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2020-10-23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導 讀:近年來,中國重點行業場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汙染十分突出,已成為土壤環境治理修復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多介質界面是控制場地系統複合汙染物環境行為的關鍵。因此,開展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機制研究,對於認知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修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系統分析了國內外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指出了目前該研究領域中存在的科學與技術問題,提出了我國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原理的研究思路與重點方向,以推動我國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及「退二進三」政策實施,重點行業退役、搬遷、遺留的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問題日漸突出,且汙染行為呈現多汙染物複合態勢。近年來,我國重點關注行業場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屬(如砷、鉻等)和有機汙染物(如多環芳烴、氯代烴、苯系物等)複合汙染,尤其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經濟發達地區,已成為我國區域環境治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場地系統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受介質場、滲流場、化學場、生物場等多場控制,具有高度非均質性和時空變異性。解析原位條件下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是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汙染控制與修復的理論基礎。因此,開展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機制研究,是認知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修復的重要科學問題和國際研究前沿。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

1.1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

20 世紀以來,發達國家圍繞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物遷移轉化機制,特別是微觀分子機制、多介質汙染物傳質過程、多尺度預測模型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開創性地將化學動力學與同步輻射等應用手段相結合,闡述了土壤微界面過程及其分子作用機制,例如採用同位素示蹤技術、同步輻射X 射線吸收光譜( XAFS )、快速原位吸收光譜( Quick-XAFS)、球差校正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Cs-STEM)、原子力顯微鏡(AFM)、微生物組學等技術方法揭示了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演化遷移與歸趨、氧化還原過程、微生物降解及其耦合機制。2009 年Prommer 等利用綜合的數值模型,觀察到同位素深度分布與在硫酸鹽還原條件下各種單芳族和多環芳族烴化合物(BTEX/PAHs)的降解存在聯繫。Siebecker 等的實時實驗數據說明水質界面過程在動態環境中快速且同時發生的現象,增強了人們對汙染物在水質界面過程動力學的基本了解。Tong 等的研究表明了沉積物中羥基自由基(OH 環)在土壤-沉積物和沉積物孔隙水中氧化砷和四環素汙染物方面的潛力,同時也表明了沉積物界面的氧合作用存在尚未發現的OH 環重要來源。近些年,從表層地球系統科學視野研究了關鍵帶土壤非均質性和時變水文系統對汙染物遷移影響的機理。含水層中的黏土地層孔隙水中的砷,會由於過量泵吸而釋放,Smith 等於2018 年提出了一個定量模型,以沉降為指標來確定地下水抽取的砷濃度。Hausladen 等和Zeman 等分別研究了重金屬(如Cr)和輕質非水相流系(LNAPL)土壤-地下水系統演化遷移與歸趨、化學微生物過程及其耦合機制。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趨向研究開發土壤-地下水系統多組分、多相態、多介質、多場模型,用於模擬場地汙染物的反應遷移及其通量估算。近年來,發達國家建立了基於物理、化學、生物學反應過程的土壤及含水層汙染物有效性調控方法,促進了國際上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

我國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研究始於「八五」期間,三十多年來,在科技部等項目資助下,在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現狀調查、汙染物傳質過程、模擬預測和治理修復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發展了基於同步輻射等技術的土壤環境界面過程研究新方法,初步闡明了土壤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生物/非生物轉化機制,闡明了汙染土壤及地下水化學氧化還原、汙染過程調控等技術的潛力。近年來,我國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過程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了十足的進步,初步建立了土壤及含水層汙染物物理、化學、生物多過程耦合反應的調控原理與方法。我國還發展完善了多尺度地下水流和汙染物遷移模擬方法,解決了變密度、多組分、多相態汙染物運移的關鍵建模難題。Gan 等研究了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在土壤或礦物/水/微生物界面上吸附解吸、催化氧化還原、生物降解機制。同時研究者們針對汙染土壤及地下水汙染特徵與界面過程,研發了電動/熱脫附/納米材料/生物轉化等調控原理與技術。總體上我國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基礎研究進步很快,有效支持我國場地汙染防控和修復技術的自主創新。

