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汙染土壤的修復是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也是當前國家面臨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土壤修復技術中,化學氧化技術為快速、高效修復場地有機汙染土壤提供了支撐,但氧化劑需通過活化的方式產生高活性自由基來實現汙染物的降解和修復。因此,高效、低成本和環境友好活化材料開發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基於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的副研究員方國東構建了基於金屬-硫化物耦合多電子供體的活化體系,將還原性硫引入活化劑,提高了活化劑的催化效率和汙染物的降解速率,克服了傳統金屬氧化物活化氧化劑過程中的活性位點再生速度慢、氧化劑利用效率低等問題,主要研究進展如下:
構建了基於天然鐵-硫、銅-硫等礦物活化過硫酸鹽的化學氧化技術體系,實現了高效去除不同類型的有機汙染物。其主要機制是,礦物表面金屬活性點位,如Fe(II)通過與過硫酸鹽間的電子傳遞形成高活性的硫酸根自由基或羥基自由基,從而實現對汙染物的高效降解;還原性的硫將礦物表面Fe(Ⅲ)還原成Fe(II),實現活性點位的再生,提高了汙染物的降解效率;在傳統亞鐵-過硫酸鹽類芬頓體系中添加不同類型的金屬硫化物,促進了亞鐵在礦物表面的循環,將汙染物的降解速率提高了約5~16倍。
天然金屬硫礦物在促進過硫酸鹽活化和汙染物降解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由於天然礦物含有一些無定型的金屬硫化物,反應過程中存在部分金屬溶出現象,同時天然礦物粒徑較大,其不易在土壤中遷移,這限制了其在場地修復中的大規模應用。為克服上述缺點,研究人員研發出鐵-硒納米材料高效活化過硫酸鹽技術,通過一步水熱合成法,合成了尺寸為5~10nm的硒化鐵納米顆粒,其具有高效活化過硫酸鹽、過氧化氫的能力,能夠降解多氯聯苯、氯酚等有機汙染物,在此過程中硒化鐵的111晶面是活化氧化劑產生自由基的主要位點。該研究通過硒代替硫和材料的納米化,解決了金屬離子的溶出問題,增加了納米材料在土壤中的遷移性,這將為修復場地有機汙染土壤提供新技術。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的支持。
論文連結:1、2、3、4
納米硒化鐵活化過硫酸鹽降解汙染物的過程機制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