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修復之地下水監控自然衰減技術

2020-12-05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技術名稱

技術名稱:地下水監控自然衰減,英文名稱:Groundwater 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MNA)

2技術適用性

2.1適用的介質:汙染地下水

2.2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碳氫化合物(如BTEX(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石油烴、多環芳烴、MTBE(甲基叔丁基醚))、氯代烴、硝基芳香烴、重金屬類、非金屬類(砷、砸)、含氧陰離子(如硝酸鹽、過氯酸)等。

2.3應用限制條件:在證明具備適當環境條件時才能使用,不適用於對場地修復時間要求較短的情況,對自然衰減過程中的長期監測、管理要求高。

3技術介紹

3.1原理:通過實施有計劃的監控策略,依據場地自然發生的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包含生物降解、擴散、吸附、稀釋、揮發、放射性衰減以及化學性或生物性穩定等,使得地下水和土壤中汙染物的數量、毒性、移動性降低到風險可接受水平。

3.2系統構成和主要設備:由監測井網系統、監測計劃、自然衰減性能評估系統和緊急備用方案四部分組成。

1) 監測井網系統:能夠確定地下水中汙染物在縱向和垂向的分布範圍,確定汙染羽是否呈現穩定、縮小或擴大狀態,確定自然衰減速率是否為常數,對於敏感的受體所造成的影響有預警作用。監測井設置密度(位置與數量)需根據場地地質條件、水文條件、汙染羽範圍、汙染羽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分布而定,且能夠滿足統計分析上可信度要求所需要的數量。建立監測井網系統所需設備包括建井鑽機、水井井管等。

2) 監測計劃:主要監測分析項目需集中在汙染物及其降解產物上。在監測初期,所有監測區域均需要分析汙染物、汙染物的降解產物及完整的地球化學參數,以充分了解整個場地的水文地質特性與汙染分布。後續監測過程中,則可以依據不同的監測區域與目的,做適當的調整。地下水監測頻率在開始的前兩年至少每季度監測一次,以確認汙染物隨著季節性變化的情形,但有些場地可能監測時間需要更長(大於2年)以建立起長期性的變化趨勢;對於地下水文條件變化差異性大,或是易隨著季節有明顯變化的地區,則需要更密集的監測頻率,以掌握長期性變化趨勢;而在監測2年之後,監測的頻率可以依據汙染物移動時間以及場地其它特性做適當的調整。主要包括取樣設備和監測設備等。

3) 監控自然衰減性能評估:評估監測分析數據結果,判定MNA程序是否如預期方向進行,並評估MNA對汙染改善的成效。MNA性能評估依據主要來源於監測過程中所得到的檢測分析結果,主要根據監測數據與前一次(或歷史資料)的分析結果做比對。主要包括:

a. 自然衰減是否如預期的正在發生;

b. 是否能監測到任何降低自然衰減效果的環境狀況改變,包括水文地質、地球化學、微生物族群或其它的改變;

c. 能判定潛在或具有毒性或移動性的降解產物;

d. 能夠證實汙染羽正持續衰減;