1.2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發展趨勢

縱觀國內外近些年的研究,場地土壤-地下水環境研究趨勢已從單一汙染物發展到複合汙染體系,從單一介質到多介質,從認知汙染物土-水、土-氣、土-生等多相微界面環境行為發展到土壤/包氣帶、包氣帶/含水層、潛水/承壓水等地層界面行為,從偏重於室內模擬實驗研究發展到可視化原位動態監測與多尺度過程模擬相結合的定量化研究,汙染物的傳質過程控制體系從介質場、流場、化學場研究發展到介質場、流場、化學場、生物場等多場耦合協同控制研究,從汙染過程模型模擬發展到汙染過程與風險管控理論的關聯模型模擬,從單一界面過程發展到多界面過程,從物理、化學、生物學單一調控方法發展到物理化學生物多過程、多機制協同調控方法,注重從上至下的空間立體優化調控策略。但是,目前我國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防治過程中通常不重視複合汙染機制、界面過程、通量與調控等基礎科學問題。亟需開展場地土壤與地下水複合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機制系統研究,為我國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提供理論支撐。

2 存在的關鍵科學及技術問題

基於對國內外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該研究領域有待進一步解決的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

2.1 關鍵科學問題

2.1.1 場地土壤-地下水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界面作用機制

土-水-氣-生微界面是場地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相互作用的直接場所,各種非生物和生物過程均會通過影響汙染物在土-水-氣-生多界面的遷移和轉化行為,進而影響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生態與環境健康風險。採用原位採樣技術,綜合運用氣相色譜-質譜(GC-MS)、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質譜(HPLC-MS-MS)、核磁共振(NMR)、X射線吸收近邊結構(XANES)、高通量測序技術和生物化學方法,輔以室內模擬試驗來揭示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在土-水、土-生、水-生多相微界面的遷移轉化和降解過程,識別主控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闡明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在多相微界面的環境行為和相互作用機制。

2.1.2 場地土壤-地下水中複合汙染物界面傳質過程和多過程耦合機制

複合汙染物的界面傳質過程受介質場、流場、化學場、生物場等多場控制,而不同場又受到含水層性質、水力學特徵、化學組分、微生物分布等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是理解複合汙染物傳質過程的重要途徑,也是準確構建汙染物傳質過程耦合模型的理論基礎。通過場地大型抽水及示蹤試驗、室內三維砂箱控制性試驗,基於地球化學和微生物學理論,全方位、多角度解譯不同物理、化學、生物學特性對複合汙染物遷移擴散、吸附解吸、沉澱溶解、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生物/非生物轉化的物理、化學、生物學過程的影響作用,釐清複合汙染物在非均質及變化條件下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得出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反應速率,識別汙染物界面傳質過程控制性因素,闡明多過程耦合機制。

2.1.3 場地土壤-地下水中汙染物多界面過程的驅動機制和調控原理

場地複合汙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受介質場、流場、化學場、生物場等多場控制,汙染物有效性決定了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場地環境行為,直接影響汙染物穿透包氣帶進入含水層的能力、遷移距離和擴散範圍等。汙染物轉化消減與穩定阻控是場地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的重要調控手段,然而單一調控技術並不適用於土壤-地下水系統中多介質、多界面的複雜體系,管控措施應針對性地考慮汙染物在土壤、包氣帶、含水層等不同界面過程和環境行為特徵。以場地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有效性為切入點,以場地汙染物土壤微界面汙染過程、包氣帶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含水層汙染羽消減過程為調控對象,發展基於土壤微界面汙染過程的物理、化學、生物綜合調控方法,重點針對包氣帶探索基於環境因素-生源要素-微生物耦合的協同調控方法,針對地下水汙染風險高的特點,建立基於材料阻隔-化學反應-生物降解為主的聯合調控方法,創建具有兼容性和協同性的場地多介質界面汙染過程的綜合調控技術體系,為我國場地汙染治理修復提供新途徑和新技術。

