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 | 南京土壤所在環境中鎘的遷移轉化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1-02-11 農環視界

鎘(Cd)是環境中毒性最強的重金屬之一,且活性強,對人類健康具有一定的威脅。環境中的氧化錳對重金屬具有很強的固定能力,是環境中Cd的主要載體之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早期研究發現,在氧化還原交界面上,如:乾濕交替的稻田、湖泊和海洋的氧化還原漸變帶等區域,還原性物質如Fe(II)、Mn(II)可改變氧化錳的性質,形成次生礦物,進而影響氧化錳對Cd的固定(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53:165-175;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9 130: 104932)。土壤中的還原性硫不僅可以有效還原氧化錳,還可與Cd形成絡合物/沉澱,還原性硫的雙重效應使土壤中Cd的歸趨變得更為複雜,但其環境化學過程與機制尚不清楚。

為此,王玉軍團隊對還原性硫(S2-、半胱氨酸)如何影響吸附於氧化錳表面Cd的形態轉化這一問題開展了深入探究。研究發現:低濃度的S2-使Cd從氧化錳的空穴位轉移到邊緣位;高濃度的S2-使吸附於氧化錳表面的Cd轉化為CdS沉澱。當pH較低時,半胱氨酸的加入使初始吸附於氧化錳空穴位的Cd釋放到溶液中,一部分Cd轉移至氧化錳邊緣位;當pH較高時,高濃度的半胱氨酸使Cd從氧化錳表面解吸,釋放的Cd被新生成的含Mn(III)礦物進行再吸附以及形成Cd-半胱氨酸沉澱。總之,Cd的形態轉變由還原性硫所導致的氧化錳的溶解、產生的Mn(II/III)對吸附位點的競爭、Cd(II)與還原性硫形成沉澱這幾種機制共同作用。Cd(II)從氧化錳表面的釋放以及從空穴位至邊緣位的轉移會增加Cd的活性,而CdS以及半胱氨酸-Cd沉澱的形成會降低Cd的環境風險。因此,當氧化錳與還原性硫共存時,與氧化錳結合的Cd的生物可利用性和遷移行為會變得更為複雜。該研究結果對於預測氧化還原交界面上Cd的生物有效性以及開展Cd汙染修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0c02936

