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鉻的遷移轉化及影響因素

2021-01-20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自然土壤中以Cr(III)和Cr(VI)形式存在的鉻,一定條件下可通過絡合、溶解沉澱、氧化還原、吸附解吸等過程發生遷移轉化。研究表明土壤中Cr(III)被錳的氧化物氧化成Cr(VI)和Cr(VI)被土壤中有機碳化合物還原成Cr(III)均為熱力學自發反應。土壤中將Cr(VI)還原成Cr(III)比將Cr(III)氧化成Cr(VI)更易發生,主要是因為土壤中大部分Cr(III)都是以沉澱的形式存在,故能被直接氧化的Cr(III)量較少。

改變土壤條件會影響鉻在土壤中遷移轉化,最終影響其結合形態。

影響土壤中鉻遷移轉化的因素概括起來有:pH值、土壤有機質、氧化還原電位、土壤類型、地下水運動方向等。pH對土壤中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高pH值有利於氧化反應的發生而低pH值有利於還原反應的發生。Arnfalk和Eary等研究發現pH主要影響土壤中Cr(VI)還原的速率和程度,酸性環境既能促進土壤礦物釋放更多種類的Fe(II)同水溶性的Cr(VI)反應,也可提高土壤有機物對Cr(VI)的還原速率。

Calder研究發現鉻在土壤中主要以Cr3+、CrO2-、CrO72-和CrO42-四種離子形態存在,其在土壤中遷移轉化狀況主要受土壤pH值和氧還化原電位(Eh)的制約。楊威研究得到氧化還原電位和pH值上升時有利於鐵錳氧化物結合態形成,而氧化還原電位降低或缺氧環境時,鐵錳氧化物結合態中的重金屬鍵可被還原而轉化成其它形態。

Makino研究發現土壤中的Cr(VI)可被有機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非腐殖質還原。Bartlet研究得到有氧環境下,當土壤中含有足夠發生還原反應的碳源時,Cr(VI)在弱鹼性條件下都能被還原成Cr(III),且當表層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較高時,鉻酸鹽在土壤中的遷移較強。

Banks研究發現粘土礦物主要吸附以HCrO4-形態存在的Cr(VI),吸附量隨pH升高而減小。Dhala得出當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較高時,鉻被鐵錳氧化物吸附在土壤顆粒表面而難以提取出來,降低鉻在土壤中的遷移性。

