沙塵源區的地表特徵及準確位置提供信息,也有助於調查水資源及其它自然資源的分布狀況。
-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2017-11-30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新疆生地所在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新疆生地所在新疆野蘋果譜系地理和保護遺傳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野蘋果是殘遺分布於亞洲中部山地闊葉野果林的建群種,是栽培蘋果的直接祖先來源,屬國家瀕危保護植物。然而,野蘋果現今片段化分布格局的成因尚不明確;跨國境的種群間遺傳譜系關係未見報導。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道遠團隊利用SLAF高通量測序,測定來自我國新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15個野蘋果種群,共173個個體樣本的簡化基因組數據。
-
新疆生地所在應用微生物去除水體汞、硒汙染方面取得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應用微生物去除水體汞、硒汙染方面取得進展 2018-06-19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但是同時去除水體中汞和硒的研究鮮有報導。 硒是汞的天然解毒劑,相關研究發現元素硒(負二價硒離子)可以和元素汞(二價汞離子)結合生成硒化汞沉澱從而降低汞和硒的毒害作用。基於此,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博士生王瀟男通過篩選得到一株大腸桿菌,此種細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同時去除水體中的二價汞離子和亞硒酸根離子。
-
寒旱所西北地區近50年氣溫及降水時空變化研究獲新進展
氣候變化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全球環境變化之一,研究區域氣候變化的特徵及機制並預測未來氣候趨勢是全球及區域氣候變化的核心研究內容。西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北側,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是氣候變化敏感區,是研究熱點區域之一。近期,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西北地區近50年氣溫及降水的時空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2017年度總結會議召開 2017-12-26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3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微生物所撰寫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綜述文章2、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3、深圳先進院開發出太陽光碟機動的海水淡化膜4、多孔單晶表面精細結構調控增強一氧化碳氧化研究獲進展5、植物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6、新疆生地所證實連續種植鹽地鹼蓬可改良乾旱區重度鹽漬土7、武漢巖土所等在鈣質砂形貌的動態圖像定量分析研究中獲進展8、地質地球所揭示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命名開館
12月28日,新疆生態學、地理學、生物學最具規模、內容最豐富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標誌著新疆自然科學領域一所嶄新的科普場館將面向公眾全面開放。該館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完整內陸荒漠乾旱區特色展示的科普場館,全面介紹了新疆自然地理、生態及生物學相關科學知識。新疆自然博物館共兩層,展廳面積2600㎡。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1.4 星期三
科研進展1、北京基因組所等合作建立衰老生物學多組學資料庫4、近代物理所發現電離輻射引起核內染色質結構調控證據5、上海光機所大負色散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研究取得進展6、上海光機所在氧化銦錫薄膜雷射退火技術研究中獲進展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系統分析了國內外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指出了目前該研究領域中存在的科學與技術問題,提出了我國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原理的研究思路與重點方向,以推動我國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及「退二進三」政策實施,重點行業退役、搬遷、遺留的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問題日漸突出,且汙染行為呈現多汙染物複合態勢。
-
新疆生地所在乾旱區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重金屬抗性基因研究中獲進展
水體微生物在湖泊元素地球化學循環和汙染物的消除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文娟分別以博斯騰湖和艾比湖為研究對象,系統地研究了乾旱區湖泊水、沉積物、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生物膜中重要的功能基因(重金屬抗性基因)的豐度和分布、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結構與金屬含量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變形菌門是湖泊環境不同載體中主要的微生物群落。
-
新疆縣域城鎮化時空格局演變特徵及影響因素
>摘 要 綜合運用變異係數、多元回歸、地理探測器研究方法,分析2000—2015年新疆縣域城鎮化時空格局演變特徵及影響因素。從國外理論研究來看,主要有劉易斯的城鄉二元經濟發展理論[6]、拉文斯的人口推拉理論[7]、諾瑟姆「S」型曲線[8]、錢納裡多國模型[9]等理論研究,為開展城鎮化實證研究提供了相關理論基礎;從實證研究來看,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世界城市發展與全球城市體系空間重構[10],集中型城鎮化、郊區城鎮化、逆城鎮化、再城鎮化4個不同階段城鎮化空間結構演變特徵[11-14],不同地域空間的城鎮職能演變特徵
-
阿姆河文明:文明十字路口的傳奇
中亞的有些文化因素,比如馴化黃牛和綿羊、日曬土坯、權杖頭、短劍、青銅管銎斧、大麥和小麥等,在新疆,乃至甘肅、青海以及中原地區的文化中都有發現。這些因素可能通過歐亞草原傳入,但也可能來自西亞、中亞。很多中外學者推測中國發現的青銅管銎斧和劍可能輾轉來自西亞。有學者認為,齊家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中的一些因素,可能存在一些來自中亞地區的文化因素。
-
我國積雪時空演變特徵研究
原標題:中國積雪時空演變特徵及其與海氣環流因子的時序關聯性摘要:積雪時空變化作為表徵增暖背景下冰凍圈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全球氣候變化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冰雪圈作為全球氣候系統的五大圈層之一,在氣候變化科學研究中具有極為特殊和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遼闊,地形起伏多變,而積雪的分布和變化易受到局地地形和氣候的影響,導致積雪時空變化更為複雜。中國積雪自南向北逐漸增多,由東向西逐漸增多。受區域地形地勢等自然條件影響,平原、盆地和谷地的積雪明顯少於臨近的山區。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30 星期五
2、微電子所憶阻器基感知計算研究獲進展3、生物物理所鐵蛋白載藥機制研究獲進展4、新疆生地所等在白樺抗逆分子機制研究中獲進展6、蘭州化物所在異丁烷脫氫制異丁烯研究中獲進展9、生物物理所在逆轉「失敗者效應」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標本館數字標本年度下載量激增至50萬次
天山網訊(記者劉傑報導)根據2017年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CVH)網站排名數據,今年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標本館(XJBI)數字標本年度下載量累計518429次,是往年的5倍,首次進入全國數字標本館年度下載量前十位。
-
力學所在頁巖特徵參數測試研究與應用中獲進展
這就使得頁巖特徵參數測試分析方法與常規儲層巖石存在較大差異。此外,我國埋深超過3500 m的深層頁巖氣資源佔比約2/3,是下一步頁巖氣勘探開採的重點。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林緬研究團隊針對深層頁巖儲層,建成了寬溫壓範圍的頁巖特徵參數測試平臺,有效支撐我國四川盆地南部頁巖氣井的勘探開發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