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氮的形態和轉化

2020-12-01 中國化肥網

  一、土壤中氮的形態

  土壤中的氮素形態分無機態及有機態兩大類 ,但以有機態為主,按其溶解度大小和水解難易分為3類:第一,水溶性有機氮;第二,水解性有機氮;第三,非水解性有機態氮;它們在一般酸鹼處理下不能水解,但可在各種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漸分解礦化。

  土壤無機態氮很少,一般表土不超過全氮的1%-2%。土壤無機態氮主要是銨態氮和硝態氮。它們都是水溶性的,都能直接為植物吸收利用。銨態氮為陽離子,能為土壤膠體所吸收成為交換性陽離子,但也有一部分在進入粘粒礦物晶架結構中後,被閉蓄於晶層間的孔穴內成為固定態銨。

  1.有機態氮

  按其溶解度大小和水解難易分為3類:

  第一、 水溶性有機氮   一般不超過全氮的5%。它們主要是一些游離的胺基酸、胺鹽及醯胺類化合物,分散在土壤溶液中,很容易水解,釋放出離子,是植物速效性氮源。

  第二、 水解性有機氮    佔全氮總量的50%-70%。主要是蛋白質多肽和氨基糖等化合物。用酸鹼等處理時能水解成為較簡單的易溶性化合物。

  第三、 非水解性有機態氮   佔全氮的30%-50%。它們在一般酸鹼處理下不能水解,但可在各種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漸分解礦化。

  2.無機態氮

  土壤無機態氮很少,一般表土不超過全氮的1%-2%。土壤無機態氮主要是銨態氮和硝態氮及亞硝態氮。它們都是水溶性的,都能直接為植物吸收利用。

  第一,硝態氮   土壤中硝態氮主要來源於施人土壤中的硝態氮肥和微生物的硝化產物。

  第二,銨態氮  土壤中的銨態氮又分為三種,銨態氮為陽離子,能為土壤膠體所吸收成為交換性陽離子,但也有一部分在進入粘粒礦物晶架結構中後,被閉蓄於晶層間的孔穴內成為固定態銨。

  第三,亞硝態氮  土壤中的亞硝態氮是硝化作用的中間產物。

  二、土壤中氮的轉化

  土壤氮素形態較多,各種形態的氮素處於動態變化之中,不同形態的氮素互相轉化,對於有效氮的供應強度和容量有重要意義。

  1.有機態氮的轉化

  土壤中的有機態氮是較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必須要經過各種礦化過程,變為易溶的形態,才能發揮作物營養的功能。它的礦化量和礦化速率就成為決定土壤供氮能力的極其重要的因素。土壤有機氮的礦化過程是包括許多過程在內的複雜過程。

  ① 水解過程  蛋白質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質水解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為各種胺基酸。

  ② 氨化過程  胺基酸在多種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氨的過程稱為氨化過程。

  由此可見,氨化作用可在多種多樣條件下進行。無論水田、旱田,只要微生物活動旺盛,氨化作用都可以旺盛進行。

  氨化作用產生的銨可被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是農作物的優良氮素營養。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銨,可被土壤膠體吸收保存。但在旱地通氣良好的條件下,銨態氮可進一步為微生物轉化。

  ③ 硝化過程  指氨或銨鹽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成硝酸態氮化合物的過程。它是由兩組微生物分兩步完成的。第一步銨轉化成亞硝酸鹽,緊接著亞硝酸鹽又轉化成硝酸鹽,消化過程是一個氧化過程,只有在通氣良好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所以水稻田在淹水期間主要為氨態氮,硝態氮很少,旱地土壤一般硝化作用速率快於氨化作用,土壤中主要為硝態氮。

  硝態氮也是為植物吸收利用的優良氮源,所以可以利用土壤硝化作用強度來了解旱地土壤的供氮性能。

  ④ 反硝化作用  指土壤中硝態氮被還原為氧化氮和氮氣,擴散至空氣中損失的過程。反硝化作用主要由反硝化細菌引起。在通氣不良的條件下,反硝化細菌可奪取硝態氮及其某些還原產物中的化合氧,使硝態氮變為氮氣損失。

  2.無機態氮的轉化過程

  無機態氮包括硫酸銨、硝酸銨、碳酸銨、碳酸氫銨、氫氧化銨等。由於這些都屬於不穩定的化合物,易氨化釋放出氨,同時也遵循硝化過程和反硝化作用,在這裡不再詳述。但應指出,施用時,尤其在保護地的密閉環境中施用,除應注意土壤適當溼度和通透性外,還應掌握少施、勤施和深施。如施用不當,極易燻壞葉片,甚至造成全株死亡。

  尿素雖屬有機氮肥,但因結構簡單,其轉化過程與無機氮肥基本相同,因此,以尿素為例簡要說明:

  尿素施入土壤後,以分子狀態存在,還可以分子狀態被作物吸收,但數量很少。尿素分子與土壤中黏粒礦物或腐殖質上的功能團以氫健的形式相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尿素在澆水後淋溶流失。另外,尿素在土壤中可以在脲酶的作用下轉化為銨態氮,供作物吸收和土壤膠體吸附。土壤中大多數細菌、放線菌、真菌都能分泌脲酶,碳酸銨可以進一步水解產生碳酸氫銨和氫氧化銨:

  上述反應式說明,尿素同無機態氮中的碳酸銨、碳酸氫銨、氫氧化銨一樣,易分解釋放出銨。

  因此尿素施在表層易引起氮素流失(以氨氣形式揮發),形成氨害,甚至全株死亡,這種由於施用不當所引起的損失在保護地密閉環境中並不少見。所以施用尿素一定要開溝、挖穴,施在10釐米以下,並封土踩實,防止氨氣外逸。

  尿素轉化的快慢取決於脲酶的活性,脲酶的活性又與土壤肥力的高低、水分含量、土壤溫度等因素有關。土壤肥沃、水分、溫度適宜,轉化就快,反之就慢,其中尤以溫度的影響更為明顯。在一般用量和施肥深度下,土壤溫度為10時,需7-10天;20時4-5天;30時2-3天就能完全轉化為銨態氮,供根系吸收和土壤膠粒上離子之間吸附交換減少流失。

  尿素轉化後在土壤中不殘留其他物質,既不酸化土壤,也不鹼化土壤。但施肥時間要較其他化學氮肥稍早幾天。

分享本網頁到以下網站:

相關焦點

  • 土壤中鉻的化學形態分析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鉻進入土壤中會發生吸附解吸行為,而且形態也會變化,因此對鉻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為和賦存形態的研究可以使人們了解鉻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狀態,可為鉻汙染土壤治理技術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論依據。該文對鉻在土壤中的化學形態分析進行淺談。
  • 成都山地所揭示早期成土過程中土壤有機磷的形態轉化過程
    隨著成土作用的進行,土壤中的原生礦物磷含量因風化作用逐漸降低,有機磷則逐漸積累,成為生態系統有效磷的一個重要來源。土壤中的有機磷以多種形態存在,不同形態有機磷的生物有效性差異較大,然而,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的形態組成、轉化及其與有效磷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楚。
  • 土壤中的氮循環
    在海洋、湖泊等水圈中,以生物形態存在的氮有 490 Gg,  以有機物形態存在的氮有 530,000 ~ 770,000 Gg;由藻類所固定的氮,每年有約30~130 Gg。人類在進行生產活動時的燃燒行為,每年會有20~30 Gg 的氮, 以氨(NH3) 或者氮氧化物(NOx )的形態被排放至大氣圈。
  • 應重視硝態氮同化過程在降低土壤硝酸鹽濃度中的作用|觀點
    1 控制農田土壤硝態氮濃度是關鍵土壤中的氮以有機氮、銨態氮、硝態氮等不同的形態存在。銨態氮是還原態,為陽離子,在帶陰離子的土壤膠體中容易被吸附;硝態氮是氧化態,為陰離子,具有更大的移動性。以尿素、碳酸氫銨等銨態氮形式施入的氮肥一般在2~3周內即可通過硝化作用迅速轉變為移動性較強的硝態氮。在我國北方旱作土壤中這種轉化更為迅速(1~2周)。對於喜銨態氮的植物,如水稻和茶樹,銨態氮迅速轉變為硝態氮,不利於作物對肥料氮的吸收。即使對於玉米、小麥和蔬菜等喜硝態氮的植物,當氮肥投入超過了植物對氮的需求時,也會造成農田土壤硝態氮的大量累積。
  • 土壤中鉻的遷移轉化及影響因素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自然土壤中以Cr(III)和Cr(VI)形式存在的鉻,一定條件下可通過絡合、溶解沉澱、氧化還原、吸附解吸等過程發生遷移轉化。研究表明土壤中Cr(III)被錳的氧化物氧化成Cr(VI)和Cr(VI)被土壤中有機碳化合物還原成Cr(III)均為熱力學自發反應。
  • 植物對鎂的吸收:土壤鎂含量狀況和土壤中鎂與其它離子的關係
    植物對鎂的吸收主要分兩個階段,空間吸收和跨膜吸收。吸收開始階段,鎂離子從外界進入根系自由空間,這個過程與外界離子濃度、溫度及根系活性等因素密切相關。根系對鎂的吸收量主要取決於跨膜運輸過程中載體的活性,離子與載體的結合在根系營養吸收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土壤中鎂豐缺程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土壤母質、風化程度、淋溶作用和氣候。
  • 「氮氮」的憂傷
    這種形態的氮對生命直接無效,分子態氮必須通過某種反應轉化為其他形態的氮化合物,進入自然界的氮循環後才顯示出活性。氮循環將大氣、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連結起來,而整個氮循環中,固氮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固氮決定生物圈的輸入貢獻有多少,想要完成氮循環中其他形態的轉化,必須有最初的輸入量來驅動。 自然界中固氮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生物固氮。
  • Earth-Science Reviews:氮沉降對森林土壤有機質層與礦化層氮素...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蔡祖聰教授課題組程誼副教授從氮素初級轉化過程的視角系統剖析了全球尺度上大氣氮沉降對森林土壤氮素周轉的影響機制,揭示出氮沉降對森林土壤氮素轉化過程的影響取決於土壤剖面深度及其碳氮分布
  • 氮循環和土壤酸化
    施用大量農家肥,的確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但農家肥中所含的氮大都是有機態氮,需要微生物活動轉換為氨,氨再轉換為銨,銨根離子可以被土壤顆粒吸附保存,並隨時以一比一的比例和H+離子交換的方式,進入土壤水溶液中,被植物根系吸附和吸收。這些形態轉換是可逆的動態生化過程,受數量和溫度、溼度的影響很大。
  • 使用全自動凱氏定氮儀測定土壤氮含量
    使用全自動凱氏定氮儀測定土壤氮含量 一、參考文獻:HJ 717-2014 土壤質量 全氮的測定> 凱氏法 二、 凱氏法原理:樣品在濃硫酸和催化劑硫酸銅、硫酸鉀高溫硝化反應,把有機的氮結構轉化成無機的硫酸氮形式的氮,(為了使得樣品消化時不產生掛壁,必須採用樣品孔間溫差小和帶程序升溫功能的消化爐,否則會產生掛壁現象,導致消化失敗)消化完成後,需要將樣品冷卻到40
  • 土壤有機質的知識普及