徐慧等在水槽內進行Cr(VI)模擬遷移實驗,並填充新型殼聚糖作為滲透性反應柵(PRB)介質,得到地下水流速是影響Cr(VI)在含水層中遷移主要因素。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土壤中鉻的化學形態分析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鉻進入土壤中會發生吸附解吸行為,而且形態也會變化,因此對鉻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為和賦存形態的研究可以使人們了解鉻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狀態,可為鉻汙染土壤治理技術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論依據。該文對鉻在土壤中的化學形態分析進行淺談。
  • 不同鈍化劑對重金屬在土壤-油菜中遷移的影響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 年 12 期作者:沈章軍,侯萬青,徐德聰,吳江峰,季濤濤單位:合肥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摘 要為比較不同鈍化材料對汙染土壤-油菜中重金屬遷移的影響,通過大田試驗
  • 「鉻」應司其職——土壤重金屬汙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 鉻——基本性質鉻是一種變價元素,在通常土壤pH和Eh的範圍內,Cr的最重要的氧化態是Cr(Ⅲ)和Cr(Ⅳ),而 Cr(Ⅲ)又是最穩定的形態。人體缺鉻會抑制胰島素的活性,影響胰島索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糖和脂肪的代謝受阻,導致糖耐量因子受損和胰島素的敏感性退化,擾亂蛋白質的代謝,造成角膜損傷、血糖過多和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據研究,人體對鉻的適當攝量為0.06~0.26mg˙d-1。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糖尿病患者甚多,動脈硬化病也較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為多,其主要原因就是缺鉻。
  • 化學還原-穩定化聯合修復鉻汙染場地土壤的效果研究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棄物向土壤系統轉移,並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匯集、殘留於土壤環境中,致使土壤遭受汙染。鑑於土壤的防治和土地的再開發利用關係到人體健康及其切身利益,沒有得到修復的汙染場地將會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因此,必須對土壤汙染的預防和汙染土壤修復予以高度重視。眾多金屬汙染中,鉻汙染尤其引人關注。
  • 納米材料修復鉻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鉻鹽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用於多種產品的生產工藝中,因此帶來了嚴重的鉻汙染。為此,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探索能夠有效地修復被鉻汙染的土壤的方法,而納米材料因其獨特的結構、良好的性能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在人體內,三價鉻可以協助胰島素髮揮其生物作用;但是Cr(Ⅵ)是對人體危害最大的八種化學物質之一,是國際公認的三種致癌金屬物之一,它會通過食物鏈數十倍的富集,再經由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因此對Cr(Ⅵ)汙染的治理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一項重大課題。土壤中的鉻起初來源於巖石風化,然後逐步被轉移到成土母質與土壤中。
  • 應用電動力耦合活性炭PRB技術 的鉻(Ⅵ)汙染土壤修復
    Ⅵ)的去除率比單一電動力技術提高5.87%,為99.45%,能量利用率為7.38 %·(kW·h)-1,土壤pH值變化幅度不大;EK-PRB技術能充分利用2種技術的優點,提高鉻(Ⅵ)去除率,對土壤pH值影響較小,不易造成土壤酸化現象.
  • 圖書推薦 | 《土壤-植物系統中多環芳烴的遷移轉化過程(英文版)》
    高彥徵,為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土壤有機汙染控制與修復研究所負責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先後在香港浸會大學、英國雷丁大學、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和博士後。長期從事土壤環境質量與汙染控制方向科研工作。
  • 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之鉻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鉻汙染土壤治理技術1.化學固定化/穩定化法固定化和穩定化是將被鉻汙染的土壤與某種粘合劑混合(也可以輔以一定的還原劑,用於還原六價鉻),通過粘合劑固定其中的鉻,使鉻不再向周圍環境遷移。在眾多的粘合劑中,水泥和矽土被認為是一種有效、易得和價廉的產品。
  • 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氣候因素: 直接影響是對土壤的水、熱狀況和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造成影響,如溫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學反應速度平均增加1~2倍;間接影響是通過影響巖石風化過程以及植被類型等來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 EST | 南京土壤所在環境中鎘的遷移轉化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環境中的氧化錳對重金屬具有很強的固定能力,是環境中Cd的主要載體之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早期研究發現,在氧化還原交界面上,如:乾濕交替的稻田、湖泊和海洋的氧化還原漸變帶等區域,還原性物質如Fe(II)、Mn(II)可改變氧化錳的性質,形成次生礦物,進而影響氧化錳對Cd的固定(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53:165-175;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9 130: 104932
  • 菜吧:土壤中萌萌的小動物,對土壤有機質有哪些影響?
    土壤動物,在土壤元素循環轉化和遷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凋落物分解的「微型粉碎機」,通過體內「特殊轉換器」,影響土壤有機質的轉化、腐殖質的形成。土壤動物對地表枯落物分解,通過刺激土壤酶活性,與土壤微生物群落一起,加快土壤有機物的分解,促進土壤腐殖質的轉化。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答辯技巧: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答辯技巧: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答辯題目及解析 在甘肅教師招聘考試中,一般含有面試環節,面試內容一般包括說課技巧,講課技巧,答辯技巧考點,為方便各位考生了解甘肅教師招聘面試備考,
  • 對鉻汙染場地修復技術研究及應用的分析
    近幾年,國家環保部門特別頒發了《鉻渣汙染綜合整治方案》,要求各企業嚴格按照文件中的要求科學處置鉻渣,並採用積極有效的方式處理現存的四百萬噸鉻渣,從而保護當地水源,使金屬鉻汙染不再影響人們的正常居住生活[1]。
  •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前景
    通過文獻調研方法,系統論述了國內外微生物燃料電池在環境汙染治理方面的研究及應用情況,分別從重金屬汙染、有機汙染、非重金屬無機汙染等方面論述了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土壤修複方面的應用,並且從電極材料、大小、間距、排列方式、外阻和土壤性質等方面闡述其影響因素,最後探討了微生物燃料電池的應用前景和不足之處。
  • 甲烷如何影響環境中砷的遷移?浙大學者找到一條新的轉化途徑
    環境中砷遷移轉化的新途徑趙和平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水汙染控制相關研究。實驗中他們發現了甲烷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在這個轉化過程中,甲烷被氧化成為二氧化碳,同時環境中常見的重金屬砷,從五價結合態轉變成了更易遷移、更易溶解也更具毒性的三價砷(圖1)。「與其它氧化態汙染物還原不同,這種價態轉變並不是好事。」
  • 土壤中氮的形態和轉化
    第二,銨態氮  土壤中的銨態氮又分為三種,銨態氮為陽離子,能為土壤膠體所吸收成為交換性陽離子,但也有一部分在進入粘粒礦物晶架結構中後,被閉蓄於晶層間的孔穴內成為固定態銨。   第三,亞硝態氮  土壤中的亞硝態氮是硝化作用的中間產物。
  • 土壤對鉻的吸附機理
    鉻在土壤中的吸附主要以離子交換吸附(非專性吸附)、專性吸附或物理表面沉澱吸附為主。離子交換吸附:在pH2-6範圍內,帶負電的土壤無機膠體和有機膠體對陽離子的吸附(Cr(H2O)63+),這是由靜電引力產生的非專性吸附:正電荷的土壤膠體(如氧化鐵或水合氧化鐵膠體)可吸附Cr(VI)。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各種非生物和生物過程均會通過影響汙染物在土-水-氣-生多界面的遷移和轉化行為,進而影響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生態與環境健康風險。3.3 場地工程管控和修復過程中汙染物多界面過程及其驅動機制研究典型汙染場地工程覆蓋、垂直阻隔、工程防滲等風險管控條件下,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在土壤-大氣、土壤-生物、包氣帶-飽水帶、地下水-地表水、含水層-基巖等多界面遷移轉化過程、評估各類工程管控措施的長期有效性,明確各工程管控實施條件下汙染物在各界面遷移的影響因素及機理;研究汙染場地固化
  • 使用鉻離子(VI)分析儀3S-CL-Cr(VI)測量水質鉻離子含量
    歐盟2013年的鉻總排放量為336 Mg,而波蘭為47 Mg。鉻在鋼鐵和電鍍工業中的廣泛使用,皮革鞣革,合金和顏料的生產導致大量含鉻的液體或固體廢物排放到環境中,這汙染了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壤和植物。廢水中的鉻濃度通常對於Cr(VI)為3–30 mg L,對於總鉻為5–100 mg L。
  • 土壤的形成都要受什麼條件的影響
    根據俄國著名土壤學家В.В.道庫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學說,土壤是在氣候、生物、母質、地形和時間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是自然成土因素的函數,即土壤隨自然成土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各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是重要的和不可代替的。   氣候 影響土壤形成方向和強度的基本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