2.2 關鍵技術問題

2.2.1 建立表徵汙染物在多介質界面間遷移轉化過程的示蹤指標體系

環境中汙染物的濃度高低、賦存狀態等通常是發生在環境介質中的揮發、吸附和擴散等非生物過程與生物、化學等降解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僅有生物轉化/降解過程伴隨著顯著的同位素分餾現象。通過穩定同位素分析技術,示蹤分析典型場地中重金屬-有機汙染物在土-水、土-生、水-生多介質、多界面間的遷移、轉化、降解等環境行為,建立同位素示蹤指標體系。

2.2.2 刻畫場地土壤-地下水中汙染物物理-化學-生物學多過程耦合模型

土壤-地下水中非均質性發育普遍,地下水多場受氣候、人為活動影響波動劇烈,在模型中表現為水力梯度及汙染物濃度梯度在時空上的強烈變化,如何實現複雜條件下複合汙染物傳質過程的耦合模擬與精準預報是一項關鍵技術問題。基於理察方程建立地下水流模型,結合對流彌散方程和複合汙染物化學反應方程構建多組分、多相複合汙染物傳質模型;利用室內複合汙染物控制試驗結果分別驗證模型在包氣帶垂向剖面、包氣帶-潛水面、潛水含水層-弱透水層等界面的模擬能力,最終通過對比汙染場地土壤-地下水複合汙染物模擬與觀測結果達到對耦合模型的質量控制。針對汙染場地地層非均質性、複合汙染物反應複雜性以及邊界條件的時空變化性,在耦合模型中全面應用消息傳遞接口技術,分割大型模型求解矩陣,利用高性能超級計算機群求解大型複雜複合汙染物傳質耦合模型;針對水力及水化學參數的不確定性,利用零空間蒙託卡羅技術有效分析複合汙染物擴散範圍,預測複合汙染物遷移過程的置信區間;結合卡爾曼濾波技術和超級計算技術,實現複合汙染物遷移模擬實時校正與預報。

2.2.3 開發土壤-地下水系統汙染物界面反應原位表徵技術和界面通量計算方法

在複合汙染場地中如何實現複雜環境介質中汙染物的原位分析,是一個關鍵的技術問題。聯合應用同步輻射μ-X 射線螢光光譜分析(μ-XRF)、掃描透射X 射線顯微成像(STXM)、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FTIR)等多種手段,結合多種光譜原位表徵技術,進一步應用分子排阻色譜、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電鏡等技術,充分考慮共存汙染物在界面的耦合機制,多手段聯合應用,重點解決共存汙染物在界面處的原位分析和幹擾機制。同時,複合汙染場地地層界面處水分通量、汙染物通量的變化和運移是重金屬界面通量計算的基礎,如何準確定量刻畫水分通量和汙染物通量是又一關鍵技術問題。通過場地同位素示蹤、單體有機同位素解析和微生物基因晶片技術聯合應用,解決重金屬界面計算中的共存汙染物幹擾問題,從而開發出汙染場地地層重金屬界面通量計算方法。

3 我國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展望

針對我國重點區域典型場地土壤-地下水複合汙染突出、治理過程中複合汙染界面機制不明、過程不清、通量不準、調控缺乏科學基礎等問題。以我國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為研究區域,以場地土壤-地下水中的典型重金屬(如砷、鉻)和有機汙染物(如多環芳烴、氯代烴、苯系物)等為目標汙染物,基於界面機制-界面過程-界面通量-界面調控的系統認知(圖1),應重點開展以下五個方面研究:

3.1 場地土壤-地下水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相互作用機制

研究典型汙染場地信息和水文地質等特徵,分析場地土壤-地下水系統多介質的形貌、微納米結構、表面官能團、土壤介質晶相結構以及各元素的配位環境變化,表徵不同的地下水環境參數,剖析場地多介質、多界面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徵,明確場地非飽和與飽和多孔介質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複合汙染特徵;研究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在土壤、地下水介質中的賦存形態、結合機制和交互效應,闡明汙染物與環境介質的微界面作用機制;研究典型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在多相微界面遷移擴散、生物/非生物轉化過程和驅動因素,揭示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特徵及相互作用機理,闡釋典型場地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土-水-氣-生微界面多過程協同作用機制。