相關焦點

  • 南京土壤所在生物碳膠體遷移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生物碳的土地利用會帶來很多農藝和環境效益,如增加大氣中CO2固定、降低CH4和NOx等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增加農作物產量等。此外,生物碳對重金屬、有機汙染物以及微生物致病菌等具有很強的固定能力,因此被用作土壤改良劑修復汙染土壤。但目前國內外關於生物碳在環境介質中的遷移、歸宿等環境問題未見報導。
  •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7-09-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  鎘汙染問題嚴重威脅著糧食安全和人類健康,如何有效治理土壤鎘汙染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
  • 南京土壤所化學氧化修復場地土壤過程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場地汙染土壤的修復是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也是當前國家面臨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土壤修復技術中,化學氧化技術為快速、高效修復場地有機汙染土壤提供了支撐,但氧化劑需通過活化的方式產生高活性自由基來實現汙染物的降解和修復。
  • 電工所在碲化鎘CdTe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太陽能電池技術實驗室利用磁控濺射的方法,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在商業化節能玻璃上製備出了厚度僅為2 μm厚的CdTe(碲化鎘)多晶薄膜。經中科院太陽光伏發電系統和風力發電系統質量檢測中心認證,其轉化效率達到12.78%,這標誌著電工所在CdTe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很大進展。
  • 南京土壤所初步揭示Cd在土壤金屬氧化物表面吸附固定分子機制
    吸附是Cd在土壤中最基本的環境化學行為,而土壤中金屬氧化物對Cd具有較強的吸附固定能力,儘管過去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但Cd在黏土礦物特別是金屬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固定分子機制不是很清楚。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結合EXAFS和量子化學計算等分子環境手段,較為系統地研究了Cd在土壤金屬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固定分子機制。
  • 等離子體所放射性核素遷移轉化機理及汙染治理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科院重大項目和「973」重大研究項目等多項課題的資助和中科院大科學裝置的技術支撐下,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低溫等離子體應用研究室王祥科研究員帶領的環境與放射化學研究團隊,在放射性核素遷移轉化機理和環境汙染治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環境地球化學領域國際雜誌《地球和宇宙化學》(Geochimica et
  • 南京土壤所在鹽漬化農田改良劑應用對氨揮發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揮發是農田氮素損失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我國南方一些稻麥輪作系統中,氨揮發甚至是農田氮肥的第一大損失途徑。據估計全球農田生態系統中,每年有2700-3800萬噸的NH3被排放到大氣中,一方面導致農田可利用氮素減少,另一方面揮發的NH3也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Chemosphere:三種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及...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華中農業大學胡紅青教授團隊通過盆栽試驗,評估了水稻秸稈生物炭、沸石和磷礦粉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以及抗氧化反應的效果。相關成果發表於Chemosphere(IF=5.778)。論文第一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Saqib Bashir博士,通訊作者為胡紅青教授,朱俊、付慶靈參與了試驗研究。
  • 土壤中鉻的遷移轉化及影響因素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自然土壤中以Cr(III)和Cr(VI)形式存在的鉻,一定條件下可通過絡合、溶解沉澱、氧化還原、吸附解吸等過程發生遷移轉化。研究表明土壤中Cr(III)被錳的氧化物氧化成Cr(VI)和Cr(VI)被土壤中有機碳化合物還原成Cr(III)均為熱力學自發反應。
  • Chemosphere:三種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及抗氧化效果
    華中農業大學胡紅青教授團隊通過盆栽試驗,評估了水稻秸稈生物炭、沸石和磷礦粉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以及抗氧化反應的效果。水菠菜(Ipomoea aquatica)作為一種常見蔬菜,其吸收鎘的能力約為0.65 mg kg-1,已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鎘濃度標準(0.2 mg kg-1),因此需要向鎘汙染農田施加鈍化劑以減少水菠菜對鎘的吸收量並有效固定土壤中的鎘。雖然已有研究表明各種鈍化劑對鎘汙染土壤葉類蔬菜生長有影響,但水稻秸稈生物炭,沸石和磷礦粉對水菠菜生長、吸收鎘和固定土壤中鎘的影響尚未見任何報導。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聚焦於典型稻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固碳過程與機制,從水稻光合碳的輸入、轉化(圖2)及其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及其生物學機制(圖3)兩方面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應用14CO2連續示蹤技術,從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不同養分條件對光合碳傳輸的影響以及光合碳的分解動態三方面來揭示光合碳向土壤碳庫的輸入與轉化調節機制(圖2)。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但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對剖面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的相對貢獻及其造成的土壤有機碳(SOC)動態變化尚不明確,限制了對深層土壤SOC動態變化機制的解析。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孫波課題組針對中亞熱帶典型的貧瘠旱地紅壤,設置4種不同施肥試驗處理,在5個土壤剖面深度(0-80cm)研究細菌群落的裝配機制及SOC代謝功能。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首先微生物是土壤-植物系統中生源要素遷移轉化的引擎,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與積累,氮素轉化(包括生物固氮)等過程無不與微生物的活動密切相關。這也是傳統土壤微生物學研究的重點,這些研究主要圍繞元素轉化速率、養分利用率、與相關土壤酶活性及功能基因的關係等進行。
  •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2020-03-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長期以來,黃土垂直節理在黃土高原微地貌演化、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定量描述和理解黃土垂直節理的成因和演化模式一直是黃土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研究中的重要內容。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一般認為,局域的導電通路在阻變功能層中的形成(低阻態)或斷裂(高阻態)是RRAM器件具有「開關」效應的根源。但目前對於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機制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正確理解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過程對控制和改善器件的存儲特性,以及對器件的建模和分析都至關重要。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
    東北地理所在土壤水分微波遙感估算研究中取得進展 地表土壤水分是地球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控制地表與大氣界面能量和水分交換的重要邊界條件,也是地表蒸散的關鍵影響因子,對地表水循環、能量循環、生態環境和農業應用都具有意義。
  • 圖書推薦 | 《土壤-植物系統中多環芳烴的遷移轉化過程(英文版)》
    高彥徵,為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土壤有機汙染控制與修復研究所負責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先後在香港浸會大學、英國雷丁大學、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和博士後。長期從事土壤環境質量與汙染控制方向科研工作。
  •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9-04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字體:眾所周知,微生物在有機汙染物的降解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至今還未見微生物被報導能夠降解2,6-DBNP。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海洋環境微生物與生物技術」團隊近期篩選到一株能夠利用2,6-DBNP作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長的細菌(Cupriavidus sp. strain CNP-8)。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