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所化學氧化修復場地土壤過程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5 湘湘帶你看社會

場地汙染土壤的修復是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也是當前國家面臨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土壤修復技術中,化學氧化技術為快速、高效修復場地有機汙染土壤提供了支撐,但氧化劑需通過活化的方式產生高活性自由基來實現汙染物的降解和修復。因此,高效、低成本和環境友好活化材料開發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基於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的副研究員方國東構建了基於金屬-硫化物耦合多電子供體的活化體系,將還原性硫引入活化劑,提高了活化劑的催化效率和汙染物的降解速率,克服了傳統金屬氧化物活化氧化劑過程中的活性位點再生速度慢、氧化劑利用效率低等問題,主要研究進展如下:

構建了基於天然鐵-硫、銅-硫等礦物活化過硫酸鹽的化學氧化技術體系,實現了高效去除不同類型的有機汙染物。其主要機制是,礦物表面金屬活性點位,如Fe(II)通過與過硫酸鹽間的電子傳遞形成高活性的硫酸根自由基或羥基自由基,從而實現對汙染物的高效降解;還原性的硫將礦物表面Fe(Ⅲ)還原成Fe(II),實現活性點位的再生,提高了汙染物的降解效率;在傳統亞鐵-過硫酸鹽類芬頓體系中添加不同類型的金屬硫化物,促進了亞鐵在礦物表面的循環,將汙染物的降解速率提高了約5~16倍。

天然金屬硫礦物在促進過硫酸鹽活化和汙染物降解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由於天然礦物含有一些無定型的金屬硫化物,反應過程中存在部分金屬溶出現象,同時天然礦物粒徑較大,其不易在土壤中遷移,這限制了其在場地修復中的大規模應用。為克服上述缺點,研究人員研發出鐵-硒納米材料高效活化過硫酸鹽技術,通過一步水熱合成法,合成了尺寸為5~10nm的硒化鐵納米顆粒,其具有高效活化過硫酸鹽、過氧化氫的能力,能夠降解多氯聯苯、氯酚等有機汙染物,在此過程中硒化鐵的111晶面是活化氧化劑產生自由基的主要位點。該研究通過硒代替硫和材料的納米化,解決了金屬離子的溶出問題,增加了納米材料在土壤中的遷移性,這將為修復場地有機汙染土壤提供新技術。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的支持。