3.2 場地土壤-地下水中汙染物界面傳質過程與耦合模型

針對典型汙染場地土壤-地下水地層的非均質性、複合汙染物反應的複雜性以及邊界條件的多變性,研究典型汙染場地不同地層界面(如包氣帶垂向剖面(土-氣、土-水、土-生)、包氣帶-飽水帶界面(潛水面界面)、潛水含水層-弱透水層界面、弱透水層-承壓含水層界面、承壓含水層-隔水層(基巖)界面)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場地地層界面土壤-地下水中複合汙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學轉化過程、遷移機制及其驅動因子;研究場地土壤-地下水中複合汙染物界面傳質過程的時空變異性,闡明複合汙染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傳質機制;基於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風險理論以及多尺度實驗數據、大數據挖掘技術構建複合汙染物界面傳質過程耦合模型,結合併列式超級計算技術和零空間蒙脫卡洛方法快速求解耦合模型並開展傳質過程風險評估。

3.3 場地工程管控和修復過程中汙染物多界面過程及其驅動機制

研究典型汙染場地工程覆蓋、垂直阻隔、工程防滲等風險管控條件下,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在土壤-大氣、土壤-生物、包氣帶-飽水帶、地下水-地表水、含水層-基巖等多界面遷移轉化過程、評估各類工程管控措施的長期有效性,明確各工程管控實施條件下汙染物在各界面遷移的影響因素及機理;研究汙染場地固化/穩定化、氧化還原以及生物修復過程中重金屬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時空變化,分析不同因素對重金屬賦存形態和遷移轉化的影響,以及重金屬在土壤/地下水/生物界面中的相互關係,闡明不同修復過程中重金屬在多界面的遷移過程和機制;研究典型汙染場地實施原位熱脫附、化學氧化/還原協同和微生物修復過程中有機汙染物在土-水-氣-生多界面的衰減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揭示有機汙染物衰減過程的驅動機制。

3.4 場地土壤-地下水中汙染物界面反應原位表徵與界面通量

研究集成汙染場地土壤-地下水系統有機汙染物、重金屬及水質參數等原位檢測技術,開發集成多組分多界面的高靈敏原位表徵技術;基於同步輻射的X 射線吸收近邊結構(XANES)、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成像(STXM)、μ-X 射線螢光光譜分析(μ-XRF)等技術,建立重金屬微界面反應原位表徵方法;利用地球物理探測方法,獲取原位地層巖性信息和界面多維汙染信息,通過開展蒸滲試驗和環境同位素示蹤試驗,研究土壤-包氣帶-含水層各界面的化學質量平衡和水量平衡及運移機制;利用基因晶片技術分析重金屬遷移耦合的氧化還原功能基因演替規律,運用生物信息學建立土壤-地下水系統微生物演替與汙染物遷移轉化的對應關係,明確地層界面過程汙染物通量,計算微生物功能基因;對比篩選現有汙染物通量計算方法,結合重金屬運移多界面耦合模型,開發多界面水分通量和重金屬通量計算方法。

3.5 場地土壤-地下水系統多介質界面汙染過程調控原理

研究典型場地土壤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微界面的微生物、熱傳質以及綠色高效氧化還原材料調控作用及其影響因素,闡明不同調控作用下微界面汙染物的擴散遷移、吸附-解吸、溶解-沉澱、氧化還原、微生物轉化過程與機理,建立基於土壤微界面汙染過程的物理-化學-生物調控方法;研究場地水文地質條件、水位波動、凍融交替及水熱條件對包氣帶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微生物調控界面環境行為的影響,闡明生物因素和生源要素對多相界面汙染物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調控機制,建立基於環境因素-生源要素-微生物耦合協同調控方法;研究修復材料對場地含水層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消減行為的影響,建立基於材料阻隔-化學反應-生物降解-風險管控的聯合調控方法;構建基於場地多介質界面汙染過程的土壤-包氣帶-含水層綜合調控技術體系。