e. 能證實對於下遊潛在受體不會有無法接受的影響;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形勢嚴峻,汙染場地數量巨大、類型複雜,相應的管理和修復技術體系仍然滯後。監控自然衰減(MNA)作為一種基於汙染風險管控的場地修復和長期監測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中較為經濟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實現修復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近幾年來MNA在美國汙染場地修復中的應用比例約佔30%左右,場地修復的平均成本為數十萬美元。
  • 場地修復之地下水抽出處理技術
    場地修復之地下水抽出處理技術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地下水抽出處理,英文名稱:Groundwater Pump and Treat2技術適用性1) 適用介質:汙染地下水。3 技術介紹1) 原理:根據地下水汙染範圍,在汙染場地布設一定數量的抽水井,通過水泵和水井將汙染地下水抽取上來,然後利用地面設備處理。處理後的地下水,排入地表徑流回灌到地下或用於當地供水。2) 系統構成和主要設備:系統構成包括地下水控制系統、汙染物處理系統和地下水監測系統。
  • 生物修復技術應用重點/難點及自然衰減技術的考慮因子 - 全國能源...
    採用生物刺激修復技術,汙染場地需已有適當的菌株,並調整造成活性不佳的因素;採用生物強化技術時,場地缺乏具有分解能力的菌株,通過人為添加具分解潛勢的菌株至汙染場地,採用此法時,需考慮為何缺乏適當的菌株,並需先調整場地的環境因子(包含PH值)。2 採用生物修復技術的最佳條件有哪些?
  • 地下水金屬和類金屬汙染的監測自然衰減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監測自然衰減(MNA)可以用來管理某些場地的地下水金屬和類金屬汙染物,條件是汙染物可以通過吸附和/或沉澱過程安全地固定在含水層物質上。沉澱和吸附的程度和持久性可以用地球化學梯度指標來評估,其中的pH值、氧化還原電位和離子強度等關鍵含水層性質在汙染羽中是不同的,而且隨著汙染羽在地下的移動,可能隨著時間而變化。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地下水中重金屬來源有多種途徑,一是含有重金屬的生活汙水和未經處理的工礦廢水,排放入河流,經過灌溉進入地下水而造成地下水環境汙染,如金屬電鍍、採礦、化肥生產、電子電池生產,造紙以及農藥的生產等;二是金屬礦山開採與冶煉活動,大量巖石裸露地表,進入到礦區及周邊地區的地表水體及地下水體含有大量重金屬元素。按照汙染場地劃分,地下水汙染場地分為工業、市政、農業及特殊汙染場地。
  • 【乾貨】地下水汙染修復技術篩選步驟和方法
    由於實際地下水汙染場地的複雜性,只能通過分析、評估確定出比較優選的修復技術或技術組合。修復技術的篩選存在著主觀性,有可能出現多解性。修復技術的篩選沒有固定的模式,篩選評估方法也不盡相同。筆者參考美國「基於風險評估和非風險考慮的修復技術選擇標準指南」,提出一種較為簡單、易行的篩選方法,具體篩選步驟如下:1) 不適宜修復技術的剔除首先列出目前可用於地下水汙染場地修復的技術清單,針對具體的地下水汙染場地,對各種修復技術進行「剔除」排查,該階段要求發現那些明顯不符合目標場地修復要求的技術,並把它們排除在進一步評估之外,以縮小可供篩選技術的範圍。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導 讀:近年來,中國重點行業場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汙染十分突出,已成為土壤環境治理修復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多介質界面是控制場地系統複合汙染物環境行為的關鍵。因此,開展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機制研究,對於認知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修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地下水修復可滲透反應牆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地下水修復可滲透反應牆,英文名稱:Permeable ReactiveBarrier(PRB)2技術適用性1) 適用的介質:汙染地下水2) 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碳氫化合物(如BTEX(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石油烴
  • 納米零價鐵複合材料修復氯代烴汙染地下水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
    【產品介紹】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歷史遺留汙染場地量大且跨介質複合汙染嚴重、異位土壤修復二次汙染風險高,缺乏具有科學依據的風險管控模式已成為我國城市汙染地塊安全開發的瓶頸。為了推動我國汙染地塊環境風險管控與原位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進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通過高精度環境調查、精準定位監測,構建了場地汙染物遷移與暴露概念模型,應用三維空間地下水流動與溶質遷移數值模型解析了汙染源特徵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研發與製備了高效、綠色、低耗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基於精準風險管控原理構建的新型滲透式反應屏障(PRB)的工程示範為解決我國氯代烴類高風險汙染地下水修復提供了可複製