論文連結:1、2、3、4

納米硒化鐵活化過硫酸鹽降解汙染物的過程機制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化學氧化修復汙染場地土壤過程中自由基產生及其調控技術原理...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日,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南京土壤研究所周東美團隊主持完成的「化學氧化修復汙染場地土壤過程中自由基產生及其調控技術原理」榮獲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因此,開展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機制研究,是認知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修復的重要科學問題和國際研究前沿。我國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研究始於「八五」期間,三十多年來,在科技部等項目資助下,在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現狀調查、汙染物傳質過程、模擬預測和治理修復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發展了基於同步輻射等技術的土壤環境界面過程研究新方法,初步闡明了土壤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生物/非生物轉化機制,闡明了汙染土壤及地下水化學氧化還原、汙染過程調控等技術的潛力。
  • 有機汙染場地土壤化學修復過程中高活性自由基產生原理及其調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日,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南京土壤研究所周東美團隊主持完成的「有機汙染場地土壤化學修復過程中高活性自由基產生原理及其調控技術」榮獲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 化學還原-穩定化聯合修復鉻汙染場地土壤的效果研究
    :摘要:六價鉻是國際公認的47種最危險廢物之一,研究鉻汙染土壤的修復效果對汙染場地風險管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濟南市某典型鉻汙染場地土壤作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化學還原+固化穩定」的修復治理思路,針對修復劑類型、投加比、反應時間、還原效率、修復成本和環境效應等因素,確定了該修復工藝的最佳條件,並對汙染土壤的修復效果進行評價。
  • 南京土壤所初步揭示Cd在土壤金屬氧化物表面吸附固定分子機制
    吸附是Cd在土壤中最基本的環境化學行為,而土壤中金屬氧化物對Cd具有較強的吸附固定能力,儘管過去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但Cd在黏土礦物特別是金屬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固定分子機制不是很清楚。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結合EXAFS和量子化學計算等分子環境手段,較為系統地研究了Cd在土壤金屬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固定分子機制。
  • 中科鼎實核心技術解說系列之「土壤修復化學氧化技術」
    前兩期已分別為大家解讀了有機汙染土修復之異位熱解吸技術和常溫解吸技術,本期我們來探討關於化學氧化修復技術的相關知識。中科鼎實環境修覆核心技術解說系列之三:土壤修復之化學氧化技術土壤化學氧化修復技術是基於飲用水和廢水的化學氧化處理方法上發展起來的。
  • 活化過硫酸鹽氧化法修復有機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活化過硫酸鹽氧化法修復有機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過硫酸鹽在不同活化因子的作用下可產生具有強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能氧化分解眾多的有機 化合物,同時因其具有的氧化能力強、反應速度快及應用範圍廣等特點,近年來在環境汙染治理領域備受關注。
  • 南京土壤所揭示銻在鐵錳氧化物表面氧化吸附分子機理
    然而,人們對Sb與二者的反應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為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對Sb在水鈉錳礦表面的吸附和氧化機制開展了深入探究。研究發現:水鈉錳礦的邊緣位點對Sb的氧化和吸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較多邊緣位點的水鈉錳礦對Sb具有更強的氧化和吸附能力。Sb(Ⅲ)在水鈉錳礦的邊緣位點被迅速氧化,但氧化過程會因產物的堵塞而被鈍化。
  • EST | 南京土壤所在環境中鎘的遷移轉化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早期研究發現,在氧化還原交界面上,如:乾濕交替的稻田、湖泊和海洋的氧化還原漸變帶等區域,還原性物質如Fe(II)、Mn(II)可改變氧化錳的性質,形成次生礦物,進而影響氧化錳對Cd的固定(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53:165-175;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9 130: 104932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本文介紹了MNA方法的來源和發展,總結了MNA的國內外研究應用進展和相關的核心技術手段,與典型修複方法的成本進行了比較,以期為MNA相關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借鑑。研發科學合理、經濟適宜的汙染場地修復技術是當前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2016年5月31日,國務院發布了《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給出了我國土壤汙染防治的任務和時間表。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例如,通過穩定性同位素探針技術已探明土壤中能夠降解多環芳烴的微生物群落,特別是發現一些尚未得到人工分離和培養的新型微生物類群,並在堆肥系統發現了降解多環芳烴的重要功能微生物組。這些研究有利於探索新的代謝途徑、發展更加高效的生物修復技術,並可通過微生物改造優化為生物修復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微生物代謝也會影響金屬和類金屬汙染物毒性和生物有效性。比如,土壤中砷的氧化-還原和甲基化等過程主要由微生物驅動。
  • 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化學鈍化修復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重金屬化學鈍化修復是指向汙染土壤中添加鈍化劑,使重金屬由活性向穩定化形態轉化,以降低重金屬的遷移和生物可利用性,從而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方法。本文綜述了近些年國內外各類鈍化材料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作用效果和機理、實例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並討論了原位修復土壤重金屬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旨在為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的化學鈍化劑篩選與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
    東北地理所在土壤水分微波遙感估算研究中取得進展 地表土壤水分是地球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控制地表與大氣界面能量和水分交換的重要邊界條件,也是地表蒸散的關鍵影響因子,對地表水循環、能量循環、生態環境和農業應用都具有意義。
  • 快速興起的土壤修復行業:土壤熱修復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汙染土壤和場地修復是環境修復的重要戰場,隨著國家及個地方政府對修復的更加重視,土壤修復設備和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潛伏性和長期性的特點,發展多元化的修復技術迫在眉睫。
  • 土壤修復藥劑:原位化學氧化劑的選擇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原位化學氧化(ISCO)是一種土壤和/或地下水修復技術,它將化學氧化劑引入被汙染的地下,以便與汙染物發生反應,從而將汙染物轉化為危害較小的物質。多種氧化劑適用於ISCO項目,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氧化電位和輸送系統,可應用於特定場地條件。在選擇氧化劑時應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地球化學、汙染物類型和注入選擇。
  • 納米材料修復鉻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納米材料修復鉻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  來源:《2016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  作者:郭凱璇等  2017/3/1 13:53:55  我要投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隨著城市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土壤汙染狀況不容樂觀。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3、有機汙染修復技術 針對有機汙染土壤已發展了的一系列修復技術,歐洲國家與美國先後對汙染土壤進行修復和治理,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到目前為止,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汙染土壤修復技術,並應用於實踐中。 常用的降解方法包括物理修復法、化學降解法、生物修復法和化學–生物聯合修復法等。
  • 南京土壤所有關過硫酸鹽修復多氯聯苯汙染土壤研究獲進展
    基於過硫酸鹽(persulfate, PS)的高級氧化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一種廣泛應用於土壤與地下水修復的新技術。但有關用過硫酸鹽處理多氯聯苯(PCBs)汙染的研究很少,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東美課題組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率先報導了過硫酸鹽降解PCBs後形成的產物和可能反應途徑(Chemosphere, 2013, 90: 1573-1580)。系統研究了一些土壤環境因子如氯離子、鐵礦物等對過硫酸鈉降解PCBs的影響(Appl. Catal.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微生物修復技術
    微生物降解和轉化土壤中有機汙染物,通常依靠氧化作用、還原作用、基團轉移作用、水解作用等基本反應模式來實現的。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方法從修復場地來分,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主要分為兩類,即原位微生物修復和異位微生物修復。
  • 南京土壤所揭示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徵
    水稻土屬於人為土壤,形成歷史數千年,其栽培歷史可考,耕作制度可查,特徵穩定明顯,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形成及其環境驅動機制的模式生態系統。  水稻土的本質特徵是氧化還原序列發生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土壤中活性的氮肥轉化功能菌(氨氧化古菌、細菌和硝化細菌)如何適應變化的環境,其環境驅動力是什麼,迄今未見報導。同時,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導,2012年我國氮肥用量達全球總量的37%,闡明我國土壤氮肥轉化功能微生物的環境驅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