通過上述重點方向研究,有望闡明場地土壤-地下水複合汙染物多介質界面作用機制、界面傳質過程、驅動機制,建立基於場地介質場、滲流場、化學場、生物場等多場耦合的環境科學理論體系,豐富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成因與治理修復理論;構建的土壤-潛水含水層-弱透水層-承壓含水層全面耦合的複合汙染物傳質模型,填補我國場地複合汙染界面過程模擬預測平臺的空白;開發集成多組分、多界面的高靈敏原位表徵與界面反應原位表徵技術,以及土壤-地下水系統汙染物界面通量計算方法,將為我國場地汙染過程識別提供方法支持;創建的場地多介質界面汙染過程的土壤-包氣帶-含水層綜合調控技術體系,將為我國場地汙染治理修復提供新的技術途徑。

原標題: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本文介紹了MNA方法的來源和發展,總結了MNA的國內外研究應用進展和相關的核心技術手段,與典型修複方法的成本進行了比較,以期為MNA相關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借鑑。研發科學合理、經濟適宜的汙染場地修復技術是當前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2016年5月31日,國務院發布了《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給出了我國土壤汙染防治的任務和時間表。
  • 駱永明:中國土壤汙染與修復科技研究進展和展望
    2.1 土壤汙染成因和過程研究與發展現狀近 40 多年來,歐美發達國家在土壤汙染來源、 過程、機制、效應、風險、預測等基礎理論與方法上開展了系列研究[8]。在土壤-植物和土壤-地下水系 統汙染物遷移轉化機制,特別是微觀分子機制、多 介質傳輸機制、多界面分配機制、多尺度預測模型 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研究進展[9]。
  • 南京土壤所化學氧化修復場地土壤過程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場地汙染土壤的修復是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也是當前國家面臨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土壤修復技術中,化學氧化技術為快速、高效修復場地有機汙染土壤提供了支撐,但氧化劑需通過活化的方式產生高活性自由基來實現汙染物的降解和修復。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地下水汙染尤其是重金屬汙染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目前重金屬汙染評價及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地表水與沉積物,關於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較少。地下水關乎人民健康,重金屬汙染事件一旦出現,其造成的危害無法估量,因此研究出針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治理的技術迫在眉睫。本文將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分為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修復技術2大類。
  •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以冀中平原某石油類汙染場地為例,從汙染源分布勘察、場地水文地質模型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的現場調查人手,採用物探、坑探、鑽探綜合調查技術和定深取樣等一些取樣方法,對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機汙染進行調查和樣品分析。
  • 有機汙染場地土壤化學修復過程中高活性自由基產生原理及其調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日,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南京土壤研究所周東美團隊主持完成的「有機汙染場地土壤化學修復過程中高活性自由基產生原理及其調控技術」榮獲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 「化學氧化修復汙染場地土壤過程中自由基產生及其調控技術原理...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日,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南京土壤研究所周東美團隊主持完成的「化學氧化修復汙染場地土壤過程中自由基產生及其調控技術原理」榮獲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 關於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等3個重點專項...
    1.4 重點行業場地汙染形成機制與源解析  研究內容:研究我國金屬採選/冶煉和化工行業汙染物排放與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特徵及發生規律,解析典型重點行業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形成機制,建立優控汙染物排放清單;揭示重點行業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相分布特徵和源-匯關係,研究重點行業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汙染源解析方法,提出重點汙染源的環境風險防控要素與防治途徑;為我國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源監管和排放控制提供理論和方法支撐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6): 554-565+542.,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汙染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PRB)技術研究進展