    /FONT>375px土層中有機碳的含量(有機質的含碳量平均為58%,所以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大致是有機碳含量的1.724倍)基本類型  (1)新鮮的有機物:指那些進入土壤中尚未被微生物分解的動、植物殘體。它們仍保留著原有的形態等特徵。對森林土壤而言,一般指枯凋落物的L層(Litter)。相當於土壤剖面形態記述中的A。層。
  • 研究揭示高產土壤具有高的碳氮資源利用效率及其機制
    微生物是土壤物質轉化的驅動者,微生物多樣性越高通常被認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越強,然而微生物多樣性與土壤碳氮元素轉化及利用效率的關係並不明確,嚴重影響優質土壤資源保護和中低產田改良。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謝祖彬團隊利用土壤學、穩定性同位素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特性與碳氮資源利用的關係。結果表明,氮肥施用在高產土壤上比在低產土壤上具有更高的利用率、留存率和低損失率。外源有機質輸入土壤後,能夠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生長和對有機質的分解,高產土壤微生物對外源有機質的代謝效率是低產土壤的2倍,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的周轉與更新。
  • 茶人學習:土壤有機質與土壤腐殖質
    該複雜體系的動態決定於動、植物殘體加入到土壤中的情況,和這些殘體在土壤微動物和大動物區系的作用下變化的情況。,對於碳、氮的循環和截獲都有作用。);後者進入土壤,在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分解、轉化、合成等一系列過程。
  • 中國土壤的分類及分布
    但是,這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是所有人都應該努力去做的,因為沒了土壤,人類也將無處容身。保護土壤,保護我們耐以生存的基石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土壤有機碳是指各種形態存在於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機物質。 包括土壤中各種動、植物殘體,微生物體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物質。
  • 柑橘與營養元素「氮」!缺氮與氮過量的具體症狀
    通常,各代謝過程中的生物化學反應都必須有一個或幾個相應的酶參加。缺少相應的酶,代謝過程就很難順利進行。酶本身是一種蛋白質,因此,氮素常通過酶間接影響著植物的生長和發育。所以,氮素供應狀況關係到作物體內各種物質及能量的轉化過程。
  • 成都生物所在樹木對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關於樹木對水氮響應的研究很多,但在土壤系列水氮供應下,其響應模式如何以及相關機制都不得而知。在研究樹木對不同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模式和機制中,利用幼苗較林分研究更簡單易行。這不僅可以為評估育苗、乃至定植時幼苗生長響應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從生態生理機制方面為林分水平的診斷和生長的預測提供依據。
  • GeoChip:焦化廢水處理中含氮和硫含量汙染物的生物轉化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文章在《Water Research》發表,該研究利用GeoChip晶片,探究了焦化廢水中高濃度的含氮和含硫汙染物的生物轉化過程。快來跟小編一起來學習這篇佳作吧!焦化廢水處理中含氮和硫含量汙染物的生物轉化Biotransformation of nitrogen- and sulfur-containing pollutants during cok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Correspondence of performance
  • 細說土壤和土壤微生物
    1、助力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土壤微生物在自己的生活過程中,會通過代謝活動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分泌有機酸等物質幫助土壤粒子形成大的團粒結構,最終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區系組成、生物量及其生命活動與土壤的形成和發育有密切關係。
  • 土壤秘籍|你要吃的「土」熱騰騰地出鍋了!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他們所具有的各種各樣的酶可催化有機和無機分子的轉化,而這些土壤生物如蚯蚓、甲蟲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重要部分,在土壤形成和發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土壤具有一定的孔隙度,是許多揮發性有害物質的通路;土壤中含有動植物生長所需、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碳、氮、硫等營養元素。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發現土壤碳氮耦合新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在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的研究中發現,土壤氮礦化、硝化與土壤有機碳和土壤碳氮比存在負相關關係。相關研究在《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上發表。  森林固碳作用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較少。