  • 地下水抽除處理技術應用重點及土壤修復技術重要觀念有哪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一 地下水抽除處理技術(P&T)的原理及應用1 技術原理P&T修復技術是一種相當成熟且廣泛應用的的地下水修復技術,P&T是利用物理性的抽水,針對含水層中的溶解相汙染物及NAPL進行抽除,並於地表進行處理的修復技術。
  • 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之熱解吸修復技術
    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之熱解吸修復技術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本文主要介紹了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之熱解吸修復技術。熱解吸修復技術是指通過直接或間接熱交換,將汙染介質及其所含的有機汙染物加熱到足夠的溫度,以使有機汙染物從汙染介質上得以揮發或分離的過程。
  • 專家:土壤地下水修復存在九大誤區
    誤區一:汙染場地是指汙染的土壤。  汙染場地是由於某種行為和活動造成土壤地下水被汙染的場地,汙染物的遷移還會對場地外的土壤地下水形成汙染。因此,多數汙染場地的修復包括地下水修復。  誤區二:汙染場地就是棕地。
  • ...分享」有機汙染場地修復工程中的大氣環境二次汙染防治及案例分析
    在歐洲,60%的汙染場地存在有機汙染;據美國超級基金統計,2011年在美國535個修復場地中,84%的場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機汙染;2005—2013年我國首次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工業企業用地中有高於30%的土壤受到汙染,其中以重金屬汙染為主,有機汙染次之,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3類有機汙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0.5%、1.9%和1.4%,多環芳烴類有機汙染在涉及化工業、礦業、冶金業等的多種地塊中屢屢出現
  • 自然之友綠髮會與常隆公司等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二審宣判
    、差旅費230000元,向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支付本案律師費、差旅費230000元;四、駁回北京市朝陽區自然之友環境研究所、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的其他訴訟請求。關於自然之友、綠髮會與常隆公司、常宇公司、華達公司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二審判決情況的通報本案是工業場地汙染引發的環境汙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由於科學認知不足和環境監管缺失等原因,世界各國工業化歷程中大都存在嚴重的歷史遺留工業汙染場地汙染環境難以治理問題。中國經歷數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歷史遺留汙染場地問題也比較突出。
  • 汙染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PRB)技術研究進展
    地下水汙染修復技術和風險管控措施主要包括抽出處理技術、化學氧化/還原技術、生物技術、曝氣技術、可滲透反應牆(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技術、監測自然衰減技術、雙/多相抽提技術等。
  • 「技術分享」燃氣熱脫附技術修復有機汙染場地研究與應用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燃氣熱脫附技術修復有機汙染場地研究與應用進展本文發表於《環境工程學報》土壤熱修復技術應用專題 作者:李書鵬,焦文濤,李鴻炫,宋少宇,籍龍傑,劉鵬,詹明秀,王進卿摘 要原位燃氣熱脫附是目前修復有機汙染土壤最具潛力的技術之一。
  • 快速興起的土壤修復行業:土壤熱修復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汙染土壤和場地修復是環境修復的重要戰場,隨著國家及個地方政府對修復的更加重視,土壤修復設備和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潛伏性和長期性的特點,發展多元化的修復技術迫在眉睫。
  • 【專家觀點】水合硫酸亞鐵修復六價鉻汙染土壤、地下水- 你所不知...
    在實際修復工程中,水合硫酸亞鐵(其中又以七水硫酸亞鐵為主)由於廉價易得,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滿足修復要求,儼然成為國內六價鉻汙染場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復使用頻率最高的化學還原劑,遠至幾年前河北某項目、近到眼下的中南某鉻鹽廠中試項目等等。但水合硫酸亞鐵存在的引入二次汙染、修復能力有限和長效性差等問題亟待引起有關各方的高度重視。
  • 中試尺度下可滲透反應牆位置優化模擬——以鉻汙染地下水場地為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可滲透反應牆(PRB)是一種高效的地下水汙染原位修復技術。不同水文地質條件下,汙染場地牆體位置布設合理性影響其修復效果,而利用地下水數值模擬可實現牆體位置優化。文章以某Cr'汙染地下水場地為例,基於 Visual Modflow建立了研究區平面二維穩定流數值模型,並通過模型檢驗。
  •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以冀中平原某石油類汙染場地為例,從汙染源分布勘察、場地水文地質模型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的現場調查人手,採用物探、坑探、鑽探綜合調查技術和定深取樣等一些取樣方法,對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機汙染進行調查和樣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