    汙染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PRB)技術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地下水汙染已成為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治理汙染地下水工作迫在眉睫。表1 零價鐵PRB工程應用案例3.2國內應用案例我國PRB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晚,集中於實驗室模擬研究,仍處於初步探索階段,應用於汙染場地地下水修復的工程實踐尚不多見
  • 「技術分享」燃氣熱脫附技術修復有機汙染場地研究與應用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燃氣熱脫附技術修復有機汙染場地研究與應用進展本文發表於《環境工程學報》土壤熱修復技術應用專題 作者:李書鵬,焦文濤,李鴻炫,宋少宇,籍龍傑,劉鵬,詹明秀,王進卿摘 要原位燃氣熱脫附是目前修復有機汙染土壤最具潛力的技術之一。
  • LNAPL 汙染場地治理概述、汙染物的遷徙與分布
    LNAPL 汙染場地治理概述、汙染物的遷徙與分布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隨著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大量的有機物經由各種途徑進入地下環境系統,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今天主要帶大家了解一下石油類有機汙染物進入土壤水環境系統的其中一種形態--輕質非水相流體(LNAPL)。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所以未來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研究優勢降解菌的降解能力及對汙染物的適應機理,通過宏基因測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構成以及群落功能和代謝通路,提高菌種對石油烴、多環芳烴和滷代烴的降解效率。為自然環境條件下複合有機汙染物的降解提供數據支持與理論依據。
  • 應用地球物理方法於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如何做到高效高解析?
    二、環境地球物理方法如何做場地調查在傳統場地調查技術中,多是採用按一定分布比例直接鑽探取樣分析,得出汙染情況。該方法僅對點或線上的情況進行分析,覆蓋面不廣。採用地球物理方法調查是在取樣前,收集確定汙染源情況後,選定合適的地球物理方法,大範圍進行地表測量,以確定汙染水平區域及其深度範圍,最後結合取樣分析結果,以達到對測區整個地下空間的覆蓋研究。
  • 「第七屆土壤與地下水國際研討會」會議通知
    、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中心、上海市檢測中心、有研科技集團、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陝西理工大學、上海汙染場地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地下水汙染防控與修復產業聯盟、中國土壤學會、《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technology》、上海環境綠色生態修復科技有限公司
  • 場地修復之地下水監控自然衰減技術
    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石油烴、多環芳烴、MTBE(甲基叔丁基醚))、氯代烴、硝基芳香烴、重金屬類、非金屬類(砷、砸)、含氧陰離子(如硝酸鹽、過氯酸)等。2.3應用限制條件:在證明具備適當環境條件時才能使用,不適用於對場地修復時間要求較短的情況,對自然衰減過程中的長期監測、管理要求高。
  • 活化過硫酸鹽氧化法修復有機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最後提出了活化過硫 酸鹽應用於土壤修復領域存在的問題,並對今後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過硫酸鹽;氧化;活化;自由基;修復;有機汙染物隨著城市的現代化及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布 局和結構有了很大的調整,眾多企業和工廠的搬遷、 關停等產生的汙染場地在二次開發和再利用的過 程中,遺留的土壤汙染問題猶如一顆「定時炸彈」, 對生態環境及人群健康造成威脅。
  • 納米零價鐵在汙染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展望
    特有的優勢和廣泛的去汙淨水能力使納米零價鐵在修復地下水方面等環境汙染物的處理工程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研究表明,納米零價鐵粒子對無機鹽、有機物、重金屬類汙染物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因此在近些年,對納米金屬鐵材料的製備工藝與過程及其微觀結構與性能表徵等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並取得了很多新的進展。
  • 我國汙染場地主要類型與特點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我國汙染場地類型多且複雜,不同的礦業活動和行業生產過程會產生不同的毒害汙染物,包括無機類、有機類或無機-有機類汙染物,並且常常出現與化學品生產或使用、產業過程相關的特徵汙染物。我國汙染場地中主要汙染物有重金屬(如鉻、鎘、汞、砷、鉛、銅、鋅、鎳等)、農藥(如滴滴涕、六六六、三氯殺蟎醇等)、石油烴、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多氯聯苯、滅蟻靈、多環芳烴等)、揮發性或溶劑類有機物(如三氯乙烯、二氯乙烷、四氯化碳、苯系物等)及有機-金屬類汙染物(如有機砷、有機錫、代森錳鋅等)等。有的場地還存在酸汙染或鹼汙染,大部分場地處於復、混合汙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